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人造人能手Ron Mueck|攜新作亮相首屆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三年展

2017年12月15日, 首屆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簡稱NGV)三年展開幕。

展覽總共展出了來自32個國家的一百多名創意人才的作品。 他們當中有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動畫師等等不同身份,

但最大的亮點, 還是帶著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作品——《成堆》(Mass)回歸故里的澳大利亞超現實主義雕塑家讓·穆克(Ron Mueck)。

100個形態各異的白色頭骨, 每個高約1米, 依舊採用穆克擅長的玻璃纖維和樹脂材料, 成堆地湧入美術館用於展出17、18世紀歐洲古典繪畫的展廳。

如冰河緩緩流淌;或是像巴黎地下墓穴的遺骸牆, 也許原本是整齊碼放, 但因由時間的推移加之強烈的震動而滾動、錯亂,

最後, 這成堆的頭骨幾乎遮蔽了展廳中的每一面牆和它們的故有經典陳設。

觀眾在此被提示生命有限, 多少喚起了經歷過的某個瞬間。

雖然一改往日對於毛孔與膚質的關懷,但穆克的新款不安依舊引發了無常與永恆並在的共鳴。毫無疑問,這種深刻的收穫是奇怪的,不舒服,避之不及又忍不住回望。

關於100個頭骨的堆放形式,作者說可以根據每次展出的場地條件重新進行配置。

在NGV官方的介紹中,他們認可讓·穆克是如今澳大利亞最成功的當代藝術家,這次的作品也是美術館特別委託穆克進行的創作。

為此,館方還特別組建了一支技術團隊協助穆克,由最初的兩個人,擴大到最終的八個人左右。

穆克先是在位於英國的工作室內用粘土雕刻了原始的頭骨模型,然後製作了一系列用於鑄造的矽膠模具。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漂洋過海運送100個巨型頭骨的逆天情況出現,NGV在墨爾本當地找到了加工製造車間。

穆克的作品將持續展出至明年4月18日。

館方現已經正式對外宣佈,他們認購《成堆》(Mass)作為永久收藏。

NGV的高級策展人大衛·赫爾斯頓(David Hurlston)就此表示:“讓·穆克是澳大利亞的瑰寶,歷史將會證明《Mass》是一件重要的收藏。”

"我不習慣對著模特創作,太嚇人了!"

讓·穆克(Ron Mueck),195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雙親是德國人。

他的第一份職業是玩偶製作者和木偶師;他曾為電影《魔幻迷宮》(Labyrinth)中的野獸Ludo配音,也在吉姆漢森(Jim Henson)的說書人系列中客串過。

穆克的作品《亡父》,引起強烈反響。

1997年讓·穆克的作品《亡父》(Dead Dad)出現在藏家查理斯·薩奇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感性”(Sensation):薩奇收藏的年輕英國藝術家作品”展覽中,從而引發廣泛關注。

展出於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男孩》(Boy)

2004年到訪丹麥奧爾胡斯藝術博物館的男孩

分別創作於1997、2001、2005年的面具(Mask)系列。

穆克的作品帶有一種淺顯的普遍性,通過使用傳統元素如:姿勢、面部表情、比例關係和現實主義,能夠當場引發觀眾的情緒反應。因為它們是私密的、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內心戲。

1996年作品《大寶貝》(Big Baby)

2000年創作的《大塊頭》(Big Man),穆克說做這件作品花了四星期。

展出於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作品《站立的女人》(Standing Woman)

2005年作品《床上》(In Bed)

《床上的老女人》(Old Woman in Bed, 2002)

穆克的雕塑栩栩如生,但並非等人大小,他們不是小於就是大於真人尺寸。有關於這種比例關係的選擇,他的解釋是:“我們每天都能遇見真人大小的活人,再做個等大的沒什麼意思。”

不僅如此,創作中的穆克幾乎不使用人體模特。基本上素材來自于書本、照片,他會自拍或者乾脆照鏡子。

“我不習慣在工作室對著模特創作,太嚇人了。”

2010年,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就曾舉辦過讓·穆克個展,並巡迴進行展出。

《一個女嬰》(A Girl, 2006)

《兩個女人》(Two Women, 2005)

穆克使用堅硬的牙科石膏進行創作,有時候他會加上體毛在雕塑表面,甚至他一度承認自己挺喜歡那種毛茸茸的猩猩臂的。

一次現場安裝時,穆克聽到工作人員戲稱一件光溜溜的作品為“奶昔”,這讓他的內心不寒而慄……

“沒辦法,有時候雖然嚇人,但也得符合雕塑的體型需要。”

《野蠻人》(Wild Man, 2005)

抱著樹枝的女人(Woman with Sticks, 2008)

