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踏雪迎春

導語

當前, 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期、衝刺期。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

因此, 在各級黨和政府的幫扶指導下, 積極發揮廣大貧困群眾的首創精神, 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讓他們的力聚起來, 靠辛勤勞動、靠信心智慧來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是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的唯一出路。

中國鄉村之聲記者深入雲南、四川、甘肅等深度貧困地區, 探訪脫貧攻堅最後一戰。

甘肅定西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

歷史上曾是一塊富庶的地方,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鎮, 有“天下富庶者莫如隴右”之稱。 然而到了近代, 由於自然、社會、戰亂等多種因素影響, 使定西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 十年九旱, 苦瘠甲于天下, 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在記者採訪的定西市安定區, 其下轄的19個鄉鎮中, 15個都位於大山深處。

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

“安定區如果每個自然村都通硬化水泥路, 還要修4000公里, 現在所有的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 下一步就是每個自然村都通, 這個目標估計到了2020年, 每個舍就能通水泥路了。 ”

在大面積裸露的黃土上, 除了幾棵早已稀稀落落的油松, 便是溝壑中老百姓為了種植耐瘠薄的馬鈴薯而留下的黑色地膜, 在陽光下很是醒目。

地膜下的馬鈴薯是為數不多能適應高寒瘠薄的作物

從黃家灣村村委會到貧困戶柴進忠的家, 還要走上很遠的山路。 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告訴記者, 公路只能修到行政村, 前往自然村仍要依靠步行。 所幸明年上半年, 包括柴進忠在內的十幾家貧困戶就要搬遷了。 但是, 由於承包地在山溝溝裡, 搬遷後的農戶幹農活還要回到這裡。

路的盡頭就是貧苦戶柴進忠家

老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家承包地12畝, 種植玉米、馬鈴薯, 一年到頭土裡刨食, 全家四口人的收入只有5000元。 老柴年輕時也曾為徹底走出大山做出努力, 而如今卻只能把改變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柴進忠:今年的收入主要就是玉米, 土豆的價格也不行, 一共收入五千塊錢。 這些錢也就是維持家用, 娃娃上學的錢主要靠打工來維持,

主要就是體力勞動, 在外面打工、搞建築。

記者:那您現在在哪兒打工呢?

柴進忠:就在定西本地, 打工收入不穩定, 這兩年打工也不行, 活少了, 有時候幹上兩個月就沒活兒了。 我的學歷還比較高一點, 是大專, 成人自考的。 在工人下崗那年, 正好政策趕上, 也就沒工作了。

記者:在孩子上學方面每年大概需要花多少錢?

柴進忠:每年要兩萬多一點, 兩萬塊錢左右。

記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呢?

柴進忠:因為她的學費高, 每年要將近七千塊錢學費, 伙食費每月要一千塊錢。

記者張程採訪貧困戶柴進忠

20多年前,老柴曾參加過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當初老柴在城裡企業上過班。然而,1998年企業倒閉,讓老柴的命運轉了一道彎兒,又回到了貧瘠的土地上。

在黃家灣村現有的257戶人家中,像柴進忠這樣的貧困戶共計53戶,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為5905元,尚不足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在柴進忠看來,造成黃家灣村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輕時想走出去靠打工拼命賺錢,年齡大了又只好返回大山深處,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務農反而成為他們無奈卻又最好的選擇。

柴進忠家徒四壁,牆上卻掛著一幅十字繡和兒子的獎狀

柴進忠:造成貧困的原因很多,我感覺就是咱們這裡受天氣影響,特別乾旱,山區裡交通不便,再有像我們50多歲這一代人受教育也比較少。還是要在家庭發展。

記者:您是覺得打工的收入不穩定嗎?

