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案頭丨想不露痕跡表現有文化?那至少要擺一隻筆筒

不知什麼時候, 桌上玩偶流行了。 堂而皇之的與電腦、手機和保溫杯爭奪地盤。

還有口號, 比如死磕、不服、妖孽......簡短有力。 再看那小身板、小眼神, 還有那架勢, 都表現出一股濃烈的情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是, 千萬別自以為:這是新時代最時尚的玩法。 其實, 也就十幾年前, 誰桌上還不都是看似很隨意的摞上幾本書, 顯示出一種品位。

錢鐘書《圍城》裡也專門描繪過一處細節:某位大學教授的桌子上,

最顯眼處, 常年放著一個國外名牌大學的信封......

低調顯示出自己特別有文化, 這樣的本能反應, 從來沒有消失過。

古人沒有淘寶, 沒有暢銷書和名牌大學信封, 用什麼東西來暗示自己有品位呢?答案是——

筆筒。

清康熙 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

這只收藏於故宮的筆筒, 我們之前寫過→名品丨康熙“聖主得賢臣頌”筆筒。

要論裝, 康熙皇帝玩的多高級呀。

仔細想想, 使用過毛筆的人都清楚:只要毛筆過了一次水, 就必須頭朝下掛著。 若大頭沖上, 擱在筆筒裡, 毛筆只能變成特小號的墩布。

所以說, 筆筒的出現, 陳設意義遠遠大於使用價值。 這也就很好理解了:筆筒的誕生其實很晚, 明代之前幾乎沒有。

清康熙 灑藍地五彩人物紋筆筒 故宮館藏

人活著總該要有點精神, 這種精神若能化作具體的物品, 出現在眼前, 效果就很明顯。 無論古人還是我們, 都生活在一個象徵的世界裡。

筆筒應該是竹木材質在前, 瓷制在後。 明代筆筒竹木居多, 入清以後, 瓷筆筒風行, 品種應有盡有, 在康熙一朝達到高峰。 之後的雍正、乾隆時期, 筆筒風格變幻萬千, 常有美輪美奐之作。

清中期 羅聘款仿倪雲林畫意紫檀筆筒

參考價:78萬-98萬

就材質而言, 紫檀或者黃花梨的木質筆筒, 受眾最多, 市場上也最容易拍出天價。 比如, 這只嘉德秋拍上的筆筒——

取紫檀為材, 整挖而成, 直筒式。 其造型簡潔沉穩, 本身紋理和色澤更顯得此器素雅大方。 外壁通體以陰刻技法刻怪石枯木遠山圖, 平刀為主, 刀工老道雄勁, 以刀代筆, 通過入刀深淺、輕重以及角度變化, 表現出水墨畫中用筆的輕重疾徐和用墨的濃淡幹濕, 形簡意足。

清乾隆 “惲冰”款紫檀歲寒三友題詩六角筆筒

參考價:20萬-30萬

此筆筒紫檀所制,直筒,六角形,侈口圈足,底部六頂角設六矮足。每邊有一浮雕開光,分別陰刻梅、竹、松圖樣,取“歲寒三友”之意。圖與圖間穿插陰刻行書詩文:“老幹懸霜紫翠分,一山風雨半空聞,攜琴欲掃苔根石。”“雨後池塘竹色新,鉤簾翠霧濕衣巾,喜比他鄉見似人。”“映水一枝鬧,春後筆底來。高樓漫吹笛,終不點蒼苔。惲冰。”整器造型簡潔素雅,包漿醇厚,頗具文人意氣。

清晚期 子安款紫檀詩文筆筒

參考價:9萬-12萬

此筆筒以紫檀整挖而成,直壁圓口,平口平底,下有圈足,通體光素無工,淺刻陰文行書詩文:“桐江春水綠如油,兩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蘭溪西下水縈回,分付船窗面面開。緊記心頭須早起,明朝無數好山來。子安刊”且落有“士俊”“之印”兩方篆體小印。

整器雖以刀代替筆,猶能融會貫通,不囿於平鋪直敘文字,刻勒俊挺,以刀就筆,體勢靈動,婉轉自如,時浸秀潤之氣。整器包漿光潤,刀工俐落,不失為一件清玩珍品。

清早期 紫檀詩筒

參考價:3.6萬-5.6萬

此筆筒紋理美觀的紫檀製成,直身圓口,下承三小足。通體光素無工,以自然瑰麗紋理取勝,予人以簡約雅致之感。整器造型雖小巧卻不失端莊規整之感,展現紫檀自身氣質之外,又不失書卷文氣,多年的把玩使得筆筒周身形成濃厚的包漿,歷史氣息濃郁,溫潤凝重,色澤深沉。

