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這事兒你怎麼看?

發佈於1天前閱讀1129評論0喜歡1

閱讀1129

標籤:

微信原創功能

北京時間2017年12月6日23:24分, 微信官方推文《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的資訊, 這意味著自15年初開始至今公測了近3年的微信原創功能終於告一段落。

3年時間, 足以見證微信及張小龍的克制。 筆者依稀記得當初為了獲得原創聲明, 潛心寫作, 不敢絲毫怠慢, 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開通原創聲明及留言功能, 當時也興奮了很久。

自15年年初原創聲明功能公測到如今全面開放, 這一決定接下來將給微信生態與內容創作者帶來的結果如何值得探討。

以下我將從公眾平臺誕生、原創聲明功能開始公測到現在全面開放三個階段為節點,

通過微信不同階段的位置及外界市場變化, 去分析這一次的決策, 到底是對微信的生態和內容創作者的一次全面促進還是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分享下公眾平臺誕生至今在內容方向的大事記:

接下來就跟著我的節奏及上圖, 一起來分析微信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聲明對微信生態及內容創作者帶來的影響吧!

一、公眾平臺的誕生

最初, 微信推出了公眾平臺, 被叫做“官號平臺”和“媒體平臺”。 而一年後最終正式命名為公眾平臺, 不難看出, 微信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在探索公眾平臺的未來方向, 以及對於這一功能在未來微信生態中可能帶來的價值。

談到微信及公眾平臺, 自然會聯想到微信之父——張小龍。 在2016年1月11日的一次公開演講中, 張小龍談到了做公眾平臺的初衷:

不是成為媒體平臺、內容導向, 而是鼓勵更多的服務功能(這也許能夠更好的解釋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的背後原因,

不急, 帶著對這句話的思考我們先繼續往下看)。 新的創業公司現在很多都是第一個產品做微信公眾號而非App, 因為門檻低, 能夠快速提供服務。 為進一步加強服務功能, 微信後來又推出了服務號, 但實際發現很多服務號很多還是在推送資訊。

公眾平臺的出現, 正如其口號一樣:再小的個體, 也有自己的品牌。 讓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公眾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 並吸引志同道合的人關注支持。

這個口號, 微信公眾平臺貫徹的很徹底, 去中心化思維主導下, 讓每個人都可以看似平等的發表看法。

公眾平臺誕生初期, 少數人看到了這其中巨大的潛在價值, 於是all in於此, 最終借助公眾平臺蠻荒期的巨大流量優勢及用戶對突如其來的極為豐富的資訊的足夠好奇, 實現盈利成為了人生贏家。

隨之, 便是無數人湧入了這場公眾號紅海之戰, 公眾號註冊數也迅速突破了2000w的量級。 如果說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那公眾平臺無疑顛覆了人們資訊獲取的方式。

在幾乎沒有過多有效監管措施的情況下,

惡意抄襲、病毒式傳播等並不友好的行為頻出, 也倒逼公眾平臺必須要進行約束。

低品質資訊的氾濫, 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 勢必會加速平臺的隕落。

二、原創保護的初心

2015年1月22日微信公眾平臺正式發出原創聲明功能內測邀請。

2015年2月14日, 公眾平臺官方推送了一篇頗為走心的文章《原創保護的初心》, 文章裡極為真誠的表達了公眾平臺對於保護原創作者的決心及對違反規則的人的決不姑息的態度。

自此開始,公眾平臺圍繞著原創保護功能的行動正式開始。可以看出那時的微信對於公眾平臺未來對微信生態建設的足夠重視。

而原創聲明功能的提出,一方面有本身平臺資訊品質不斷下滑的因素,另一方面當時的市場做內容分發領域的已不止微信一家,如果說2016年是知識付費的元年,那2015年一定是孕育期,一少部分看到內容未來價值的團隊早已蠢蠢欲動。

接下來我們將時間的指標撥回到2015年,看看現在知識和內容領域風光無限的產品在當時是處在怎樣的一種境況。

以上,是在2015年,幾家內容分發平臺的境況,我們展開來講。

2015年的知乎,終於開始嘗試放下身段,去思考商業化轉型的問題,後續雖然推出包括知乎live、知乎圓桌等一系列功能,但功能亮點不足,同時平臺內同質化內容嚴重,所以直到今天知乎的商業模式似乎依舊模糊。

