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快提醒爸媽!他們經常轉發的“關懷式”謠言,背後竟然是……

你“抵制”過長輩轉發的謠言嗎?

微信已闢謠超百萬條

“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后細菌增加227倍”, 這是微信“闢謠”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謠言之一。

這個謠言中有所謂媒體試驗、權威機構觀點, 如此“專業”的“科普”文章, 可能會迷惑許多讀者, 進而“溫馨提示”轉發給身邊的親戚朋友。

濟南市民羅女士說, 她的母親經常會給她發一些這樣的文章, 並不時提醒“最近雞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 一開始她還跟母親爭辯, 後來就乾脆“呵呵”了事。 還有的採訪對象說, 現在在親友群裡闢謠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會被人認為“當面打臉”, 或“沒禮貌”, 很是苦惱。 “有一次母親就嚴肅地對我說, 頂撞群裡的長輩, 真是不懂事。 ”有著研究生學歷的濟南市民陳喬說。

“關懷式”謠言不僅給讀者帶來一些生活上的困擾, 有時還會產生嚴重後果。 如有的讀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說, 阿司匹林在心臟病發作時是“救命藥”,

而不知道部分類型的心臟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會“奪命”, 最終釀成惡果。 類似的報導也不時見於報端。

到底有多少類似的“關懷式”謠言?朋友圈到底有多少謠言?記者瞭解到, 僅微信安全中心從2015年開始, 就發佈了幾十期當時的“十大謠言”, 其中“關懷式”謠言佔有很大比例, 例如, 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兩次發佈的十大謠言裡, 食品安全、養生急救、兒童安全等提醒類謠言均超過半數。

據《微信生態安全報告(2016)》, 微信去年已處罰造謠傳謠帳號約10萬個, 朋友圈處理謠言連結數超過120萬條。 同時, 微信專門開發的“微信闢謠助手”顯示, 至今年12月已闢謠的文章數已超過100萬條。

誰在製造“高品質”謠言?

背後利益鏈複雜

當被告知所轉發過的一些文章是謠言時,

許多讀者不免要問, 他們為什麼要“好心”製造這些謠言?這些讀者並不知道, 其不經意的閱讀和轉發所帶來的點擊量和公號關注量, 將會給幕後操作者帶來直接收益。

記者採訪了諸多微信從業者及專家, 並經多方調查後發現,

微信謠言背後有故意打擊對手、誘導使用者洩露個人資訊、引導使用者打吸費電話等多重圖謀, 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其背後的“圈粉”、轉發廣告等利益鏈。

記者在一家大型公眾號廣告對接平臺上瞭解到, 一萬名粉絲數以下的公眾號廣告標價費用為200-400元, 而5萬名粉絲數的則上升十幾倍至3000元左右, 有的甚至上萬元。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濟南微信公眾號運營者說, 閱讀量和公眾號粉絲數是廣告價格的主要依據, 因此許多公眾號為迅速增加粉絲, 不惜違法製造“關懷式”“事件類”等謠言。

同時, 業內人士介紹, 許多謠言頁面上, 特別最上端與下端, 附有大量的推廣二維碼及廣告內容, 讀者在閱讀及轉發的過程中也會使轉發者獲得一定的收益。

記者根據這位元人士的介紹, 下載了幾款APP, 發現上面有大量帶有廣告的文章可以轉發, 價格一般為每條0.1元-0.12元。

記者註冊成功並將部分文章分享給朋友或發至朋友圈後, 隨著朋友圈點擊量上升, APP“帳戶”上顯示的收益不時增加。 達到最低提現門檻5元時,記者嘗試提現,幾個小時後,記者綁定的微信零錢帳號中便收到相應轉帳。

