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盤活村落資源,構建鄉居旅遊

鄉村是鄉土文化發源和繼承的基本載體。 前幾日青苔民宿團隊去秦巴山區考察一個漢江古村落。 昔日這裡來來往往的商賈, 混雜的南北鄉音, 碼頭邊時時想起的漢江號子已經隨著公路的修通而逐漸消失。 那麼一個傳統的村落如何在國內的大背景下將百年來的文化加以創新呢?

村落優勢

村落生態優良

與傳統旅遊不同, 度假鄉居模式對於鄉村區位交通的要求較低, 往往選擇較為偏僻的村落。 這種村落生態優良, 環境幽靜, 最重要的是原生態的鄉村味道濃郁, 這種天然的、保存良好的鄉土氣息恰恰是度假鄉居模式開發的重要載體。

房屋空置率高

部分房屋空置是度假鄉居模式開發的重要條件。 閒置的農宅減少了專案前期的工作程度, 容易進行資產流轉, 並易於對房屋進行改造升級。 因此, 度假鄉居模式一般選取“空心村”或新村搬遷之後的廢棄舊村, 既避免了閒置資源的浪費, 又使得偏僻無人居住的古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

建築風貌良好

度假鄉居模式要求村落民居建築多為傳統老院落, 風貌特色突出, 由磚石或木頭等鄉土材質砌築而成的建築更能彰顯鄉村的質樸鄉土氣息, 而且建築外貌、結構等保存完整, 具有較高的改造價值, 便於構建與城市現代化建築風格形成強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

模式要點

閒置農宅整體打造

將閒置農宅集中, 進行整體打造, 由村集體對村內空置民宅統一租賃回收, 通過引入外來企業資本或自籌資金, 進行整體度假化改造, 構建具有一定規模的度假區域。

高端度假品牌塑造

對於閒置農宅的改造要求文化性、鄉土性與品質感兼顧,

追求外舊內新、外樸質內奢華的效果, 塑造獨立的度假品牌。

村民參與方式營造

度假鄉居模式, 根植於鄉村生活, 村民的參與必不可少, 可通過探索村民房產、土地入股, 或返聘村民為度假村(區)員工等多種方式, 促進村民就地就業, 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旅遊的熱情, 實現社區居民的持續參與。

鄉村體驗旅遊的推動力——遊客需求

返歸鄉村的旅遊市場需求

城市的擁擠喧囂、環境的不斷惡化, 人們迫切渴望逃離人造空間, 到叢林山谷、自然鄉野, 而且這種需求日益顯現, 因此, 深處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態的鄉村逐漸成為人們的出遊熱門之地, 正是這種需求催生了鄉居度假旅遊產品的開發。

粗放式大眾旅遊向精緻化小眾旅遊轉變

傳統旅遊景區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是門票經濟, 隨著人們的消費升級及人們需求的不斷增高, 傳統旅遊不再能夠滿足人們個性化的旅遊方式。 小眾旅遊是區別於大眾旅遊的一種精品化的旅遊模式, 其需求正在日益增長,

並讓旅遊發展方式、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均面臨轉型和創新。 高端化的度假鄉居模式主要針對小眾旅遊需求的多樣化, 創新和優化旅遊產品結構, 讓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型, 為高端小眾提供更具品質的旅遊生活。

旅遊體驗鄉土化:旅遊體驗雖是度假鄉居的軟性資源, 卻涉及深入內心的情感回饋。 在旅遊體驗活動的開發中,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鄉土資源, 如農田、果園、鄉村家禽等小動物, 以及生產生活工具、場景等, 配套現代休閒理念, 形成極具鄉土性的鄉村體驗產品, 提升遊客的度假情致。

度假鄉居模式中, 農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其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 即租金收入、分紅收入及工資收入。 利用鄉村優勢打造的鄉間旅遊讓遊客留得下、吃得香、玩的愉快,也使鄉村的群眾受益匪淺。

利用鄉村優勢打造的鄉間旅遊讓遊客留得下、吃得香、玩的愉快,也使鄉村的群眾受益匪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