2015年的今日頭條,已經蓄足能量,借助旗下頭條號,在內容分發領域快步前進,一系列功能的推出如下圖所示:

與微信公眾平臺封閉的環境相比,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方式足夠開放,強大的演算法機制和給予內容創作者足具吸引力的回報,都是公眾平臺所缺失的,在2015年,今日頭條足夠與公眾平臺在內容分發領域一較高下。

2015年的喜馬拉雅大刀闊斧在知識版權上進行全面保護,與9家一線圖書公司簽署獨家戰略合作協定,同時騰訊旗下閱文集團的戰略投資使喜馬拉雅獲得旗下大量網路文學的有聲改編權。可以說,在音訊內容領域,喜馬拉雅始終一馬當先,無出其右,這也奠定了在音訊這一細分內容領域,喜馬拉雅的絕對位置。

而整個2015年,無論是得到、分答或是網易、搜狐、大魚還是百度百家都依舊沒有在在內容分發領域做出特別亮眼的行動。

所以,一方面平臺內容品質下降,原創作者權益受到損害,一方面內容領域不斷湧入的新的競爭對手,兩方面因素促使微信公眾平臺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在內容分發上更具競爭力。

而自2015年開始,內容創作者有了更寬廣的發揮餘地,微信公眾平臺僅作為大多數創作者其中的一個佈局點,公眾平臺遭遇了建立以來的最大挑戰,而這僅僅是個開端。

至此我們很容易發現,公眾平臺最初的誕生與原創保護功能的發佈,兩個重要的節點之下,公眾平臺團隊的決策維度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

三、全面開放原創保護功能

在此之前,有過獲取公眾平臺原創保護功能經歷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頗高的門檻,讓無數人望而卻步,而對於成功獲得原創標識的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兒,他意味著平臺對於內容創作者本身醉心於創作優質內容的最好的鼓勵。

無數人爭相為獲得原創標識沉澱下來認真做內容。

但我們似乎忘了,原創聲明功能一直都處於公測階段,我們忘了2015年2月14日,公眾平臺官方表示會很快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結合當時的這條資訊及上文中提到的關於張小龍對公眾平臺建立初衷的描述,我們似乎更能夠理解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這一決策的緣由。

但當我最初看到原創聲明全面開放的資訊時,是很驚訝的。第一直覺是這個決定真的會帶來正向的改變嗎?而冷靜下來考量,才意識到,是我們大多數內容創作者忽略了當初公眾平臺對原創保護的初心。

事實並不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聲明功能,似乎早就在計畫之中,而我們很多人瞭解的並不透徹。

而目前從多數人的回應可以看出大家對於這一決定的支持。

但,這真的是眾望所歸的一次決定嗎?這個決定對於微信的內容生態及內容創作者而言將帶來哪些具體影響?或者我們該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1、全面開放原創聲明功能真如微信官方所述,已經基本上有了一套可控性較好的原創保護機制了嗎?

2、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真的是為了更大範圍內的保護原創內容創作者嗎?

3、公眾平臺選擇在這一時間節點做出調整決策,是否有受到市場大環境變化及競品的影響?

首先第一點問題,當下所有內容分發平臺有關原創保護的工作,公眾平臺做的是非常好的,但作為新媒體行業的從業者和觀察者來看,很明顯如何有效的辨別原創與偽原創,微信做的依舊不夠,這也並不能完全歸罪於微信。簡單的段落調換,詞語替換甚至於偽原創工具的出現,讓無數內容創作者正在遭遇作品被無節制的消遣的境地。這個問題一段時間內會一直出現,但全面開放原創保護及上線一系列的處罰措施,我想對於改善這一問題似乎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點問題,只要你註冊公眾號就可以申請原創保護,確實讓所有人又有了平等的位置,這與微信一直提倡的“去中心化思維”也極度吻合。但其實,去中心化或者僅僅是一個偽命題,而從這一決策背後切入分析,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公眾平臺的這一決策想不斷弱化頭部帳號的影響力,如果是這個結論,確定不是在給真正的原創內容創作者挖坑?或者根據張小龍的公眾平臺建立初衷的言論,這一步僅僅是為接下來公眾平臺新的方向或者說目標做出的鋪墊?如果是這樣,那麼內容創作者需要考慮在公眾平臺希望服務大於內容,及小程式與公眾平臺無縫連結的雙重前提下,該如何作出新的調整。