清早期 黃花梨葵口筆筒

參考價:20萬-30萬

此筒以黃花梨木為材製成,作葵花形,外壁起花棱,平口,底部隨形起足。周身光素,有黃花梨特有的自然紋理,形象秀雅出塵。底部飾有陰刻曲線,從中心呈放射狀展開,蔓延到足身,如綻放之花朵。整器打磨光潤,顏色深沉,包漿自然,簡約雅致,突出了木材紋理的自然美和書卷氣,顯示了文雅之氣。

黃花梨生長十分緩慢,雖經百年仍粗不盈握。黃花梨木製作筆筒要求甚高。直徑超過十五釐米的筆筒需要生長數百年的黃花梨樹木的芯材才能做成,此件工料俱佳,實屬罕見,十分珍貴。

清早期 黃花梨百寶嵌小筆筒

參考價:15萬-25萬

清早期 黃花梨百寶嵌筆筒

參考價:5萬-8萬

百寶嵌始于明,盛於清。是把寶石、珍珠、珊瑚、翡翠、瑪瑙、象牙、螺鈿等一些珍貴材料混合鑲嵌,利用其不同的色澤達到五彩繽紛的藝術效果。據張貸在其《夜航船•卷十二•寶玩》所雲:螺鈿器皿。嵌鑲螺鈿梳匣、印箱,以周柱為上,花色嬌豔,與時花無異。其螺鈿杯箸等皿,無不巧妙。

清早期 黃花梨筆筒

參考價:13萬-23萬

此件筆筒以黃花梨整挖製成,形器較大,平沿平底,厚壁。外壁以減地浮雕技法,仿自然形態雕琢出樹瘤形狀,癭結累累,配合其自然紋理,高低起伏,盤生區結,溝壑縱橫,疏密得當,頗具天然意趣。筆筒腹底挖臍,為防止天氣冷暖交替時筆筒開裂、變形而特製。其質堅實厚重,歷經歲月,包漿瑩潤。

此筆筒體形厚實,構思巧妙,置於幾案,實用之余,如同置老樹槎根于案頭,宛若將自然之韻融入書齋,有古樸清雅之韻,體現主人追求自然返璞的天成之境。

據《廣志繹》載:“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盛。至於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

明朝文人,尤其晚明時期,文人自製成癖,工匠窮極工巧,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幾成妖物”,令今人歎為觀止。

清乾隆 竹黃花卉紋海棠形筆筒

參考價:80萬-100萬

此筆筒竹胎貼黃,由四片竹片拼接而成,呈海棠式,口足相若,穩重厚實。口沿和底沿飾以一圈連續回紋,筒身開四開光,每個開光中飾以浮雕紋樣。四角沿邊框鏨纏枝牡丹紋樣,開光中心雕如意紋,圍繞如意紋飾四纏枝牡丹紋,形成菱形圖案,取“富貴如意”之意。整器借用海棠形的器形變化,方中見圓,圓中有方,於嫵媚中含端莊,含剛勁于婀娜,匠心獨具。

竹黃工藝是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過水煮、晾乾、壓平等工序,然後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竹黃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等稱。竹黃工藝始創于湖南邵陽地區,製成的器物有匣、盒、盤、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

清中期 王梅鄰竹雕山水人物詩文筆筒
參考價:30萬-50萬

竹刻是明清時期十分流行的藝術形式,尤以文房筆筒較為多見,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此件取細密段竹琢成,直壁圓筒,筒身修長,下承三矮足,造型簡潔。外壁通體雕飾深山訪客圖,畫面有山石、蒼松、樓閣、行者。一側樓閣被峭壁蒼松掩映,樓閣中似有一人正撫琴等待友人到訪。此樓閣雕工簡潔,與其周圍繁雜的松枝簡繁相襯,疏密有致。另一側層層松石下有一人正騎驢緩緩而行,身後一小童隨侍。筆筒背面留白處陰刻行書詩文款識“凍合千林都似玉,前村香逗一枝春 梅鄰”。

清早期 宗玉款竹雕訪友圖筆筒

參考價:1.5萬-3.5萬

此筆筒取一段竹節挖制而成。直壁圓口,底內凹成圈足,足下銼三矮腳。外壁將深挖淺雕相結合,通體琢山林訪友圖一幅。一文士頭戴冠帽,身著寬袍,正騎馬款款而行。其身後一小童隨侍,一手持梅枝,一臂抱琴。不遠處怪石聳立,石後出一蒼松挺立,直出筒壁,又有枝丫斜下而出,呈合抱姿態。人物、岩石採用高浮雕技法,松針則為淺浮雕,衣紋、石痕又用陰線刻之。背面留白處陰刻款識:“特訪杳蒼信蹇行旾蒼中 宗玉”,字形周正。