當被問到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怎麼看待自己刻畫的這些人物時,穆克說:“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現不是人體模特來的。一方面我要創造一個以假亂真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作為作品而存在。我很高興看到:當觀眾面對他們的時候,覺得他們是真的、卻不是活的。”

《小夥子》(Youth, 2009)與 《靜物》(Still Life, 2009)

“如果我的作品讓一個空間充滿樂趣,那我肯定灰常開心。相反,如果它們的出現,只是讓人覺得是件作品,那也是我的失敗。”

雖然一改往日對於毛孔與膚質的關懷,但穆克的新款不安依舊引發了無常與永恆並在的共鳴。毫無疑問,這種深刻的收穫是奇怪的,不舒服,避之不及又忍不住回望。

關於100個頭骨的堆放形式,作者說可以根據每次展出的場地條件重新進行配置。

在NGV官方的介紹中,他們認可讓·穆克是如今澳大利亞最成功的當代藝術家,這次的作品也是美術館特別委託穆克進行的創作。

為此,館方還特別組建了一支技術團隊協助穆克,由最初的兩個人,擴大到最終的八個人左右。

穆克先是在位於英國的工作室內用粘土雕刻了原始的頭骨模型,然後製作了一系列用於鑄造的矽膠模具。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漂洋過海運送100個巨型頭骨的逆天情況出現,NGV在墨爾本當地找到了加工製造車間。

穆克的作品將持續展出至明年4月18日。

館方現已經正式對外宣佈,他們認購《成堆》(Mass)作為永久收藏。

NGV的高級策展人大衛·赫爾斯頓(David Hurlston)就此表示:“讓·穆克是澳大利亞的瑰寶,歷史將會證明《Mass》是一件重要的收藏。”

"我不習慣對著模特創作,太嚇人了!"

讓·穆克(Ron Mueck),195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雙親是德國人。

他的第一份職業是玩偶製作者和木偶師;他曾為電影《魔幻迷宮》(Labyrinth)中的野獸Ludo配音,也在吉姆漢森(Jim Henson)的說書人系列中客串過。

穆克的作品《亡父》,引起強烈反響。

1997年讓·穆克的作品《亡父》(Dead Dad)出現在藏家查理斯·薩奇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感性”(Sensation):薩奇收藏的年輕英國藝術家作品”展覽中,從而引發廣泛關注。

展出於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男孩》(Boy)

2004年到訪丹麥奧爾胡斯藝術博物館的男孩

分別創作於1997、2001、2005年的面具(Mask)系列。

穆克的作品帶有一種淺顯的普遍性,通過使用傳統元素如:姿勢、面部表情、比例關係和現實主義,能夠當場引發觀眾的情緒反應。因為它們是私密的、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內心戲。

1996年作品《大寶貝》(Big Baby)

2000年創作的《大塊頭》(Big Man),穆克說做這件作品花了四星期。

展出於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作品《站立的女人》(Standing Woman)

2005年作品《床上》(In Bed)

《床上的老女人》(Old Woman in Bed, 2002)

穆克的雕塑栩栩如生,但並非等人大小,他們不是小於就是大於真人尺寸。有關於這種比例關係的選擇,他的解釋是:“我們每天都能遇見真人大小的活人,再做個等大的沒什麼意思。”

不僅如此,創作中的穆克幾乎不使用人體模特。基本上素材來自于書本、照片,他會自拍或者乾脆照鏡子。

“我不習慣在工作室對著模特創作,太嚇人了。”

2010年,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就曾舉辦過讓·穆克個展,並巡迴進行展出。

《一個女嬰》(A Girl, 2006)

《兩個女人》(Two Women, 2005)

穆克使用堅硬的牙科石膏進行創作,有時候他會加上體毛在雕塑表面,甚至他一度承認自己挺喜歡那種毛茸茸的猩猩臂的。

一次現場安裝時,穆克聽到工作人員戲稱一件光溜溜的作品為“奶昔”,這讓他的內心不寒而慄……

“沒辦法,有時候雖然嚇人,但也得符合雕塑的體型需要。”

《野蠻人》(Wild Man, 2005)

抱著樹枝的女人(Woman with Sticks, 2008)

當被問到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怎麼看待自己刻畫的這些人物時,穆克說:“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現不是人體模特來的。一方面我要創造一個以假亂真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作為作品而存在。我很高興看到:當觀眾面對他們的時候,覺得他們是真的、卻不是活的。”

《小夥子》(Youth, 2009)與 《靜物》(Still Life, 2009)

“如果我的作品讓一個空間充滿樂趣,那我肯定灰常開心。相反,如果它們的出現,只是讓人覺得是件作品,那也是我的失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