第三個問題,我想是受到影響的,公眾號打開率持續走低,各公眾平臺關注度、活躍度持續走低。甚至於諸多大v如小馬宋、和菜頭及馮大輝等唱衰公眾平臺的言論,也自然不是空穴來風的博取眼球。同時以今日頭條頭條號為主的全新的內容創作平臺,依託各自終端產品的使用者基數,採用不同的機制演算法,配合平臺對創作者的經濟上的鼓勵,使得不少kol將目光和精力分散至其他平臺,而與之相比,公眾平臺對於原創作者的鼓勵著實寒酸。

喜馬拉雅、得到等產品在音訊內容付費領域也早與公眾平臺漸行漸遠,逐漸的建立了自己的帝國。

......

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一方面需要遏制內容創作者不斷被其他平臺瓜分的局面,一方面通過降低准入門檻持續吸引內容創作者在公眾平臺上傾注更多精力,但這也意味著平臺內真正希望做原創的用戶權重進一步被弱化,而當下對於內容品質的把控及監管保護依然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在這一基礎上,有關公眾平臺及張小龍服務大於內容的初衷的描述,也理應讓內容創作者對公眾平臺接下來的走向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未來的公眾平臺,或者不會是內容創作者最好的天堂,而僅僅以內容作為媒介,然後完善公眾平臺的服務能力,這一點從平臺對內容創作者的激勵不足、對原創功能全面開放的決策上,對小程式持續快速的反覆運算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所以,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可能對內容創作者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微信生態的佈局完善一定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者連長,公眾平臺九零後的觀。愛思考,愛碼字,目前為某科技公司運營經理。

自此開始,公眾平臺圍繞著原創保護功能的行動正式開始。可以看出那時的微信對於公眾平臺未來對微信生態建設的足夠重視。

而原創聲明功能的提出,一方面有本身平臺資訊品質不斷下滑的因素,另一方面當時的市場做內容分發領域的已不止微信一家,如果說2016年是知識付費的元年,那2015年一定是孕育期,一少部分看到內容未來價值的團隊早已蠢蠢欲動。

接下來我們將時間的指標撥回到2015年,看看現在知識和內容領域風光無限的產品在當時是處在怎樣的一種境況。

以上,是在2015年,幾家內容分發平臺的境況,我們展開來講。

2015年的知乎,終於開始嘗試放下身段,去思考商業化轉型的問題,後續雖然推出包括知乎live、知乎圓桌等一系列功能,但功能亮點不足,同時平臺內同質化內容嚴重,所以直到今天知乎的商業模式似乎依舊模糊。

2015年的今日頭條,已經蓄足能量,借助旗下頭條號,在內容分發領域快步前進,一系列功能的推出如下圖所示:

與微信公眾平臺封閉的環境相比,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方式足夠開放,強大的演算法機制和給予內容創作者足具吸引力的回報,都是公眾平臺所缺失的,在2015年,今日頭條足夠與公眾平臺在內容分發領域一較高下。

2015年的喜馬拉雅大刀闊斧在知識版權上進行全面保護,與9家一線圖書公司簽署獨家戰略合作協定,同時騰訊旗下閱文集團的戰略投資使喜馬拉雅獲得旗下大量網路文學的有聲改編權。可以說,在音訊內容領域,喜馬拉雅始終一馬當先,無出其右,這也奠定了在音訊這一細分內容領域,喜馬拉雅的絕對位置。

而整個2015年,無論是得到、分答或是網易、搜狐、大魚還是百度百家都依舊沒有在在內容分發領域做出特別亮眼的行動。

所以,一方面平臺內容品質下降,原創作者權益受到損害,一方面內容領域不斷湧入的新的競爭對手,兩方面因素促使微信公眾平臺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在內容分發上更具競爭力。

而自2015年開始,內容創作者有了更寬廣的發揮餘地,微信公眾平臺僅作為大多數創作者其中的一個佈局點,公眾平臺遭遇了建立以來的最大挑戰,而這僅僅是個開端。

至此我們很容易發現,公眾平臺最初的誕生與原創保護功能的發佈,兩個重要的節點之下,公眾平臺團隊的決策維度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

三、全面開放原創保護功能

在此之前,有過獲取公眾平臺原創保護功能經歷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頗高的門檻,讓無數人望而卻步,而對於成功獲得原創標識的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兒,他意味著平臺對於內容創作者本身醉心於創作優質內容的最好的鼓勵。

