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一年,好政策帶來新變化

回望即將過去的2017年, 農業領域政策頻出、熱詞不斷。 這一年, 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大力扶持“三農”的政策背景下, 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大量擁入, 促進農業現代化駛入快車道。 農業品牌、畜禽糞汙治理、“一帶一路”、農村“雙創”、精准扶貧、國民營養健康……這些關鍵字正詮釋著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機會。

新的征程, 始於節點之上的回望。

從本期開始, 《農業週刊》推出年終特稿, 分為上下兩篇。 我們期盼與讀者共同關注這一年, 有哪些農業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又有哪些變化會影響到你我的生活。

現代農業進入品牌時代

■本報記者 張晴丹

今年年初, 農業部發佈了《關於2017年農業品牌推進年工作的通知》, 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 這一年, 農業領域刮起了一陣強有力的“品牌風”。

2017年即將謝幕, 回顧這一年裡, 國內舉辦過農業品牌發展大會、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設立“中國品牌日”等品牌推介活動, 推進系列化、專業化的大品牌建設, 多地湧現出傑出的區域品牌代表, 農產品找到了銷路、賣出了好價錢, 農民越過越富裕, 農業品牌的打造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我國農業已進入品牌時代。”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說。

品牌建設賦能農業供給側改革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開篇首句就鮮明提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再看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業品牌發展的指導意見》,品牌、農業、供給側改革,三個關鍵字交匯,將中國農業的發展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

屈冬玉指出,品牌意味著聲望和美譽度,對於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能夠提升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更是新時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將2017年設為“農業品牌推進年”?農業品牌建設將在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由於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污染日趨嚴重、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能力等,高品質、綠色、有機農產品仍難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農產品的迫切需求。

科研人員把脈中國農業發展發現,實際上,我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現狀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因此,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配置合理,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以農立國,品牌強國”目標,是必要且迫切的,是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一劑良藥。

成功品牌案例層出不窮

過去幾年,各級政府密切關注農業現代化,積極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我國已經有諸如“麗水山耕”“畢節珍好”等區域公用品牌的成功案例,為我國農業品牌創建提供了重要參考。

“‘麗水山耕’品牌與新時代的發展方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相扣。”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12月8日,“麗水山耕”國際認證聯盟在麗水成立,標誌著“麗水山耕”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認證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開展“麗水山耕”品牌認證旨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麗水山耕”產品累計銷售額達到60餘億元,產品溢價率達33%,為麗水的精准扶貧、農民增收乃至鄉村振興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2月15日,“2017年中國畢節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戰略高峰論壇”在貴州省畢節市召開。分享了農業公共品牌培育、管理與傳播等方面的成果,努力推動畢節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烏蒙山寶·畢節珍好”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價值內涵。

這個公用品牌是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在2004年為畢節市量身打造的貴州省首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是推動畢節農業產業升級換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舉措,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總體來講,打響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符合畢節客觀實際,有利於我市打造農業生態牌,實現品類創新、品質創優、品格創特、品位創高。”畢節市副市長王一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目前,在“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公共品牌引領下,畢節市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件、貴州省著名商標65件、貴州省名牌產品61件,地標認證產品30件,畢節核桃、威寧蘋果、織金竹蓀、大方天麻等一批生態農特珍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定位國家層面促進品牌“走出去”

“品牌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品牌就是硬實力、軟實力”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農業品牌發展到現在雖然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但是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未來依舊任重道遠。

隨著全球化的實現,中國也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認為,農業品牌化時代中,農產品應該銷往五湖四海,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也為我國品牌農業走出國門提供了便利。

近幾年,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聯合國內外社團組織,為推動資金、技術和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及“引進來”作了不懈努力,並已取得豐碩成果。

“要讓中國農產品以品牌的方式走出去,贏得好口碑,則需要明年能在國家層面進行設計和規劃,國家品牌戰略要進一步整體化、系統化,真正擦亮我國農業品牌金字招牌,讓我們的農業品牌在走出去的同時,也把文化、文明帶出去。”胡曉雲說。

