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三國風雲時代在河南許昌遺留下來了諸多高臺,昭示歷史風雲變換

在歷史的長河中, 特別是三國風雲時代, 許昌作為三國的歷史的主要發源地, 這裡遺留下了大量的三國歷史遺跡, 其中高臺就像是眾多遺跡中的明珠一樣, 點綴在許昌的大地之上, 昭示著歷史的風雲變換。

古人為何愛築台呢?築高臺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每一類建築的出現都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也有它出現的意義。 高臺建築的出現打破了人們素來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片面的認識, 其思想內涵對今天的建築設計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有研究者認為, 我國古代高臺建築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由土累築, 土上架木;在土石基上, 純然用木構架;以磚石砌築(部分為磚木混合, 但以磚石為結構主體)”。

封建國家(包括諸侯國)的重大政治、軍事活動, 選擇在高臺上舉行隆重而盛大的儀式, 如即位、立國、拜將、閱兵、會盟、凱旋等等。 例如, 燕之黃金台是燕王拜師招賢的以及秦末項羽為了操練兵馬而建的戲馬台等等。

在臺上舉行儀式, 不但能顯示莊嚴、隆重的氣氛, 還能給人以崇高、偉大、讓人敬仰的感覺。 因此選擇高臺作為軍政重大禮儀的場所, 很好的體現了人類對崇高境界的追求, 是人們借助客觀實體以滿足自尊心的要求。

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遺留在許昌大地上的十座古台, 以求溫故而知新。

1、毓秀台

毓秀台位於漢魏許都皇城遺址西南隅, 高15米, 占地6000平方米(約9畝), 始建于建安二年(西元197年)秋, 是曹操為漢獻帝劉協建造的祭天道場。 漢獻帝劉協春、秋兩季登臺祭祀天地,

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2、受禪台

受禪台位於今許昌市西南18公里的繁城鎮。 此台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之處, 是漢魏政權更迭的見證, 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原有三台, 每個台占地約10畝, 高出地面數丈。 今僅存一台, 方形, 高約20米, 長、寬約30米, 古樸雄偉, 蔚為壯觀。

3、射鹿台

射鹿台遺址位於許昌縣陳曹鄉許田村。 東漢末年, 曹操陪獻帝游獵於此, 並建亭築台以觀盛況。 “射鹿台”高約5米, 占地1500平方米, 台前原立有清康熙年間許州吏目滕之瑚書“射鹿台”碑一通。 2001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思故台

思故台遺址位於許昌市區南關倉庫路現思故台市場處,思故台又名“灌台”,傳為西漢名將潁陰侯灌嬰所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潁陰城,每逢佳節,帶將士登臺同慶共樂,以消除將士對故土的懷念,遂更名為“思故台”

5、論城台

論城台遺址又稱“曹操練兵台”,位於襄城縣範湖鄉台王村西。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350米,台高約15米。有運糧河自西北向東南呈“w”形流經台西南部。世傳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在此築城建台論事練兵。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望鄉台

望鄉台位於許昌城南四十裡處,傳是魏文帝曹丕所築的望鄉台。明嘉靖《許州志》載:“望鄉台,在(臨潁)縣西二十五裡,魏文帝曹丕築。”該台今存遺址,高5米,圍100米,存漢磚魏瓦。

為古代軍人出征久戍不歸,或旅人流落異地,懷念家鄉時,築土為台,登臺眺望家鄉,以解鄉愁。文帝曹丕覺察到軍隊中這種強烈的念鄉情緒,所以建造此台,讓他們臨戰前登臺遙拜一下故土,了卻一樁心願,使將士得到一絲慰藉,平衡一下心理

7、永始台

永始台據傳位於三國時許都丞相府內,臺上有一座樓閣,小巧玲瓏,清幽典雅,是曹操世子曹丕習讀的地方。曹丕與郭氏亦經常在樓閣內幽會,曹丕曾對郭氏說:“吾愛卿出自誠心,今生生死與共,永遠如初,此台以為證。”由是,曹丕與郭氏初戀的這座樓臺便被人們稱之為“永始台”。