此外,在多個類似平臺上,還有“徒弟”制度,已註冊用戶介紹進來新註冊用戶即“徒弟”後,老用戶不僅可以立即得到幾元錢的返現,還可永久獲得以後“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孫”10%的收益分成,形成類似“傳銷”的利益結構。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倪萬分析認為,謠言製作者往往會利用人們關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獲取較大的傳播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某某地孩子又被搶了”“一定別再吃了”等不斷出現的原因。有的還剪輯視頻“移花接木”、配上其他報導的圖片等,增強欺騙性。還有的業內人士指出,“關懷式”謠言還抓住老人“寧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溝通的心理,使其自願轉發,並且養生健康類謠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門打擊。

謠言止於智者,更應止於“治者”

近年來,謠言屢辟不止,花樣翻新,雖然許多只是造成人們的生活困惑或是“安全焦慮”,但不少還產生了巨大危害。

例如此前“打針西瓜”“塑膠紫菜”等謠言給相關種植戶和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類似“塑膠大米”等謠言更是引發強烈關注,甚至影響到行業形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說,謠言傳播遵循這樣一個公式:謠言殺傷力=資訊重要程度×資訊模糊程度。要減少謠言危害,需要相關部門、單位、個人等及時回應,提高資訊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萬建議,許多看似正能量的謠言,闢謠需要尋證、分析,成本相對較高,可以選取同一類謠言中最有代表性、傳播最廣的一條予以回應,進而讓讀者產生“既然這條資訊是假的,類似的資訊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據瞭解,近年來為打擊謠言,微信等平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僅不定期發佈謠言榜,還開發了“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式。據微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一平臺已有超800個協力廠商權威機構加入,包括網警、國家食藥監系統、中央媒體等。近半年來就處罰公眾號約4.5萬個。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對“事件性”謠言加大打擊力度,還要著重對其他如養生、健康等類別謠言加大關注,特別是對有組織、有利益動機的謠言製造者加大處罰力度,揪出背後的利益鏈。

達到最低提現門檻5元時,記者嘗試提現,幾個小時後,記者綁定的微信零錢帳號中便收到相應轉帳。

此外,在多個類似平臺上,還有“徒弟”制度,已註冊用戶介紹進來新註冊用戶即“徒弟”後,老用戶不僅可以立即得到幾元錢的返現,還可永久獲得以後“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孫”10%的收益分成,形成類似“傳銷”的利益結構。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倪萬分析認為,謠言製作者往往會利用人們關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獲取較大的傳播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某某地孩子又被搶了”“一定別再吃了”等不斷出現的原因。有的還剪輯視頻“移花接木”、配上其他報導的圖片等,增強欺騙性。還有的業內人士指出,“關懷式”謠言還抓住老人“寧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溝通的心理,使其自願轉發,並且養生健康類謠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門打擊。

謠言止於智者,更應止於“治者”

近年來,謠言屢辟不止,花樣翻新,雖然許多只是造成人們的生活困惑或是“安全焦慮”,但不少還產生了巨大危害。

例如此前“打針西瓜”“塑膠紫菜”等謠言給相關種植戶和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類似“塑膠大米”等謠言更是引發強烈關注,甚至影響到行業形象。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說,謠言傳播遵循這樣一個公式:謠言殺傷力=資訊重要程度×資訊模糊程度。要減少謠言危害,需要相關部門、單位、個人等及時回應,提高資訊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萬建議,許多看似正能量的謠言,闢謠需要尋證、分析,成本相對較高,可以選取同一類謠言中最有代表性、傳播最廣的一條予以回應,進而讓讀者產生“既然這條資訊是假的,類似的資訊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據瞭解,近年來為打擊謠言,微信等平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僅不定期發佈謠言榜,還開發了“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式。據微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一平臺已有超800個協力廠商權威機構加入,包括網警、國家食藥監系統、中央媒體等。近半年來就處罰公眾號約4.5萬個。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對“事件性”謠言加大打擊力度,還要著重對其他如養生、健康等類別謠言加大關注,特別是對有組織、有利益動機的謠言製造者加大處罰力度,揪出背後的利益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