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芳華」一個好人沒好報還遭天打雷劈,一輩子窮困潦倒的糟心故事


「芳華」講了一個很糟心的故事。 不是說電影不好, 小說不好, 而是這個故事本身很糟心。 黃軒扮演的劉峰, 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好人。

因為從人性角度來講,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而他卻屢屢反其道而行之, 被稱為活雷鋒。

七十年代的部隊文工團, 上大學是多麼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事關命運、前途, 甚至一生的際遇, 他都能拱手相讓;食堂煮破皮的餃子他主動要求給自己, 因為「總得有人吃」;大家都嫌棄的何小萍,

他主動和她搭檔練舞。

為了給要結婚的戰友省錢, 他自己買材料, 搭手工, 親手做了沙發送給他;別人都不敢修的名貴手錶, 他不顧「萬一修壞了要賠」的風險, 自己修好了給戰友;去趟北京, 大包小包幫別人帶各種瑣碎的東西回來;就連養的豬跑了,

大家都理直氣壯地覺得跟他有關係……

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好人, 他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 換來的卻是所有他掏心掏肺, 熱忱幫過之人的集體背叛:因為一時衝動, 表白時擁抱了喜歡的姑娘, 換來的是「耍流氓」的結論和待遇:離開了心愛的舞臺,

下連隊、上戰場, 在戰爭中失去手臂, 落得終身殘疾。

所以「芳華」中劉峰的際遇其實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好人沒好報, 還遭天打雷劈, 一輩子窮困潦倒的糟心故事。 事實上女作家嚴歌苓的作品幾乎都是這樣的調性, 她寫人生的苦難,

很深刻, 但看了以後, 不是一般的陰暗、堵心、壓抑、憋屈。

孫儷主演的「小姨多鶴」

「小姨多鶴」因傳宗接代而起的二女共事一夫, 生下孩子只能管親生母親叫小姨;「陸犯焉識」中長達三十年牢獄生活後, 陸焉識終於回到家, 風雨飄搖中苦苦支撐、等了丈夫半生的馮婉喻卻已經失憶……

陳道明、鞏俐主演的「歸來」改編自嚴歌苓原著「陸犯焉識」

作為藝術作品需要營造戲劇衝突,但作為真實人生,大概沒人希望戲中情節是自己的真實生活。

電影「芳華」因為拍出了殘酷青春、拍出了大時代下人們不同的命運而倍受好評,多少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因此感動落淚,不勝唏噓。馮小剛導演高度還原了那個年代記憶的細節,可謂是功德無量。

但因「芳華」的熱播,有一種雞湯流傳甚廣、甚囂塵上:「好人並不是一定要好報才行,我們只要善良就夠了」。

從扶老太太反被索賠十萬元,到杭州保姆縱火案,到江歌案,無一不是「好人遭天打雷劈」的糟心故事,試問哪個正常人,在看到這樣的案例後,會不考慮「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同時,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法保護好自己?

一味鼓吹「只要善良就夠了」是不是一碗「存天理滅人欲」的毒雞湯?

我對嚴歌苓女士的小說沒有意見,我對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作品也沒有意見,相反我覺得從作品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藝術水準甚高。我反對的只是「好人並不是一定要好報才行,我們只要善良就夠了」這種偽真理。

為什麼不夠,因為沒有人能夠做到,如果因為做好事,反而備受傷害,人生窮困潦倒,苦不堪言,這樣的人生根本就沒有任何美好可言,做好事的信念會越來越支撐不下去,好人會越來越活不下去。

身家豐厚的本傑明連西裝都捐出去了,衣著樸素

「豪斯醫生」第八季中有這樣的劇情:衣著樸素的男人本傑明到慈善機構求助,得到了熱情的接待,他悄悄放下一百萬美元的支票悄然離去。追出來的社工發現他暈倒在街頭,本傑明被送往醫院。本傑明的扮演者是演過「越獄」男主角邁可的溫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在劇中他是一家軟體公司的老闆,身家豐厚,卻慷慨過人,捐出了驚人的財富。

「越獄」男主角邁可的扮演者溫特沃斯米勒

他說自己是這樣開始做慈善的:「有一天我給庭院設計師開支票,突然就想啊,六千美金就為挪走花草,換批新的,就為了讓我看著舒服,難道不應該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嗎?」

