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教育

2017年12月19日, 慧科集團合夥人、首席戰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長陳瀅博士在北京發佈了慧科研究院2017年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Utide Vision 2017)(以下簡稱“2017前瞻”)。

2017前瞻緊扣教育發展需求並融合新時代下快速發展的新科技, 以“新教育(New Education)”為主題, 回歸到以教育客體即學習者為中心, 從無邊界教育、主動學習空間、超課件、數位化評估閉環、網格化學習五大方面具體闡述了教育與科技有效的深度融合趨勢。

趨勢一:無邊界教育 Boundless Education

知識經濟的快速崛起、移動互聯網的無孔不入、行業對新人才的渴望, 正在推動學校主流的、正規的學習範式突破邊界和去中心化。 無邊界教育不僅體現了資訊技術開放、共用、無處不在的無邊界特徵, 更重要的是, 作為對未來教育發展態勢的一種預期, 無邊界教育使學習跨越了傳統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機構、空間和時間上的邊界, 形成一種新型的適應於資訊時代,

多元知識高效共用的教育形態。

具體來說, 無邊界教育是教育主受體的去邊界化, 使教育者與學習者沒有障礙地交流和溝通, 由教育者向學習者的單向連接升級為去中心的知識體系共用網路;是時間與空間的去邊界化, 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 使用如翻轉課堂、MOOC等形式, 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完全去邊界化實現重組, 帶來高效率地、針對性地、有個性化地互動學習;是教學與實踐的去邊界化, 讓先教學後實踐的模式被完全顛覆, 教學與實踐精細匹配, 真正實現了產教融合一體化。

趨勢二:主動學習空間 Active Learning Space

主動式學習空間的產生是由教學方法變革、空間藝術設計和硬體教學設備三方面驅動的, 用以實現最理想的互動式教學的線下物理教學環境, 即通過優化現有的教學空間和教學設施, 在實際環境中提升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及師生間的交互感。

主動式學習空間主要具備全適性和可調控性兩大特徵。 全適性是主動學習空間可通過空間藝術設計的一體化模糊教學邊界,

使所有空間都可以成為滿足多樣教學風格的學習空間, 即在現實的視覺化環境中, 將各種空間與教室進行風格的同步調整設計, 使其成為學習者可舒適學習的場合, 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空間;此外, 在教學空間中合理化增設含遠端定位、追蹤、無線投屏等在內的多種硬體教學設備, 為學習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條件。 可調控性是指主動學習空間既能滿足學習者的多種學習偏好又便於教育者教學指導的特性。 一方面, 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習慣偏好進行硬體設施的即時調整, 實現灌輸式、小組式和討論式學習模式的無縫切換, 在最優化學習空間的同時提升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
教育者可以在自由組合的教學空間中任意移動, 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習者提供即時回饋、評估和指導。

趨勢三:超課件 HyperCourseware

類比於是對傳統文本升級的“超文字(Hypertext)”,“超課件(HyperCourseware)”是為了適應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而產生的新一代智慧資訊結構, 展示了未來課件的形式。

首先超課件具備網路超連接能力,知識點可通過課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快速地模組化,組成知識點群,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最大化;同時在這裡創造者即學習者,其學習互動中的評論和問答等分享會通過技術沉澱形成智慧的標籤,進行開放式更新;當群策群力的知識點群積累的足夠多時,知識點群便可根據學習者需求自由組裝,演進成多種形態的教學體系,更完美地匹配學習目標。此外超課件本身具備記錄、統計與分析功能,是新一代智慧開放學習環境的核心資料結構,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教育者的教學行為系統地進行自我管理優化。

趨勢四:數位化評估閉環 Digital Evaluation Loop

其實數位化的教育評估機制早已不陌生,但在與時俱進的新技術驅動下,教育數位化評估的全流程在不斷擴大,同時更聚焦於學習者,完整地包含了從學習者入口、學習管理、實踐實訓、學習結果到學習者出口及出口後1-2年的發展狀況的教育全過程,並且實現由出口結果反哺設計入口,從而形成以實現學習者精准出口為導向的良性評估閉環。

