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傳佛教最具影響力大師:心經究竟神奇在何處

從釋迦牟尼佛出世轉法-輪至今, 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當中, 無論藏傳佛教, 還是漢傳佛教, 甚至包括泰國、新加坡的諸位高僧大德,

都非常重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藏傳佛教中, 以格魯、薩迦、噶舉、寧瑪四大教派以及覺囊派為主的所有教派, 都非常重視《心經》這部經典, 都將其歸攝於各自的念誦集裡, 不管早課、晚課, 還是在其他時間, 都經常持誦。 在各個法師平時的講經修習中, 《心經》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經典。 甚至包括給亡人超度、或作其他任何一個佛事, 如開光、放生甚至修建房子等等, 《心經》都必不可少。 只要念誦了《心經》, 整個事情就會非常圓滿, 中間不會出現各種魔障違緣。

在漢傳佛教中, 大家也都清楚, 不管在任何寺院, 不管是淨土宗、禪宗, 還是天臺宗等等, 各寺院和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心經》, 此經早已是漢地很多宗派共同修持的一部經典。

不僅在大乘佛法興盛的地方, 都無一例外地十分重視《心經》, 甚至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等以修學小乘為主的南傳佛教的僧眾, 也念誦《心經》。 大概是99年以前吧, 一位泰國的法師來到我們學院, 當時我們也發現, 在這位南傳佛教大德隨身不離的念誦集裡, 《心經》排在了較為重要的位置。 也許很多人也從網路或各種新聞媒體瞭解到, 有些國家經常在一些大型體育館等地方, 舉辦講解、研討《心經》的見解及修法的專題活動, 很多方面都顯示出佛教徒對《心經》的重視程度。

雖然唐玄奘大師所譯的這個《心經》譯本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個字, 和《金剛經》的五千多字比較起來, 字數是相當少的, 一部文字短小的《心經》,

何以會受到如此待遇呢?

就像利用現代科技, 能將很多資料壓縮在一張小小的光碟上一樣, 短短的《心經》實際上濃縮了所有的佛法精髓。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佛陀成道以後, 在四十多年的時間內三轉法-輪, 為眾生宣講了八萬四千法門。

其中的初轉法-輪, 佛陀闡演了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二轉法-輪, 佛陀開示了般若空性法門;三轉法-輪, 佛陀開演了光明如來藏本體。 在三轉法-輪的所有佛法當中, 最深奧、最重要的, 是二轉法-輪的內容。 為什麼說它最重要呢?因為二轉法-輪揭示了一切萬法的真相, 是三界眾生走向解脫的必經之路。 所有二轉法-輪的內容結集起來, 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經》。

大家都知道, 《般若經》包括廣中略三種般若。 其中的廣般若, 有十萬頌。 藏文的長版《大般若經》, 都有厚厚的十二函;中般若, 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 則有八千頌。 所有《般若經》的精義, 都包含在《攝集經》當中, 如果將《攝集經》的經義加以濃縮, 則就是《心經》。 由此可知, 佛法的精髓、心臟與核心, 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換言之, 《心經》所說的內容, 足可統攝八萬四千法門, 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 文字最短少, 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實可謂“芥子納須彌”。

正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的精華, 所以會受到歷代後學者們的極端重視。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精力都很有限, 要想在一生當中學完八萬四千法門, 把所有的佛法全部精通無礙, 實在是無能為力的。 如果能抓住要點, 就能起到提綱挈領之效。 從這個角度來說, 修學《心經》是最明智的選擇。

作為一名佛弟子, 能遇到這樣的殊勝妙法, 也是千百萬劫積累資糧的巨大福德所感, 這是肯定的。 雖然我沒有神通, 也不知道你們的前世是什麼樣的, 但佛經裡面說過, 誰能值遇大乘佛法, 必然前世與佛教結下了殊勝的因緣。 如果沒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即便是在夢中,也根本不可能聽到般若法門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說思維並進一步修持般若法門的精粹了,所以,我們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和珍愛心。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應當隨身攜帶,隨時念誦《般若心經》,將《般若心經》作為依止的對境,放在清淨高處,並經常恭敬頂戴。

現在的世間人都很忙碌,要求你們每天念誦那些較長的經典就不太現實,但《心經》的內容卻只有兩百多個字,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抽出短短的兩三分鐘念誦一遍《心經》,應當不會對你們的事業、前途、家庭造成什麼影響。

聽說這裡的工作人員對《心經》很重視,每天堅持念誦《心經》,我心裡特別高興。雖然我們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所有含義,即便是出家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不一定能徹底明白它的意義,但在世俗諦當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毫髮不爽的,念誦《心經》對你們的即生來世必然會有一定的利益。

全知無垢光尊者是藏傳佛教中十分偉大、傑出的一位上師,他所撰著的《竅訣寶藏論》當中也說過:“信解聽聞佛法與隨喜,讚頌趨入正法稍行持,皆離輪回播下解脫種。”凡是相信、聽聞佛經,並隨喜、稱讚者,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念誦《心經》,都能與空性法門結下善緣。

因為念誦《心經》所需的時間很短,所以有些修行人天天念《心經》,但有些修行人卻認為,哪怕一天念一遍《心經》還是有困難。不過我認為,即使再忙,一天念三遍《心經》的時間應該是有的。當然,這也並不是強迫大家,只是提出希望而已。佛法不是強制性的教條,而是令對方知道其利益和功德後,自覺地去接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過,作為修行人,特別是已經放下一切俗務,一心向佛的出家人,更應該這樣做。

