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藏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責任

進入新世紀的十幾年時間, 是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突飛猛進的時期, 也是西藏新聞事業發展的蓬勃時期。 在社會科技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 西藏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而且其傳播方式和影響力也發生了重大進展, 西藏新聞媒體邁出了跨世紀的一步。

媒介在社會協作中發揮著核心功能。 傳播分析涉及其具體功能, 能清楚辨析者有三:1、守望環境;2、協調社會各部分以回應環境;3、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 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 我區的新媒體在加大輿論引導方面做了許多嘗試和探索,

充分發揮了在新世紀的西藏這一特定時間、空間下新興媒體作為社會資源所應該具備的作用與功能。

一、存在的挑戰

總體來說, 新媒體在西藏媒體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帶來了諸多便利。 新媒體領域在總體呈現有利於西藏健康發展正能量的同時, 在實現媒介責任方面存在著一些觀念層面的挑戰。

內容:作為重要的資訊交流溝通管道, 西藏新媒體領域總體呈現起步晚, 發展水準較低, 突出表現在運營、推廣力度不夠, 產品製作不夠精良, 與受眾互動不夠等。 在資訊內容方面, 還存在缺乏對資訊流的引導監管力度不夠, 有虛假資訊、謠言等負能量存在。 同時, 新媒體在商業平臺方面, 呈現缺乏規範管理、責任機制有待加強等情況。

管道:在新媒體領域, 如果正能量不去佔據, 負面的、虛假的甚至反動的東西就會彌漫。 如果不依法規範管理, 堅持正確的導向, 堅持合法明確的責任機制, 那麼, 可以預見, 媒介的形象將難以保存。 並且, 在當今資訊飛速傳播、媒體快速發展、受眾意識逐漸提升的社會, 一個不負責任、毫無形象的媒體將逐漸失去市場, 這將導致新媒體無法發揮其應有作用。

二、西藏新媒體發展現狀

西藏(涉藏)網路新聞媒體的崛起已促使西藏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 從而使西藏新聞事業逐步與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相接軌。 目前, 西藏的網路發展格局已經略具規模, 形成了以中央新聞宣傳網站為主,

中央與西藏地方新聞網站密切協作的西藏新聞網站發展格局。

(一) 中央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辦的西藏新聞網站

早期中央級西藏新聞網站都是中央新聞媒體或新聞網站的地方頻道, 它們之間具有較強的依附性質。 後來不斷地壯大和發展, 網站逐步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功能變數名稱, 並向綜合性門戶網站發展。 與此同時, 中央級西藏新聞網站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往往是將自身定位成面向世界的門戶資訊網站。

目前主要有2000年5月25日由中央統戰部創辦的國內最權威、影響力最巨大的“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2010年7月8日“中國西藏資訊中心網”更名為“中國西藏網”(www.Tibet.cn), 它以服務西藏發展、傳播藏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國際社會增進為宗旨,

是中國最大的涉藏專題綜合性網站。 新華通訊社創辦的“新華網西藏頻道”(http//www.xz.xinhua.org), 有藏、漢、英三種文字版本, 是以西藏自治區新聞、經濟、法規為主要欄目的網站, 向海內外讀者展現西藏獨具魅力的人文歷史。

人民網創辦的“中國西藏網—人民網”與中國西藏雜誌社創刊的“中國西藏”網, 也在介紹西藏民族、宗教、文化藝術、旅遊景點與民族風情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二) 西藏自治區的傳統新聞媒體創辦或聯合創辦的西藏新聞網站

這類新聞網站由西藏現有的傳統新聞媒體創辦或聯合創辦。 目前這類西藏新聞網站正朝著綜合性新聞網站發展, 逐漸重視網站的服務互動和資訊檢索方面的功能。

2009年由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創辦的“中國西藏之聲網”,

分藏、漢、英三種文字版本, 電臺與網站的共同口號是“全台辦網、台網互動、台網融合”。 網站主推西藏音樂、西藏文化和西藏旅遊等方面資訊。 同時, 有西藏日報社的“中國西藏新聞網”。 此外, 還有一些西藏新聞網站是由西藏現有的傳統新聞媒體創辦的網路電子版。

(三)21世紀中國西藏(涉藏)手機新媒體

近年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我國新聞資訊傳播管道越來越多樣化, 除網路新媒體的迅速崛起, 手機正成為與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等傳播方式相競爭的又一新興媒體。 手機媒體既整合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可讀、可聽、可看, 又打破了傳統媒體使用傳播媒介的局限, 使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都在資訊的海洋裡遨遊。

三、新媒體對社會責任的實現

社會責任論和新聞專業主義,正在深刻地影響著轉型時期的中國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資訊往往面臨著資訊超載的困惑。其實,資訊超載的本質,仍是資訊供應上的結構性短缺。

作為社會結構的一個子結構,新媒體處於政府與公眾之間,理應成為公眾參與社會政治、公共事務以及政府與社會公眾進行資訊溝通的平臺。因此,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資訊系統與資訊傳播組織,宣傳黨和政府在各個不同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形成社會公眾對黨和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瞭解與認同,並通過適時的新聞信息傳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掃描,提升新聞解釋力、資訊結構化,消解社會公眾因資訊不對稱所發生的對社會認識的失諧,這既是新媒體的優勢,也是新媒體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所在。