數位化評估閉環的優化首先表現在系統更加智慧化,不僅可對教育的全過程進行存儲、跟蹤、統計與分析,且能在以學習者出口為第一要素的前提下進行系統的自我監測進步;同時隨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發展,上能及時與行業人才需求資料打通,拓寬學習者的出口路徑,下能完整存儲所有教學內容,配合一線教育者工作,達到自上而下的資料共用,精准瞭解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及形成因由,從而實現對學習者真正的個性化評估;此外數位化評估閉環的應用正逐漸擴大,包含但不限於將評估結果應用於教育者教學方式、系統管控水準、學習者發展方向設計的持續改進。

趨勢五:網格化學習 Learning in Mesh

傳統的學習強調集體組織,是以小組、班級為單位交流,溝通的結果也是單一而緩慢的。但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學習者所面對的世界是多方向且多內容的,所以學習者在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多類型設備集成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自主連接,跟全世界產生多維度的連續性交互是必然發展方向,即為新教育下的網格化學習。

網格化(Mesh)是計算專業用語,強調支持跨管理域的計算、協作能力。延展到教育領域則體現在學習設備、體驗及服務三方面。人們正逐漸習慣通過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各類型電子設備進行連接和學習,人與人的交互變成了通過電子設備進行點到點的交互,即設備網格化;同時,交互產生的學習資訊通過點到點的交叉協作被集成並完成精准化匹配,使任意學習者針對自己的專業、學習興趣等需求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組織學習,並融合物理及虛擬環境,且能隨時根據學習場景需求來調整,以此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即體驗網格化;通過學習者的電子設備互通互聯而形成的網路虛擬環境是動態且不斷被擴充的,不僅是知識內容及設備在不斷增加,而且支援多個應用程式及相關教育產品橫跨多個設備同時進行使用,並即時相互協調,給予學習用戶連續的、極具陪伴感的服務,使學習使用者的學習路徑和有效獲取率提升,即服務網格化。

2017前瞻(Utide Vision2017)從學習者角度出發,通過形態、環境、模型、效果、連接五個方面延展了2014-2016年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無邊界學習(Boundless Education)擴展了場景化學習的無限潛力;主動學習空間(Active Learning Space)是基於課堂洞察力和課堂二次翻轉,更系統更全面地闡釋了最理想化的教學環境;超課件(HyperCourseware)應用課程設計即服務的思路,將機器商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件結構的方方面面;數位化評估閉環(Digital Evaluation Loop)是新技術發展並驅動課堂洞察力的必然產物;網格化學習(Learning in Mesh)則融合了機器商和場景化學習,重新構建了未來的學習架構。

“新教育(New Education)”趨勢前瞻報告強調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橫向性質維度和縱向層次維度組合交叉,系統地描繪了即將到來的新教育模式的立體化。

慧科研究院主要聚焦教育如何更好地傳播以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科技,以及新科技驅動下的教育新範式和產學新融合,助力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創新及新工科人才培養。自2014年起,每年相繼研究並發佈了以“重新定義學習 (Redefine learning)”、“整合多樣化(Integrate the diversity)”、“學習工程(Engineer the learning)”為主題的《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Utide Vision),從教育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視角,對未來2-3年教育行業需要關注的領域和趨勢發展做出研判,同時隨著科技的演進和教育的發展,歷年報告的專業度和權威性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和肯定。

展示了未來課件的形式。

首先超課件具備網路超連接能力,知識點可通過課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快速地模組化,組成知識點群,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最大化;同時在這裡創造者即學習者,其學習互動中的評論和問答等分享會通過技術沉澱形成智慧的標籤,進行開放式更新;當群策群力的知識點群積累的足夠多時,知識點群便可根據學習者需求自由組裝,演進成多種形態的教學體系,更完美地匹配學習目標。此外超課件本身具備記錄、統計與分析功能,是新一代智慧開放學習環境的核心資料結構,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教育者的教學行為系統地進行自我管理優化。

