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決源頭創新難題,深圳加速名校落地

科教資源的聚集, 正在讓深圳經歷著“脫胎換骨”。

深圳的高等教育圈在最近幾個月以來頗為熱鬧。 9月, 深圳本土第三所高校——深圳技術大學首次招錄226名新生;也是9月, 深圳引進的外來高校北理莫斯科大學正式開學;10月,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公佈了校區設計圖, 並計畫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土地整備, 開始動工建設……

由於歷史原因, 深圳一直被視為高等教育的“窪地”, 高校數量少, 名校更少, 這導致當地科研基礎薄弱, 嚴重制約了深圳的科技創新。 不過, 近年來當地政府極力彌補高等教育的短板, 2015年以後更是駛上了快車道,

頻頻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簽署協議, 或是在深圳創建校區, 或是合作辦學, 試圖彎道超車。

目前, 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創新舉措對於當地科技創新發展的推動力量已經顯現:一方面, 深圳新建或新引進的高校為當地提供了或即將提供更多優秀的產業人才;另一方面, 這些高校通過發表重磅論文和申請價值含金量非常高的專利為科創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且貢獻的效率比很多傳統的教育機構更加明顯。

急需源頭創新

“小政府、大市場”為深圳的企業提供了寬鬆的環境和肥沃的土壤, 但在技術創新上, 政府過度依賴市場也被視為深圳後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所長劉國巨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的科技研發非常依賴市場, 不過有時市場不能解決一些長遠的技術創新問題。 比如有些大企業說他們只培養工程師、不培養科學家, 意思就是希望培育能夠馬上產業化的技術。 但對於深圳的長遠發展來說,

更需要源頭創新和基礎科研。 ”

要源頭創新和基礎科研, 首先就得有高校和科研機構。 目前, 國內其他一線城市和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高校數量幾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 而深圳的高校數量太少, 與其城市地位和經濟規模相比, 相差太遠。

深圳高校數量太少, 與深圳的歷史密不可分。 1979年, 廣東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次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從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1982年, 當地政府提出“教育與經濟同步發展”, “一窮二白”的深圳高等教育開始有了突破。 次年, 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誕生。 在隨後相當長時間內, 該校都作為當地唯一的本科院校。 這遠不能滿足深圳對於人才和科技創新的渴求,

但新建地方高校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等待品牌的沉澱, 於是, 當地政府就將目光投向了外來的優質資源。

對於當時的深圳來說, 要讓名校進駐並非易事。 一開始, 進駐的是招生規模不及本科生的研究生院。 2001年,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成立了深圳研究生院。 次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南下深圳。 這三所院校集中坐落在南山區西麗鎮, 大學城由此誕生。

但是, 這幾座研究生院顯然不能滿足深圳的需求。 隨著深圳的日益發展, 科技創新的短板越來越突出, 日益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掣肘。 深圳開始加快尋找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

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 南方科技大學展示的“蜂鳥”SKR-1先進載人飛行器。

多模式引入名校

最早的嘗試是自建高校。 2010年底, 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方科技大學籌建。

隨後, 深圳也開始了其他的模式。 其中一個模式是中外或境內外合作辦學, 比如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另一種是引進國內知名高校, 創辦校區。 目前, 深圳此前引進的三個研究生院中,哈工大已經在深圳建立了校區,並於201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清華大學也於2016年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協定,共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北大則正在興辦一個小而精的本科學院,即文理學院。

此外,其他多所高校也已與深圳簽約,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這些高校的引進和運營也大多遵循上述兩種模式。

這兩種模式的區別在於: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代表的模式更偏向市場化運營,而以北大、哈工大等學校為代表的模式則享有當地政府更多的財政支持。

深圳市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哈工大的運營模式不同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後者的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很高、學費也較高,一般每年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並且深圳市政府撥付的補貼逐年下降。

在唐傑看來,就國內其他城市而言,如果引進國內高校,可以採用哈工大的模式;引進境外高校,可以採取港中大的模式,這兩種模式都值得探討。

對於深圳的科技創新來說,一個更有利的消息是這些引進的國內高校大多已經或將以校區形式設置,而非分校。

分校和校區,雖是一字之差,卻是大相徑庭,在管理體制、資源配套、教育品質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是分校,學科體系不完整,教學品質難以得到保證。而校區則直屬本校,管理體系與本校一脈相承,招生也是統一的分數線和錄取線,同時享受本部的優質教學資源。顯然, 這將為深圳的創新提供更優秀的人才。

除了上述幾種模式外,深圳也在全國首創特色學院發展模式: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湖南大學羅切斯特設計學院(深圳)2015年開始招生;深大列賓班、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電子工程碩士專案開班辦學,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深圳國際太空科技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設計學院等簽約籌建。