自此他就開始打不住的捐款,捐出了他所有的錢。他的妻子因此與他分居,他並不是不愛妻子和孩子,他只是覺得愛他們超過愛其他人,是罪過。是罪過!「非洲還有兒童吃不上飯呢,我的孩子為什麼就能擁有昂貴的遊戲機?」

豪斯醫生醫術高明,卻離經叛道,犀利毒舌,狂放不羈。本傑明入院後,醫生們注意到他的善良有點沒有原則:「我捐一千萬美元,然後想,為什麼不捐兩千萬呢?為什麼不捐四千萬呢?」

聽到護士們在議論威爾森醫生的一個病人因為沒有合適的腎源,可能活不了幾天了,甚至沒有見過這個人,本傑明就承諾要捐出自己的一個腎給她。豪斯醫生手下的兩位醫生對本傑明的表現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認為他只是善良,一個認為他的過於善良是一種疾病症狀。

豪斯醫生一向不與病人直接見面,只看檢查結果。他有句名言:「所有人都會說謊」,是說人們出於各種動機,通常不會告訴醫生實情,所以見面並不能幫助他診斷病情,通常都由他手下的醫生們前去試探、詢問,甚至私闖民宅去病人家裡找線索。

但這次不同,他親自去見本傑明其實是因為,他的診斷科因為預算被縮減,不夠人手,他想讓本傑明為他捐款。他的花言巧言甚至還沒說完,本傑明就主動提出要捐一百萬美金給醫院,並注明這筆錢是給豪斯醫生的診斷科。

在豪斯安排下,醫生瑞米假扮病人前去試探本傑明,聲稱自己患病也需要換腎,但既然本傑明已經捐出一個腎,也只好算了。本傑明拉住她,竟說自己可以把剩下的那個腎也捐給她,「通過透析的方式我至少還可以再活幾年。」

瑞米說,「那之後呢?最後你還是會死。」本傑明說,「那樣我就能捐贈其他器官了。心臟、肺…我能救四五個,甚至更多的人。」聽起來熟悉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真是新時代的老外活雷鋒啊。

瑞米的反應是:「他瘋了!」

經過多次分析、化驗、嘗試、探索,最後豪斯醫生發現,他之所以如此慷慨過人,如此毫不利己,其實是因為…他有病。

簡單的說,是因為他的甲狀腺上有個結節,分泌了額外的激素,這個量不足以有化驗單上顯示異常,卻超過了大腦的承受限度,使他變得不理性的慷慨。

所以這個好得不得了的好人,其實是因為,他有病?

得出這個結論看上去好象不夠厚道,「芳華」中的劉峰也絕對不是有病,他一腔熱忱,好得讓人心疼,他只是缺乏原則的善良。但他的遭遇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必先經營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

所謂「只要善良就夠了」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細想卻有一種「你就應該高尚,高尚完了還不應該要求回報,正因為你高尚,所以你面對不公正待遇更應該忍氣吞聲」這種理直氣壯的誤導。

只有善良絕對是不夠的,我們期待好人更有好報,好人有原則的善良,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善意能夠回報善良的人。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雲端創意」。

陳道明、鞏俐主演的「歸來」改編自嚴歌苓原著「陸犯焉識」

作為藝術作品需要營造戲劇衝突,但作為真實人生,大概沒人希望戲中情節是自己的真實生活。

電影「芳華」因為拍出了殘酷青春、拍出了大時代下人們不同的命運而倍受好評,多少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因此感動落淚,不勝唏噓。馮小剛導演高度還原了那個年代記憶的細節,可謂是功德無量。

但因「芳華」的熱播,有一種雞湯流傳甚廣、甚囂塵上:「好人並不是一定要好報才行,我們只要善良就夠了」。

從扶老太太反被索賠十萬元,到杭州保姆縱火案,到江歌案,無一不是「好人遭天打雷劈」的糟心故事,試問哪個正常人,在看到這樣的案例後,會不考慮「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同時,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法保護好自己?

一味鼓吹「只要善良就夠了」是不是一碗「存天理滅人欲」的毒雞湯?

