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羅斯蘇35再遭美軍F22戲耍:真打起仗來 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數月以前, 美國媒體大肆炒作美軍F22在敘利亞多次輕鬆挑釁俄軍蘇35的“光榮事蹟”, 顏面盡失的俄羅斯對此當然感到十分不爽, 在暗地裡摩拳擦掌試圖找回場子。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隱忍, 俄國人終於找到了鹹魚翻身揚眉吐氣的機會。 12月15日俄羅斯國防部高調宣稱, 兩天前俄軍2架蘇25正在敘利亞上空執行軍事任務, 遭到突如其來的美軍1架F22在近距離發射紅外誘餌彈的干擾, 俄軍1架蘇35迅速前來支援, 逼近F22並切入其後半圓方位, 迫使F22離開了該地區。

蘇35在敘利亞屢次遭到F22的戲弄

這番描述乍一看來似乎很完美, 蘇35不僅發現了F22, 還成功地實施了追尾, 最後將對方趕跑, 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蘇35並非是美國媒體口中任由F22宰割的魚腩。 不過仔細推敲細節, 真實情況卻遠遠沒有俄羅斯國防部所說的那樣輕描淡寫。 當時的空中態勢大致是這樣的:俄軍2架蘇25位於3300米的高度,

護航的1架蘇35位於10000米的高度, 美軍1架F22越過幼發拉底河向蘇25直撲而來, 在此期間處於更好位置的蘇35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顯然是對F22的行蹤一無所知, 直到F22發射紅外誘餌彈主動暴露自己的方位, 蘇35才採取了反制措施。

蘇35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面對隱身目標有心無力

我們可以想像, 如果這是一次實戰, F22完全有能力在蘇35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放冷箭將2架蘇25全部幹掉, 察覺護航目標遇襲的蘇35在匆匆趕來的半路上也會遭到守株待兔的F22伏擊, 恐怕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對峙事件雖然以美方的主動撤離而告終, 但是F22已經圓滿地完成了一次戰術威懾, 讓整個相關區域內的俄軍飛行員都再一次感到壓力山大。 其實, 自家明白自家事的俄羅斯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加強蘇35的感知能力, 希望能夠以此化解對手在隱身領域的優勢。

俄羅斯獨創的L波段襟翼有源相控陣雷達似乎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機載雷達方面, 蘇35在機頭裝有一部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 在某種特定模式下對3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400公里, 號稱“史上最強無源陣”;除此之外, 蘇35還有另外一項獨門絕技, 那就是在機身兩側的前緣襟翼內還分別裝有兩部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 這種雷達的天線分為四個發射單元,

每一個發射單元又有3組T/R模組, 在襟翼內呈線狀排列, 整個系統十分緊湊。 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 這也是俄羅斯一家的獨創。 在襟翼上安裝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目的, 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蘇35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敵我識別能力(說明俄羅斯對雪豹E雷達的解析度信心不足), 另一方面更是利用L波段的特殊頻率有效探測隱身目標。

蘇35的OLS前置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最大觀測距離對戰鬥機為100-150公里

當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來襟翼空間有限,導致雷達發射單元數量不足,探測距離和探測範圍差強人意;二來這是一種兩座標雷達,無法提供目標的高度資訊,因此不具備火控功能,只能做為早期預警,再由雪豹E雷達實施精確掃描,另外蘇35的光電探測設備也頗有特色,除了繼續保留蘇27系列傳統的前置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以外,還裝備了分佈在機身各處的全向紅外告警裝置(曾經一度被誤認為是類似F35的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和鐳射干擾裝置,對飛機和導彈目標的定位精度為1度,對激光輻射源的定位精度為5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輔助機載雷達對空中和地面目標進行跟蹤定位。

蘇35的全向紅外告警裝置一度被誤認為是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

但是事實上這些手段在真正的隱身五代戰機面前也只能算是聊勝於無,不光是蘇35被F22挑釁,機載雷達和光電探測設備不遜色于蘇35的颱風、陣風戰鬥機也在北約內部的軍演中被F35打得一敗塗地,甚至連距離在30公里左右的F35都無法發現。由於在感知能力和隱身能力上存在的數量級差距,足以讓五代戰機遊刃有餘地在四代戰機、四代半戰機的探測盲區之內自由發揮,好整以暇地玩上一場貓捉老鼠的死亡遊戲,正如我軍殲11B飛行員在對抗殲20之後所感歎的那樣:“戰機之間的代差是無法彌補的。”看來五代戰機的威力只有在實際使用以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利刃/晨言無語)

更多軍情解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renjunshi

蘇35的OLS前置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最大觀測距離對戰鬥機為100-150公里

當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來襟翼空間有限,導致雷達發射單元數量不足,探測距離和探測範圍差強人意;二來這是一種兩座標雷達,無法提供目標的高度資訊,因此不具備火控功能,只能做為早期預警,再由雪豹E雷達實施精確掃描,另外蘇35的光電探測設備也頗有特色,除了繼續保留蘇27系列傳統的前置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以外,還裝備了分佈在機身各處的全向紅外告警裝置(曾經一度被誤認為是類似F35的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和鐳射干擾裝置,對飛機和導彈目標的定位精度為1度,對激光輻射源的定位精度為5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輔助機載雷達對空中和地面目標進行跟蹤定位。

蘇35的全向紅外告警裝置一度被誤認為是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

但是事實上這些手段在真正的隱身五代戰機面前也只能算是聊勝於無,不光是蘇35被F22挑釁,機載雷達和光電探測設備不遜色于蘇35的颱風、陣風戰鬥機也在北約內部的軍演中被F35打得一敗塗地,甚至連距離在30公里左右的F35都無法發現。由於在感知能力和隱身能力上存在的數量級差距,足以讓五代戰機遊刃有餘地在四代戰機、四代半戰機的探測盲區之內自由發揮,好整以暇地玩上一場貓捉老鼠的死亡遊戲,正如我軍殲11B飛行員在對抗殲20之後所感歎的那樣:“戰機之間的代差是無法彌補的。”看來五代戰機的威力只有在實際使用以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利刃/晨言無語)

更多軍情解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renjunshi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