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闢謠!騰訊移動電信近0元中標政務雲,真相果真如此麼?

春天來了, 正是雲服務市場你爭我趕的好時節。 這不, 隨著物聯網技術滲透到政企服務領域, 全國各地政府也在其政務規劃中開啟了氣勢恢宏的政務雲招標工作。

於是, 包括BAT、三大運營商等國內雲服務大咖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放低姿態、甚至不惜踩著“惡意低價競爭”邊界線、冒著得罪同行、被相關部門調查的風險以求中標。

這場競標的激烈程度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騰訊雲、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劍走偏鋒取勝, 可以說標誌著國內政企雲服務市場正式進入白熾化狀態。 甚至有業內資深專家指出, 政務雲將占雲計算半壁江山!

那麼問題來了, 0.01甚至免費的字面競標價格應該如何理解?政務雲服務市場超低價競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暴力拆解0.01元的“假面”

先來看一則上個月的“不實”報導:

上海移動與雲賽智聯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信中標上海市金額為1200萬元的電子政務雲專案, 中標金額為0元。 此前, 廈門市務實採購有限公司在官網貼出中標公告稱, 騰訊雲以0.01元中標預算達495萬元的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專案。

不可否認, 國內媒體迫于“生存壓力”, 很聰明的褪去了質樸的本色, 而頻繁換著一件件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外衣。 因此, 當你忽覺被某條報導忽悠了, 恭喜你, 還沒喪失最基本的判斷力:

“0元中標上海政務雲”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輿論譁然。 然而, 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隨著該論調不斷發酵, 隨即中移動不願繼續放任自流了, 於是官媒進行了對外澄清:實際上,

上海市級電子政務雲平臺招標專案為單價招標, 採用先用後付、按實結算的原則進行支付!

也就是說, 採購人根據本年度(上一年度下半年和本年度上半年)實際使用數量情況, 按照對應的服務單價結算, 扣除當年度考核和違約處罰金的相應額度,

並扣除預付費金額後(未抵扣完部分, 以後年度繼續扣除, 扣完為止), 在下一年度向中標人支付剩餘的服務費用。 支付時間為次年預算批復後六個月內。

按照合同, 綜合單價中國移動是0.23元, 中國電信是0.38元。 (該單價是以每個細項來算的, 比如有的伺服器價格高、存儲價格低, 有的相反, 最後核算出來綜合單價)。 以此計算, 兩家中標單位年收益可達1000萬以上。

因此, 0.01元乃至0元中標政務雲, 不只是低價搶佔市場那麼簡單。 上海移動與雲賽智聯、中國電信三方中標上海政府的合作模式為先用後付、按實結算, 那麼不難推測騰訊與廈門政府的合作也將沿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合理收費機制, 以平衡競標價格與實際成本之間的落差:

政務雲市場:低價競標到底為哪般?

首先你要知道:政府採購政務雲平臺有哪些套路?

政府招標贏單思路要點是:

實事求是。就是把活兒幹了,能達到政府的要求。

堅持党的領導。就是政府可控,我不管你多大背景,如果本級政府控制不住,那就不招。

關鍵是滿足政績和各方的利益平衡,人人有蛋糕吃才皆大歡喜。

價格一般不是最關鍵點(當然不能太高)。

因此,從三個超低價中標案例來看,確有不合理的地方。沖低價絕對是政府投標的大忌。往輕裡說,這是惡意競爭;往重裡說,破壞商業生態。把互聯網To C的那種以免費/補貼的思路用到To B的生意中,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對於個人用戶,超低價很有吸引力,但對於企業用戶,超低價往往意味著可靠性低,背負後續責任。

如果上述三個低價中標的案例均按照競標價格來實際執行,單是成本已經讓中標企業頭疼了,如何保證各方的利益分配?在商言商,字面是一碼,執行是另一碼。從政府專案負責人角度,還需要考慮如何保證騰訊在虧本的前提下,還會有合理的投入來很好的完成項目。

此次中標,更應該看作互聯網改變了政府採購,是最新的“互聯網+政府採購”。這種互聯網思維的投標方式,直接節省了政府的開支,實質上相當於本來需要納稅人出的錢,現在轉由企業利潤來承擔,或者轉變為企業的市場費用,商譽成本。這或將改變傳統的政府採購模式,也難說不是一件好事。

眼下是政務雲,未來是更廣闊的雲服務市場

在政務市場,其實超低價中標的事情早就有發生。而此次騰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近免費中標,若不是因其名氣響亮,也並無特別驚人之處。

那麼,這些企業擠破頭想搶佔的政務市場究竟有多誘人?