整器做工精細,構圖和諧,層次繁富卻又分明,刻工圓滑老練。配木盒,盒蓋背面有行楷題款:“明顧玨雕竹寒行尋梅圖筆筒 澤君題簽”。此件筆筒為臺灣收藏家張守積舊藏。

和今天我們偏愛實木傢俱一樣,明清兩朝,古人也是以天然木製作的文玩,最為文人墨客喜好。

古人制器喜好“載道于器”,文人上書房案頭陳設器物,實用之外,更是精神化的象徵,是以澄懷觀道,以達悠游隱逸自然。

超大號筆筒,由此誕生。

明 癭木大卷缸

參考價:6萬-9萬

我們時常能看到,那種超大號實木筆筒,被置於書房,盛放畫卷,頗增自然古樸之意。

其實,它們有專業命名——卷缸。

卷缸是中國古代除了筆、墨、紙、硯以外另一重要的文房用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自明朝中晚期,經濟上的富庶繁榮,文人士大夫更加追求精神上的灑脫閒適,身邊案頭之物成為文人精神的寄託。

文人的案頭開始設置卷缸,因其實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加之該時期天然木製作的文玩,為文人墨客喜好。

清 奇木根瘤卷缸
參考價:15萬-25萬

清乾隆 黃楊木香山九老圖大卷缸

參考價:480萬-580萬

以上藏品,均來自於嘉德秋拍“案上雲煙-文房雅玩”專場。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形簡意足。

清乾隆 “惲冰”款紫檀歲寒三友題詩六角筆筒

參考價:20萬-30萬

此筆筒紫檀所制,直筒,六角形,侈口圈足,底部六頂角設六矮足。每邊有一浮雕開光,分別陰刻梅、竹、松圖樣,取“歲寒三友”之意。圖與圖間穿插陰刻行書詩文:“老幹懸霜紫翠分,一山風雨半空聞,攜琴欲掃苔根石。”“雨後池塘竹色新,鉤簾翠霧濕衣巾,喜比他鄉見似人。”“映水一枝鬧,春後筆底來。高樓漫吹笛,終不點蒼苔。惲冰。”整器造型簡潔素雅,包漿醇厚,頗具文人意氣。

清晚期 子安款紫檀詩文筆筒

參考價:9萬-12萬

此筆筒以紫檀整挖而成,直壁圓口,平口平底,下有圈足,通體光素無工,淺刻陰文行書詩文:“桐江春水綠如油,兩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蘭溪西下水縈回,分付船窗面面開。緊記心頭須早起,明朝無數好山來。子安刊”且落有“士俊”“之印”兩方篆體小印。

整器雖以刀代替筆,猶能融會貫通,不囿於平鋪直敘文字,刻勒俊挺,以刀就筆,體勢靈動,婉轉自如,時浸秀潤之氣。整器包漿光潤,刀工俐落,不失為一件清玩珍品。

清早期 紫檀詩筒

參考價:3.6萬-5.6萬

此筆筒紋理美觀的紫檀製成,直身圓口,下承三小足。通體光素無工,以自然瑰麗紋理取勝,予人以簡約雅致之感。整器造型雖小巧卻不失端莊規整之感,展現紫檀自身氣質之外,又不失書卷文氣,多年的把玩使得筆筒周身形成濃厚的包漿,歷史氣息濃郁,溫潤凝重,色澤深沉。

清早期 黃花梨葵口筆筒

參考價:20萬-30萬

此筒以黃花梨木為材製成,作葵花形,外壁起花棱,平口,底部隨形起足。周身光素,有黃花梨特有的自然紋理,形象秀雅出塵。底部飾有陰刻曲線,從中心呈放射狀展開,蔓延到足身,如綻放之花朵。整器打磨光潤,顏色深沉,包漿自然,簡約雅致,突出了木材紋理的自然美和書卷氣,顯示了文雅之氣。

黃花梨生長十分緩慢,雖經百年仍粗不盈握。黃花梨木製作筆筒要求甚高。直徑超過十五釐米的筆筒需要生長數百年的黃花梨樹木的芯材才能做成,此件工料俱佳,實屬罕見,十分珍貴。

清早期 黃花梨百寶嵌小筆筒

參考價:15萬-25萬

清早期 黃花梨百寶嵌筆筒

參考價:5萬-8萬

百寶嵌始于明,盛於清。是把寶石、珍珠、珊瑚、翡翠、瑪瑙、象牙、螺鈿等一些珍貴材料混合鑲嵌,利用其不同的色澤達到五彩繽紛的藝術效果。據張貸在其《夜航船•卷十二•寶玩》所雲:螺鈿器皿。嵌鑲螺鈿梳匣、印箱,以周柱為上,花色嬌豔,與時花無異。其螺鈿杯箸等皿,無不巧妙。