我對嚴歌苓女士的小說沒有意見,我對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作品也沒有意見,相反我覺得從作品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藝術水準甚高。我反對的只是「好人並不是一定要好報才行,我們只要善良就夠了」這種偽真理。

為什麼不夠,因為沒有人能夠做到,如果因為做好事,反而備受傷害,人生窮困潦倒,苦不堪言,這樣的人生根本就沒有任何美好可言,做好事的信念會越來越支撐不下去,好人會越來越活不下去。

身家豐厚的本傑明連西裝都捐出去了,衣著樸素

「豪斯醫生」第八季中有這樣的劇情:衣著樸素的男人本傑明到慈善機構求助,得到了熱情的接待,他悄悄放下一百萬美元的支票悄然離去。追出來的社工發現他暈倒在街頭,本傑明被送往醫院。本傑明的扮演者是演過「越獄」男主角邁可的溫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在劇中他是一家軟體公司的老闆,身家豐厚,卻慷慨過人,捐出了驚人的財富。

「越獄」男主角邁可的扮演者溫特沃斯米勒

他說自己是這樣開始做慈善的:「有一天我給庭院設計師開支票,突然就想啊,六千美金就為挪走花草,換批新的,就為了讓我看著舒服,難道不應該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嗎?」

自此他就開始打不住的捐款,捐出了他所有的錢。他的妻子因此與他分居,他並不是不愛妻子和孩子,他只是覺得愛他們超過愛其他人,是罪過。是罪過!「非洲還有兒童吃不上飯呢,我的孩子為什麼就能擁有昂貴的遊戲機?」

豪斯醫生醫術高明,卻離經叛道,犀利毒舌,狂放不羈。本傑明入院後,醫生們注意到他的善良有點沒有原則:「我捐一千萬美元,然後想,為什麼不捐兩千萬呢?為什麼不捐四千萬呢?」

聽到護士們在議論威爾森醫生的一個病人因為沒有合適的腎源,可能活不了幾天了,甚至沒有見過這個人,本傑明就承諾要捐出自己的一個腎給她。豪斯醫生手下的兩位醫生對本傑明的表現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認為他只是善良,一個認為他的過於善良是一種疾病症狀。

豪斯醫生一向不與病人直接見面,只看檢查結果。他有句名言:「所有人都會說謊」,是說人們出於各種動機,通常不會告訴醫生實情,所以見面並不能幫助他診斷病情,通常都由他手下的醫生們前去試探、詢問,甚至私闖民宅去病人家裡找線索。

但這次不同,他親自去見本傑明其實是因為,他的診斷科因為預算被縮減,不夠人手,他想讓本傑明為他捐款。他的花言巧言甚至還沒說完,本傑明就主動提出要捐一百萬美金給醫院,並注明這筆錢是給豪斯醫生的診斷科。

在豪斯安排下,醫生瑞米假扮病人前去試探本傑明,聲稱自己患病也需要換腎,但既然本傑明已經捐出一個腎,也只好算了。本傑明拉住她,竟說自己可以把剩下的那個腎也捐給她,「通過透析的方式我至少還可以再活幾年。」

瑞米說,「那之後呢?最後你還是會死。」本傑明說,「那樣我就能捐贈其他器官了。心臟、肺…我能救四五個,甚至更多的人。」聽起來熟悉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真是新時代的老外活雷鋒啊。

瑞米的反應是:「他瘋了!」

經過多次分析、化驗、嘗試、探索,最後豪斯醫生發現,他之所以如此慷慨過人,如此毫不利己,其實是因為…他有病。

簡單的說,是因為他的甲狀腺上有個結節,分泌了額外的激素,這個量不足以有化驗單上顯示異常,卻超過了大腦的承受限度,使他變得不理性的慷慨。

所以這個好得不得了的好人,其實是因為,他有病?

得出這個結論看上去好象不夠厚道,「芳華」中的劉峰也絕對不是有病,他一腔熱忱,好得讓人心疼,他只是缺乏原則的善良。但他的遭遇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必先經營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

所謂「只要善良就夠了」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細想卻有一種「你就應該高尚,高尚完了還不應該要求回報,正因為你高尚,所以你面對不公正待遇更應該忍氣吞聲」這種理直氣壯的誤導。

只有善良絕對是不夠的,我們期待好人更有好報,好人有原則的善良,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善意能夠回報善良的人。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雲端創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