第一,近年,隨著政務部門資訊化建設的大力推進,由此衍生的資源需求,對政務外網雲平臺性能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提升基礎設施利用率、推動政務資訊資源分享、實現業務應用快速部署、保障業務應用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這便為雲服務提供者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而大門另一頭的天地十分廣闊。以騰訊為例,如今BAT在雲平臺領域的廝殺已經十分激烈,騰訊在企業雲市場有所建樹,然而政務雲市場一直推進困難,除少數長期合作城市,其他城市進展不大,政務雲市場是包括騰訊在內的同質化雲平臺廠商們未來拓展的重點。

對於這些政務雲市場進展並不順利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正在急於找到城市合作,樹立樣板工程,然後複製搶灘國內市場。

第二,這是騰訊在政務雲平臺這樣大規模的首秀,如果做出成效是要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騰訊也可以拿著這樣亮眼的成績開展可複製的推廣和行銷。然而,這還不是政務雲潛力的全部。

據兩會期間政策趨勢來看,現在地方雲服務平臺尚處於相當封閉和獨立的狀態。而未來,政務雲的規模和運營品質有了較大的提升後,地方與地方之間政務雲平臺的打通、共用(一定程度上)也必將成為現實。彼時政務雲平臺之間的爭奪,便大幅度仰仗現在政務雲版圖的劃分了。

於是,騰訊和它的小夥伴們,絕不僅僅是盯著眼前的幾個大城市政務雲,在未來全國政務雲這樣“求同存異”的趨勢下,現在的艱苦卓絕就是未來的一勞永逸,何樂而不為!

綜上,超低價拿下大城市政務雲的標地,到底能否如雲平臺廠商們期待的可以打開全新的大門呢?且拭目以待!

政務雲市場:低價競標到底為哪般?

首先你要知道:政府採購政務雲平臺有哪些套路?

政府招標贏單思路要點是:

實事求是。就是把活兒幹了,能達到政府的要求。

堅持党的領導。就是政府可控,我不管你多大背景,如果本級政府控制不住,那就不招。

關鍵是滿足政績和各方的利益平衡,人人有蛋糕吃才皆大歡喜。

價格一般不是最關鍵點(當然不能太高)。

因此,從三個超低價中標案例來看,確有不合理的地方。沖低價絕對是政府投標的大忌。往輕裡說,這是惡意競爭;往重裡說,破壞商業生態。把互聯網To C的那種以免費/補貼的思路用到To B的生意中,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對於個人用戶,超低價很有吸引力,但對於企業用戶,超低價往往意味著可靠性低,背負後續責任。

如果上述三個低價中標的案例均按照競標價格來實際執行,單是成本已經讓中標企業頭疼了,如何保證各方的利益分配?在商言商,字面是一碼,執行是另一碼。從政府專案負責人角度,還需要考慮如何保證騰訊在虧本的前提下,還會有合理的投入來很好的完成項目。

此次中標,更應該看作互聯網改變了政府採購,是最新的“互聯網+政府採購”。這種互聯網思維的投標方式,直接節省了政府的開支,實質上相當於本來需要納稅人出的錢,現在轉由企業利潤來承擔,或者轉變為企業的市場費用,商譽成本。這或將改變傳統的政府採購模式,也難說不是一件好事。

眼下是政務雲,未來是更廣闊的雲服務市場

在政務市場,其實超低價中標的事情早就有發生。而此次騰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近免費中標,若不是因其名氣響亮,也並無特別驚人之處。

那麼,這些企業擠破頭想搶佔的政務市場究竟有多誘人?

第一,近年,隨著政務部門資訊化建設的大力推進,由此衍生的資源需求,對政務外網雲平臺性能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提升基礎設施利用率、推動政務資訊資源分享、實現業務應用快速部署、保障業務應用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這便為雲服務提供者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而大門另一頭的天地十分廣闊。以騰訊為例,如今BAT在雲平臺領域的廝殺已經十分激烈,騰訊在企業雲市場有所建樹,然而政務雲市場一直推進困難,除少數長期合作城市,其他城市進展不大,政務雲市場是包括騰訊在內的同質化雲平臺廠商們未來拓展的重點。

對於這些政務雲市場進展並不順利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正在急於找到城市合作,樹立樣板工程,然後複製搶灘國內市場。

第二,這是騰訊在政務雲平臺這樣大規模的首秀,如果做出成效是要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騰訊也可以拿著這樣亮眼的成績開展可複製的推廣和行銷。然而,這還不是政務雲潛力的全部。

據兩會期間政策趨勢來看,現在地方雲服務平臺尚處於相當封閉和獨立的狀態。而未來,政務雲的規模和運營品質有了較大的提升後,地方與地方之間政務雲平臺的打通、共用(一定程度上)也必將成為現實。彼時政務雲平臺之間的爭奪,便大幅度仰仗現在政務雲版圖的劃分了。

於是,騰訊和它的小夥伴們,絕不僅僅是盯著眼前的幾個大城市政務雲,在未來全國政務雲這樣“求同存異”的趨勢下,現在的艱苦卓絕就是未來的一勞永逸,何樂而不為!

綜上,超低價拿下大城市政務雲的標地,到底能否如雲平臺廠商們期待的可以打開全新的大門呢?且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