創新支持能力增強

深圳在高等教育創新上的成果已經開始顯現。

一個成果是這些高校為深圳培養和輸送了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哈工大(深圳)相關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由於課程的設置與深圳的產業緊密結合,去年他們招錄首批本科生的過程順利得出乎意料,在11個省份的錄取提檔線超過一本線80分,在黑龍江甚至超過一本線140分,今年在各省的錄取分數相比去年更是明顯上揚。顯然,這些優秀的工科生生源將成為未來深圳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深圳文科人才尤其匱乏的狀況也將得以改變。北大正在深圳興辦的小而精文理學院將為深圳提供文理交融型的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學生入學後,前兩年文理生不分家,人文、社會和基礎科學等專業的學生一起住宿和上課,隨後才會確定專業方向。他希望能為學生提供博雅教育,即理工科學生具有人文情懷和文學底蘊,文科生也能通曉科學常識。

在科技創新上,那些創辦沒幾年的高校也已經開始貢獻自己的力量了,而且貢獻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超出很多傳統的教育機構。

以南科大為例,2016年,南科大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772篇,出版著作11本。這意味著,平均每天都有超過2篇重量級的論文刊發。另外,根據2016年《自然》雜誌“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在全球100家高品質科研論文增長最顯著的國家和機構中,南科大排名全球第62位,增速居全球第3位,增長百分比高達2442.49%。

引進了上述高校和科研機構後,深圳的創新支持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市高校有市級重點實驗室89個,占全市40.1%;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個;科研水準逐年提升,承擔諸多“863”、“973”等國家級科研專案。

顯然,作為整個科技創新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創新正在推動整個創新體系大踏步往前。

深圳此前引進的三個研究生院中,哈工大已經在深圳建立了校區,並於201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清華大學也於2016年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協定,共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北大則正在興辦一個小而精的本科學院,即文理學院。

此外,其他多所高校也已與深圳簽約,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這些高校的引進和運營也大多遵循上述兩種模式。

這兩種模式的區別在於: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代表的模式更偏向市場化運營,而以北大、哈工大等學校為代表的模式則享有當地政府更多的財政支持。

深圳市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哈工大的運營模式不同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後者的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很高、學費也較高,一般每年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並且深圳市政府撥付的補貼逐年下降。

在唐傑看來,就國內其他城市而言,如果引進國內高校,可以採用哈工大的模式;引進境外高校,可以採取港中大的模式,這兩種模式都值得探討。

對於深圳的科技創新來說,一個更有利的消息是這些引進的國內高校大多已經或將以校區形式設置,而非分校。

分校和校區,雖是一字之差,卻是大相徑庭,在管理體制、資源配套、教育品質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是分校,學科體系不完整,教學品質難以得到保證。而校區則直屬本校,管理體系與本校一脈相承,招生也是統一的分數線和錄取線,同時享受本部的優質教學資源。顯然, 這將為深圳的創新提供更優秀的人才。

除了上述幾種模式外,深圳也在全國首創特色學院發展模式: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湖南大學羅切斯特設計學院(深圳)2015年開始招生;深大列賓班、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電子工程碩士專案開班辦學,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深圳國際太空科技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設計學院等簽約籌建。

創新支持能力增強

深圳在高等教育創新上的成果已經開始顯現。

一個成果是這些高校為深圳培養和輸送了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哈工大(深圳)相關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由於課程的設置與深圳的產業緊密結合,去年他們招錄首批本科生的過程順利得出乎意料,在11個省份的錄取提檔線超過一本線80分,在黑龍江甚至超過一本線140分,今年在各省的錄取分數相比去年更是明顯上揚。顯然,這些優秀的工科生生源將成為未來深圳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深圳文科人才尤其匱乏的狀況也將得以改變。北大正在深圳興辦的小而精文理學院將為深圳提供文理交融型的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學生入學後,前兩年文理生不分家,人文、社會和基礎科學等專業的學生一起住宿和上課,隨後才會確定專業方向。他希望能為學生提供博雅教育,即理工科學生具有人文情懷和文學底蘊,文科生也能通曉科學常識。

在科技創新上,那些創辦沒幾年的高校也已經開始貢獻自己的力量了,而且貢獻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超出很多傳統的教育機構。

以南科大為例,2016年,南科大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772篇,出版著作11本。這意味著,平均每天都有超過2篇重量級的論文刊發。另外,根據2016年《自然》雜誌“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在全球100家高品質科研論文增長最顯著的國家和機構中,南科大排名全球第62位,增速居全球第3位,增長百分比高達2442.49%。

引進了上述高校和科研機構後,深圳的創新支持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市高校有市級重點實驗室89個,占全市40.1%;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個;科研水準逐年提升,承擔諸多“863”、“973”等國家級科研專案。

顯然,作為整個科技創新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創新正在推動整個創新體系大踏步往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