柴進忠:是,不穩定,再加上咱們年齡也大了,不適合了。還是以家庭為主,種植養殖這兩方面,看能不能發展。

種玉米和養羊成為柴進忠目前發展的主要產業

柴進忠的案例在甘肅省定西極具代表性,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甘肅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產業發展的條件,2017年安定區計畫異地搬遷貧困戶1萬人。

楊樹:在咱們這個地方,貧困發生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然條件的限制。像安定區總共是19個鄉鎮,能算是川區鄉鎮的也就是那麼3、4個,就是不進山就能到鄉鎮,那麼其他所有的鄉鎮都是在山裡面。所以咱們這裡自然條件就比較差,所以產業發展就比較緩慢,這是最大的致貧原因。咱們(安定區)這邊在2013年建檔立卡的時候,貧困村總共135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脫貧退出的。

1 2

3

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正在建設的扶貧產業園

與黃家灣村相距幾十公里的香泉鎮陳家屲村,為了解決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生計問題,政府在遷入地建設了扶貧產業園,一座座大棚裡育有馬鈴薯原原種,中午時分,58歲的鮮國林和村民一起,騎著摩托車回家吃飯。

鮮國林:每天中午都能回家吃飯,家裡離這裡也就300多米,收入很好,我們打小工的一天有120塊錢,每月發,工資不拖欠。在這裡幹活的人比較多,年老年少的都有。

家住後灣村的深度貧困戶馬拜格言,早年喪夫的她有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一人種植17畝地,辛苦而收入微薄,明年上半年,她就能搬到山下即將建好的新房,農閒時到產業園打工賺錢。

貧困戶馬拜格言的家就住在廢棄的窯洞邊,已成危房

馬拜格言:我今年剛剛被列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明年上半年就搬下去了,裝修房子、買些傢俱,自己還要花錢,明年我把包穀一種上,就可以到產業園打工去了,打工平均一天有70多塊錢。

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告訴記者,針對當地貧困地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狀,政府投資在遷入地建設扶貧產業園,引進企業發展規模化種養殖,吸納搬遷後的農戶打工就業並每年分紅。農戶過去的承包地則流轉給本村合作社集約經營,這樣一來,工資+租金+股金,將成為搬遷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

楊樹:在扶貧產業園裡打工,農民的收入有兩部分:一個是他打工的收入,還有就是在設計產業園的時候,政府投入的固定資產,咱們折股量化,貧困戶占一部分,村集體占一部分,企業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錢來給貧困戶分紅,這也是他的一部分收入。貧困戶每年會有幾千元到一萬元不等。這個收入是他每年都有的。

記者手劄

我是記者張程,今年有一句網路流行語,叫做“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在山大溝深的甘肅定西,我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內涵。在驅車前往黃家灣村的路上,山坡上赫然寫著十個大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但是,這裡自古以來便是瘠薄的土地、裸露的黃土、漫天的黃沙,這裡沒有資源,資源也變不了資產,怎麼辦呢?作為行政村的黃家灣村下轄10個自然村,星羅棋佈分散在四面八方,地圖上的三五公里如果折算成山路,少說也要走上個把小時。常年的局促與不便,扼殺了人的眼界,更一點點地吞噬了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所幸,柴進忠還有一雙子女,在他的內心,“知識改變命運”猶如一座信仰的燈塔。在他空蕩蕩的家裡,還有一幅十字繡分外醒目,上面繡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的,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奮鬥和夢想、還有詩歌和遠方的田野,惟願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記者:張程

統稿編輯:韓曉

記者張程採訪貧困戶柴進忠

20多年前,老柴曾參加過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當初老柴在城裡企業上過班。然而,1998年企業倒閉,讓老柴的命運轉了一道彎兒,又回到了貧瘠的土地上。

在黃家灣村現有的257戶人家中,像柴進忠這樣的貧困戶共計53戶,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為5905元,尚不足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在柴進忠看來,造成黃家灣村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輕時想走出去靠打工拼命賺錢,年齡大了又只好返回大山深處,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務農反而成為他們無奈卻又最好的選擇。

柴進忠家徒四壁,牆上卻掛著一幅十字繡和兒子的獎狀

柴進忠:造成貧困的原因很多,我感覺就是咱們這裡受天氣影響,特別乾旱,山區裡交通不便,再有像我們50多歲這一代人受教育也比較少。還是要在家庭發展。

記者:您是覺得打工的收入不穩定嗎?

