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夫妻吵架,女人喜歡說“你給我滾”,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原因!

01

一個朋友跟我抱怨:

他因為一件小事跟老婆爭論。 可爭著爭著, 就吵起來了。 到最後, 兩個人都歇斯底里, 互不相讓。

這時, 老婆對他大喊, “你給我滾!”他當時正在氣頭上, 就甩門而出。

出門後, 他想耳根清淨, 就乾脆去賓館借宿, 順便也讓老婆冷靜冷靜。

第二天, 他又跟平時一樣回家, 卻發現, 老婆氣還沒消, 她把門反鎖了, 不讓他進。

他不知道老婆怎麼性格這麼怪異, 不知道這是唱的那出。

這個朋友新婚不久, 還不太懂女人的心理。

有些女性, 跟愛人吵架了, 經常會大喊說:“你給我滾!”

當她這麼喊的時候, 其實是在做一種驗證。

驗證什麼呢?看我即使用這種負性的態度去宣洩情緒, 你是不是還依然愛我?

如果這個時候, 你走了, 那麼又一次驗證了, 我是不值得別人愛的, 我是不被別人愛的。 越想越覺得失望和悲傷。

而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驗證心理, 跟她內心安全感缺乏息息相關, 而安全感的缺乏往往又要追溯到嬰幼兒時期。

為什麼這樣說呢?

02

安全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0到6歲期間發展的重要任務是, 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更具體地說, 如果這個期間, 我們沒有解決好這個心理衝突, 讓“基本不信任”占了上風, 那麼孩子將來就可能會表現出我們常說的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而安全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就是跟父母的依戀關係, 它是每個人將來人際關係的重要範本。 如果安全感發展得好, 孩子就能獲得很高的自我價值體驗:他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是值得別人愛的。

比如說, 我們對他人的意向, 其他人可以依靠嗎?我們可以對他人給予期望嗎?

如果我們是一種基本信任的心理的話, 那麼他就會形成正向的回答, 認為外部環境是可以依靠的;如果“不信任”占了上風, 也就是安全感建立得不夠好, 那麼我們就會認為, 其他人是不可以依靠的, 是不靠譜的, 我不能夠對任何人給予期望。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 就是自我的意向, 如回答“我是值得別人關愛的對象嗎”, “別人會真的愛我嗎”這樣的問題。

如果安全感發展得好, 孩子就能獲得很高的自我價值體驗, 他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是值得別人愛的。 如果安全感建立得不夠好, 那我們也會秉持一種負面的回答。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形成一種情緒體驗, 就是這個環境是不可靠的, 我也不值得別人愛, 於是出現一種負向的自我意向。

這樣缺乏安全感的人, 長大以後, 就可能會通過很多的方式和方法, 去不斷地驗證到底有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上面說到的朋友的老婆就是這樣。

再舉個例子。

美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興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婦女運動。

那時, 為了爭取女性權益, 獲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廣大的女性朋友都要求去工作, 甚至上街遊行呐喊。

本來, 女性解放是件好事, 可帶來的孩子成長的問題卻讓人始料不及。

在這個過程中, 很多孩子不得不從小離開媽媽的懷抱, 被送到育嬰機構去。 由於育嬰師的數量有限, 孩子的需要很難得到及時滿足。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 就出現了很多社會性問題, 比如說較早地出現了一些攻擊行為,

未成年懷孕, 還出現了吸毒等問題……

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這些孩子, 當有需要的時候, 使勁地哭喊, 卻沒有人及時給予回應, 他們能夠感受到別人是可以依靠的嗎?他能夠認為自己是別人關愛的對象嗎?

不能。 如果真的有人愛我, 為什麼我哭了喊了卻沒有人理會我呢?

這些孩子, 在嬰幼兒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沒能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長大之後便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

03

你是個有安全感的人嗎?你的孩子呢?

