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維立與青島”展舉辦 珍貴老地圖再現青島往事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達

12月19日,青島市檔案館舉辦“馬維立與青島”展覽,並召開馬維立收藏青島歷史檔案史學價值研討會。 此次展覽中展出了馬維立畢生收藏的青島史料,包括地圖、照片、檔案、歷史資料等共700餘件,均為其家人捐贈。 在研討會上,夏樹忱、王棟等青島學者圍繞“馬維立與青島”展覽和馬維立收藏的青島檔案史料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家人捐贈:

珍貴地圖填補館藏空白

今年9月,青島市檔案館赴德國檔案徵集小組到馬維立家徵集時,馬維立家人向檔案館捐贈其收藏的700餘件青島檔案史料,主要包括馬維立一家早年在青島生活的照片以及青島歷史照片;1898年德國膠澳租借地地圖和山東地圖、1910年青島地圖、1914年日德青島戰爭德軍要塞防衛圖、1927年青島地圖等。

在這些史料中,最有價值的是地圖和一些照片,1898年山東地圖、1910年青島地圖和1914年青島要塞圖等為首次發現,填補了青島市檔案館館藏空白。 其中,1898年的山東地圖標明了青島作為山東及華北對外門戶的功能定位,圖中對青島與腹地的鐵路聯通和國內外海運航線都作了具體設想和規劃。 1910年青島地圖則反映了德占青島時期的城市發展狀況和市街規模。 馬維立收藏的1914年日德青島戰爭時期德軍要塞防衛圖,是由一位德國俘虜在日本監獄中標注完成的。

圖中詳細標明了日德戰爭中德軍的防線部署,與同時期日本繪製的青島要塞攻防圖可互為補充。 作為底圖的1914年青島規劃圖,也補充了德占青島最後一年的城市規劃史料。

此次展覽中的重要地圖展品中,1898年德國膠澳租借地地圖是迄今所發現的同一時期標注內容最為詳細的地圖,青島市檔案局編研處副調研員徐增娥透露,“1898年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攫取膠州灣99年的租借權,當年3月14日德國發佈租借條約簽訂告示,告誡民眾‘安分營生,切勿滋事’”。

除此之外,地圖展品中還有1907年青島及周邊區域圖,是由德國陸軍參謀處測量部繪製,範圍包含德國膠澳租借地以外更為廣闊的區域,體現了青島對腹地的輻射影響。

1927年的青島市街圖則反映了當時的城市發展狀況。

市貌照片:

真實記錄青島的滄桑變遷

記者在展覽館看到,此次“馬維立與青島”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馬維立一家於上世紀20~40年代在青島生活的情形,第二部分展示馬維立後來回到青島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和對青島歷史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展示他收藏的青島史料。

徐增娥透露,馬維立在長期研究青島早期歷史的過程中,收集和保存了大量有關青島的圖片、地圖、檔案、圖書等,許多史料他都作出了詳細注解,他的很多早期家庭照片反映了早期青島外僑的社會生活,也是青島早期城市歷史的見證,補充和豐富了青島城市檔案資源,為研究青島早期外僑社會生活和城市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青島開啟了城市現代化進程,展品中有不少馬維立收集保存的有關青島景象的圖片,真實記錄了青島城市面貌的滄桑變遷。 一份19世紀末的青島全景銅版畫,呈現了德國佔領青島的原始風貌;第一次日占時期的青島俯瞰圖顯示,青島灣周邊基本維持德占時期的面貌;江蘇路一帶的照片能看出青島的城市建設有著鮮明的歐韻風格;此外還有觀象山周邊城區、青島湖畔市景、水族館與海濱生物研究所及古老的天后宮等珍貴照片。

馬維立還保存了很多有關青島傳統民俗的照片,反映了早期青島平民的生活狀況。 比如早期青島市民燒茶爐、騎著毛驢打陽傘等生活照片。

照片中還有他在青島的生活照片,比如1930年10月19日他出生在青島福柏醫院的照片以及他在青島德國人協會附屬學校的畢業證書等。

青島情結:

