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壞脾氣主導你的生活

文|Sinopec淡然

01

眼看著2017年即將呼嘯而去, 你再努力, 今年也是基本上是這樣子了;你再奮鬥, 今年沒有掙到錢的, 也不會在餘下幾天裡,

賺到更多money!忙忙碌碌的我們, 在餘下的幾天仔細盤點一下, 不懼得與失, 只想好好喘一口氣。

不奢望工資翻幾翻, 驚喜大於驚悚, 就是OK!

中午給好久沒有聯繫的朋友楊打電話時, 她則極其不耐煩地說道:“正在回家路上, 近心裡些許焦慮, 與莫名的火, 不想說。 ”言罷果斷地掛斷了電話。

我則是一頭霧水, 尋思著, 大概今年的生意不順, 銀子沒有賺到多少吧。 可是, 我的心情也貌似受到其情緒的傳染一般, 不爽之極!

當無法梳理情緒時, 距離你最近的人, 成了你壞脾氣的代言人, 我們又把這不良情緒, 一一散發出去, 也許這並不是你的本意, 你所需要的是控制其壞脾氣的發生。

其實, 人最難是瞭解自己, 認識自己, 在自我觀察和內省中認識自己, 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 人很難克制自己的情緒, 制約了人的認知。

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

02

壞脾氣是沮喪、焦慮的情緒所造成的。

據最新資料顯示, 壞脾氣與壓力有關, 壓力是我們現代人“壞脾氣”的最重要因素。

因為在壓力狀態下, 我們會處於一種戰鬥狀態, 身體中有一種叫做“兒茶酚胺”的物質會更多, 這種物質的本意就是增加人的戰鬥力。 現在過多的兒茶酚胺則會造成血中毒素增加, 從而損傷肝細胞, 大概中醫中所說的“怒傷肝”吧。

生活的瑣碎用脾氣的鐮刀, 互相磨礪著彼此, 等到靜下心來,

舔舐彼此的傷害, 消磨著心中的焦慮與怨氣。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人要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

話未免有點過頭, 但發脾氣的確容易使人失去理智, 有時甚至會使親朋好友成為冤家對頭。

朋友楊、莊都是我的朋友,

由於某種原因, 讓我們在同一城市相遇, 有緣相識。

而楊與莊原本在生意之上交往密切的朋友, 都各自有著美滿家庭, 因為生意互相往來, 他們彼此走近, 又被彼此的性格所吸引, 長久外地打拼, 她們很自然的走得很近。 近距離觀賞彼此之時, 當初的新鮮與刺激不在擁有, 而是越來越覺得不搭調時, 常常因為瑣碎之事, 導致意見不一, 也不懂得互相讓步, 貌似只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主導事情、生意的發展方向, 各表各自的“道理”。

於是乎, 彼此漸漸生出間隙, 在生意的檔口, 有了敵意, 有了口角, 最終結果, 以惡言相加, 仿佛從來不曾相識, 仿佛連普通朋友也不可能再做了, 導致“原形畢露”, 大打出手以致重傷, 互相拉黑的朋友圈, 從此不相往來。

至善:《大學》講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積善成德,擁有良好的品德。

如果懂得運用“至善”掌控情緒,當發生意見的不一之時,學會心平氣和,正確處理,爾後各退一步,就不會這樣事件發生。

所以才說,至善,可以使我們遇事多思考,多想想別人,多想想事情的結果,認真對待,慎重處理,增強理智感。一旦發覺自己出現了衝動的徵兆時,及時克制,加強自製力。

03

大家在一座城市中工作、創業、生活著,偶爾的團聚本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是事與願違,到最後總是有個別人的不爽脾氣,讓大家不爽,大部分人有了刻意避讓之嫌。

為什麼?因為個別人的個性過於“銳利”,脾氣的棱角過於分明,或許用“尖刻”二字來形容都不為過。他們只圖一時的嘴上痛快,話語也不許不經過大腦,直接“心直口快”了,也不管別人是不是接受得了,最後只有甚好的幾個聚在一起。

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曾勸告那些易於爆發激情的人,“最好在發言之前把舌頭在嘴裡轉上幾圈”。

然而,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情緒,增強大腦的理智思維?

1、緩衝。通過時間緩衝,幫助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在快要發脾氣時,嘴裡默念“鎮靜,三思”,呼口氣,默念“一、二、三”之類的話。

2、轉移。當發覺自己的情感激動起來時,為了避免立即爆發,可以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兒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轉移到其他活動上,使緊張的情緒鬆馳下來。

比如,迅速離開現場,去幹別的事情,聽一聽音樂,這樣可將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稍後,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3、靈活。事情是客觀的,但是人卻是靈活的,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有N種處理辦法的。遇事要靈活行事,不要那麼僵硬、教條,有時可以退讓一下,給對方改變主意和態度的機會,選擇方法要考慮事情的效果。

4、記錄。也可以用一個小本子專門記載每一次發脾氣的原因和經過,通過記錄和回憶,在思想上進行分析梳理,定會發現有很多脾氣發得毫無價值,會感到很羞愧,以後怒氣發作的次數就會減少很多。

儒家講:修身養性。道家講:得道。佛家講:成佛。做什麼都是修煉自己,一個字“修”足夠矣。

誰的生活都不易,且行且珍惜,不要讓壞脾氣主導你的生活。

---End ---

從此不相往來。

至善:《大學》講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積善成德,擁有良好的品德。

如果懂得運用“至善”掌控情緒,當發生意見的不一之時,學會心平氣和,正確處理,爾後各退一步,就不會這樣事件發生。

所以才說,至善,可以使我們遇事多思考,多想想別人,多想想事情的結果,認真對待,慎重處理,增強理智感。一旦發覺自己出現了衝動的徵兆時,及時克制,加強自製力。

03

大家在一座城市中工作、創業、生活著,偶爾的團聚本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是事與願違,到最後總是有個別人的不爽脾氣,讓大家不爽,大部分人有了刻意避讓之嫌。

為什麼?因為個別人的個性過於“銳利”,脾氣的棱角過於分明,或許用“尖刻”二字來形容都不為過。他們只圖一時的嘴上痛快,話語也不許不經過大腦,直接“心直口快”了,也不管別人是不是接受得了,最後只有甚好的幾個聚在一起。

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曾勸告那些易於爆發激情的人,“最好在發言之前把舌頭在嘴裡轉上幾圈”。

然而,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情緒,增強大腦的理智思維?

1、緩衝。通過時間緩衝,幫助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在快要發脾氣時,嘴裡默念“鎮靜,三思”,呼口氣,默念“一、二、三”之類的話。

2、轉移。當發覺自己的情感激動起來時,為了避免立即爆發,可以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兒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轉移到其他活動上,使緊張的情緒鬆馳下來。

比如,迅速離開現場,去幹別的事情,聽一聽音樂,這樣可將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稍後,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3、靈活。事情是客觀的,但是人卻是靈活的,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有N種處理辦法的。遇事要靈活行事,不要那麼僵硬、教條,有時可以退讓一下,給對方改變主意和態度的機會,選擇方法要考慮事情的效果。

4、記錄。也可以用一個小本子專門記載每一次發脾氣的原因和經過,通過記錄和回憶,在思想上進行分析梳理,定會發現有很多脾氣發得毫無價值,會感到很羞愧,以後怒氣發作的次數就會減少很多。

儒家講:修身養性。道家講:得道。佛家講:成佛。做什麼都是修煉自己,一個字“修”足夠矣。

誰的生活都不易,且行且珍惜,不要讓壞脾氣主導你的生活。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