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說參同契(九)萬法歸一 眾教歸元

我希望年輕同學們注意, 中國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 儒家以孔子代表, 墨家是墨子, 到唐宋以後才是儒、釋、道三家。 老子、孔子、釋迦牟尼, 這三位都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根本的大老師, 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 佛家是從心理人手, 達到形而上道。 據我的知識範圍所及, 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學沒有跳過如來的手心的。 當然我的知識並不一定對的。 道家的思想偏重於從物理及生理入手, 而進入形而上道。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講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 任何一家無法跳過道家的範圍, 跳不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所以《西遊記》裡描寫孫悟空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一身毛都燒光了, 只好躲在爐角裡不動, 兩個眼睛被熏得紅紅的變成火眼金睛了。 儒家則偏重從倫理、人文、道德入手, 而進入形而上道。

因此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 我們三位根本的老師,

加上後來兩位外國的, 耶穌和穆罕默德, 都是我們的老師, 都不錯, 各有各的一套學問。 他們五個人坐在一起, 一定是很客氣, 彼此相互敬酒。 可是他們的徒弟太差了, 彼此打架。 當然我不是五貫道, 也不是三貫道, 純粹是公平的學術立場。 所以我說今後的中國文化, 要學儒家的品性, 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 儒家就等於佛家大乘菩薩道的律宗, 講究戒律, 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為。

除了學儒家的品性還要參佛家的理性, 你要想明心見性, 直接領悟成道, 非走佛家的路線不可, 否則不會有那麼高, 不會成就的。 同時還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則, 不管密宗、顯教, 都跳不出這個範圍。 但是道家的學問不止修道這一方面, 中國歷史有一個奧秘之處, 每逢天下變亂的時候, 出來救世, 所謂撥亂反正的, 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 等天下太平了, 他們多半走老子的路線,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隱姓埋名, 什麼都不要。 等到盛平的時候, 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

我們懂了“天心無改移”, 就懂得陽氣真發動的狀況。 當一個人睡覺打鼾時, 實際上沒有真睡著, 腦子還有思想; 當他真正睡著時, 原本吸啊呼啊, 忽然有一個短暫的不呼也不吸了, 動都不動, 那是真睡著了。 等一下他又吸氣了, 身體也動一下。 所以懂得佛家禪定修止息的, 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

在密宗或瑜珈術就叫做寶瓶氣, 停止了呼吸。 這個境界配合心理的“天心無改移”, 到了呼吸真正不來不往的時候, 思想心念絕對沒有了, 這個是空靈, 要從這個地方起步修道。

修性就是心理方面達到無念, 雜念妄想都沒有, 完全空靈, 連空都不存在。 這樣的清淨境界, 心理上就是正子時, 一陽來複要開始來了。 生理上拿呼吸來講, 就是剛才說真正睡著, 不呼也不吸那一刹那, 也就是生命上一陽將動之處。 這兩個一定是配合的, 一半一半。 半斤八兩合起來就是中國度量衡十六兩, 叫做一斤。 所以道家術語問你, 工夫做得怎樣?噢!十二兩。 十二兩就還差一點, 完全成了就是一斤。 這個道理研究起來很有趣。 佛家有沒有呢?你看《法華經》上提到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子, 另有什麼八方佛等等,這個數字很多,有很多數理的奧秘在裡頭,同修道都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要瞭解的。

小編的話:萬法歸一,殊途同歸。各教歸一方能消弭爭鬥,大同世界才能真正來臨。(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小編頭條號)

另有什麼八方佛等等,這個數字很多,有很多數理的奧秘在裡頭,同修道都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要瞭解的。

小編的話:萬法歸一,殊途同歸。各教歸一方能消弭爭鬥,大同世界才能真正來臨。(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小編頭條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