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性教育教材爭議始末:全民尷尬如何破題

【財新網】如何對孩子談“性”?一套實驗多年的教材採用了最直白的方式。 然而, 當書頁內的“睾丸”、“陰道”等生殖器專有名詞, 以及“兩個爸爸或媽媽”之類的同性戀情節被家長們瞥見, 便引發了擔憂。

這些成人都覺得勁爆的內容, 給小孩子看真的好嗎?杭州蕭山一位媽媽最近提出了上述疑問。 她在網上曬出一組性教育課外讀本的圖片, 吐槽其中露骨詞彙與情節, 引發輿論關注。 最終, 校方收回了這些讀本。

這套被吐槽的教材名叫《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 2010年開始出版。 據悉, 這是國內首個根據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研發的性教育教材,

目前的版本已經經過了多次修改。 自2007年開始, 已經在部分學校進行了9年的教學實驗。

教材的研發團隊、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3月4日發表的一篇回應文章指出, 目前, 這套讀本在北京市的18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作為性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教學材料使用。

“資料表明:性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 學生非常喜歡上性健康教育課;絕大多數父母支持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 ”

據悉, 上述杭州學校並不是該教材的實驗專案校, 與課題組並無聯繫。 而此套教材是上述學校的課外“漂流讀物”, 只在學校內課外閱讀。

2013年底, 此套教材的主要研發者,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文利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她的理想是讓性教育課程進入國家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不過直到目前, 全國很少有小學開設性教育課程。 在現行的中學課本中, 所有的性生理知識依然被壓縮在生物課本的短短一章裡。

因“敏感詞”而接連不斷湧現的爭議, 成為此套教材難以全面推行的重要原因。 “性教育教材普及的困難來自很多方面, 主要是大眾對性的避而不談、對性教育的不瞭解。 ”一位知情人士說。

據聯合國綱要編寫

為何選擇如此直白的方式進行性教育?北師大性教育團隊撰文指出, 這背後有國際經驗支撐。

此套教材的主要依據之一, 是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教材中的六個關鍵概念也是根據這一綱要設計, 包括:家庭與朋友、生活與技能、性別與權利、身體發育、性與健康行為和性與生殖健康六個單元, 內容涉及兒童性發展的各個方面。

據瞭解,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驗結果, 此套教材後來根據中國孩子的發展特性, 進行了本土化修改。

“性教育應該開始得越早越好。 ”財新記者2013年採訪劉文利時, 她說道, 根據國際研究, 越早接觸性教育孩子就越會更好地保護自己, 避免性暴力和疾病傳播。 其原因在於, 讓孩子儘早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能夠有效減少對性的過度好奇。

而對孩子行為、選擇的尊重是培養“決策能力”的基礎。 “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做決策, 就可能在性行為的選擇上難以把持自己, 做出錯誤的決定。 ”

劉文利是中國第一個開展對《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本土化研究的教師, 其履歷上也有“海歸”的經歷。

1995年, 劉文利離開中國, 前往美國攻讀兒童發展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美國期間, 她為當地亞裔和華裔社區設計了四個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項目, 為婦女和兒童提供教育和服務。

2005年, 劉文利辭去美國一所大學的教職, 回國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 繼續性教育研究工作。 2007年起, 劉文利帶領她的課題組在北京十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實驗性教育教材, 而之所以選擇打工子弟學校, 是因為她認為流動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面臨更多社會問題。

打工子弟學校的防性侵實驗

頻繁的兒童性侵害事件背後,是推行性教育的急迫性。劉文利曾指出,流動兒童面臨更多成長困境,更需要瞭解性知識保護自己。因此,她首先選擇打工子弟學校推行性教育教材。

因此,在內容設計上,這套教材中的一些情節看起頗有現實意義。比如張叔叔拿著新背心對小紅說“你長得越來越漂亮了,把背心脫下來,張叔叔幫你換上新背心”,而小紅回答“我自己會穿衣服,不用您幫忙。爸爸在廚房做飯,我要去幫他了。”

不止教女童防性侵,教材也設計男童版本:一位阿姨要求小軍脫下褲子看看“你的陰莖是不是也長大了”,而小軍斷然拒絕,並在心裡想道“回家一定告訴爸爸媽媽”。

劉文利曾說,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比較少,性教育意識也不高,孩子更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我們並不希望,由兒童性侵害這樣的惡性事件來引起大家對性教育的重視,那已為時太晚。”

在打工子弟學校實驗效果如何?一位2014年初開始參與此專案的志願教師,近日在媒體撰文,分享了她在打工子弟學校教授性教育的經歷。她寫道,“當你以正常的心態把關於陰道、陰莖、睾丸的基礎生理知識,以正常的教學流程,真誠也放鬆地教給一年級的小學生時,他們不會臉紅或覺得不好。如果認識一朵花,認識一張桌子是正大光明的,那人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難道成了一件不正當的、難為情的事?”

