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真傳一刻第67期:劉國軒-中醫炁針結合經方治療耳聾耳鳴

劉師獨創炁針療法, 臨床常以炁針結合經方治療各種疾病。

對於耳鳴耳聾的治療, 研習了歷代醫家學術思想, 更參以現代解剖學,

大道至簡地選取了翳風穴、上關穴(蝶骨穴)、下關穴為主穴, 在臨床上辨證審因對證施治, 配合經方針藥並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話不多說, 下面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各位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給大家講中醫炁針結合經方治療耳聾耳鳴。

知是行之時,

行是知之成, 聽到了不等於知道, 知道不等於理解, 理解不等於會用, 會用不等於願意用, 願意用不等於常用。

就耳聾耳鳴來說, 它是感覺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那炁針又如何治療呢?療效又如何呢?

耳聾耳鳴, 因病情較為複雜, 臨床醫師常常因此而棘手, 諸多醫生認為人之所以耳鳴、耳聾, 皆以為腎虛或神經病變所致, 其實不然。 然亦有因氣閉、氣虛而患者;有因心衰、心陽不足而患者;有因風疾而患, 有因火鬱而患;有因痰疾而患等不可一概論也。 若欲無此患, 蓋亦不使腎至於虛, 且不使氣、不用心可也。 基於此, 我深入研究學習歷代醫家對耳聾耳鳴的學術思想, 與現代醫學解剖學結合起來, 掌握了更多的醫學理論依據, 便於炁針結合經方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歷代醫家對耳聾耳鳴的學術思想

凡耳聾、耳鳴、耳聹、耳痛, 皆因“太陽入耳聽損聰, 氣滯多時耳必聾, 鳴是風與氣相擊, 痛應腦戶有邪風, 腎熱鬱蒸停耳患, 日深疼痛出稠膿, 不有稠膿非此患, 只緣滴水入耳中。 ”

《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火類》中論述:

“耳鳴有聲, 非妄聞也。 耳為腎之竅, 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 若水虛火實, 而熱氣上甚, 客其經絡, 沖於耳中, 則鼓其聽戶, 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 《經》言:陽氣上甚而躍, 故耳鳴也。

聾之為病, 俗醫率以慓悍燥烈之藥制之, 往往謂腎水虛冷故也。 夫豈知水火之陰陽, 心腎之寒熱, 榮衛之盛衰, 猶權衡也, 一上則必一下。 是故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此平治之道也。 夫心火本熱, 虛則寒矣;腎水本寒, 虛則熱矣;腎水既少, 豈能反為寒病耶。

耳鳴為病, 是感覺有其他聲音的存在, 如蟋蟀叫聲、蟬叫聲、流水聲等聲音干擾。 耳為腎之竅, 交會於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 如果水虛火實, 熱氣上沖, 客其經絡, 沖於耳中, 就會鼓其聽戶, 隨其脈氣微甚, 陽氣上甚而躍, 故發為耳鳴。

耳聾為病, 庸俗的醫生往往診斷為腎水虛冷所致, 一貫以慓悍燥烈(補腎壯陽)藥物來治療;哪裡知道水火陰陽之分, 心腎之寒熱之別, 榮衛之氣盛衰之辯, 一上一下, 一升一降都需要去慎重考慮;治療的時候氣上沖就要抑制下行, 下陷必須升之, 這才是平衡陰陽之道。

我們知道心屬於火, 為本髒熱性, 心虛就為寒之所患;腎臟本屬於水,

其性屬寒, 腎虛所患為熱矣(虛熱、虛火);腎水虧虛, 哪來的寒邪為病呢?所謂耳聾有因水衰火實, 熱郁於上, 使聽戶玄府壅塞, 神氣不得通泄。

古人有一種檢查是否耳聾的方法, 叫做鳴天鼓。 怎麼檢查呢?先人告訴我們, 雙手掌心閉塞耳朵, 雙手手指在後腦勺輪換敲打, 耳如鼓音, 是謂鳴天鼓也。 如果脈氣流行, 而閉之於耳, 氣不得泄, 沖鼓耳中, 故能聞之。 如有壅滯, 則天鼓微微作聞;如若天鼓無聞, 則聽戶玄府閉絕, 而耳聾無所聞也。

所以老人或久病之人, 多為脈氣衰而多病, 頭目昏眩, 耳鳴或耳聾, 上氣喘咳, 涎唾粘稠, 口苦舌幹, 咽嗌不利, 肢體焦痿, 筋脈拘倦, 中外燥澀, 便溺秘結, 此皆陰虛陽實之熱證也, 薯蕷丸主之。

凡是治聾,應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耳聾未見好轉,當以辛熱發之,三兩服不愈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生其他疾病。若耳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如若耳聾較甚閉絕,亦為難愈。要謹慎考慮,不可攻之過極,反傷正氣,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

