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力損傷對語言發育的影響

人皆養子望聰明。 那怎麼樣才算聰明呢?按我們古人造字的智慧, 聰明就是耳 “聰” 目 “明” 。 耳(聽覺)、目(視覺)是人類獲取資訊最重要的兩個通道。 這兩個通道一旦關閉或阻礙, 後面的資訊處理和反應能力就“英雄無用武之地”, 甚至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成熟, 自然也就如癡似愚, “不聰明”了。

所謂“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 “耳聞不如目見”, 人類是視覺主導的動物, 為什麼“聰”還排在“明”之前呢?這就涉及語言在人類社會交往和文明傳遞積累中的關鍵媒介作用了。 語言交流包括“聽、說、讀、寫”, 語言的發展也按照這個順序。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 絕大部分時間, 絕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 社會交流主要依靠聽說。 耳若聾, 口必啞, 就失去了最主要的言語交流能力。 在教育普及的現代社會, 讀寫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然而在語言發育的過程中, 如果最開端的“聽”出了問題, 後續的說、讀、寫自然也都會受影響。

聽力損傷的普遍性

聽覺障礙根據性質可以分為聽力損傷和知覺加工異常。 聽力是指探測聲音的能力。 如果你在一個人耳旁大吼一聲(約80分貝或更高), 那人都毫無反應, 如果不是故意忽視你, 那就是已經有極重的聽力損傷, 已經或接近“聾”了。 如果“說話基本靠吼”, 像一般老年人的“耳背”現象, 則可能是重度(約50 到 70 分貝)或中度(約30到50 分貝)聽力損傷。 即便聽力正常,

人們也可能有知覺加工方面的異常, 比如不能分辨聲音中的微細分別或快速變化。 基於聽覺對語言發展具有“門戶”的性質, 這兩種障礙都會影響語言的發展和使用。 今天我們主要關注聽力損傷。

聽力損傷是發生率最高的致殘原因, 還排在肢體傷殘之上。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 全世界約有11億人口有聽力損傷, 其中達到致殘程度的約3.6 億, 9% 為兒童 (3200萬)。 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當然也是聽障人口最多的國家。 按比率, 這3.6億聽殘人口約有7400萬在中國, 其中兒童約670萬。 有資料顯示, 19歲後, 超過四分之三的人開始出現聽力損傷;65歲後, 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因聽力損傷致殘。

許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暫時或是長期的聽力損傷, 除了先天和遺傳因素, 後天的因素包括暴露於高強度噪音(敲黑板:常去酒吧、KTV的注意了)、嬰幼兒時期的許多疾病(比如中耳道感染)、長期情緒異常、不當服用藥物等。

我國廣泛推行新生兒聽力篩查。 但由於聽力檢查還沒有被納入常規體檢, 日常生活中,

還要靠家人細心觀察, 儘早發現, 儘快求治。 有些短期的聽力損傷得到正確及時地處理可以恢復。 這對處於語言發育關鍵期的嬰幼兒尤其至關重要。 即便是中輕度的聽力損傷, 也會對語言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 大部分教學環境都有噪音污染, 導致最輕微的聽力損傷也可能對兒童學習造成巨大障礙, 使這些孩子在學習上“輸在起跑線上”。

聽力檢查與校正

既然聽力損傷如此普遍, 為什麼我們沒有像對待近視那樣, 隨時檢查隨處校正呢?這涉及到聲音的物理特性。 我們知道, 眼睛接收的信號是可見光。 光雖然有著名的“波粒二相性”, 在日常生活中波的性質並不顯著。 我們的眼球主要起到透鏡的作用, 將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

視力異常(近視遠視)相當於折射率出現偏差, 一個掛圖即可測量, 一副眼鏡即可校正。 聲音卻具有顯著的“波”的特性, 能繞過障礙, 會相互疊加干涉。 相應的, 我們的耳朵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精妙而複雜的聲音處理器。

耳蝸中有四排毛細胞, 其中只有一排(內毛細胞)用於直接感受聲音。另外三排(外毛細胞)則用於聽覺的動態處理,包括維持一個較大的可感知聲強範圍。人類可感知的聲壓變化高達萬億倍(1012,約130分貝;正是由於聲壓變化如此之大,人們才使用分貝這種對數關係來作為聲強單位)。此外,在聲音(空氣分子的振動)傳播到內毛細胞時,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知覺加工,比如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分離。長期聽力損傷常常涉及到這些毛細胞的損傷,無法通過簡單地擴大聲音強度來彌補。

聽力檢查需要專業的聲學環境(使用特殊材料阻斷環境噪音)和專業的聲學設備,很難納入普通的體檢流程,一般在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近年來,國際聽力學協會通過和推進了使用內置噪音中語音辨識的方法,可以在普通安靜環境中檢測聽力。我們正在開發該檢測的中文版本,不久將可以提供給公眾使用。

對聽力損傷的校正主要包括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兩種。與眼鏡不同,兩者都是高度複雜精密的儀器,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配,並且要根據聽覺系統的變化,定期調整。中輕度損傷以助聽器為主。一般雙耳聽力損傷達到70分貝以上,就需要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了。人工耳蝸稱得上是科學和醫學史上的奇跡之一,使“聾者能聞”,“聾而不啞”。效果好的使用者,在安靜環境中基本可以正常地與人面對面交談。尤其是對嬰幼聾兒來說,及時植入人工耳蝸,使他們有機會學習和使用語言,以及語言這個鑰匙所能開啟的整個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其中只有一排(內毛細胞)用於直接感受聲音。另外三排(外毛細胞)則用於聽覺的動態處理,包括維持一個較大的可感知聲強範圍。人類可感知的聲壓變化高達萬億倍(1012,約130分貝;正是由於聲壓變化如此之大,人們才使用分貝這種對數關係來作為聲強單位)。此外,在聲音(空氣分子的振動)傳播到內毛細胞時,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知覺加工,比如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分離。長期聽力損傷常常涉及到這些毛細胞的損傷,無法通過簡單地擴大聲音強度來彌補。

聽力檢查需要專業的聲學環境(使用特殊材料阻斷環境噪音)和專業的聲學設備,很難納入普通的體檢流程,一般在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近年來,國際聽力學協會通過和推進了使用內置噪音中語音辨識的方法,可以在普通安靜環境中檢測聽力。我們正在開發該檢測的中文版本,不久將可以提供給公眾使用。

對聽力損傷的校正主要包括人工耳蝸和助聽器兩種。與眼鏡不同,兩者都是高度複雜精密的儀器,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配,並且要根據聽覺系統的變化,定期調整。中輕度損傷以助聽器為主。一般雙耳聽力損傷達到70分貝以上,就需要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了。人工耳蝸稱得上是科學和醫學史上的奇跡之一,使“聾者能聞”,“聾而不啞”。效果好的使用者,在安靜環境中基本可以正常地與人面對面交談。尤其是對嬰幼聾兒來說,及時植入人工耳蝸,使他們有機會學習和使用語言,以及語言這個鑰匙所能開啟的整個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