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近平: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當前, 中國經濟“穩”的基礎更鞏固、“進”的格局更明顯、“好”的趨勢在加強, 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作為中國經濟的掌舵人,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自信。 他指出:“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有基礎、有條件、有動力實現穩中有進、持續向好。 ”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一、有基礎

十八大以來,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為經濟長期向好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5年, 經濟保持中高速穩定增長。 年均增速超過7%, 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 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 穩居世界第二,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數位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 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 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南海島礁建設積極推進。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 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今年以來, 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 主要指標好於預期, 速度和效益相得益彰, 有力回應了一段時間國際上有關“中國經濟要硬著陸”的論調。 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9%, 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4.9%左右的較低水準, 進出口增長16.6%, 財政收入增長9.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8%;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債市、股市、房市總體平穩, 企業杠杆率穩中有降,

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 外匯儲備連續增加, 市場信心不斷增強。 中國經濟呈現活力旺、韌性強、後勁足的良好勢態。

2017年12月6日, 2017年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開幕。

二、有條件

在世界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的背景下,

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結構在優化、品質在提升、動能在積蓄, 使經濟增長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新的發展理念得到貫徹落實。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域的一場深刻變革, 是經濟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 必將引領中國經濟邁入新階段。

經濟發展品質穩步提升。 經濟發展的品質, 決定著中國經濟能走多遠, 決定著經濟發展能否成功邁向中高端水準。 現階段, 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高品質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階段,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城鄉、區域協同發展,必將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

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把該穩的穩住,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市場預期穩定。同時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適度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資源更多地引向有利於補短板、增後勁、上水準的領域,引向有利於促進轉型升級的領域。

市場空間和潛力很大。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有9億多勞動力,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我們還是世界第一大製造國,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大國,也是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大國。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消費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數以億計,而且在不斷地增長。

2017年10月25日,剛剛在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發表講話。

三、有動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十足,新動能呈快速增長態勢,假以時日,新動能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天地。

動力來自于創新發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厚植社會創業創新沃土,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用單車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佈了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列第22位,較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

動力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依然是我們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深化改革讓經濟發展釋放出強大活力。財稅、金融、國企國資等重要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負擔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主要在供給側,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這既有利於經濟轉型,也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動力來自於消費。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消費至關重要。擴大消費,就能釋放市場巨大潛力,就能帶動更多就業。我們將適應消費升級需求,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壯大新興消費。這不僅能改善人民生活,也能為經濟增長增添動力。

動力來自於開放。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都需要和世界各國取長補短,互學互鑒。習近平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經營環境將更加開放、透明、規範。中國將繼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成就令人欣慰,信心引導預期。習近平指出:“展望未來,中國發展動力更足、人民獲得感更多、同世界互動更深,將為全球發展創造更多機遇、作出更大貢獻。”

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階段,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城鄉、區域協同發展,必將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

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把該穩的穩住,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市場預期穩定。同時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適度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資源更多地引向有利於補短板、增後勁、上水準的領域,引向有利於促進轉型升級的領域。

市場空間和潛力很大。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有9億多勞動力,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我們還是世界第一大製造國,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大國,也是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大國。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消費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數以億計,而且在不斷地增長。

2017年10月25日,剛剛在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發表講話。

三、有動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十足,新動能呈快速增長態勢,假以時日,新動能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天地。

動力來自于創新發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厚植社會創業創新沃土,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用單車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佈了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列第22位,較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

動力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依然是我們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深化改革讓經濟發展釋放出強大活力。財稅、金融、國企國資等重要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負擔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主要在供給側,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這既有利於經濟轉型,也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動力來自於消費。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消費至關重要。擴大消費,就能釋放市場巨大潛力,就能帶動更多就業。我們將適應消費升級需求,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壯大新興消費。這不僅能改善人民生活,也能為經濟增長增添動力。

動力來自於開放。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都需要和世界各國取長補短,互學互鑒。習近平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經營環境將更加開放、透明、規範。中國將繼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成就令人欣慰,信心引導預期。習近平指出:“展望未來,中國發展動力更足、人民獲得感更多、同世界互動更深,將為全球發展創造更多機遇、作出更大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