家中掛“青青之島”圖片

馬維立原名威廉·馬察特,是研究中德關係史和青島歷史的德國著名學者。 他出生於青島,並在青島生活到16歲,1946年8月返回德國,致力於青島歷史的研究工作,在青島地政史等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著有《單威廉與青島土地法》《20世紀山東博山縣煤礦》等多部著作,發表有關山東和青島的論文20餘篇。 他時刻關注著青島的發展,多次來到青島追尋他的童年和少年記憶。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現場閱讀了馬維立家人為此次展覽寫的信。 其家人透露,對於馬維立來說,青島一直都是他的家鄉。對中國以及青島這座城市,他心中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他很早就開始了青島歷史的研究,悉心搜集著關於青島的點點滴滴。家人對他回到青島的一次次旅行早就習以為常,家中的牆上掛著一幅幅膠州灣及“青青之島”的圖片,廚房裡烹製的時常是中國菜肴。他還會親自下廚,他們全家人最愛吃的食品之一就是餃子。他的家人們也曾於2000年隨馬維立來過青島,去了他童年居住的房屋、當年享受暑假的嶗山等。

回憶過往:

護照出生地寫的是“青島”

當天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夏樹忱、王棟等青島學者還回顧了和馬維立交往的細節。在夏樹忱眼裡,“馬維立和他哥哥都對中國人很親近,對中國也很熟悉,他哥哥有一次還拉住我說,‘一塊找個鋪子吃骨渣(餃子)’”。

王棟回憶,他和馬維立曾通過六七十封電郵,“每一封都有問題問他,最多一次問了18個問題,他都一一給我回復,問題太多,他會分期來解答。他對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很認真,會找很多資料來交叉印證,非常嚴謹認真”。王棟還記得第一次去見馬維立的場景,“他的護照上出生地一欄是Tsingtau(青島),他拿出來很興奮地讓我看,後來我才知道,他經常拿出護照讓朋友看這一資訊”。

夏樹忱透露,“馬維立上世紀80年代以後經常來青島,隔一兩年總會來一趟。2005年,他還前往即墨尋找兒時的記憶,捐贈了德占青島時期德國人拍攝的部分即墨老照片。後來他的身體不太好,不能頻繁來青島,他感覺很遺憾,所寫的信中用了一些傷感的語言”。2016年10月21日馬維立去世,他的家人在信中說:“直至去世前的幾日,他依然繼續著他的青島歷史研究,並一絲不苟地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相關問題一一作答,對於青島,他說:‘我永遠不會停止憶念。’”

[編輯: 焦琳]

其家人透露,對於馬維立來說,青島一直都是他的家鄉。對中國以及青島這座城市,他心中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他很早就開始了青島歷史的研究,悉心搜集著關於青島的點點滴滴。家人對他回到青島的一次次旅行早就習以為常,家中的牆上掛著一幅幅膠州灣及“青青之島”的圖片,廚房裡烹製的時常是中國菜肴。他還會親自下廚,他們全家人最愛吃的食品之一就是餃子。他的家人們也曾於2000年隨馬維立來過青島,去了他童年居住的房屋、當年享受暑假的嶗山等。

回憶過往:

護照出生地寫的是“青島”

當天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夏樹忱、王棟等青島學者還回顧了和馬維立交往的細節。在夏樹忱眼裡,“馬維立和他哥哥都對中國人很親近,對中國也很熟悉,他哥哥有一次還拉住我說,‘一塊找個鋪子吃骨渣(餃子)’”。

王棟回憶,他和馬維立曾通過六七十封電郵,“每一封都有問題問他,最多一次問了18個問題,他都一一給我回復,問題太多,他會分期來解答。他對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很認真,會找很多資料來交叉印證,非常嚴謹認真”。王棟還記得第一次去見馬維立的場景,“他的護照上出生地一欄是Tsingtau(青島),他拿出來很興奮地讓我看,後來我才知道,他經常拿出護照讓朋友看這一資訊”。

夏樹忱透露,“馬維立上世紀80年代以後經常來青島,隔一兩年總會來一趟。2005年,他還前往即墨尋找兒時的記憶,捐贈了德占青島時期德國人拍攝的部分即墨老照片。後來他的身體不太好,不能頻繁來青島,他感覺很遺憾,所寫的信中用了一些傷感的語言”。2016年10月21日馬維立去世,他的家人在信中說:“直至去世前的幾日,他依然繼續著他的青島歷史研究,並一絲不苟地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相關問題一一作答,對於青島,他說:‘我永遠不會停止憶念。’”

[編輯: 焦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