8、望田台

望田台據記載為曹操所築,台高10丈,地方50餘畝,站在高臺之上,極目遠眺,方圓數十裡良田美景可盡收眼底,至今,“望田台”遺址尚存。目前,“望田台”呈龜背地形,現面積不足2000平方米,高度也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曹操構築“望田台”後,各地軍屯、民屯迅速興起。

9、議事台

曹操議事台遺址位於鄢陵縣馬欄鎮議事台村西。議事台為黃土夯築而成,呈橢圓形,高約5米,圍300余米。《鄢陵縣誌》載:此台是曹操與謀臣議事之處。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議台村小學。

10、觀台

觀台位於今鄢陵縣境內只樂鄉六裡處(今觀台村),又稱觀兵台。在墾田之暇,曹操調軍屯部隊操陣演練,到觀兵台前接受檢閱。也有專家認為這裡是曹操的軍工廠,是曹魏集團鍛造兵器的地方。圍繞觀台,四周分佈著大營小營,前營後營,以及帶屯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的高臺建築完美的體現了中國人向高空發展的建築理念,並駁斥了那些認為中國建築只能平趴在地上的言論,高臺建築自身,是古代人們在特定時期所能尋找到的最佳建築形式,它擔負了中國建築承上啟下的重任,為日後發揚廣大的以鬥栱為代表的木構架建築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去進步

思故台遺址位於許昌市區南關倉庫路現思故台市場處,思故台又名“灌台”,傳為西漢名將潁陰侯灌嬰所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潁陰城,每逢佳節,帶將士登臺同慶共樂,以消除將士對故土的懷念,遂更名為“思故台”

5、論城台

論城台遺址又稱“曹操練兵台”,位於襄城縣範湖鄉台王村西。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350米,台高約15米。有運糧河自西北向東南呈“w”形流經台西南部。世傳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在此築城建台論事練兵。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望鄉台

望鄉台位於許昌城南四十裡處,傳是魏文帝曹丕所築的望鄉台。明嘉靖《許州志》載:“望鄉台,在(臨潁)縣西二十五裡,魏文帝曹丕築。”該台今存遺址,高5米,圍100米,存漢磚魏瓦。

為古代軍人出征久戍不歸,或旅人流落異地,懷念家鄉時,築土為台,登臺眺望家鄉,以解鄉愁。文帝曹丕覺察到軍隊中這種強烈的念鄉情緒,所以建造此台,讓他們臨戰前登臺遙拜一下故土,了卻一樁心願,使將士得到一絲慰藉,平衡一下心理

7、永始台

永始台據傳位於三國時許都丞相府內,臺上有一座樓閣,小巧玲瓏,清幽典雅,是曹操世子曹丕習讀的地方。曹丕與郭氏亦經常在樓閣內幽會,曹丕曾對郭氏說:“吾愛卿出自誠心,今生生死與共,永遠如初,此台以為證。”由是,曹丕與郭氏初戀的這座樓臺便被人們稱之為“永始台”。

8、望田台

望田台據記載為曹操所築,台高10丈,地方50餘畝,站在高臺之上,極目遠眺,方圓數十裡良田美景可盡收眼底,至今,“望田台”遺址尚存。目前,“望田台”呈龜背地形,現面積不足2000平方米,高度也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曹操構築“望田台”後,各地軍屯、民屯迅速興起。

9、議事台

曹操議事台遺址位於鄢陵縣馬欄鎮議事台村西。議事台為黃土夯築而成,呈橢圓形,高約5米,圍300余米。《鄢陵縣誌》載:此台是曹操與謀臣議事之處。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議台村小學。

10、觀台

觀台位於今鄢陵縣境內只樂鄉六裡處(今觀台村),又稱觀兵台。在墾田之暇,曹操調軍屯部隊操陣演練,到觀兵台前接受檢閱。也有專家認為這裡是曹操的軍工廠,是曹魏集團鍛造兵器的地方。圍繞觀台,四周分佈著大營小營,前營後營,以及帶屯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的高臺建築完美的體現了中國人向高空發展的建築理念,並駁斥了那些認為中國建築只能平趴在地上的言論,高臺建築自身,是古代人們在特定時期所能尋找到的最佳建築形式,它擔負了中國建築承上啟下的重任,為日後發揚廣大的以鬥栱為代表的木構架建築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去進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