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一個“稀鬆平常”的病例,如何登上了NEJM的大雅之堂?

希望中國的臨床醫生們樹立起正確看待自己臨床工作價值的信心和理念, 擁有通暢便利的獲取知識、發表觀點的平臺, 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不忽略身邊最美的風景。

作者丨潘宏 嘉會國際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NEJM醫學前沿》翻譯了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臨床醫學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欄目上的文章, 內容是介紹一名60歲男子的膽囊結石CT影像。 通讀下來, 發現是一例典型但不罕見的膽囊多發結石CT圖像, 病患資料和治療過程以及預後隨訪並無特別之處。 暗自奇怪為何這樣的資料可以在NEJM這樣業界頂尖的專業期刊上發表。

自忖學識淺薄, 但又按捺不住一顆蠢蠢欲動的“憤青”心, 就向《NEJM醫學前沿》的編輯提出了質疑。 經過指點, 仔細查看了NEJM該欄目的投稿指導, 並讀到了如下內容: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re classic images of common medical conditions. Imag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uch of what we do and learn in medicine. This feature is intended to capture the sense of visual discovery and variety that physicians experience.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re not intended as a vehicle for case reports.

又流覽了一篇中國大陸和一篇香港醫生發表的同類文章, 分別是《布加綜合症的腹壁靜脈曲張》(Abdominal-Wall Varices in the Budd–Chiari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4; 370:1829)和《豆形征和鳥嘴征》(Beans and Beaks; N Engl J Med 2013; 369:e36)。 不得不說, 這幾篇小病歷完全符合雜誌投稿的要求, 是常見病的典型照片或影像資料。

好奇心驅使, 我又關注了一下上述文章的線上閱讀量、引用次數和媒體覆蓋量。 不查不要緊, 一查嚇一跳。 從這3項所謂的另類指標衡量, 這幾篇影像類文章完勝NEJM一直引以為豪的臨床試驗類文章。 當然, 在評職稱、拿獎金的金標準——引用率——上,

影像類文章弱爆了。 比如, 2013年發表的《豆形征和鳥嘴征》為零引用;雖然2014年發表的《布加綜合症的腹壁靜脈曲張》被引用8次, 但其中4篇是自引, 屬於孤芳自賞型。

仔細想來, 這也不奇怪。 既然是常見病的典型照片, 而且有學習的意義, 當然為吃瓜群眾所喜聞樂見;而因為常見, 也就無人引用了。

身為一個隻做過一點點醫學科研的臨床醫生, 我深知能在這樣頂尖的學術期刊上付梓, 必定有著王者榮耀一般的境界。 對於我最初的疑問, 似乎有了一個答案:頂尖期刊未必是我們以為的那樣遙不可及或是神秘莫測, 正所謂大道至簡、大音希聲, 臨床資料有時候還真的就是能進入挑剔無比的編輯大佬眼中。

燃鵝......

《NEJM醫學前沿》的編輯給我提供了兩個數位:NEJM每年收到大約6,000篇影像類投稿, 接受比例低於2%;從2012年到本文寫作的今天, 來自中國的投稿, 算上港澳臺, 一共24篇(其中有2篇梅毒, 1篇鉤蟲, 1篇豬肉絛蟲, 1篇牛帶絛蟲)。

所以我剛才的自問自答簡直就是圖樣圖森破!

好吧, 容我吐槽。

中國的臨床資料簡直是浩如河漢, 每分鐘有多少臨床圖像、資料、文書記錄產生, 他們的歸宿是哪裡?恐怕千萬分之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最後束之高閣了吧。 資料的第一手接觸者, 就是我這樣的臨床醫生, 為什麼沒有好好篩選、保存然後慧眼識珠地利用常見病的典型資料呢?常見病太常見了, 每天寫病史的時間都得從睡覺時間裡扣。 典型資料太典型了, 還能典型過教科書裡的標準照嗎?完全不知道各種SCI期刊還有這種欄目接受這樣的東西啊, 沒人告訴我們啊, 為什麼不主動去瞭解?這個話題就大了, 按住不提。

