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中國的風水是如何發展的?為什麼風水千年不斷?

風水是中國人內心的秘密, 千百年來, 我們的古人在長期實踐中, 總結出一套理想的風水模式, 體現出古人對良好人居環境的追求, 同時, 在風水的形成演變過程中, 人們不斷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那麼, 風水是如何發展的, 各個時期又有何特點?

秦漢:形成時期

風水術的形成時期是秦漢時期。 在這個時期內, 大規模的宮室營建為風水術的形成造成了物質前提。 在這之後,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理論, 為風水以及一切術數提供了理論與方法, 並且衍生出了相宅活動, 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 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 特別是東漢神學思潮, 使得建築中各種禁忌與迷信越發盛行, 如“起宅蓋房必擇日”, “太歲頭上不能動土”, 已成為陽宅建築中應遵循的重要規則。

在風水活動頻繁的同時, 秦漢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風水的專著,

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周公卜宅經》、《圖宅術》、《大衍元基》、《葬曆》等等。 這表明, 秦漢時期風水術已經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形成過程, 可以稱為風水學了。

唐宋:從傳播到鼎盛

到了唐代, 相地活動與風水術日益分化, 風水術側重於看墳地, 迷信色彩十分嚴重。

據史載, 唐代不論是官人還是庶人, 只要死了, 都要擇地擇日下葬, 這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習俗。 唐代還設有司天監, 監裡的官員都懂風水術。 唐朝國力強大, 版圖擴大到西域, 以至於在敦煌莫高窟文獻中找到了《宅經》、《陰陽書》等, 可見, 風水觀念在唐朝遠播西北地方。

宋代是真正達到風水術盛行的時代。 宋徽宗就是一個很相信風水的皇帝。 他原先沒有兒子, 有個叫劉混康的術士告訴他, 京師西北隅地勢過低, 如培築增高, 當得多男之喜。 宋徽宗就命令大興土木, 後來果然得了兒子。 於是, 宋徽宗更加相信風水術了, 改築延福宮, 修建上清寶篆宮, 勞民傷財, 以致國庫空虛、國力下降, 政權衰敗。

在宋朝, 葬地的好壞, 被認為與吉凶有關。

但風水寶地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 土地各有其主, 據《夷志堅》敘述, 福建莆田有一塊富民的葬地, 富民葬此處, 子孫都病了。 有個風水師說, 這塊地應當賣掉才會斷除病根。 後來, 富民按風水師的意見賣了地, 子孫的病就好了, 而買地的一家不僅不病, 還當上了宰相, 風水師說, 這是地得其主。

明清:風水術氾濫之時

到了明清時代, 風水術開始氾濫。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北京, 在營建的過程中始終是按照風水觀念進行的。 如天壇圓丘西北有座坐西朝東的齋宮, 其朝向很特別, 與傳統的坐北朝南不一樣。 這是因為, 當時的人認為, 皇帝到天壇祭天, 蒼天是父, 皇帝是天子, 兒子在父親面前不能坐北朝南(居尊), 否則違背了禮制。 甚至齋宮的瓦都不能用黃色, 而應用綠琉璃瓦, 以示區別。

清王朝對陽宅建築也是很講究的。 如頤和園的排雲殿就是風水極佳之處。 排雲殿的位置處於從佛香閣至“雲輝玉宇”牌樓中軸線的中間, 有神物保佑, 穩居其中, 取太平吉祥之意。 慈禧太后的六十、七十兩次大壽都在此地舉行。

明清時期,不僅帝王家注重風水,民間也普遍講究風水,以士人為重。《儒林外史》記載,范進的母親死後,範進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陰陽先生說當年山向不利,範進只好把棺材擱在家裡不葬,終日打聽風水寶地,以圖得到吉祥的後果。

民國時期風水依然盛行,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請著名風水大師沈竹進行反復踏勘後確定的。解放後,風水理論受到沉重打擊,但作為一種風俗繼續存在。

明清時期,不僅帝王家注重風水,民間也普遍講究風水,以士人為重。《儒林外史》記載,范進的母親死後,範進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陰陽先生說當年山向不利,範進只好把棺材擱在家裡不葬,終日打聽風水寶地,以圖得到吉祥的後果。

民國時期風水依然盛行,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請著名風水大師沈竹進行反復踏勘後確定的。解放後,風水理論受到沉重打擊,但作為一種風俗繼續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