對於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建議,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培育品牌競爭新優勢,挖掘品牌文化內涵,講好農業品牌故事。

畜禽糞汙走向以用為治

■本報記者 秦志偉

今年,全國100個畜牧大縣同時做了一件事,即向畜禽糞汙宣戰。而在這一年,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的指導性檔出臺了。

眾所周知,市民“菜籃子”離不開肉、蛋、奶等產品的供給。目前我國每年生產肉蛋奶1.5億多噸,而產生的畜禽糞汙高達38億噸,其中有40%未有效處理和利用,給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已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

實際上,在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成為全行業共識的新階段,開展畜禽糞汙治理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但不可否認,畜禽糞汙治理仍任重道遠。

整縣推進:探索可複製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方式從家庭散養向規模養殖加速轉變,在保障畜產品穩定供給的同時,畜禽糞汙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據統計,全國每年畜禽養殖業排放物化學需氧量達到1268萬噸,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6%,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解決畜禽糞汙問題,越來越需要統籌種、養以及農村能源等各環節,越來越需要整建制系統考慮。”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說。 今年,中央安排專門資金支持100個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集中投入,全面實施,確保治理一個成功一個,促進種養結合、生態迴圈和綠色發展。

“經過一年努力,有來自21個省。據悉,這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出臺的指導性檔。

“以前我們也提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但主要指的是相關工作,而作為一項制度被提出來,這還是第一次。”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介紹道。

據介紹,《意見》在制度上主要有五個顯著特點,分別是嚴把入口關、嚴格過程管理、強化責任落實、注重績效考核和構建發展機制。

除了提出創新種養迴圈發展機制外,董紅敏認為還要規範環評內容和要求,突出糞便養分綜合利用,保障農田利用合理合法。

“由於我國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起步晚,以前的環評主要從污染治理而非資源化利用角度開展,環評內容和要求也是參考工業污染治理方式等,致使很多養殖場依據環評報告採用工業化的汙水處理辦法,不僅效果差費用高、達不到環保要求,還使得本是資源的糞水成了污染物。”董紅敏說。

此外,董紅敏建議加強財稅政策支持,鼓勵沼氣發電和生物天然氣,培育糞便能源化利用產業。據介紹,《意見》首次提出支援生物天然氣和沼氣工程開展碳交易專案。

“《意見》是畜牧業綠色發展工作的里程碑,其實施對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動畜牧業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董紅敏說。

“一帶一路”打開築夢空間

■本報記者 王方

今年5月,孟夏草長,萬物競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嘉賓共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

近日,在2017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上,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四年多來,“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

共建“一帶一路”日益呈現出強大的生機活力,農業領域亦是如此。

一朵棉花的綻放

在蘇丹大地綻放的朵朵棉花中,有一株棉花來自中國,它的名字叫“中國1號”。

“我的皮卡車就是用賣棉花的錢購置的。最讓我自豪的是,有兩個孩子上了大學。”巴比科爾是蘇丹拉哈德灌區第6村的村民,“中國1號”在蘇丹推廣後的第二年他就開始種植。靠著這株棉花,他的生活發生了嶄新的變化。

其實“中國1號”就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魯棉研28”,它在國外審定時改名了。近年來,“中國1號”已占到蘇丹棉花種植面積的90%以上,惠及23萬農戶,戶均年增收8400蘇丹鎊。

蘇丹氣候條件十分適宜棉花生長,但因當地品種和栽培技術落後,產量很低,多年前棉花種植已幾近消失。2009年,山東省農科院與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聯合承擔起我國援蘇丹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專案建設,如今成了中國援助非洲農業合作的典範。

“中國1號”於2012年3月通過蘇丹國家審定並定名,同年12月,實收達399公斤/畝,創蘇丹棉花單產紀錄。

示範中心負責人、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尹慶良說,“中國1號”還為蘇丹帶來了棉花加工產業鏈條的投資。一批中國棉紡企業前來投資建廠,其中示範中心引薦的兩家中資企業在蘇丹已累計投資2億元。這也為我國成功開闢了一個質優價廉的海外棉花生產基地。