相對於眾多的review article和original article, 類似images的letter、commentary、case report是否有人去關注、值得去關注、應該去關注?有很多時候, original article和review是很難短時間內讀懂的,

如果不是自己熟知的專業領域和持續關注的特定問題, 看一篇原文就得耗時良多, 這也導致了閱讀摘要成了忙碌的臨床醫生常用的文獻閱讀手段, 至少能在談論某一題目的時候能有相當信息量來回答背景、方法、結論這些基本的資訊點。

但現狀是, 在中國臨床醫生的群體中, 不論是作為這類“大作”的著者還是受眾, 都更傾向於基礎研究領域, 那些原本更貼近臨床的“小品文”似乎難登大雅之堂。 就像臺詞中說的, 會議室裡都是教授、主任, 發的都是論著、系統綜述、“沒它 ”(meta)分析, 你要發了case report,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據說最早的英文醫學專業期刊出現在1682年,叫什麼Medicina Curiosa,中醫老祖宗的東西大概要早於這個時間吧。當然,現在是講西醫,就不去搬什麼《千金方》出來了。不過既然中國正在偉大復興中,什麼時候我們自己的醫學期刊也能給人一種王者榮耀的感覺,讓我們省了克服語言障礙的精力,讓廣大基層一線的臨床醫生們可以自如地應用中文發表他們的見解和病例。

中國特色這四個字應該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種、代謝、BMI、藥物動力吧?只有我們的專業期刊內容能夠從群眾(不是特指教授)中來,才能通過精煉得到精華再回到群眾(不是特指專家)中去。NEJM能有接受“小品文”的欄目,也希望將來我們自己的高品質期刊也能重視“小品文”的意義。

以我僅有的一點農業知識,我知道要種水田,得先堆肥育土,然後還要蓄水,之後才能嘗試播種,收穫那是多久之後的事情了。所以拓荒的過程,總是花了大半氣力卻還沒見到禾苗發芽呢。

醫學科研這捧稻子總得植根於醫學臨床這片水田裡。

讓中國的臨床醫生們樹立起正確看待自己臨床工作價值的信心和理念,讓他們擁有通暢便利的獲取知識、發表觀點的平臺,讓他們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不忽略身邊最美的風景,這一切,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各司其職,既然《NEJM醫學前沿》上有那麼多NEJM的全文翻譯,我就繼續去看看還有什麼有爆(啟)料(發)的NEJM糟點(譯文)去!

據說最早的英文醫學專業期刊出現在1682年,叫什麼Medicina Curiosa,中醫老祖宗的東西大概要早於這個時間吧。當然,現在是講西醫,就不去搬什麼《千金方》出來了。不過既然中國正在偉大復興中,什麼時候我們自己的醫學期刊也能給人一種王者榮耀的感覺,讓我們省了克服語言障礙的精力,讓廣大基層一線的臨床醫生們可以自如地應用中文發表他們的見解和病例。

中國特色這四個字應該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種、代謝、BMI、藥物動力吧?只有我們的專業期刊內容能夠從群眾(不是特指教授)中來,才能通過精煉得到精華再回到群眾(不是特指專家)中去。NEJM能有接受“小品文”的欄目,也希望將來我們自己的高品質期刊也能重視“小品文”的意義。

以我僅有的一點農業知識,我知道要種水田,得先堆肥育土,然後還要蓄水,之後才能嘗試播種,收穫那是多久之後的事情了。所以拓荒的過程,總是花了大半氣力卻還沒見到禾苗發芽呢。

醫學科研這捧稻子總得植根於醫學臨床這片水田裡。

讓中國的臨床醫生們樹立起正確看待自己臨床工作價值的信心和理念,讓他們擁有通暢便利的獲取知識、發表觀點的平臺,讓他們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不忽略身邊最美的風景,這一切,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各司其職,既然《NEJM醫學前沿》上有那麼多NEJM的全文翻譯,我就繼續去看看還有什麼有爆(啟)料(發)的NEJM糟點(譯文)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