趨勢四:數位化評估閉環 Digital Evaluation Loop

其實數位化的教育評估機制早已不陌生,但在與時俱進的新技術驅動下,教育數位化評估的全流程在不斷擴大,同時更聚焦於學習者,完整地包含了從學習者入口、學習管理、實踐實訓、學習結果到學習者出口及出口後1-2年的發展狀況的教育全過程,並且實現由出口結果反哺設計入口,從而形成以實現學習者精准出口為導向的良性評估閉環。

數位化評估閉環的優化首先表現在系統更加智慧化,不僅可對教育的全過程進行存儲、跟蹤、統計與分析,且能在以學習者出口為第一要素的前提下進行系統的自我監測進步;同時隨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發展,上能及時與行業人才需求資料打通,拓寬學習者的出口路徑,下能完整存儲所有教學內容,配合一線教育者工作,達到自上而下的資料共用,精准瞭解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及形成因由,從而實現對學習者真正的個性化評估;此外數位化評估閉環的應用正逐漸擴大,包含但不限於將評估結果應用於教育者教學方式、系統管控水準、學習者發展方向設計的持續改進。

趨勢五:網格化學習 Learning in Mesh

傳統的學習強調集體組織,是以小組、班級為單位交流,溝通的結果也是單一而緩慢的。但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學習者所面對的世界是多方向且多內容的,所以學習者在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多類型設備集成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自主連接,跟全世界產生多維度的連續性交互是必然發展方向,即為新教育下的網格化學習。

網格化(Mesh)是計算專業用語,強調支持跨管理域的計算、協作能力。延展到教育領域則體現在學習設備、體驗及服務三方面。人們正逐漸習慣通過以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各類型電子設備進行連接和學習,人與人的交互變成了通過電子設備進行點到點的交互,即設備網格化;同時,交互產生的學習資訊通過點到點的交叉協作被集成並完成精准化匹配,使任意學習者針對自己的專業、學習興趣等需求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組織學習,並融合物理及虛擬環境,且能隨時根據學習場景需求來調整,以此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即體驗網格化;通過學習者的電子設備互通互聯而形成的網路虛擬環境是動態且不斷被擴充的,不僅是知識內容及設備在不斷增加,而且支援多個應用程式及相關教育產品橫跨多個設備同時進行使用,並即時相互協調,給予學習用戶連續的、極具陪伴感的服務,使學習使用者的學習路徑和有效獲取率提升,即服務網格化。

2017前瞻(Utide Vision2017)從學習者角度出發,通過形態、環境、模型、效果、連接五個方面延展了2014-2016年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無邊界學習(Boundless Education)擴展了場景化學習的無限潛力;主動學習空間(Active Learning Space)是基於課堂洞察力和課堂二次翻轉,更系統更全面地闡釋了最理想化的教學環境;超課件(HyperCourseware)應用課程設計即服務的思路,將機器商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件結構的方方面面;數位化評估閉環(Digital Evaluation Loop)是新技術發展並驅動課堂洞察力的必然產物;網格化學習(Learning in Mesh)則融合了機器商和場景化學習,重新構建了未來的學習架構。

“新教育(New Education)”趨勢前瞻報告強調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橫向性質維度和縱向層次維度組合交叉,系統地描繪了即將到來的新教育模式的立體化。

慧科研究院主要聚焦教育如何更好地傳播以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科技,以及新科技驅動下的教育新範式和產學新融合,助力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創新及新工科人才培養。自2014年起,每年相繼研究並發佈了以“重新定義學習 (Redefine learning)”、“整合多樣化(Integrate the diversity)”、“學習工程(Engineer the learning)”為主題的《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Utide Vision),從教育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視角,對未來2-3年教育行業需要關注的領域和趨勢發展做出研判,同時隨著科技的演進和教育的發展,歷年報告的專業度和權威性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和肯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