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太棒啦!惠州290條河流493座湖庫設立河長

我市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 成效顯著。 這是西枝江市區段。 惠州記者王建橋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加快水污染防治, 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今年初, 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將梁浩等97名代表提出的8件議案合併為《關於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 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將《關於加強東江流域(惠州段)水質保護的建議》列為今年的重點提案。 我市在辦理議案提案過程中牢固樹立治水為民理念, 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工程。

盤點發現:今年1~12月份, 東江幹流惠州段水質穩定優良, 西枝江水質良好, 6個主要江河段面、14個主要湖庫水質達到功能目標要求, 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成率100%,5個近岸海域監測點位元達到功能目標。

執行力

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

“一條小河只要它夠清澈甘冽, 需要它的人自然會到河邊來”。 直白樸素的諺語道出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執行力是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好的實踐。

成立辦理領導小組、召開現場督辦會、流域全線視察、制定辦理方案, 一系列服務於議案提案辦理的前期工作有條不紊。 今年8月10日, 全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會議召開, 吹響了我市全面建立“河長制”的號角。

截至目前, 我市對全市290條河流、493座湖庫設立了河長,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 基本實現“一河一長”。

一項項鐵腕治水措施相繼落地:制定實施《水十條》工作方案, 將重點治汙工作列入黨政責任考核;出臺一系列城鄉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獎補制度,

建立西枝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 完成惠城中心區汙水處理建管體制改革;對重點治汙專案實行嚴格督查督導和倒逼問責制度……

為了傳導治水壓力, 專項方案也相繼出臺:印發實施了《惠州市東江、西枝江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惠州市東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 配套制訂了《惠州市水環境考核斷面水質量化問責工作方案》。

效力

建設項目環保否決率超過10%

治汙關鍵是治本, 控制源頭污染則是治本的關鍵一環。

一家美國企業準備投資2億美元在惠州設廠, 但其相關排放標準達不到東江流域標準, 被惠州堅決拒絕。 這只是惠州鐵腕治理源頭污染的縮影一個個硬招數為給下游交上“合格品”奠定基礎: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前置審核,

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專案一律不批;編制實施了《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規劃, 對東江、西枝江沿岸、淡水河、潼湖流域實行水污染型專案限批, 對園區外的電鍍、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項目實行行業限批……

對有重大環境問題的區域實行區域限批也是惠州的招牌動作, 今年以來對6條水質下降的東江支流實施流域限批。

據統計, 近幾年來, 我市建設專案環保否決率每年均超過10%。

治汙資金投入惠州也可謂大手筆:全市共投入70多億元建設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投入12.5億元構建統籌城鄉的環衛體系;投入超過100億元, 完成省下達我市的淡水河、潼湖流域整治階段性任務,

目前淡水河水質保持穩定, 潼湖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環環相扣的治汙體系產生了讓百姓豎起大拇指的“化學反應”:汙水處理“一鎮一廠”、河湧整治全面鋪開、地方轄區“零養殖”、重污染企業清退過半、農村治水全面鋪開。

今年新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50座

“3個100億元”系統推進河湧整治實現了落地到開花結果的蛻變。

我們欣喜地看到, 投入8億元, 已基本完成望江瀝水環境整治工程, 正在開展大湖溪瀝、洛塘渠整治工程, 小金河、陳塘河整治工程正在前期籌建;以落實河長制為抓手, 按 “一河一策”原則, 推動79條鎮級河湧整治工作, 已完成61條整治, 其餘18條正在抓緊建設;加快27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已有10條實現不黑不臭, 其餘17條已全面動工。編制實施了《惠州市水質下降斷面2017年重點整治工作方案》,6條水質下降的東江支流水質逐步改善。

治水的道路並不平坦,經濟效益與環境效應的博弈一直都在上演。

為了保護惠州水環境,在養殖場與環境保護的博弈中,惠州一直傾向環境效應。數字固然枯燥,但也最有說服力:今年清理反彈養豬場240個、清理生豬11萬頭,保證禁養區內“零養殖業”。

類似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對重點企業堅持“每月一查”,清理整治“兩違”專案1244個,淘汰重污染專案14個。為了保護東江水,制定實施了《東江幹流主要風險隱患(敏感點)整治責任分工》,全面排查和消除東江環境風險隱患。

