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四部委聯合下文規範特色小鎮建設,防範“假小鎮真地產”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徐豪|上海報導

責編:周琦

對特色小鎮的創建程式、政策措施等作出規劃, 根據《指導意見》, 浙江省將在3年內培育100個特色小鎮。 很快, 特色小鎮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樣本, 在全國其他省份推開。

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中, 除了各省級政府向國家發改委等主管部委申報國家級特色小鎮外, 各地也在爭相申報省級、市級特色小鎮。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特色小鎮並不是過去那種行政意義上的城鎮,

關鍵是要有特色。 在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中, 特色小鎮一定不僅僅是產業小鎮, 而是宜居又宜業的綜合小鎮。 但現在很多特色小鎮處於起步階段, 還有一定差距。 ”

在特色小鎮推進過程中, 也出現了特色小鎮“不特”現象。 有媒體總結了一些特色小鎮的“三大通病”:急於求成, 易流於“任務工程”“形象工程”;盲目跟風, 一堆“糊塗賬”;行政干預不當, 阻礙市場主體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 一些小鎮發展走了樣。

例如前述余姚模客小鎮, 其負責人沈權稱, 2016年由於開發商的資金斷裂, 造成專案進展緩慢。 再有, 由於在小鎮創建之前, 與模客小鎮概念進行了捆綁, 造成小鎮部分在談的企業、客商暫緩到小鎮投資。 再有, 模具行業專業化強,

投資成本高, 企業投資很謹慎。

警惕“房地產化”傾向

今年5月, 時任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 對於當前出現的一些不當傾向, 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警惕, 及時加以糾偏規範引導。 不能演變成為政府的任務工程, 只以特色小鎮的數量、投資規模等指標性要求來進行考核, 產生揠苗助長的效果。 不能以發展特色小鎮之名, 行房地產開發之實。 也不能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傳統思維謀劃特色小鎮建設, 要對產業模式、運營方式、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系統考慮。

“在一些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中, 部分房企進入, 只搞房地產開發, 陷入建房、賣房的套路之中。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說。

據媒體報導,

一些地區還存在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 在珠三角, 某房地產企業借助“科技小鎮”概念推動產業地產, 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資源支持;在長三角, 一家房地產企業打算在大城市周邊打造標準化的“農業小鎮”:兩平方公里農業區配套一平方公里建築區, 計畫承載3萬人。

“要防止特色小鎮成為‘房地產小鎮’, 防止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去掀起新一輪的房地產熱。 ”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多次呼籲。 他曾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說, 由於房價過高、土地財政等原因, 一些大中城市房地產過度擴張的形勢已經出現了危機, 而特色小鎮的拿地成本遠遠低於大中城市,

給這些房地產企業提供了新空間。 大中城市的房子賣不出去, 就在所謂特色小鎮上下功夫, 尋求新的購房者。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現在不少特色小鎮在“搞概念”, 實際水準卻跟不上, “比如很多地方在搞金融小鎮, 實際上哪有那個水準?不僅人才跟不上, 周邊也沒有匹配服務的系統, 其實就是換個名頭賣房。 ”

四部委《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 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應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 以企業為建設主力軍, 注重引入企業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 並強調嚴控房地產化傾向, 防範“假小鎮真地產”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 特色小鎮不是一頂萬能帽子, 戴上便萬事大吉。

浙江省對特色小鎮的動態監督與淘汰制, 引起業內專家的關注, 不少人表示這值得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各省份在特色小鎮創建中借鑒。 在今年8月份出爐的2016年度浙江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和培育物件考核中, 龍遊縣的“新加坡風情小鎮”就被淘汰, 從“培育對象”名單中剔除。

2017年第9期(3月6日) 《特色小鎮火了》

2017年第9期(3月6日) 《特色小鎮火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