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否真的需要心理諮詢?

對一個新事物的接納是需要教育傳播和時間醞釀, 心理諮詢也不例外。

我想先講一些題外話。

在我國, 10多年前就開始發展對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 亦或是囊括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心理健康課程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和大綱。

出現的問題就是:

-人們依然不知道心理健康是什麼;

-人們對心理健康有很多的誤解;

-人們對心理諮詢仍有偏見。

在近5年的時間中, 開始有很多的學者開始參與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 從小學到大學。

作為一些項目的參與者, 我很清楚也很樂於看到心理學的普及及發展,

在小學中就開始慢慢滲透心理健康的概念:

-怎樣的狀態是健康的狀態;

-怎樣的狀態是亞健康;

-有哪些及時有效的途徑獲得幫助;

-心理諮詢是怎樣的助人過程。

也許在今後很多年的發展中, 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像關心自己身體健康一樣的知道如何關心心理健康。

心理諮詢、接受心理諮詢的人, 也能得到普遍的接納。

回到正題。

“如何能夠判斷是否需要心理諮詢”這個問題已有很多豐富的回答, 我想添加一點新的想法。

這個問題好像是帶著很多的猶豫與困惑的一個問題:不知道該選擇還是不選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會在自己關注的問題上關注, 而關注往往伴隨著興趣或者某種自身的需要。

“久病成良醫”就是在講述普通的人在遇到自身的問題時候會希望盡可能的瞭解多一點問題的原因和治療方案, 而在這個瞭解和關注的過程中, 慢慢的就變得像自己的“醫生”。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身體疾病的時候, 不會對於醫院、藥品、保健品這些事情抱有關注;這也同樣適用于心理健康。

假如有一天你發現:

你在思考關於“心理諮詢”或者“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時,

說明這件事情對你產生了影響, 也說明你開始發現自己的心理健康有著某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比如人際方面, 比如情緒方面, 又比如一些沒有來由的空虛的感覺方面。

然而, 從思考心理學、心理諮詢, 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 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

有的人, 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 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瞭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

直到大學成年之後, 有了更多的資訊途徑去確認去瞭解, 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這不是上街買菜, 這是一個很漫長、艱辛的決定過程。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人最終下這個決定?

這因人而異。

但以下這些可能對你有幫助。

一、

關於症狀

-我的症狀是否嚴重?

-是否已經嚴重到要做心理諮詢?

-我如何知道我的症狀嚴重性?看醫生拿診斷?做自測量表?

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黑箱, 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去瞭解黑箱內部是怎樣的, 我們有一些外部指標, 症狀就是一個指標。

這裡的症狀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

①人的主觀感受(你感到生活愉快?痛苦?難受?);

②情緒感受(正性情緒, 負性情緒, 情緒波動);

③人際環境舒適度等。

其中, 任何一個方面的不適, 都反應了內心世界出了一些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 並非症狀嚴重的時候才代表問題嚴重。

很多重大疾病, 並沒有明顯的外部症狀(例如一些癌症)。

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普及的重要觀念之一: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關注問題。

二、

關於諮詢需要付出金錢、時間、精力

-是否這些問題問同學、父母、老師就可以了?

-是不是忍忍就可以過去了?

-我能不能看書或者自助?

我們希望通過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穫, 這是很合情合理的需要。

在決定找一位諮詢師之前,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去做任何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 無論是找父母、同學或者老師, 還是選擇看書或者忍一忍。

但是往往問題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

你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

-我不願意和同學老師講;

-我不敢和父母開口說;

-我感覺已經無法忍受;

-書上的內容很有道理,我也很能理解,可是好像還是沒有真的幫到我。

那些能夠被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成為你和諮詢師想要去討論的問題。

三、

關於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萬一說不清楚自己的問題還怎麼做諮詢,難道是漫無目的的聊天?

-我想解決的問題就真的能被解決?

當你不知道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但是你真的很想找諮詢師談談你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是想找個人漫無目的的聊天,這反而可能說明你遇到大麻煩了。

有很多人,並不能很清晰的在第一次諮詢中就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

因為:

生活讓他們感到太混亂,太無助,也太無能為力;

他們被很多的生活事件,內心感受所淹沒,無法理清頭緒;

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可以從何說起,問題又要從何開始解決,好像生活失去了控制。

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情況。

可能我們還不能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

這個過程幫助我們贏回對混亂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步的挑戰——問題解決。

在諮詢中,有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

比如:

-我們如何不再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愛人互動,重新營造良好的親密關係;

-我們怎樣才能和孩子保持愛與界限,親密但又保持獨立自主。

但有的問題,很難被解決,至少很難被我們希望的方式解決。

比如:

那些我們無能為力卻失去了的人、事、物。

諮詢師不能讓人死複生,不能讓過去重演。

我們可以做的,是帶著這份哀傷的心情,還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生活下去,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作者/唐芹)

-書上的內容很有道理,我也很能理解,可是好像還是沒有真的幫到我。

那些能夠被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成為你和諮詢師想要去討論的問題。

三、

關於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萬一說不清楚自己的問題還怎麼做諮詢,難道是漫無目的的聊天?

-我想解決的問題就真的能被解決?

當你不知道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但是你真的很想找諮詢師談談你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是想找個人漫無目的的聊天,這反而可能說明你遇到大麻煩了。

有很多人,並不能很清晰的在第一次諮詢中就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

因為:

生活讓他們感到太混亂,太無助,也太無能為力;

他們被很多的生活事件,內心感受所淹沒,無法理清頭緒;

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可以從何說起,問題又要從何開始解決,好像生活失去了控制。

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情況。

可能我們還不能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

這個過程幫助我們贏回對混亂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步的挑戰——問題解決。

在諮詢中,有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

比如:

-我們如何不再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愛人互動,重新營造良好的親密關係;

-我們怎樣才能和孩子保持愛與界限,親密但又保持獨立自主。

但有的問題,很難被解決,至少很難被我們希望的方式解決。

比如:

那些我們無能為力卻失去了的人、事、物。

諮詢師不能讓人死複生,不能讓過去重演。

我們可以做的,是帶著這份哀傷的心情,還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生活下去,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作者/唐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