二、 炁針取穴

《黃帝針經》雲: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此三元真氣衰憊,皆由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加之喜怒悲憂恐,危亡速矣。

經過幾十年的臨床總結,我將即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治療耳聾耳鳴穴位歸納如下:

特定處方穴,下關穴、蝶骨穴、翳風穴。臨床運用的時候不要撚針,儘量做到凝神定炁,目無營物,神、炁、力合二為一,炁與針相融,候炁進針,炁至病所,皆用炁針居炁法主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如若無果,可根據臨床診斷不同經絡所患取不同的配穴,可參照以下方法取配穴:

1.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經穴的陽陵泉;

2. 聾而又痛者,取手陽明經的合穀;

3. 耳聾無聞者,取耳中穴,小指次指爪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4. 耳鳴不休者,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5. 耳中生風者,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左刺右,右刺左;

6. 腎虧火上者,取足少陰經的太溪穴、督脈命門穴;

7. 手陽明之患,令人耳聾,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

8. 三焦阻絡者,取中渚穴;

9. 少陽受邪者,取丘墟穴;

10. 風痰阻絡者,取豐隆穴;

11. 暴聾暴鳴者,取四瀆穴、天牖穴;

補充一下翳風穴的針刺方法,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直刺0.8~1.2寸,而我們取3寸毫針,直刺進入天部後,調轉針尖,向下、向前與直角各成30的角度,徐徐進針,刺入2寸半至3寸,不要撚針,炁至出針,針時炁至耳內即可。

三、辨證論治,針藥組合

耳聾耳鳴從中醫理論中大道至簡來概括,耳為腎之竅,與手足少陽會於耳中,故耳病多於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有關。

《醫林繩墨·耳》第七卷:氣虛耳聾,火聚耳鳴。此氣者,少陰腎經不足之氣也;火者,少陽三焦有餘之火也,氣當宜補,火當宜瀉。炁針治療取穴:氣虛者,關元穴、百會前一寸;氣閉者,四瀆穴;少陰經氣不足太溪;少陽三焦有餘之火液門穴。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耳病所致之由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原所發而為病;證有五,為鳴、痛、腫、聾、聤是也。大概新病多實,偏屬於經,久病多虛,則偏於髒。但個別症候與心、肺、頸椎病變有關,我們應該從整體出發,不可拘泥。

耳聾大部分都是因耳鳴誘發而來,除了氣閉暴聾沒有耳鳴以外,其他都是先耳鳴而後逐漸失去聽覺,因此,中醫先輩有因風而聾、因濕而聾、因虛而聾、因厥而聾、因猝而聾之分,但臨床多從耳鳴治療。

1、少陽經病變引起的耳鳴耳聾

耳鳴或如蟬嘈,或如水激,或如鐘鼓之聲,均系自覺症狀。臨床多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多由肝膽火氣上逆所致,《內經》所謂“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多不伴有頭痛腦漲,心煩易怒,脈象弦滑之象,三陽之病獨取少陽,可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或龍膽瀉肝湯主之,大便幹結可加蘆薈以下降。

柴胡24g 生地30g 赤芍15g 大力子10g 當歸12g 川芎10g連翹25g 黃芩12g 山梔子10g 天花粉12g 防風10g 炙甘草10g

2、少陰經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虛證多由腎虧陰火上炎,腦為髓之海,髓屬於腎,如用腦過度,正所謂《內經》所雲:“髓海不足,則腦轉鳴。”多伴有頭暈目眩,心悸腰酸, 三陰之病獨取少陰,治宜滋補少陰,可用補腎丸加靈磁石主之。

熟地30g 當歸15g 菟絲子15g 肉蓯蓉15g 山茱萸10g 黃柏12g 知母12g 破故紙10g 靈磁石15g 石菖蒲15g

此外,怔忡患者亦有患耳內轟轟作聲,其聲與心臟跳動相應,入夜更為清晰,妨礙睡眠,多與心臟疾病有關,治宜養血安神方劑中加入遠志、石菖蒲以通心氣。

當歸身15克 川芎15克 炒白芍15克 生地黃30克 黃連3克 陳皮15克 白術21克 茯神30克 炒酸棗仁21克 炒柏子仁15克 炙甘草10克 石菖蒲15克 遠志10克

3、風與氣相博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和肺氣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因風耳聾、猝聾(暴聾)皆由外感風寒,不可誤作腎或者是肝膽疾病所致,治療的時候應著重考慮調氣開鬱、祛風化痰、溫陽化氣,溫通經絡之法。

如桂香散加減:麻黃10g桂枝15g川芎10g白芷10g當歸10g細辛6g附子9g石菖蒲15g木香6g南星10g木通6g白蒺藜10g風車子30g炙甘草10g

若患者陽虛引起的耳聾耳鳴,可以選擇溫陽化氣,溫中健脾,祛風通絡,通關開竅,降逆化痰之法。

如黑附子75g乾薑75g桂枝30g炙甘草30g麻黃10g細辛10g生白術30g法半夏30g陳皮20g石菖蒲20g白芷15g靈磁石20g路路通15g蟬蛻30g生薑45g。

