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東營貧雪官方注解:你在南方白皚皚,我在華北乾巴巴

這兩天, 廣東清遠、惠州的部分山區迎來霧凇或雨凇天氣!在一片白茫茫的妝點下, 顯得靜謐美好!

網路更是掀起“廣東下雪”的新聞!

然而, 據@清遠天氣表示

相比於雪的愛稱

它們更應該被賦予更為專業的名字:

雨凇和霧凇

快到年底, 華北地區的小夥伴紛紛抱怨, 小時候經常下雪, 現在下雪好像越來越難了。

事實上, 據統計資料顯示, 近年來,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雪日數真的在減少, 但是雪的極端性加大了。

雪: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雪和雨的形成有點像是“薛定諤的貓”。

在降落到低空前, 所有的水滴都處於冰晶或雪花的狀態,

最後人們看到的是雪還是雨則取決於低空的氣溫。 低空氣溫較高或者說0℃層距離地面很高, 則一定形成雨, 低空氣溫較低時則有可能形成雪。

“除了低空氣溫較低這個條件外, 其實地面溫度不一定需要在0℃以下, 需要的是雪花落到地面前的暖層(融化層)很薄、即使地面附近溫度有2℃至3℃,

雪花穿過暖層的距離短, 雪花來不及融化, 人們依然可以看見降雪。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副首席信欣說, “用中國球迷的話來說就是‘留給雪花融化的時間不多了’。 ”

溫度是決定降水形態的外在條件, 而水汽是降水的物質基礎, 空氣的上下運動是動力條件。

“這和做飯一樣, 首先得有米, 就是水汽;其次得加熱, 就是動力。 ”信欣說, “能不能降雪就看兩者的緣分到沒到。 ”暖濕氣流裹挾大量水汽不遠千里從海洋向陸地“遷移”, 遭遇有聚合、抬升功效的天氣系統, 比如“專業行話”裡經常提到的切變線或槽的出現, 往往也伴隨著北方冷空氣的南下。

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 暖濕氣流和冷空氣以合適的勢力強度相遇,就會帶來降水。

美好的“緣分”總是獨一無二的,冷暖空氣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到彼此,“造”出形形色色的雪花。目前,已知的雪花形狀大約有兩萬多種,但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像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

為何東北雪皚皚、華北“乾巴巴”?

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11月以來,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2.1毫米,較常年同期的15.3毫米嚴重偏少,達到201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值,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更是嚴重偏少。

“不能評判這種現象是否正常,就像突然在大街上看見一個身高將近兩米的人,你如何評判他的身高是否正常?從統計學來說,這是少見的身高。但籃球運動員的身高很多在兩米以上。”

信欣說,“多年平均來看,北京初雪的日期是11月29日,但平均值不代表實際值。2009-2010年冬季北京初雪出現在2009年11月1日,而緊隨其後的2010-2011年冬季,北京初雪卻出現在了2011年2月10日,為氣象觀測史上最晚。事實證明北京近10年初雪日期的早晚呈現波動加劇的特徵,發揮很不穩定。”

與華北不同的是,東北地區從11月起就接連迎來降雪,而歷史氣候資料也顯示東北地區向來是雪的“富翁”。

這和東北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無關係。

東北地區南邊是渤海和黃海,東邊是日本海,暖濕氣流主要從南面來;冬季,東北地區如果有低壓氣旋發展時,還會有一支偏東風會把日本海的水汽提供給東北地區“造”雪,因此東北地區的水汽條件相比于華北地區更好。

華北要想有明顯降雪,一種形勢是東北地區有一個冷高壓,華北一帶有低壓出現,高低壓的形狀和位置還要配合好,從而形成東風回流,把渤海、黃海水汽輸入到華北地區並聚和抬升。要麼另一個形勢就是,西南氣流足夠強勁,可以不遠萬里把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到華北,否則華北的西南風,大多從陝西、山西而來,屬於無源之水,也就“無緣”降雪。

“2013年11月6日至7日,北京迎來強度較大的初雪。強盛的西南風為水汽提供了直通京城的‘超高速公路’,暖濕氣流最遠直沖到內蒙古。那次還出現了打雷下雪的情況,‘造’雪聲勢浩大,壓垮了很多樹。”信欣說,這樣充足的水汽在華北地區來說非常罕見。

全國多地降雪日數減少、極端性凸顯,

氣候變暖“背鍋”?