據悉,迄今為止,我國已在23個非洲國家興建了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下一步,蘇丹示範中心將在棉花優質品種選育,花生、芝麻、油葵等油料作物品種選育及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繼續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

多模式探索農科合作

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農業技術在非洲的傳播,從早期的援建示範農場、試驗站到現在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開展農業援外培訓、接受海外留學生以及試驗農業領域內的三方合作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科研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也探索出更多的模式來。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我們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牽頭組織了包括擔任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主席在內的多個國際合作平臺,這些平臺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重要視窗,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院士介紹。

例如,中國農科院牽頭,先後與13家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中心簽訂協定並聯合開展合作專案、與10家共同成立13個聯合實驗室,7家在我國設立了聯絡辦事處。

“科研體系應該是開放性的。我們的科研人員要走出去,不僅僅去發達國家,也要去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進行對話和交流。同時還要請進來,讓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也可以在中國工作,在中國科研體系裡擔任重要的職務。”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說。 2013年以來,中科院建立5個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中心(CAS-TWAS),提供平臺接納周圍國家科學家到中心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在海外建立了9個海外科教基地。

通過CAS-TWAS院長獎學金、發展中國家訪問學者資助計畫等,中科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科研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800多人次。“因為青年科學家是科技的未來。”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

農業投資與貿易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的5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金額為174.8億美元,環比增長5.4%,同比進出口貿易金額增長7.9%。

當前,中國與世界農業高度關聯,推進“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世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推動形成全球農業國際合作新格局,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互利共贏發展。

“中國現在面臨諸如食物安全等方面的挑戰,我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提高國內糧食生產的同時,通過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並培養國際市場來滿足中國對食物安全和營養的需求。”樊勝根說。

國際糧商ADM公司亞太區總裁陳冬表示,順暢的國際貿易管道和充足的國際糧源將為農業優化生產結構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從而幫助中國農業實現從數量增長到數量與品質並重。

長期以來,中國西部省區立足旱作農業與中亞國家開展糧食、畜牧、棉花等領域合作,北部省區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糧食、蔬菜等種植合作,中國南部省區立足熱帶農業,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糧食、熱帶經濟作物等種植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時,載著絲綢、茶葉、香料的駝隊和商船已經遠去,消失在歷史的背影裡。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仍是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我們為了同一個願景,築夢路上在行動。

《中國科學報》 (2017-12-20 第5版 農業週刊)

“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我國農業已進入品牌時代。”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說。

品牌建設賦能農業供給側改革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開篇首句就鮮明提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再看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業品牌發展的指導意見》,品牌、農業、供給側改革,三個關鍵字交匯,將中國農業的發展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

屈冬玉指出,品牌意味著聲望和美譽度,對於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能夠提升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更是新時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將2017年設為“農業品牌推進年”?農業品牌建設將在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由於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污染日趨嚴重、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能力等,高品質、綠色、有機農產品仍難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農產品的迫切需求。

科研人員把脈中國農業發展發現,實際上,我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現狀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因此,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配置合理,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以農立國,品牌強國”目標,是必要且迫切的,是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一劑良藥。

成功品牌案例層出不窮

過去幾年,各級政府密切關注農業現代化,積極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我國已經有諸如“麗水山耕”“畢節珍好”等區域公用品牌的成功案例,為我國農業品牌創建提供了重要參考。

“‘麗水山耕’品牌與新時代的發展方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相扣。”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12月8日,“麗水山耕”國際認證聯盟在麗水成立,標誌著“麗水山耕”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認證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開展“麗水山耕”品牌認證旨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麗水山耕”產品累計銷售額達到60餘億元,產品溢價率達33%,為麗水的精准扶貧、農民增收乃至鄉村振興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2月15日,“2017年中國畢節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戰略高峰論壇”在貴州省畢節市召開。分享了農業公共品牌培育、管理與傳播等方面的成果,努力推動畢節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烏蒙山寶·畢節珍好”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價值內涵。