因處方有些獨特,所以煎煮中藥也有獨特的煎法。

煎煮方法:

1)附子先浸泡2小時,再煎1小時,之後與其它藥物共煎1小時。

2)其它藥物加入生薑45g浸泡1小時,之後與附子共煎1小時。

3)浸泡時加入足量的水,以免煎幹,如若煎幹,必須加入開水煎煮。

4)上藥共煎1次,分2~3服用,早晚或早中晚各服一次。

4、元氣虧虛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有聲音閉隔,一無所聞,也有不至無聲,但聽不真切,我們稱之為重聽,此證多因下元衰弱,精氣不足,以年老者多見。這類患者通常可以採用益氣養陰之法來處理。

《醫方集解》:“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治療耳聾如河車大造丸:風車子45g人參(或黨參)30g熟地30g紫河車15g天冬12g麥冬12g龜板15g黃柏10g茯苓10g杜仲10g牛膝10g郁金10g石菖蒲10g

《中醫藥學大辭典》中說:“此方又能烏須黑髮,聰耳明目,有奪天造化之功。”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兩耳,該方能“烏須黑髮,聰耳明目”說明有補腎強腎之功。古代醫家,注重醫德,多無虛言。能如此盛讚之,必有其理。

治療耳鳴如益氣聰明湯:益氣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

炙黃芪30g 人參15-20g 炒白術20g 升麻6g 葛根20g 蔓荊子10g 石菖蒲10g 砂仁10g(後下) 炒白芍15g 紫丹參20g 炒黃柏10g 炙甘草6g

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症獲愈,令人耳聰目明之意。

加減及服用方法:便稀溏加車前子20g(布包),炒山藥30g。每日1劑,用冷水(或溫水)浸泡半小時後煎3次,共取汁約450-600ml,混合後分3次,飯後2小時溫服。

5、痰厥鬱熱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鳴證,痰火上攻,耳聾耳鳴。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壅閉矣。若遇此症,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症。痰火風濕氣閉可通。痰火因膏梁胃熱上升,兩耳蟬鳴。熱鬱甚,則氣閉漸聾,目中流火,宜二陳東加黃柏、木通、扁蓄、瞿麥;

半夏15g 陳皮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15g 扁蓄15g 木通10g 瞿麥15g黃柏12g 生薑15g 石菖蒲15g 郁金12g

6、頸椎病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除此之外,還有頸椎病變引起耳聾耳鳴,也叫神經性耳聾耳鳴,臨床上往往容易忽視。據我臨床經驗得知C1~C2椎周肌、枕肌感受風寒或高燒、或者外傷後殘留瘀血,導致椎周肌、枕肌攣縮或無菌性炎症發生水腫或者錯位引起病變,對耳大神經生理狀態改變會發生耳聾耳鳴。除此之外,多般還會發生下症狀:

第C1會有頭痛、偏頭痛、高血壓、失眠、健忘、倦怠、焦躁、眼花、嘔吐、做夢、發汗、發燒、發冷、心悸、喉啞、呼吸不暢症狀。

局部痛及反射痛:急性或慢性在C0-C3之間,局部反射痛,有時向下反射到肩胛之,皮神經節反射痛,在頭的頂部。

第C2會有眼疾、盲視、斜視、耳疾、襜語、鼻竇炎、鼻過敏、重聽、舌下腺炎、癲癇、聲音沙啞、耳痛、頭痛、頭暈、耳鳴症狀。

局部痛及反射痛:急性或慢性,痛區在C1-C4之間;反射痛有時向上反射到耳後,有時向下反射到兩個肩胛骨之間;皮神經節反射痛:在臉之中部(包括前額、眼、鼻、嘴)及後頸。且左右旋轉受限,並有痛端。

臨床診斷:在第一和第二頸椎的棘突(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以及枕肌和椎周肌處查找病變部位,如果這些部位的某一個或幾個部位有明顯的壓痛或酸痛點或結節點,均為此部位有病變。病變部位也是炁針治療耳聾耳鳴的治療點。

觸診檢查的時候依據指腹的感覺確定深淺,輕壓疼痛較淺,重壓就較深,炁針治療的時候就有個把握尺度概念,多般在患側取穴,因為此類患者一般都是一側耳聾耳鳴(神經性耳聾耳鳴),很少雙側併發。

炁針治療:

1. 依據診斷病變部位作為治療點;

2. 依據疼痛反映的深淺指定用針長短;

3. 按照炁針的臨床心法進行針刺,針尖到達病灶部位,炁至病所(有立竿見影之效),用神龍擺尾法,數秒出針;