而在引入關於睾丸的教學時,這位女教師先帶著學生找自己的耳朵、眼睛、手、鼻子,讓他們瞭解“器官”的概念,然後把“睾丸”這個概念放到器官的範疇中,再認識這個器官的名稱、基本結構等。“在這堂課,我們需要引導他們把‘小雞雞’放到正常的範疇去理解,並在之後的系列教學中循序漸進地介紹它的特殊性質。”

性教育滯後之患

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把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但在落實層面,性教育一直缺乏實質進展。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發佈的《2016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曝光的性侵害兒童(14歲以下)案例433起,涉及778名受害者。

與此同時,報告對全國31個省份的9151位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系統的防性侵教育。在北京、山東等6個省份對2000多名14歲以下兒童的隨機調查還顯示,近九成兒童沒有上過防性侵課程;被問及“未經同意被碰觸隱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應對”時,30.48%的兒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對於性教育)很多學校都會告訴你我執行了啊,生理課就是講這個的。”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兒研究所所長童小軍告訴財新記者,但實際上性教育的內容往往被一筆帶過。

童小軍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沒有人來界定對兒童的性教育應該包含什麼,缺少相應的程式和操作標準”。從學校教育的角度,性教育最好不是當做一門完整的課程,而應該包含在生活技能的課中。“在綜合的社會化教育中,讓孩子從幼稚園到成人,每個階段都能理解自己的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

尺度是否欠妥

但是,目前性教育在公共語境中仍然較為敏感。

和杭州媽媽一樣,仍有許多人對性教育課本中過於直白的詞彙仍感到介意。浙江省教育部門一位相關人士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說,這類讀本不是教材,是漂流讀物,作為課外讀物並無不妥,但低年級學生確實應在老師、家長指導陪伴下閱讀。

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識的內容同樣引發爭議。尤其是當教材對戀愛的展示中,不僅僅只是一男一女相親相愛的畫面,還包括男男、女女的同性戀情節的時候。

長期關注兒童性教育健康的老師胡萍發文之一,在給五年級的孩子使用的教材中,直接將同性戀和異性戀用圖畫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出來,會不會使孩子們被誤導,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在青春期早期情感發育中,部分孩子的性發展會經歷一個同性性行為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與某一個同性關係非常親密,親密到可以互相觸摸身體,甚至觸摸性器官,在情感上也非常依戀對方。這個階段大約持續1-2年,之後,會自動結束同性性行為階段,轉而追求自己喜歡的異性。”她寫道擔心,過早地讓孩子們瞭解同性戀的內容反而可能給孩子的性心理帶來負面影響。

但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這是多慮了”。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李銀河說,這是因為同性戀大多數是先天的,比如有些女孩之間,小時候好得不得了,但大了就疏遠了。相反,“如果教材不說的話,不就更不清楚了嗎?”

李銀河介紹,美國性學家金賽曾有一個研究發現,白人男性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占37% ,但終身同性戀者只有4%。她認為,從這組資料可以看出,即便同性之間有同性性行為,但最後也不一定會變成同性戀者。“所以,看了教材之後就變同性戀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看到讀本中的一些相關的小片段,它不過是強調多元之間的互相尊重,特別是強調多數對少數或與眾不同的包容。這樣的介紹是符合要求的,它的專業性就是讓孩子們建立尊重少數的理念。”青島大學教授張北川在回復財新記者的郵件裡寫道。

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撰文稱,性教育難以推行,究其本質,是因為在中國長期以來“性”都是一個禁忌話題。

不過,課題組也承認,《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的確存在很多需要完善、改進的地方,比如讀本存在語言不夠活潑生動、過於“書面化”的問題。

“人們關心的不是性教育能夠起到什麼作用,而是會帶來什麼負面作用。” 童小軍說,現在將兒童性教育單獨拿出來講,正是因為大家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相關公益組織、研究機構推動的兒童性教育活動依然非常必要。■

是因為她認為流動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面臨更多社會問題。

打工子弟學校的防性侵實驗

頻繁的兒童性侵害事件背後,是推行性教育的急迫性。劉文利曾指出,流動兒童面臨更多成長困境,更需要瞭解性知識保護自己。因此,她首先選擇打工子弟學校推行性教育教材。

因此,在內容設計上,這套教材中的一些情節看起頗有現實意義。比如張叔叔拿著新背心對小紅說“你長得越來越漂亮了,把背心脫下來,張叔叔幫你換上新背心”,而小紅回答“我自己會穿衣服,不用您幫忙。爸爸在廚房做飯,我要去幫他了。”