這個公用品牌是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在2004年為畢節市量身打造的貴州省首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是推動畢節農業產業升級換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舉措,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總體來講,打響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符合畢節客觀實際,有利於我市打造農業生態牌,實現品類創新、品質創優、品格創特、品位創高。”畢節市副市長王一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目前,在“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公共品牌引領下,畢節市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件、貴州省著名商標65件、貴州省名牌產品61件,地標認證產品30件,畢節核桃、威寧蘋果、織金竹蓀、大方天麻等一批生態農特珍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定位國家層面促進品牌“走出去”

“品牌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品牌就是硬實力、軟實力”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農業品牌發展到現在雖然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但是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未來依舊任重道遠。

隨著全球化的實現,中國也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認為,農業品牌化時代中,農產品應該銷往五湖四海,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也為我國品牌農業走出國門提供了便利。

近幾年,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聯合國內外社團組織,為推動資金、技術和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及“引進來”作了不懈努力,並已取得豐碩成果。

“要讓中國農產品以品牌的方式走出去,贏得好口碑,則需要明年能在國家層面進行設計和規劃,國家品牌戰略要進一步整體化、系統化,真正擦亮我國農業品牌金字招牌,讓我們的農業品牌在走出去的同時,也把文化、文明帶出去。”胡曉雲說。

對於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建議,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培育品牌競爭新優勢,挖掘品牌文化內涵,講好農業品牌故事。

畜禽糞汙走向以用為治

■本報記者 秦志偉

今年,全國100個畜牧大縣同時做了一件事,即向畜禽糞汙宣戰。而在這一年,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的指導性檔出臺了。

眾所周知,市民“菜籃子”離不開肉、蛋、奶等產品的供給。目前我國每年生產肉蛋奶1.5億多噸,而產生的畜禽糞汙高達38億噸,其中有40%未有效處理和利用,給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已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

實際上,在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成為全行業共識的新階段,開展畜禽糞汙治理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但不可否認,畜禽糞汙治理仍任重道遠。

整縣推進:探索可複製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方式從家庭散養向規模養殖加速轉變,在保障畜產品穩定供給的同時,畜禽糞汙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據統計,全國每年畜禽養殖業排放物化學需氧量達到1268萬噸,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6%,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解決畜禽糞汙問題,越來越需要統籌種、養以及農村能源等各環節,越來越需要整建制系統考慮。”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說。 今年,中央安排專門資金支持100個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集中投入,全面實施,確保治理一個成功一個,促進種養結合、生態迴圈和綠色發展。

“經過一年努力,有來自21個省。據悉,這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出臺的指導性檔。

“以前我們也提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但主要指的是相關工作,而作為一項制度被提出來,這還是第一次。”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介紹道。

據介紹,《意見》在制度上主要有五個顯著特點,分別是嚴把入口關、嚴格過程管理、強化責任落實、注重績效考核和構建發展機制。

除了提出創新種養迴圈發展機制外,董紅敏認為還要規範環評內容和要求,突出糞便養分綜合利用,保障農田利用合理合法。

“由於我國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起步晚,以前的環評主要從污染治理而非資源化利用角度開展,環評內容和要求也是參考工業污染治理方式等,致使很多養殖場依據環評報告採用工業化的汙水處理辦法,不僅效果差費用高、達不到環保要求,還使得本是資源的糞水成了污染物。”董紅敏說。

此外,董紅敏建議加強財稅政策支持,鼓勵沼氣發電和生物天然氣,培育糞便能源化利用產業。據介紹,《意見》首次提出支援生物天然氣和沼氣工程開展碳交易專案。

“《意見》是畜牧業綠色發展工作的里程碑,其實施對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動畜牧業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董紅敏說。

“一帶一路”打開築夢空間

■本報記者 王方

今年5月,孟夏草長,萬物競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嘉賓共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