4. 針後補充手法,放鬆肌肉,在做頸椎整脊手法。三至五天一次,一般1~3次而愈。

中藥治療:

治宜疏風解肌,通關開竅,活血消腫,疏通血脈之法。處方如下;葛根60g 桂枝30g 赤芍藥30g 白芍藥15g 生甘草10g 升麻15g白芷15g 防風15g 金蕎麥15g 石菖蒲15g 靈磁石15g 風車子45g路路通15g

凡頸椎病所致的耳聾耳鳴,皆可以用之,一天一劑,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其效果在一二劑以內即有效果,臨床療效不勝枚舉。

四、臨床舉隅

醫案一:

龐某,女,47歲,農民。

1998年1月6日初診:兩個月前因情志不暢,出現右側耳鳴,耳後部疼痛,伴有頭暈,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膩,脈弦。

辨證:患者因情志不暢,肝鬱化火,火熱上逆則耳鳴,頭暈,耳後痛。肝熱擾及心神則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肝主疏泄,肝鬱則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脈弦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則:疏肝解鬱,清熱養陰。

龍膽瀉肝東加減:龍膽草12克,炒山梔10克,柴胡12g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當歸12克,菊花12克,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紫蘇梗6克。7劑,水煎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後立效。

1998年1月15日複診:上法治療兩次後,耳後疼痛消失,頭暈、耳鳴明顯減輕,眠差好轉。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原方法不變。

1992年1月23日複診:已針兩次,耳鳴聲減小,間隔時間延長,但勞累後易復發,舌苔薄白,脈沉弦。

更方如下;風車子45g 柴胡24g 黃芩12g 黨參12g 半夏12g 炙甘草10g 生薑15g大棗5枚 牡蠣30g 竹茹15g 石菖蒲15g 靈磁石15g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加太溪、太沖。

手法:同前。

本病案應用炁針結合經方治療,服用中藥21劑,炁針3次,諸症悉除。

醫案二:

杜某某 患者,男,53歲,國企幹部。

2001年10月5日初診:一個月前因外出勞累,突發兩耳耳鳴,如鐘鼓聲,按壓耳前則鳴聲減小,勞累後加重,平素腰酸痛,下午為甚,頭沉、眠差,口幹,煩躁,在外院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鳴,服中西藥無效,舌苔薄白,脈沉緩,左關弦。

辨證:“腰為腎之府”,患者平素腰部酸痛,為腎陰虧之證,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本,肝火從上,經氣閉阻,故見耳鳴、頭沉、口幹、煩躁、眠差等症。

治則:補益肝腎,開竅聰耳。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後立效。

共針6次,雙側耳鳴完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醫案三:

袁某,男,48歲,公務員。

2010年3月7日初診:患者7年前突感雙耳鳴響,隨之出現聽力減退,眠不實,多夢。經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聾”。曾採用高壓氧及針灸中藥等多種治療效不著。耳鳴為低音調,左耳為甚。

檢查:雙耳聽力下降,舌苔薄白中心膩,有齒痕,脈沉緩尺弱。

辨證:患者年近五十,肝腎陰虛,肝陽浮越於上故面頰潮紅。腎開竅於耳,腎精不足,不能上榮於耳,則雙耳閉塞不聰。

治則:益肝腎,兼以潛陽。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與前方法等同,3天針一次。

二診:上法治療後,耳鳴、聽力明顯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細左關弦,為加強滋腎養陰之效,兼用六味地黃東加減。

方藥:山茱萸12g 淮山藥12g 白芍10g 生地10g 甘草10g 菊花12g澤瀉10g 茯苓15g 當歸12g 細辛3g7劑,水煎服。

取穴及手法:同前。

三診:針2次後,兼服中藥,聽力略有增加,耳鳴明顯減輕,舌脈同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同前。

四診:前法治療3次,耳聾明顯減輕,聽力增加,耳鳴時輕時重。苔淨,脈沉細。陽亢情況已逐漸消退,在補陰藥中可加溫陽藥物。

方藥:山茱萸12g 淮山藥12g 當歸12g 赤芍12g 川芎10g 靈磁石15g(先煎) 菊花12g 仙靈脾10g 肉桂10g 附子10g 懷牛膝10g7劑,水煎服。

取穴:同前。

五診:已針4次,耳鳴明顯減輕,耳聾亦逐漸恢復,右耳原已喪失聽力,現亦能聽到鐘錶聲,左耳聽力恢復,一般講話基本能聽清。眠好,二便調,苔薄黃,脈沉細。按上法治療一次,停針休息10天。