柴進忠:是,不穩定,再加上咱們年齡也大了,不適合了。還是以家庭為主,種植養殖這兩方面,看能不能發展。

種玉米和養羊成為柴進忠目前發展的主要產業

柴進忠的案例在甘肅省定西極具代表性,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甘肅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產業發展的條件,2017年安定區計畫異地搬遷貧困戶1萬人。

楊樹:在咱們這個地方,貧困發生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然條件的限制。像安定區總共是19個鄉鎮,能算是川區鄉鎮的也就是那麼3、4個,就是不進山就能到鄉鎮,那麼其他所有的鄉鎮都是在山裡面。所以咱們這裡自然條件就比較差,所以產業發展就比較緩慢,這是最大的致貧原因。咱們(安定區)這邊在2013年建檔立卡的時候,貧困村總共135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脫貧退出的。

1 2

3

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正在建設的扶貧產業園

與黃家灣村相距幾十公里的香泉鎮陳家屲村,為了解決易地搬遷群眾的就業生計問題,政府在遷入地建設了扶貧產業園,一座座大棚裡育有馬鈴薯原原種,中午時分,58歲的鮮國林和村民一起,騎著摩托車回家吃飯。

鮮國林:每天中午都能回家吃飯,家裡離這裡也就300多米,收入很好,我們打小工的一天有120塊錢,每月發,工資不拖欠。在這裡幹活的人比較多,年老年少的都有。

家住後灣村的深度貧困戶馬拜格言,早年喪夫的她有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一人種植17畝地,辛苦而收入微薄,明年上半年,她就能搬到山下即將建好的新房,農閒時到產業園打工賺錢。

貧困戶馬拜格言的家就住在廢棄的窯洞邊,已成危房

馬拜格言:我今年剛剛被列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明年上半年就搬下去了,裝修房子、買些傢俱,自己還要花錢,明年我把包穀一種上,就可以到產業園打工去了,打工平均一天有70多塊錢。

安定區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告訴記者,針對當地貧困地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狀,政府投資在遷入地建設扶貧產業園,引進企業發展規模化種養殖,吸納搬遷後的農戶打工就業並每年分紅。農戶過去的承包地則流轉給本村合作社集約經營,這樣一來,工資+租金+股金,將成為搬遷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

楊樹:在扶貧產業園裡打工,農民的收入有兩部分:一個是他打工的收入,還有就是在設計產業園的時候,政府投入的固定資產,咱們折股量化,貧困戶占一部分,村集體占一部分,企業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錢來給貧困戶分紅,這也是他的一部分收入。貧困戶每年會有幾千元到一萬元不等。這個收入是他每年都有的。

記者手劄

我是記者張程,今年有一句網路流行語,叫做“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在山大溝深的甘肅定西,我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內涵。在驅車前往黃家灣村的路上,山坡上赫然寫著十個大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但是,這裡自古以來便是瘠薄的土地、裸露的黃土、漫天的黃沙,這裡沒有資源,資源也變不了資產,怎麼辦呢?作為行政村的黃家灣村下轄10個自然村,星羅棋佈分散在四面八方,地圖上的三五公里如果折算成山路,少說也要走上個把小時。常年的局促與不便,扼殺了人的眼界,更一點點地吞噬了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所幸,柴進忠還有一雙子女,在他的內心,“知識改變命運”猶如一座信仰的燈塔。在他空蕩蕩的家裡,還有一幅十字繡分外醒目,上面繡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的,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奮鬥和夢想、還有詩歌和遠方的田野,惟願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記者:張程

統稿編輯:韓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