“記得小時候冬天特別冷,感覺總下雪,每次都很大,現在怎麼雪越來越少了?”有網友通過社交平臺向信欣尋求答案。“我們做了全國主要省會城市降雪日數和強度變化的統計分析,發現大家是對的。”信欣說。

當然,下雪對於廣東來說

確實是彌足珍貴的

畢竟廣東人民在看到下雪時

現場是這樣的——

以華北為例,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這5個城市,降雪日數都在上世紀50-70年代達到鼎盛。北京、天津在上世紀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石家莊和太原在上世紀6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儘管各自的鼎盛時期不同,但一致的趨勢是在90年代出現了明顯的減少。其中,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2011年以來的平均降雪日數更是創下了新低,且天津和石家莊2011年以來的平均降雪日數與鼎盛時期相比,減少超過一半。”信欣說。

降雪日數在減少,但極端性卻增加了。

2009年11月10日至12日,石家莊累計降水量超過90毫米(雪為主),11月12日積雪深度達到55釐米,不僅創下當地最深積雪紀錄,也是目前中國省會城市的最深積雪紀錄。

相似的是太原,2009年11月10日至11日降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雪,剛開始降雪時,還伴隨雷電,12日積雪深度達30釐米,創下當地最深積雪紀錄。烏魯木齊2014-2015年冬季的降雪日數為1951年以來最少,2015-2016年,2016-2017年分別是次少和第三少,但是烏魯木齊的最強降雪和積雪紀錄恰恰就出現在這看似“貧雪”的冬季裡——2015年12月11日,烏魯木齊遭遇了觀測史上最強降雪,35.9毫米降雪量達到特大暴雪級別,2017年2月最深積雪50釐米。

為何雪少了但極端性增多了?

從目前分析來看,其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加速變暖,冬季變短了,氣溫低、能保證下雪日子的基數減少了,使得降雪日數減少,這在南方表現更明顯。其二,暖冬頻發,冬季平均氣溫高了,空氣承載的水汽量加大,特別是有強盛暖濕氣流深入北方時,北方空氣中的含水量可以比以往更多,水汽條件比以前更有利於出現強降雪,同時21世紀以來冬季也不乏強冷空氣入侵,這就更加容易見到極端降雪。

但目前的分析並不全面,可能還有別的氣候因素在‘左右’降雪日數和強度。

信欣解釋道,“簡單打個比方,一個班考試平均分相當於全球平均氣溫,最高分是極端暖事件,最低分是極端冷事件。現在我們這個‘地球班’的情況是平均分有所提高,並不是所有人的成績普遍提升,呈現出來的是最高分更高,最低分更低。”

這其實是氣候變化的一種特點,因為氣候變化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通常不是持續的、均一的變化。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氣候變化,是冬季平均氣溫值更高了,但其間不乏強冷空氣南下入侵我國,也不乏強盛的暖濕氣流深入北上,最終的綜合結果體現為,華北雪日震盪減少,逐年之間的差異加大,更容易出現極端降雪。

北京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00年代最少僅10.9天。

天津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8天。

石家莊6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9.7天。

太原6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11.7天。

呼和浩特7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10.9天。

注:出現雪、雨夾雪、冰粒、米雪等,當天都會記錄為一個降雪日。降雪日數≠降雪次(場)數,一場雪可能對應多個降雪日。

看完全篇,答案你心裡有數了嗎?

暖濕氣流和冷空氣以合適的勢力強度相遇,就會帶來降水。

美好的“緣分”總是獨一無二的,冷暖空氣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到彼此,“造”出形形色色的雪花。目前,已知的雪花形狀大約有兩萬多種,但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像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

為何東北雪皚皚、華北“乾巴巴”?

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11月以來,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2.1毫米,較常年同期的15.3毫米嚴重偏少,達到201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值,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更是嚴重偏少。

“不能評判這種現象是否正常,就像突然在大街上看見一個身高將近兩米的人,你如何評判他的身高是否正常?從統計學來說,這是少見的身高。但籃球運動員的身高很多在兩米以上。”

信欣說,“多年平均來看,北京初雪的日期是11月29日,但平均值不代表實際值。2009-2010年冬季北京初雪出現在2009年11月1日,而緊隨其後的2010-2011年冬季,北京初雪卻出現在了2011年2月10日,為氣象觀測史上最晚。事實證明北京近10年初雪日期的早晚呈現波動加劇的特徵,發揮很不穩定。”

與華北不同的是,東北地區從11月起就接連迎來降雪,而歷史氣候資料也顯示東北地區向來是雪的“富翁”。

這和東北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無關係。

東北地區南邊是渤海和黃海,東邊是日本海,暖濕氣流主要從南面來;冬季,東北地區如果有低壓氣旋發展時,還會有一支偏東風會把日本海的水汽提供給東北地區“造”雪,因此東北地區的水汽條件相比于華北地區更好。