六診:已針5次,病情穩定,耳鳴輕,鳴聲小,聽力恢復與正常比較稍差。舌苔薄白,脈沉緩。

此療程以清肝益腎、鞏固療效為主。中藥以六味地黃東加柴胡、龍膽草、石菖蒲、靈磁石等藥,平肝清熱通竅為主。共針6次,患者耳鳴大減,左耳聽力恢復正常,右耳聽力略差,餘症悉除,服藥鞏固療效。

方藥:風車子45g 山茱萸30g 淮山藥30g 澤瀉30g 茯苓45g 靈磁石45g 石菖蒲25g 赤芍30g 菊花30g 生地45g 龍膽草6g

按語:

《靈樞•經脈》篇指出:“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之脈……卻入耳中”,“足太陽之脈……從巔至耳上角”,“足陽明之脈……上耳前”,完全說明了在十二經脈中有五條經脈聯絡於耳,其中手、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脈均入耳中,故耳鳴、耳聾與此三經有著密切的關係。

故炁針療法治療耳聾耳鳴依據中醫整體觀、經絡學、解剖學的理論體系,大道至簡地取了翳風穴、上關穴(蝶骨穴)、下關穴為主穴,調節氣血陰陽平衡,啟動耳神經感覺功能,達到疏通經絡,開竅聰耳的治療目的。

《內經》中又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故在臨床上要辨證審因,對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案一為肝鬱化火,火熱之邪上逆而致耳鳴,頭暈。故而瀉肝俞、期門(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鬱,太沖為肝經之原穴,用瀉法以清其源,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內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刺之可鎮靜安神。用中藥龍膽瀉肝東加減,加強了清肝瀉火的作用,病症明顯減輕。補腎俞,以滋水涵木,故病癒。

案二、案三均因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所致。補腎俞和配腎經原穴太溪,以滋腎培源,“壯水之源,以制陽光”,中藥六味地黃東加減,加強了滋腎培元的作用,針藥相合而收效。

校對:蘇雪貞 蔡果宏 陳劍城

編輯:朱麗莉

聲明:

中醫家是深圳仁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移動互聯網中醫線上服務應用,彙集全國中醫名家、國醫大師、頂級中西結合醫師,聯合中醫基金會、中醫館聯盟,幫助中醫醫生提升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打造個人品牌。 http://www.zhongyijia.com.cn/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凡是治聾,應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耳聾未見好轉,當以辛熱發之,三兩服不愈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生其他疾病。若耳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如若耳聾較甚閉絕,亦為難愈。要謹慎考慮,不可攻之過極,反傷正氣,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

二、 炁針取穴

《黃帝針經》雲: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此三元真氣衰憊,皆由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加之喜怒悲憂恐,危亡速矣。

經過幾十年的臨床總結,我將即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治療耳聾耳鳴穴位歸納如下:

特定處方穴,下關穴、蝶骨穴、翳風穴。臨床運用的時候不要撚針,儘量做到凝神定炁,目無營物,神、炁、力合二為一,炁與針相融,候炁進針,炁至病所,皆用炁針居炁法主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如若無果,可根據臨床診斷不同經絡所患取不同的配穴,可參照以下方法取配穴:

1.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經穴的陽陵泉;

2. 聾而又痛者,取手陽明經的合穀;

3. 耳聾無聞者,取耳中穴,小指次指爪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4. 耳鳴不休者,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5. 耳中生風者,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左刺右,右刺左;

6. 腎虧火上者,取足少陰經的太溪穴、督脈命門穴;

7. 手陽明之患,令人耳聾,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

8. 三焦阻絡者,取中渚穴;

9. 少陽受邪者,取丘墟穴;

10. 風痰阻絡者,取豐隆穴;

11. 暴聾暴鳴者,取四瀆穴、天牖穴;

補充一下翳風穴的針刺方法,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直刺0.8~1.2寸,而我們取3寸毫針,直刺進入天部後,調轉針尖,向下、向前與直角各成30的角度,徐徐進針,刺入2寸半至3寸,不要撚針,炁至出針,針時炁至耳內即可。

三、辨證論治,針藥組合

耳聾耳鳴從中醫理論中大道至簡來概括,耳為腎之竅,與手足少陽會於耳中,故耳病多於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有關。

《醫林繩墨·耳》第七卷:氣虛耳聾,火聚耳鳴。此氣者,少陰腎經不足之氣也;火者,少陽三焦有餘之火也,氣當宜補,火當宜瀉。炁針治療取穴:氣虛者,關元穴、百會前一寸;氣閉者,四瀆穴;少陰經氣不足太溪;少陽三焦有餘之火液門穴。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耳病所致之由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原所發而為病;證有五,為鳴、痛、腫、聾、聤是也。大概新病多實,偏屬於經,久病多虛,則偏於髒。但個別症候與心、肺、頸椎病變有關,我們應該從整體出發,不可拘泥。

耳聾大部分都是因耳鳴誘發而來,除了氣閉暴聾沒有耳鳴以外,其他都是先耳鳴而後逐漸失去聽覺,因此,中醫先輩有因風而聾、因濕而聾、因虛而聾、因厥而聾、因猝而聾之分,但臨床多從耳鳴治療。

