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愛萊蕪!萊蕪市救助站今年説明47名救助對象找到家!

12月19日, 市救助站4名工作人員與2名員警一同將3名緬甸籍被救助物件送往景巨集傣族彝族自治州芒市救助站, 幫助這3名緬甸籍被救助對象返鄉。 據悉, 截至目前, 市救助站今年共救助各類救助對象1400餘人次, 救助物件和救助物件家屬滿意率100%。

全方位、多手段開展尋親服務

2016年時, 市救助站曾救助了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 通過多次交流工作人員都沒有獲得任何有效資訊。 工作人員將該男子送到定點醫院實施醫療救助。 今年5月份, 經過治療, 男子精神狀態穩定, 工作人員通過多次長談, 根據獲得了資訊, 與河北、安徽等地的救助站對接, 終於確定了該男子的身份, 找到了他在安徽的家人, 並把他送回了家。

經常性的與救助人員交流接觸, 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都學會了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與救助人員交流撲捉資訊, 查找其身份線索。 在傳統的“一聽二看三問四查”尋親方法的基礎上,

他們拓寬尋親方式, 通過製作發送視頻、微信等措施, 全方位、多手段開展尋親服務。

今年8月份, 救助站工作人員在鳳凰路南端發現一名流浪乞討人員。 當時天氣炎熱, 該男子渾身散發臭味, 工作人員將其救助到站後, 為他理髮、洗澡更換衣物。 隨後, 工作人員通過今日頭條, 精准投送發佈了尋親資訊。 沒想到發佈的第三天, 同村村民就看到了, 給救助站提供了資訊, 工作人員把他送回了家。 據瞭解, 這已經是實行今日頭條精准推送以來, 第五例成功尋親返鄉的救助者。

寒冬送暖關注特殊群體

連日來, 氣溫驟降, 為保障流浪乞討人員順利過冬, 做好今冬明春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 市救助站集中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 為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群體編密織牢溫暖之網。

為此, 市救助站制訂了《緊急救助預案》, 成立專門小組, 開通24小時救助熱線, 進一步加大街頭巡查救助力度, 利用流動救助車, 對車站、城鄉結合部、橋樑、涵洞等生活無著人員容易出現的區域開展實地引導和救助。

及時與公安、城管、衛生等部門溝通聯繫, 做好有效對接, 鼓勵社會團體、志願者、環衛工人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形成多方位聯動的救助力量。

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和安全教育, 提前做好安全防範設施。 投資1萬餘元備足救助物資和改造升級了站內的服務設施, 有效保障受助人員溫暖過冬。 加強街頭巡查力度, 加大對重點區域的排查。 依照耐心引導、勸導遭遇臨時困難和身陷生存危機的人員到站接受救助, 通過救助聯繫卡和引導牌等廣泛宣傳冬季救助政策和措施。 對經勸導不願進站接受救助的人員, 將給予禦寒衣物、食物等物資救助,

確保救助物件能夠得到及時救助。

組織開展重點區域、夜間時段以及遇有極寒惡劣天氣時的集中巡查救助、特別是做好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和其他行動不便人員的救助安置。 實行24小時值班, 隨時提供救助服務。 將注重創新和改進救助方式方法, 在流浪乞討人員、外來務工人員集中活動區域增設開放式臨時救助點或臨時避寒場所, 並設置明顯標誌, 方便就近求助避寒。

今年夏季送清涼活動開展期間, 正值我市開展創建文明城市。 而且今年高溫持續時間長, 氣溫高, 為克服人員少, 服務範圍廣、工作量大等實際困難, 工作人員們每天分組上街巡查, 從市區到城郊結合部、鄉鎮延伸, 同時確保救助電話24小時暢通有人接聽, 確保“發現一個,救助一個”。

活動期間,共出動車輛近兩百台次,主動勸導流浪乞討人員36人次,10人自主返鄉,22人次接受救助。

15塊救助引導牌亮相街頭

12月15日,救助站就接到了熱心市民打來的電話,稱在秦家窪橋洞下面有一名流浪乞討人員。根據市民提供的資訊,工作人員很快就趕到現場,發現一名40歲左右的男子,隨身帶著很多撿拾的廢品等。通過接觸,發現該男子無法溝通,且情緒激動、有暴力傾向。很快,工作人員將他送到了定點醫院實施醫療救助,經鑒定該男子患有精神疾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待該男子情況穩定後,再對其開展尋親救助。

探索滯站人員落戶模式

為切實解決滯站人員安置問題,市救助站按照規定將15名人員安置到社會福利院集中供養,對8名疑似精神疾病人員送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另有5名實施站內照料。站長亓興武介紹說:“目前正積極協調公安部門開展對指戰人員的戶口落戶工作,落戶後,這部分人員將納入我市特困人員供養。”目前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順利推進中,有望明年可以全部辦理落戶手續。

今年,市救助站還投資30余萬元對救助服務大廳、餐廳、寢室、洗浴室等進行了升級改造,經過改造後,救助服務設施更加完備,區域分佈更加合理,能夠完全滿足滯站人員的站內照料服務,進一步提升救助服務水準。

確保“發現一個,救助一個”。

活動期間,共出動車輛近兩百台次,主動勸導流浪乞討人員36人次,10人自主返鄉,22人次接受救助。

15塊救助引導牌亮相街頭

12月15日,救助站就接到了熱心市民打來的電話,稱在秦家窪橋洞下面有一名流浪乞討人員。根據市民提供的資訊,工作人員很快就趕到現場,發現一名40歲左右的男子,隨身帶著很多撿拾的廢品等。通過接觸,發現該男子無法溝通,且情緒激動、有暴力傾向。很快,工作人員將他送到了定點醫院實施醫療救助,經鑒定該男子患有精神疾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待該男子情況穩定後,再對其開展尋親救助。

探索滯站人員落戶模式

為切實解決滯站人員安置問題,市救助站按照規定將15名人員安置到社會福利院集中供養,對8名疑似精神疾病人員送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另有5名實施站內照料。站長亓興武介紹說:“目前正積極協調公安部門開展對指戰人員的戶口落戶工作,落戶後,這部分人員將納入我市特困人員供養。”目前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順利推進中,有望明年可以全部辦理落戶手續。

今年,市救助站還投資30余萬元對救助服務大廳、餐廳、寢室、洗浴室等進行了升級改造,經過改造後,救助服務設施更加完備,區域分佈更加合理,能夠完全滿足滯站人員的站內照料服務,進一步提升救助服務水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