(一)資訊豐富、折射時代

資訊的品質一直是傳媒業競爭的關鍵。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愈發感覺到:正能量、負能量,都比不上真能量。而高級的真相,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但知道事實是什麼,還要知道背後的誘發機制和嬗變趨勢。這樣的資訊生產,才能起到“瞭望”功能,起到幫助人們準確審視自己的生存環境並科學決策的作用。提高豐富、優質資訊的產能,擠壓垃圾資訊的空間,恰好是構建和堅守媒體社會責任的一種常規指標。

當前,在資訊多元化時代的背景下,以數位技術為核心的西藏新媒體逐步具有資訊交流的互動性、資訊傳播的及時性、資訊平臺的開放性等特點,這些自身特點使新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發展下,資訊內容更加豐富,資訊利用更加便捷,資訊產品更加深化。新媒體作為強大的多媒體資料庫,既可以滿足受眾個性化的服務,又可以將傳統媒體的文字、圖表、音像等內容資源進行分類處理和重新編排,使傳播內容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使資源迴圈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管道多樣、整合社會

近幾年,新的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促使西藏(涉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逐步出現整合現象,即推動了數位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實現了媒體資源的進一步整合,資訊傳播效果進一步凸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整合,能使資訊和資料的利用更加充分,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受眾接觸和選擇媒體及其內容也更加自由。 數位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媒體之間的界限,不同媒體之間的技術壁壘不復存在,而在同一技術平臺上媒體之間進行整合已經從互相認同轉化為大的趨勢。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專業化操作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強了。媒體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抓住這一機遇,培育自己的專業化、深度化、獨立性王牌採編團隊,才能真正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引導社會輿論,引領社會風尚。

(三)貼近大眾、傳承文明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的一大區別就在於它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大眾性,新媒體的互動性就是其資訊內容趨於通俗化和大眾化,有效地提高了資訊的到達率。尤其是備受關注的傳統文化內容,由傳統媒體時代的文本陳列格局轉向產品定制模式。通過新媒體這一數位資訊平臺,受眾不但可以享受到更加個性的資訊服務,還可以針對自身的接受習慣、認知水準和興趣愛好,對原本複雜無序的資訊進行篩選,極大地提高了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接受程度。同時,數位媒體技術能通過各種資料查詢系統和有關的工具開發,實現文本檢索、文本摘要和資訊查詢等功能,更好的方便受眾交流和獲知資訊。

(作者單位:拉薩市廣播電視臺、西藏日報社)

三、新媒體對社會責任的實現

社會責任論和新聞專業主義,正在深刻地影響著轉型時期的中國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資訊往往面臨著資訊超載的困惑。其實,資訊超載的本質,仍是資訊供應上的結構性短缺。

作為社會結構的一個子結構,新媒體處於政府與公眾之間,理應成為公眾參與社會政治、公共事務以及政府與社會公眾進行資訊溝通的平臺。因此,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資訊系統與資訊傳播組織,宣傳黨和政府在各個不同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形成社會公眾對黨和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瞭解與認同,並通過適時的新聞信息傳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掃描,提升新聞解釋力、資訊結構化,消解社會公眾因資訊不對稱所發生的對社會認識的失諧,這既是新媒體的優勢,也是新媒體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所在。

(一)資訊豐富、折射時代

資訊的品質一直是傳媒業競爭的關鍵。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愈發感覺到:正能量、負能量,都比不上真能量。而高級的真相,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但知道事實是什麼,還要知道背後的誘發機制和嬗變趨勢。這樣的資訊生產,才能起到“瞭望”功能,起到幫助人們準確審視自己的生存環境並科學決策的作用。提高豐富、優質資訊的產能,擠壓垃圾資訊的空間,恰好是構建和堅守媒體社會責任的一種常規指標。

當前,在資訊多元化時代的背景下,以數位技術為核心的西藏新媒體逐步具有資訊交流的互動性、資訊傳播的及時性、資訊平臺的開放性等特點,這些自身特點使新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發展下,資訊內容更加豐富,資訊利用更加便捷,資訊產品更加深化。新媒體作為強大的多媒體資料庫,既可以滿足受眾個性化的服務,又可以將傳統媒體的文字、圖表、音像等內容資源進行分類處理和重新編排,使傳播內容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使資源迴圈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管道多樣、整合社會

近幾年,新的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促使西藏(涉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逐步出現整合現象,即推動了數位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實現了媒體資源的進一步整合,資訊傳播效果進一步凸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整合,能使資訊和資料的利用更加充分,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受眾接觸和選擇媒體及其內容也更加自由。 數位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媒體之間的界限,不同媒體之間的技術壁壘不復存在,而在同一技術平臺上媒體之間進行整合已經從互相認同轉化為大的趨勢。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專業化操作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強了。媒體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抓住這一機遇,培育自己的專業化、深度化、獨立性王牌採編團隊,才能真正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引導社會輿論,引領社會風尚。

(三)貼近大眾、傳承文明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的一大區別就在於它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大眾性,新媒體的互動性就是其資訊內容趨於通俗化和大眾化,有效地提高了資訊的到達率。尤其是備受關注的傳統文化內容,由傳統媒體時代的文本陳列格局轉向產品定制模式。通過新媒體這一數位資訊平臺,受眾不但可以享受到更加個性的資訊服務,還可以針對自身的接受習慣、認知水準和興趣愛好,對原本複雜無序的資訊進行篩選,極大地提高了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接受程度。同時,數位媒體技術能通過各種資料查詢系統和有關的工具開發,實現文本檢索、文本摘要和資訊查詢等功能,更好的方便受眾交流和獲知資訊。

(作者單位:拉薩市廣播電視臺、西藏日報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