同時,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落實每月不少於1次的飲用水源巡查和報告制度;強化飲用水源地監測,每月開展市、縣集中式飲用水源、每半年開展鄉鎮飲用水源地水質指標,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飲用水源109項全分析。

深化農村環境保護,投入資金約3億元,今年新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50座,共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849個,年處理能力1300多萬噸,初步實現“一村一設施”目標。

我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經驗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廣;惠城區被住建部選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區,被省住建廳選為廣東省PPP模式整縣推進村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示範區。

發力

將建東江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

治水方面該如何實踐?惠州已有答案。

嚴格落實議案、提案,推進全市水環境品質的持續改善,保障東江水質安全穩定,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實施常態化管理;加強禁養區巡查,發現一家、清拆一家,嚴防禁養區非法養殖場反彈。

治汙設施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接下來每年新建管網200公里;推動農村汙水處理,儘快實現全市行政村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同時,制定實施東江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方案,儘快完成相關監測站的建設。強化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對水質惡化區域及時提出預警。

針對個別水質斷面氨氮、總磷等部分指標反彈問題,組織各級環保部門強化現場調查,聘請省內外機構和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攻關,切實解決個別水質指標不穩定的問題。

建議

設立公共輿論平臺

《關於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領銜代表梁浩說,議案的辦理效果非常顯著。建議設立公共輿論平臺,及時公佈水環境治理的進度和資訊,保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鼓勵舉報違法排汙等行為。同時,加強科普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的水環境保護意識,推動水環境改善。

《關於加強東江流域(惠州段)水質保護的建議》領銜提案人劉亞紅說,提案主辦會辦單位做了大量工作,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取得較好成效。建議加快推進地下管網建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保障東江水質。

記者黃曉娜 戴 建

其餘17條已全面動工。編制實施了《惠州市水質下降斷面2017年重點整治工作方案》,6條水質下降的東江支流水質逐步改善。

治水的道路並不平坦,經濟效益與環境效應的博弈一直都在上演。

為了保護惠州水環境,在養殖場與環境保護的博弈中,惠州一直傾向環境效應。數字固然枯燥,但也最有說服力:今年清理反彈養豬場240個、清理生豬11萬頭,保證禁養區內“零養殖業”。

類似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對重點企業堅持“每月一查”,清理整治“兩違”專案1244個,淘汰重污染專案14個。為了保護東江水,制定實施了《東江幹流主要風險隱患(敏感點)整治責任分工》,全面排查和消除東江環境風險隱患。

同時,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落實每月不少於1次的飲用水源巡查和報告制度;強化飲用水源地監測,每月開展市、縣集中式飲用水源、每半年開展鄉鎮飲用水源地水質指標,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飲用水源109項全分析。

深化農村環境保護,投入資金約3億元,今年新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50座,共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849個,年處理能力1300多萬噸,初步實現“一村一設施”目標。

我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經驗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廣;惠城區被住建部選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區,被省住建廳選為廣東省PPP模式整縣推進村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示範區。

發力

將建東江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

治水方面該如何實踐?惠州已有答案。

嚴格落實議案、提案,推進全市水環境品質的持續改善,保障東江水質安全穩定,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實施常態化管理;加強禁養區巡查,發現一家、清拆一家,嚴防禁養區非法養殖場反彈。

治汙設施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加快污水管網建設,接下來每年新建管網200公里;推動農村汙水處理,儘快實現全市行政村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同時,制定實施東江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方案,儘快完成相關監測站的建設。強化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對水質惡化區域及時提出預警。

針對個別水質斷面氨氮、總磷等部分指標反彈問題,組織各級環保部門強化現場調查,聘請省內外機構和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攻關,切實解決個別水質指標不穩定的問題。

建議

設立公共輿論平臺

《關於綜合治理水環境的議案》領銜代表梁浩說,議案的辦理效果非常顯著。建議設立公共輿論平臺,及時公佈水環境治理的進度和資訊,保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鼓勵舉報違法排汙等行為。同時,加強科普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的水環境保護意識,推動水環境改善。

《關於加強東江流域(惠州段)水質保護的建議》領銜提案人劉亞紅說,提案主辦會辦單位做了大量工作,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取得較好成效。建議加快推進地下管網建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保障東江水質。

記者黃曉娜 戴 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