華北要想有明顯降雪,一種形勢是東北地區有一個冷高壓,華北一帶有低壓出現,高低壓的形狀和位置還要配合好,從而形成東風回流,把渤海、黃海水汽輸入到華北地區並聚和抬升。要麼另一個形勢就是,西南氣流足夠強勁,可以不遠萬里把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到華北,否則華北的西南風,大多從陝西、山西而來,屬於無源之水,也就“無緣”降雪。

“2013年11月6日至7日,北京迎來強度較大的初雪。強盛的西南風為水汽提供了直通京城的‘超高速公路’,暖濕氣流最遠直沖到內蒙古。那次還出現了打雷下雪的情況,‘造’雪聲勢浩大,壓垮了很多樹。”信欣說,這樣充足的水汽在華北地區來說非常罕見。

全國多地降雪日數減少、極端性凸顯,

氣候變暖“背鍋”?

“記得小時候冬天特別冷,感覺總下雪,每次都很大,現在怎麼雪越來越少了?”有網友通過社交平臺向信欣尋求答案。“我們做了全國主要省會城市降雪日數和強度變化的統計分析,發現大家是對的。”信欣說。

當然,下雪對於廣東來說

確實是彌足珍貴的

畢竟廣東人民在看到下雪時

現場是這樣的——

以華北為例,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這5個城市,降雪日數都在上世紀50-70年代達到鼎盛。北京、天津在上世紀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石家莊和太原在上世紀6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儘管各自的鼎盛時期不同,但一致的趨勢是在90年代出現了明顯的減少。其中,天津、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2011年以來的平均降雪日數更是創下了新低,且天津和石家莊2011年以來的平均降雪日數與鼎盛時期相比,減少超過一半。”信欣說。

降雪日數在減少,但極端性卻增加了。

2009年11月10日至12日,石家莊累計降水量超過90毫米(雪為主),11月12日積雪深度達到55釐米,不僅創下當地最深積雪紀錄,也是目前中國省會城市的最深積雪紀錄。

相似的是太原,2009年11月10日至11日降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雪,剛開始降雪時,還伴隨雷電,12日積雪深度達30釐米,創下當地最深積雪紀錄。烏魯木齊2014-2015年冬季的降雪日數為1951年以來最少,2015-2016年,2016-2017年分別是次少和第三少,但是烏魯木齊的最強降雪和積雪紀錄恰恰就出現在這看似“貧雪”的冬季裡——2015年12月11日,烏魯木齊遭遇了觀測史上最強降雪,35.9毫米降雪量達到特大暴雪級別,2017年2月最深積雪50釐米。

為何雪少了但極端性增多了?

從目前分析來看,其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加速變暖,冬季變短了,氣溫低、能保證下雪日子的基數減少了,使得降雪日數減少,這在南方表現更明顯。其二,暖冬頻發,冬季平均氣溫高了,空氣承載的水汽量加大,特別是有強盛暖濕氣流深入北方時,北方空氣中的含水量可以比以往更多,水汽條件比以前更有利於出現強降雪,同時21世紀以來冬季也不乏強冷空氣入侵,這就更加容易見到極端降雪。

但目前的分析並不全面,可能還有別的氣候因素在‘左右’降雪日數和強度。

信欣解釋道,“簡單打個比方,一個班考試平均分相當於全球平均氣溫,最高分是極端暖事件,最低分是極端冷事件。現在我們這個‘地球班’的情況是平均分有所提高,並不是所有人的成績普遍提升,呈現出來的是最高分更高,最低分更低。”

這其實是氣候變化的一種特點,因為氣候變化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通常不是持續的、均一的變化。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氣候變化,是冬季平均氣溫值更高了,但其間不乏強冷空氣南下入侵我國,也不乏強盛的暖濕氣流深入北上,最終的綜合結果體現為,華北雪日震盪減少,逐年之間的差異加大,更容易出現極端降雪。

北京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00年代最少僅10.9天。

天津5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8天。

石家莊6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9.7天。

太原6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11.7天。

呼和浩特70年代平均降雪日數最多,2011-2017年最少僅10.9天。

注:出現雪、雨夾雪、冰粒、米雪等,當天都會記錄為一個降雪日。降雪日數≠降雪次(場)數,一場雪可能對應多個降雪日。

看完全篇,答案你心裡有數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