我們再來做一個小測試:通過對愛人的感覺,判斷你屬於哪種類型。

① 第一種類型是安全型:跟愛人在一起生活很安心,能夠為他人著想,同時不會因對方的情緒波動而懷疑感情;可以跟他親密交流,同時又保證了各自足夠的空間。

② 第二種類型是焦慮型:深深地渴望和愛人水乳交融;恨不得時刻跟他/她在一起,一刻也不分離;一旦不能獲知他的消息,就會感到焦急。

③ 第三種類型是回避型:很難跟愛人保持親密,如果沒有空間和機會的話,就會感到喪失自我。這個類型的人,從表面上看來,是不想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其深層次的原因卻是不敢跟人建立親密關係,害怕親密關係會傷害他。

我們同樣可以測試孩子的類型。

①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雖然並不高興,但基本上能接受這個情況,當你回來時,他會表示歡迎,非常高興地跟你擁抱。這樣的孩子就基本屬於安全型。

② 當你離開時,孩子非常抗拒,大哭大鬧,一直抱著你不讓你走,那就可能是焦慮型。

③ 當你離開時,他的表現並不強烈,但也會不高興,可當你回來時,他卻並沒有強烈地歡迎你。你去抱他,他有時候想讓你抱卻又拒絕讓你抱,這種就屬於是回避型。

通過測試,如果你發現孩子屬於安全型,那就說明,你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不錯,如果屬於後兩種類型,那麼就需要在陪伴上多下功夫了。

那麼,孩子從哪裡獲得安全感呢?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他把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安排了兩個假媽媽:一個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可以給它提供奶水;一個由毛茸茸的衣物裹成的絨布媽媽,但沒有奶水。

剛開始,小猴子多圍著“鐵絲媽媽”。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小猴子只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水,大部分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身上。

一個月以後,這只小猴子跟“絨布媽媽”建立了強烈的依戀關係。

當“絨布媽媽”在小猴子身邊的時候,它可以做很多自由探索活動。可當實驗人員把“絨布媽媽”撤走後,小猴子就蹲在地上不敢動了,有了一種社會化退縮和焦慮的表現。

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表現: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可以自由地玩耍,可他一旦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就一下子僵住了。

這個“絨布母猴”實際上成了小猴子的安全島——孩子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重要體現。小猴子像從這個安全島飛出去的小飛機,只要這個島在,他就可以自由地探索。一旦安全島不在眼前,它就擔憂和焦慮,因為它找不到可以隨時著陸的地方。

所以,在孩子生命早期,我們並不是喂飽孩子就夠了。除此之外,溫暖、擁抱和撫摸這種愛的感覺,或者說安全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

04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3個重要提醒:

① 1歲之前一定要有足夠多的付出。

我們說,0-6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其中0-2歲為關鍵期(0-1歲尤為關鍵)。

如果在0-1歲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身體的接觸不夠多,對於孩子的需求回應不夠及時,那麼就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孩子找到額外的東西,來代替媽媽成為自己的依戀對象。比如說,有的小朋友會將小熊、小毯子,看成他的依戀物,時刻跟在它們身邊。

所以,在孩子1歲之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抱抱、親吻孩子,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島。

② 心理韁繩隨著孩子自由探索範圍的擴大而逐漸變長。

媽媽和孩子之間會有一根韁繩一樣的東西,即心理韁繩,它需要隨著自由探索的範圍不斷擴大而變得逐漸變長。

換句話說,孩子再愛他的媽媽,也總有一天要跟媽媽分開,他不可能永遠待在媽媽身邊。所以,我們需要和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關係,並不斷地把母親的形象內化到孩子的心裡面。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孩子的安全感才真正的建立。

比如,孩子會走路,有了自己的遊戲之後,我們就要把家裡的危險物品盡可能地安置起來,避免出現過度危險的情況,這麼做,是為了鼓勵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自主探索。千萬不要將危險的物品擺在孩子面前,然後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玩,這樣去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探索。

③ 形成一個好的養育規律。

我們一定要對孩子的各種需要,給予密切關注。逐漸知道孩子每天喜歡玩什麼玩具,喜歡吃什麼東西。然後,再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則,來滿足孩子。

當形成了好的養育規律之後,孩子就會發現:我生活所需,媽媽都給我安排得很好,我不用非得哭著鬧著去要,我需要的媽媽都會給我。其實,這也是一種安全感的體現。

03

你是個有安全感的人嗎?你的孩子呢?