1、少陽經病變引起的耳鳴耳聾

耳鳴或如蟬嘈,或如水激,或如鐘鼓之聲,均系自覺症狀。臨床多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多由肝膽火氣上逆所致,《內經》所謂“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多不伴有頭痛腦漲,心煩易怒,脈象弦滑之象,三陽之病獨取少陽,可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或龍膽瀉肝湯主之,大便幹結可加蘆薈以下降。

柴胡24g 生地30g 赤芍15g 大力子10g 當歸12g 川芎10g連翹25g 黃芩12g 山梔子10g 天花粉12g 防風10g 炙甘草10g

2、少陰經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虛證多由腎虧陰火上炎,腦為髓之海,髓屬於腎,如用腦過度,正所謂《內經》所雲:“髓海不足,則腦轉鳴。”多伴有頭暈目眩,心悸腰酸, 三陰之病獨取少陰,治宜滋補少陰,可用補腎丸加靈磁石主之。

熟地30g 當歸15g 菟絲子15g 肉蓯蓉15g 山茱萸10g 黃柏12g 知母12g 破故紙10g 靈磁石15g 石菖蒲15g

此外,怔忡患者亦有患耳內轟轟作聲,其聲與心臟跳動相應,入夜更為清晰,妨礙睡眠,多與心臟疾病有關,治宜養血安神方劑中加入遠志、石菖蒲以通心氣。

當歸身15克 川芎15克 炒白芍15克 生地黃30克 黃連3克 陳皮15克 白術21克 茯神30克 炒酸棗仁21克 炒柏子仁15克 炙甘草10克 石菖蒲15克 遠志10克

3、風與氣相博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和肺氣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因風耳聾、猝聾(暴聾)皆由外感風寒,不可誤作腎或者是肝膽疾病所致,治療的時候應著重考慮調氣開鬱、祛風化痰、溫陽化氣,溫通經絡之法。

如桂香散加減:麻黃10g桂枝15g川芎10g白芷10g當歸10g細辛6g附子9g石菖蒲15g木香6g南星10g木通6g白蒺藜10g風車子30g炙甘草10g

若患者陽虛引起的耳聾耳鳴,可以選擇溫陽化氣,溫中健脾,祛風通絡,通關開竅,降逆化痰之法。

如黑附子75g乾薑75g桂枝30g炙甘草30g麻黃10g細辛10g生白術30g法半夏30g陳皮20g石菖蒲20g白芷15g靈磁石20g路路通15g蟬蛻30g生薑45g。

因處方有些獨特,所以煎煮中藥也有獨特的煎法。

煎煮方法:

1)附子先浸泡2小時,再煎1小時,之後與其它藥物共煎1小時。

2)其它藥物加入生薑45g浸泡1小時,之後與附子共煎1小時。

3)浸泡時加入足量的水,以免煎幹,如若煎幹,必須加入開水煎煮。

4)上藥共煎1次,分2~3服用,早晚或早中晚各服一次。

4、元氣虧虛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聾有聲音閉隔,一無所聞,也有不至無聲,但聽不真切,我們稱之為重聽,此證多因下元衰弱,精氣不足,以年老者多見。這類患者通常可以採用益氣養陰之法來處理。

《醫方集解》:“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治療耳聾如河車大造丸:風車子45g人參(或黨參)30g熟地30g紫河車15g天冬12g麥冬12g龜板15g黃柏10g茯苓10g杜仲10g牛膝10g郁金10g石菖蒲10g

《中醫藥學大辭典》中說:“此方又能烏須黑髮,聰耳明目,有奪天造化之功。”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兩耳,該方能“烏須黑髮,聰耳明目”說明有補腎強腎之功。古代醫家,注重醫德,多無虛言。能如此盛讚之,必有其理。

治療耳鳴如益氣聰明湯:益氣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

炙黃芪30g 人參15-20g 炒白術20g 升麻6g 葛根20g 蔓荊子10g 石菖蒲10g 砂仁10g(後下) 炒白芍15g 紫丹參20g 炒黃柏10g 炙甘草6g

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症獲愈,令人耳聰目明之意。

加減及服用方法:便稀溏加車前子20g(布包),炒山藥30g。每日1劑,用冷水(或溫水)浸泡半小時後煎3次,共取汁約450-600ml,混合後分3次,飯後2小時溫服。

5、痰厥鬱熱引起的耳聾耳鳴

耳鳴證,痰火上攻,耳聾耳鳴。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壅閉矣。若遇此症,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症。痰火風濕氣閉可通。痰火因膏梁胃熱上升,兩耳蟬鳴。熱鬱甚,則氣閉漸聾,目中流火,宜二陳東加黃柏、木通、扁蓄、瞿麥;