但如果每天只是敷衍、潦草地念誦一下表面的詞句,卻一點都不明白《心經》的意思,就只有念誦的功德,而沒有其他的價值,這樣就多少有些遺憾。假如能在念誦的同時,也懂得它的內在含義,就會具有更大的意義。

雖然《心經》的字數很少,字面意思看起來也很簡單,不像俱舍、中觀的某些論著,有很多的法相名詞或邏輯推理方法,但就像對幼稚園的小朋友講電流、光速、量子物理等高深問題,即使你磨破嘴皮,他們也是不知所云一樣,空性對我們來說也是新穎而陌生的概念,如果想徹底通達《心經》的所有內容,也是很難的。

在《心經》當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與勝義實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僅要精通廣、中、略三種般若的內在含義,還有兩本書是一定要學的,一本是《俱舍論》,另一本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如果沒有學過這兩部論著,不僅你們不能徹底領會其中的內涵,我講起來也非常吃力,因為其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都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表達清楚的。

在《俱舍論》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等等的概念,但卻尚未抉擇出這些概念的空性本質;在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以後,闡釋般若經典的集大成者,即是佛陀在很多經典當中親自授記過的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最重要的論典,就是《中觀根本慧論》(《中論》)。將《中論》密意詮釋得最精確、最完整的論著,當數龍樹菩薩的得意門生——聖天論師所著的《中觀四百論》,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和《顯句論》。通過《中論》等中觀論著的學習,我們就可以通達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在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學習《心經》內容,便是得心應手之事了。

多識仁波切

全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安多華銳藏區天堂寺第六世轉世活佛。

曾先後在拉蔔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精通佛學,同時也精通藏、漢語言學以及歷史、文化等諸多學科。

已出版佛學著作數十種,其中,《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先後再版七次,為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最經典、最暢銷的權威讀本。

如果沒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即便是在夢中,也根本不可能聽到般若法門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說思維並進一步修持般若法門的精粹了,所以,我們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和珍愛心。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應當隨身攜帶,隨時念誦《般若心經》,將《般若心經》作為依止的對境,放在清淨高處,並經常恭敬頂戴。

現在的世間人都很忙碌,要求你們每天念誦那些較長的經典就不太現實,但《心經》的內容卻只有兩百多個字,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抽出短短的兩三分鐘念誦一遍《心經》,應當不會對你們的事業、前途、家庭造成什麼影響。

聽說這裡的工作人員對《心經》很重視,每天堅持念誦《心經》,我心裡特別高興。雖然我們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所有含義,即便是出家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不一定能徹底明白它的意義,但在世俗諦當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毫髮不爽的,念誦《心經》對你們的即生來世必然會有一定的利益。

全知無垢光尊者是藏傳佛教中十分偉大、傑出的一位上師,他所撰著的《竅訣寶藏論》當中也說過:“信解聽聞佛法與隨喜,讚頌趨入正法稍行持,皆離輪回播下解脫種。”凡是相信、聽聞佛經,並隨喜、稱讚者,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念誦《心經》,都能與空性法門結下善緣。

因為念誦《心經》所需的時間很短,所以有些修行人天天念《心經》,但有些修行人卻認為,哪怕一天念一遍《心經》還是有困難。不過我認為,即使再忙,一天念三遍《心經》的時間應該是有的。當然,這也並不是強迫大家,只是提出希望而已。佛法不是強制性的教條,而是令對方知道其利益和功德後,自覺地去接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過,作為修行人,特別是已經放下一切俗務,一心向佛的出家人,更應該這樣做。

但如果每天只是敷衍、潦草地念誦一下表面的詞句,卻一點都不明白《心經》的意思,就只有念誦的功德,而沒有其他的價值,這樣就多少有些遺憾。假如能在念誦的同時,也懂得它的內在含義,就會具有更大的意義。

雖然《心經》的字數很少,字面意思看起來也很簡單,不像俱舍、中觀的某些論著,有很多的法相名詞或邏輯推理方法,但就像對幼稚園的小朋友講電流、光速、量子物理等高深問題,即使你磨破嘴皮,他們也是不知所云一樣,空性對我們來說也是新穎而陌生的概念,如果想徹底通達《心經》的所有內容,也是很難的。

在《心經》當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與勝義實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僅要精通廣、中、略三種般若的內在含義,還有兩本書是一定要學的,一本是《俱舍論》,另一本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如果沒有學過這兩部論著,不僅你們不能徹底領會其中的內涵,我講起來也非常吃力,因為其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都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表達清楚的。

在《俱舍論》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等等的概念,但卻尚未抉擇出這些概念的空性本質;在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以後,闡釋般若經典的集大成者,即是佛陀在很多經典當中親自授記過的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最重要的論典,就是《中觀根本慧論》(《中論》)。將《中論》密意詮釋得最精確、最完整的論著,當數龍樹菩薩的得意門生——聖天論師所著的《中觀四百論》,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和《顯句論》。通過《中論》等中觀論著的學習,我們就可以通達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在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學習《心經》內容,便是得心應手之事了。

多識仁波切

全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安多華銳藏區天堂寺第六世轉世活佛。

曾先後在拉蔔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精通佛學,同時也精通藏、漢語言學以及歷史、文化等諸多學科。

已出版佛學著作數十種,其中,《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先後再版七次,為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最經典、最暢銷的權威讀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