清早期 黃花梨筆筒

參考價:13萬-23萬

此件筆筒以黃花梨整挖製成,形器較大,平沿平底,厚壁。外壁以減地浮雕技法,仿自然形態雕琢出樹瘤形狀,癭結累累,配合其自然紋理,高低起伏,盤生區結,溝壑縱橫,疏密得當,頗具天然意趣。筆筒腹底挖臍,為防止天氣冷暖交替時筆筒開裂、變形而特製。其質堅實厚重,歷經歲月,包漿瑩潤。

此筆筒體形厚實,構思巧妙,置於幾案,實用之余,如同置老樹槎根于案頭,宛若將自然之韻融入書齋,有古樸清雅之韻,體現主人追求自然返璞的天成之境。

據《廣志繹》載:“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盛。至於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

明朝文人,尤其晚明時期,文人自製成癖,工匠窮極工巧,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幾成妖物”,令今人歎為觀止。

清乾隆 竹黃花卉紋海棠形筆筒

參考價:80萬-100萬

此筆筒竹胎貼黃,由四片竹片拼接而成,呈海棠式,口足相若,穩重厚實。口沿和底沿飾以一圈連續回紋,筒身開四開光,每個開光中飾以浮雕紋樣。四角沿邊框鏨纏枝牡丹紋樣,開光中心雕如意紋,圍繞如意紋飾四纏枝牡丹紋,形成菱形圖案,取“富貴如意”之意。整器借用海棠形的器形變化,方中見圓,圓中有方,於嫵媚中含端莊,含剛勁于婀娜,匠心獨具。

竹黃工藝是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過水煮、晾乾、壓平等工序,然後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竹黃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等稱。竹黃工藝始創于湖南邵陽地區,製成的器物有匣、盒、盤、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

清中期 王梅鄰竹雕山水人物詩文筆筒
參考價:30萬-50萬

竹刻是明清時期十分流行的藝術形式,尤以文房筆筒較為多見,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此件取細密段竹琢成,直壁圓筒,筒身修長,下承三矮足,造型簡潔。外壁通體雕飾深山訪客圖,畫面有山石、蒼松、樓閣、行者。一側樓閣被峭壁蒼松掩映,樓閣中似有一人正撫琴等待友人到訪。此樓閣雕工簡潔,與其周圍繁雜的松枝簡繁相襯,疏密有致。另一側層層松石下有一人正騎驢緩緩而行,身後一小童隨侍。筆筒背面留白處陰刻行書詩文款識“凍合千林都似玉,前村香逗一枝春 梅鄰”。

清早期 宗玉款竹雕訪友圖筆筒

參考價:1.5萬-3.5萬

此筆筒取一段竹節挖制而成。直壁圓口,底內凹成圈足,足下銼三矮腳。外壁將深挖淺雕相結合,通體琢山林訪友圖一幅。一文士頭戴冠帽,身著寬袍,正騎馬款款而行。其身後一小童隨侍,一手持梅枝,一臂抱琴。不遠處怪石聳立,石後出一蒼松挺立,直出筒壁,又有枝丫斜下而出,呈合抱姿態。人物、岩石採用高浮雕技法,松針則為淺浮雕,衣紋、石痕又用陰線刻之。背面留白處陰刻款識:“特訪杳蒼信蹇行旾蒼中 宗玉”,字形周正。

整器做工精細,構圖和諧,層次繁富卻又分明,刻工圓滑老練。配木盒,盒蓋背面有行楷題款:“明顧玨雕竹寒行尋梅圖筆筒 澤君題簽”。此件筆筒為臺灣收藏家張守積舊藏。

和今天我們偏愛實木傢俱一樣,明清兩朝,古人也是以天然木製作的文玩,最為文人墨客喜好。

古人制器喜好“載道于器”,文人上書房案頭陳設器物,實用之外,更是精神化的象徵,是以澄懷觀道,以達悠游隱逸自然。

超大號筆筒,由此誕生。

明 癭木大卷缸

參考價:6萬-9萬

我們時常能看到,那種超大號實木筆筒,被置於書房,盛放畫卷,頗增自然古樸之意。

其實,它們有專業命名——卷缸。

卷缸是中國古代除了筆、墨、紙、硯以外另一重要的文房用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自明朝中晚期,經濟上的富庶繁榮,文人士大夫更加追求精神上的灑脫閒適,身邊案頭之物成為文人精神的寄託。

文人的案頭開始設置卷缸,因其實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加之該時期天然木製作的文玩,為文人墨客喜好。

清 奇木根瘤卷缸
參考價:15萬-25萬

清乾隆 黃楊木香山九老圖大卷缸

參考價:480萬-580萬

以上藏品,均來自於嘉德秋拍“案上雲煙-文房雅玩”專場。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