半夏15g 陳皮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15g 扁蓄15g 木通10g 瞿麥15g黃柏12g 生薑15g 石菖蒲15g 郁金12g

6、頸椎病病變引起的耳聾耳鳴

除此之外,還有頸椎病變引起耳聾耳鳴,也叫神經性耳聾耳鳴,臨床上往往容易忽視。據我臨床經驗得知C1~C2椎周肌、枕肌感受風寒或高燒、或者外傷後殘留瘀血,導致椎周肌、枕肌攣縮或無菌性炎症發生水腫或者錯位引起病變,對耳大神經生理狀態改變會發生耳聾耳鳴。除此之外,多般還會發生下症狀:

第C1會有頭痛、偏頭痛、高血壓、失眠、健忘、倦怠、焦躁、眼花、嘔吐、做夢、發汗、發燒、發冷、心悸、喉啞、呼吸不暢症狀。

局部痛及反射痛:急性或慢性在C0-C3之間,局部反射痛,有時向下反射到肩胛之,皮神經節反射痛,在頭的頂部。

第C2會有眼疾、盲視、斜視、耳疾、襜語、鼻竇炎、鼻過敏、重聽、舌下腺炎、癲癇、聲音沙啞、耳痛、頭痛、頭暈、耳鳴症狀。

局部痛及反射痛:急性或慢性,痛區在C1-C4之間;反射痛有時向上反射到耳後,有時向下反射到兩個肩胛骨之間;皮神經節反射痛:在臉之中部(包括前額、眼、鼻、嘴)及後頸。且左右旋轉受限,並有痛端。

臨床診斷:在第一和第二頸椎的棘突(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以及枕肌和椎周肌處查找病變部位,如果這些部位的某一個或幾個部位有明顯的壓痛或酸痛點或結節點,均為此部位有病變。病變部位也是炁針治療耳聾耳鳴的治療點。

觸診檢查的時候依據指腹的感覺確定深淺,輕壓疼痛較淺,重壓就較深,炁針治療的時候就有個把握尺度概念,多般在患側取穴,因為此類患者一般都是一側耳聾耳鳴(神經性耳聾耳鳴),很少雙側併發。

炁針治療:

1. 依據診斷病變部位作為治療點;

2. 依據疼痛反映的深淺指定用針長短;

3. 按照炁針的臨床心法進行針刺,針尖到達病灶部位,炁至病所(有立竿見影之效),用神龍擺尾法,數秒出針;

4. 針後補充手法,放鬆肌肉,在做頸椎整脊手法。三至五天一次,一般1~3次而愈。

中藥治療:

治宜疏風解肌,通關開竅,活血消腫,疏通血脈之法。處方如下;葛根60g 桂枝30g 赤芍藥30g 白芍藥15g 生甘草10g 升麻15g白芷15g 防風15g 金蕎麥15g 石菖蒲15g 靈磁石15g 風車子45g路路通15g

凡頸椎病所致的耳聾耳鳴,皆可以用之,一天一劑,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其效果在一二劑以內即有效果,臨床療效不勝枚舉。

四、臨床舉隅

醫案一:

龐某,女,47歲,農民。

1998年1月6日初診:兩個月前因情志不暢,出現右側耳鳴,耳後部疼痛,伴有頭暈,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膩,脈弦。

辨證:患者因情志不暢,肝鬱化火,火熱上逆則耳鳴,頭暈,耳後痛。肝熱擾及心神則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肝主疏泄,肝鬱則胸悶善太息。舌苔薄黃,脈弦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則:疏肝解鬱,清熱養陰。

龍膽瀉肝東加減:龍膽草12克,炒山梔10克,柴胡12g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當歸12克,菊花12克,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紫蘇梗6克。7劑,水煎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後立效。

1998年1月15日複診:上法治療兩次後,耳後疼痛消失,頭暈、耳鳴明顯減輕,眠差好轉。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

手法:原方法不變。

1992年1月23日複診:已針兩次,耳鳴聲減小,間隔時間延長,但勞累後易復發,舌苔薄白,脈沉弦。

更方如下;風車子45g 柴胡24g 黃芩12g 黨參12g 半夏12g 炙甘草10g 生薑15g大棗5枚 牡蠣30g 竹茹15g 石菖蒲15g 靈磁石15g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加太溪、太沖。

手法:同前。

本病案應用炁針結合經方治療,服用中藥21劑,炁針3次,諸症悉除。

醫案二:

杜某某 患者,男,53歲,國企幹部。

2001年10月5日初診:一個月前因外出勞累,突發兩耳耳鳴,如鐘鼓聲,按壓耳前則鳴聲減小,勞累後加重,平素腰酸痛,下午為甚,頭沉、眠差,口幹,煩躁,在外院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鳴,服中西藥無效,舌苔薄白,脈沉緩,左關弦。