近日,在2017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上,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四年多來,“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

共建“一帶一路”日益呈現出強大的生機活力,農業領域亦是如此。

一朵棉花的綻放

在蘇丹大地綻放的朵朵棉花中,有一株棉花來自中國,它的名字叫“中國1號”。

“我的皮卡車就是用賣棉花的錢購置的。最讓我自豪的是,有兩個孩子上了大學。”巴比科爾是蘇丹拉哈德灌區第6村的村民,“中國1號”在蘇丹推廣後的第二年他就開始種植。靠著這株棉花,他的生活發生了嶄新的變化。

其實“中國1號”就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魯棉研28”,它在國外審定時改名了。近年來,“中國1號”已占到蘇丹棉花種植面積的90%以上,惠及23萬農戶,戶均年增收8400蘇丹鎊。

蘇丹氣候條件十分適宜棉花生長,但因當地品種和栽培技術落後,產量很低,多年前棉花種植已幾近消失。2009年,山東省農科院與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聯合承擔起我國援蘇丹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專案建設,如今成了中國援助非洲農業合作的典範。

“中國1號”於2012年3月通過蘇丹國家審定並定名,同年12月,實收達399公斤/畝,創蘇丹棉花單產紀錄。

示範中心負責人、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尹慶良說,“中國1號”還為蘇丹帶來了棉花加工產業鏈條的投資。一批中國棉紡企業前來投資建廠,其中示範中心引薦的兩家中資企業在蘇丹已累計投資2億元。這也為我國成功開闢了一個質優價廉的海外棉花生產基地。

據悉,迄今為止,我國已在23個非洲國家興建了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下一步,蘇丹示範中心將在棉花優質品種選育,花生、芝麻、油葵等油料作物品種選育及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繼續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

多模式探索農科合作

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農業技術在非洲的傳播,從早期的援建示範農場、試驗站到現在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開展農業援外培訓、接受海外留學生以及試驗農業領域內的三方合作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科研領域的合作與發展也探索出更多的模式來。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我們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牽頭組織了包括擔任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主席在內的多個國際合作平臺,這些平臺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重要視窗,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院士介紹。

例如,中國農科院牽頭,先後與13家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中心簽訂協定並聯合開展合作專案、與10家共同成立13個聯合實驗室,7家在我國設立了聯絡辦事處。

“科研體系應該是開放性的。我們的科研人員要走出去,不僅僅去發達國家,也要去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進行對話和交流。同時還要請進來,讓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也可以在中國工作,在中國科研體系裡擔任重要的職務。”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說。 2013年以來,中科院建立5個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中心(CAS-TWAS),提供平臺接納周圍國家科學家到中心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在海外建立了9個海外科教基地。

通過CAS-TWAS院長獎學金、發展中國家訪問學者資助計畫等,中科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科研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800多人次。“因為青年科學家是科技的未來。”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

農業投資與貿易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的5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金額為174.8億美元,環比增長5.4%,同比進出口貿易金額增長7.9%。

當前,中國與世界農業高度關聯,推進“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世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推動形成全球農業國際合作新格局,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互利共贏發展。

“中國現在面臨諸如食物安全等方面的挑戰,我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提高國內糧食生產的同時,通過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並培養國際市場來滿足中國對食物安全和營養的需求。”樊勝根說。

國際糧商ADM公司亞太區總裁陳冬表示,順暢的國際貿易管道和充足的國際糧源將為農業優化生產結構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從而幫助中國農業實現從數量增長到數量與品質並重。

長期以來,中國西部省區立足旱作農業與中亞國家開展糧食、畜牧、棉花等領域合作,北部省區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糧食、蔬菜等種植合作,中國南部省區立足熱帶農業,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糧食、熱帶經濟作物等種植合作,發展態勢良好,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時,載著絲綢、茶葉、香料的駝隊和商船已經遠去,消失在歷史的背影裡。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仍是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我們為了同一個願景,築夢路上在行動。

《中國科學報》 (2017-12-20 第5版 農業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