我們再來做一個小測試:通過對愛人的感覺,判斷你屬於哪種類型。

① 第一種類型是安全型:跟愛人在一起生活很安心,能夠為他人著想,同時不會因對方的情緒波動而懷疑感情;可以跟他親密交流,同時又保證了各自足夠的空間。

② 第二種類型是焦慮型:深深地渴望和愛人水乳交融;恨不得時刻跟他/她在一起,一刻也不分離;一旦不能獲知他的消息,就會感到焦急。

③ 第三種類型是回避型:很難跟愛人保持親密,如果沒有空間和機會的話,就會感到喪失自我。這個類型的人,從表面上看來,是不想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其深層次的原因卻是不敢跟人建立親密關係,害怕親密關係會傷害他。

我們同樣可以測試孩子的類型。

①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雖然並不高興,但基本上能接受這個情況,當你回來時,他會表示歡迎,非常高興地跟你擁抱。這樣的孩子就基本屬於安全型。

② 當你離開時,孩子非常抗拒,大哭大鬧,一直抱著你不讓你走,那就可能是焦慮型。

③ 當你離開時,他的表現並不強烈,但也會不高興,可當你回來時,他卻並沒有強烈地歡迎你。你去抱他,他有時候想讓你抱卻又拒絕讓你抱,這種就屬於是回避型。

通過測試,如果你發現孩子屬於安全型,那就說明,你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不錯,如果屬於後兩種類型,那麼就需要在陪伴上多下功夫了。

那麼,孩子從哪裡獲得安全感呢?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他把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安排了兩個假媽媽:一個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可以給它提供奶水;一個由毛茸茸的衣物裹成的絨布媽媽,但沒有奶水。

剛開始,小猴子多圍著“鐵絲媽媽”。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小猴子只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水,大部分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身上。

一個月以後,這只小猴子跟“絨布媽媽”建立了強烈的依戀關係。

當“絨布媽媽”在小猴子身邊的時候,它可以做很多自由探索活動。可當實驗人員把“絨布媽媽”撤走後,小猴子就蹲在地上不敢動了,有了一種社會化退縮和焦慮的表現。

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表現: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可以自由地玩耍,可他一旦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就一下子僵住了。

這個“絨布母猴”實際上成了小猴子的安全島——孩子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重要體現。小猴子像從這個安全島飛出去的小飛機,只要這個島在,他就可以自由地探索。一旦安全島不在眼前,它就擔憂和焦慮,因為它找不到可以隨時著陸的地方。

所以,在孩子生命早期,我們並不是喂飽孩子就夠了。除此之外,溫暖、擁抱和撫摸這種愛的感覺,或者說安全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

04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3個重要提醒:

① 1歲之前一定要有足夠多的付出。

我們說,0-6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其中0-2歲為關鍵期(0-1歲尤為關鍵)。

如果在0-1歲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身體的接觸不夠多,對於孩子的需求回應不夠及時,那麼就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孩子找到額外的東西,來代替媽媽成為自己的依戀對象。比如說,有的小朋友會將小熊、小毯子,看成他的依戀物,時刻跟在它們身邊。

所以,在孩子1歲之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抱抱、親吻孩子,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島。

② 心理韁繩隨著孩子自由探索範圍的擴大而逐漸變長。

媽媽和孩子之間會有一根韁繩一樣的東西,即心理韁繩,它需要隨著自由探索的範圍不斷擴大而變得逐漸變長。

換句話說,孩子再愛他的媽媽,也總有一天要跟媽媽分開,他不可能永遠待在媽媽身邊。所以,我們需要和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關係,並不斷地把母親的形象內化到孩子的心裡面。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孩子的安全感才真正的建立。

比如,孩子會走路,有了自己的遊戲之後,我們就要把家裡的危險物品盡可能地安置起來,避免出現過度危險的情況,這麼做,是為了鼓勵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自主探索。千萬不要將危險的物品擺在孩子面前,然後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玩,這樣去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探索。

③ 形成一個好的養育規律。

我們一定要對孩子的各種需要,給予密切關注。逐漸知道孩子每天喜歡玩什麼玩具,喜歡吃什麼東西。然後,再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則,來滿足孩子。

當形成了好的養育規律之後,孩子就會發現:我生活所需,媽媽都給我安排得很好,我不用非得哭著鬧著去要,我需要的媽媽都會給我。其實,這也是一種安全感的體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