辨證:“腰為腎之府”,患者平素腰部酸痛,為腎陰虧之證,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本,肝火從上,經氣閉阻,故見耳鳴、頭沉、口幹、煩躁、眠差等症。

治則:補益肝腎,開竅聰耳。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先取下關刺之,炁針居炁法,無果次刺蝶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無應再刺翳風穴,無須撚針,直接用居炁法,不留針,針後立效。

共針6次,雙側耳鳴完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醫案三:

袁某,男,48歲,公務員。

2010年3月7日初診:患者7年前突感雙耳鳴響,隨之出現聽力減退,眠不實,多夢。經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聾”。曾採用高壓氧及針灸中藥等多種治療效不著。耳鳴為低音調,左耳為甚。

檢查:雙耳聽力下降,舌苔薄白中心膩,有齒痕,脈沉緩尺弱。

辨證:患者年近五十,肝腎陰虛,肝陽浮越於上故面頰潮紅。腎開竅於耳,腎精不足,不能上榮於耳,則雙耳閉塞不聰。

治則:益肝腎,兼以潛陽。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與前方法等同,3天針一次。

二診:上法治療後,耳鳴、聽力明顯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細左關弦,為加強滋腎養陰之效,兼用六味地黃東加減。

方藥:山茱萸12g 淮山藥12g 白芍10g 生地10g 甘草10g 菊花12g澤瀉10g 茯苓15g 當歸12g 細辛3g7劑,水煎服。

取穴及手法:同前。

三診:針2次後,兼服中藥,聽力略有增加,耳鳴明顯減輕,舌脈同前。

取穴:下關,蝶骨穴,翳風穴,四瀆穴、太溪。

手法:同前。

四診:前法治療3次,耳聾明顯減輕,聽力增加,耳鳴時輕時重。苔淨,脈沉細。陽亢情況已逐漸消退,在補陰藥中可加溫陽藥物。

方藥:山茱萸12g 淮山藥12g 當歸12g 赤芍12g 川芎10g 靈磁石15g(先煎) 菊花12g 仙靈脾10g 肉桂10g 附子10g 懷牛膝10g7劑,水煎服。

取穴:同前。

五診:已針4次,耳鳴明顯減輕,耳聾亦逐漸恢復,右耳原已喪失聽力,現亦能聽到鐘錶聲,左耳聽力恢復,一般講話基本能聽清。眠好,二便調,苔薄黃,脈沉細。按上法治療一次,停針休息10天。

六診:已針5次,病情穩定,耳鳴輕,鳴聲小,聽力恢復與正常比較稍差。舌苔薄白,脈沉緩。

此療程以清肝益腎、鞏固療效為主。中藥以六味地黃東加柴胡、龍膽草、石菖蒲、靈磁石等藥,平肝清熱通竅為主。共針6次,患者耳鳴大減,左耳聽力恢復正常,右耳聽力略差,餘症悉除,服藥鞏固療效。

方藥:風車子45g 山茱萸30g 淮山藥30g 澤瀉30g 茯苓45g 靈磁石45g 石菖蒲25g 赤芍30g 菊花30g 生地45g 龍膽草6g

按語:

《靈樞•經脈》篇指出:“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之脈……卻入耳中”,“足太陽之脈……從巔至耳上角”,“足陽明之脈……上耳前”,完全說明了在十二經脈中有五條經脈聯絡於耳,其中手、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脈均入耳中,故耳鳴、耳聾與此三經有著密切的關係。

故炁針療法治療耳聾耳鳴依據中醫整體觀、經絡學、解剖學的理論體系,大道至簡地取了翳風穴、上關穴(蝶骨穴)、下關穴為主穴,調節氣血陰陽平衡,啟動耳神經感覺功能,達到疏通經絡,開竅聰耳的治療目的。

《內經》中又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故在臨床上要辨證審因,對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案一為肝鬱化火,火熱之邪上逆而致耳鳴,頭暈。故而瀉肝俞、期門(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鬱,太沖為肝經之原穴,用瀉法以清其源,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內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刺之可鎮靜安神。用中藥龍膽瀉肝東加減,加強了清肝瀉火的作用,病症明顯減輕。補腎俞,以滋水涵木,故病癒。

案二、案三均因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所致。補腎俞和配腎經原穴太溪,以滋腎培源,“壯水之源,以制陽光”,中藥六味地黃東加減,加強了滋腎培元的作用,針藥相合而收效。

校對:蘇雪貞 蔡果宏 陳劍城

編輯:朱麗莉

聲明:

中醫家是深圳仁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移動互聯網中醫線上服務應用,彙集全國中醫名家、國醫大師、頂級中西結合醫師,聯合中醫基金會、中醫館聯盟,幫助中醫醫生提升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打造個人品牌。 http://www.zhongyijia.com.cn/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