無數人爭相為獲得原創標識沉澱下來認真做內容。

但我們似乎忘了,原創聲明功能一直都處於公測階段,我們忘了2015年2月14日,公眾平臺官方表示會很快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結合當時的這條資訊及上文中提到的關於張小龍對公眾平臺建立初衷的描述,我們似乎更能夠理解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這一決策的緣由。

但當我最初看到原創聲明全面開放的資訊時,是很驚訝的。第一直覺是這個決定真的會帶來正向的改變嗎?而冷靜下來考量,才意識到,是我們大多數內容創作者忽略了當初公眾平臺對原創保護的初心。

事實並不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聲明功能,似乎早就在計畫之中,而我們很多人瞭解的並不透徹。

而目前從多數人的回應可以看出大家對於這一決定的支持。

但,這真的是眾望所歸的一次決定嗎?這個決定對於微信的內容生態及內容創作者而言將帶來哪些具體影響?或者我們該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1、全面開放原創聲明功能真如微信官方所述,已經基本上有了一套可控性較好的原創保護機制了嗎?

2、全面開放原創功能,真的是為了更大範圍內的保護原創內容創作者嗎?

3、公眾平臺選擇在這一時間節點做出調整決策,是否有受到市場大環境變化及競品的影響?

首先第一點問題,當下所有內容分發平臺有關原創保護的工作,公眾平臺做的是非常好的,但作為新媒體行業的從業者和觀察者來看,很明顯如何有效的辨別原創與偽原創,微信做的依舊不夠,這也並不能完全歸罪於微信。簡單的段落調換,詞語替換甚至於偽原創工具的出現,讓無數內容創作者正在遭遇作品被無節制的消遣的境地。這個問題一段時間內會一直出現,但全面開放原創保護及上線一系列的處罰措施,我想對於改善這一問題似乎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點問題,只要你註冊公眾號就可以申請原創保護,確實讓所有人又有了平等的位置,這與微信一直提倡的“去中心化思維”也極度吻合。但其實,去中心化或者僅僅是一個偽命題,而從這一決策背後切入分析,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公眾平臺的這一決策想不斷弱化頭部帳號的影響力,如果是這個結論,確定不是在給真正的原創內容創作者挖坑?或者根據張小龍的公眾平臺建立初衷的言論,這一步僅僅是為接下來公眾平臺新的方向或者說目標做出的鋪墊?如果是這樣,那麼內容創作者需要考慮在公眾平臺希望服務大於內容,及小程式與公眾平臺無縫連結的雙重前提下,該如何作出新的調整。

第三個問題,我想是受到影響的,公眾號打開率持續走低,各公眾平臺關注度、活躍度持續走低。甚至於諸多大v如小馬宋、和菜頭及馮大輝等唱衰公眾平臺的言論,也自然不是空穴來風的博取眼球。同時以今日頭條頭條號為主的全新的內容創作平臺,依託各自終端產品的使用者基數,採用不同的機制演算法,配合平臺對創作者的經濟上的鼓勵,使得不少kol將目光和精力分散至其他平臺,而與之相比,公眾平臺對於原創作者的鼓勵著實寒酸。

喜馬拉雅、得到等產品在音訊內容付費領域也早與公眾平臺漸行漸遠,逐漸的建立了自己的帝國。

......

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一方面需要遏制內容創作者不斷被其他平臺瓜分的局面,一方面通過降低准入門檻持續吸引內容創作者在公眾平臺上傾注更多精力,但這也意味著平臺內真正希望做原創的用戶權重進一步被弱化,而當下對於內容品質的把控及監管保護依然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在這一基礎上,有關公眾平臺及張小龍服務大於內容的初衷的描述,也理應讓內容創作者對公眾平臺接下來的走向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未來的公眾平臺,或者不會是內容創作者最好的天堂,而僅僅以內容作為媒介,然後完善公眾平臺的服務能力,這一點從平臺對內容創作者的激勵不足、對原創功能全面開放的決策上,對小程式持續快速的反覆運算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所以,公眾平臺全面開放原創功能,可能對內容創作者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微信生態的佈局完善一定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者連長,公眾平臺九零後的觀。愛思考,愛碼字,目前為某科技公司運營經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