不止教女童防性侵,教材也設計男童版本:一位阿姨要求小軍脫下褲子看看“你的陰莖是不是也長大了”,而小軍斷然拒絕,並在心裡想道“回家一定告訴爸爸媽媽”。

劉文利曾說,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比較少,性教育意識也不高,孩子更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我們並不希望,由兒童性侵害這樣的惡性事件來引起大家對性教育的重視,那已為時太晚。”

在打工子弟學校實驗效果如何?一位2014年初開始參與此專案的志願教師,近日在媒體撰文,分享了她在打工子弟學校教授性教育的經歷。她寫道,“當你以正常的心態把關於陰道、陰莖、睾丸的基礎生理知識,以正常的教學流程,真誠也放鬆地教給一年級的小學生時,他們不會臉紅或覺得不好。如果認識一朵花,認識一張桌子是正大光明的,那人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難道成了一件不正當的、難為情的事?”

而在引入關於睾丸的教學時,這位女教師先帶著學生找自己的耳朵、眼睛、手、鼻子,讓他們瞭解“器官”的概念,然後把“睾丸”這個概念放到器官的範疇中,再認識這個器官的名稱、基本結構等。“在這堂課,我們需要引導他們把‘小雞雞’放到正常的範疇去理解,並在之後的系列教學中循序漸進地介紹它的特殊性質。”

性教育滯後之患

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把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但在落實層面,性教育一直缺乏實質進展。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發佈的《2016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曝光的性侵害兒童(14歲以下)案例433起,涉及778名受害者。

與此同時,報告對全國31個省份的9151位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系統的防性侵教育。在北京、山東等6個省份對2000多名14歲以下兒童的隨機調查還顯示,近九成兒童沒有上過防性侵課程;被問及“未經同意被碰觸隱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應對”時,30.48%的兒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對於性教育)很多學校都會告訴你我執行了啊,生理課就是講這個的。”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兒研究所所長童小軍告訴財新記者,但實際上性教育的內容往往被一筆帶過。

童小軍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沒有人來界定對兒童的性教育應該包含什麼,缺少相應的程式和操作標準”。從學校教育的角度,性教育最好不是當做一門完整的課程,而應該包含在生活技能的課中。“在綜合的社會化教育中,讓孩子從幼稚園到成人,每個階段都能理解自己的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

尺度是否欠妥

但是,目前性教育在公共語境中仍然較為敏感。

和杭州媽媽一樣,仍有許多人對性教育課本中過於直白的詞彙仍感到介意。浙江省教育部門一位相關人士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說,這類讀本不是教材,是漂流讀物,作為課外讀物並無不妥,但低年級學生確實應在老師、家長指導陪伴下閱讀。

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識的內容同樣引發爭議。尤其是當教材對戀愛的展示中,不僅僅只是一男一女相親相愛的畫面,還包括男男、女女的同性戀情節的時候。

長期關注兒童性教育健康的老師胡萍發文之一,在給五年級的孩子使用的教材中,直接將同性戀和異性戀用圖畫和文字的方式表示出來,會不會使孩子們被誤導,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在青春期早期情感發育中,部分孩子的性發展會經歷一個同性性行為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與某一個同性關係非常親密,親密到可以互相觸摸身體,甚至觸摸性器官,在情感上也非常依戀對方。這個階段大約持續1-2年,之後,會自動結束同性性行為階段,轉而追求自己喜歡的異性。”她寫道擔心,過早地讓孩子們瞭解同性戀的內容反而可能給孩子的性心理帶來負面影響。

但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這是多慮了”。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李銀河說,這是因為同性戀大多數是先天的,比如有些女孩之間,小時候好得不得了,但大了就疏遠了。相反,“如果教材不說的話,不就更不清楚了嗎?”

李銀河介紹,美國性學家金賽曾有一個研究發現,白人男性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占37% ,但終身同性戀者只有4%。她認為,從這組資料可以看出,即便同性之間有同性性行為,但最後也不一定會變成同性戀者。“所以,看了教材之後就變同性戀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看到讀本中的一些相關的小片段,它不過是強調多元之間的互相尊重,特別是強調多數對少數或與眾不同的包容。這樣的介紹是符合要求的,它的專業性就是讓孩子們建立尊重少數的理念。”青島大學教授張北川在回復財新記者的郵件裡寫道。

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撰文稱,性教育難以推行,究其本質,是因為在中國長期以來“性”都是一個禁忌話題。

不過,課題組也承認,《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的確存在很多需要完善、改進的地方,比如讀本存在語言不夠活潑生動、過於“書面化”的問題。

“人們關心的不是性教育能夠起到什麼作用,而是會帶來什麼負面作用。” 童小軍說,現在將兒童性教育單獨拿出來講,正是因為大家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相關公益組織、研究機構推動的兒童性教育活動依然非常必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