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何湘林:扒掉娛樂的外衣,裡面很有可能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

編者按:“慕思寢具”《CEO說》系中國行銷創新聯盟、孤獨者粘盟社群、《執行官》雜誌2017年推出的主題“中國智造之星100”專案的系列訪談欄目, 美容&健康電器領導者SKG提供禮品合作, 旨在邀請中國智造代表企業領導人分享其創新實踐、思考和成果。 圍繞在技術、設計、行銷、模式等創新維度, 以自媒體+社群聯動+平臺媒體的方式對優秀的創新企業和企業創新進行集中展示和推廣, 以促進社群互動和商業共建。

文-段傳敏 特約記者 張子俊

社群互動直播主持嘉賓-胡夏(品牌行銷專家、前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

他曾是大學地下樂隊的的貝斯手, 畢業後選擇進入傳媒和行銷, 幹起了銷售的行當。

10年之後, 他已是某知名網站的首席行銷官, 拿著不錯的高薪。 然而, 他卻要選擇創業。

他創業的第一個專案是悟空網路, 試圖創造另一個facebook,然而次年他策劃的校園音樂節竟然突然之間擊中了自己。

埋藏在心裡十幾年的音樂夢突然噴發了。

他屬猴, 心裡有著一個無所不能的大聖夢。 悟空音樂剛做了不久便風聲水起, 悟空影視接踵創立。 他心中有一個大娛樂夢想。

近日, 他參與投資拍攝的時尚情感商戰大戲《時尚之王》即將推出, 這將見證整合悟空音樂和影視後成立的悟空娛樂從校園娛樂到全娛樂的蛻變。

重要的是, 他一直在逐夢而行。

他就是何湘林, 創業之後眾人眼中的“大師兄”, 悟空娛樂董事長。

12月8日晚, 慕思寢具獨家冠名的社群直播分享互動欄目《CEO說》第二十六期邀請到了悟空娛樂創始人大師兄(何湘林)就《拔掉娛樂的外衣, 裡面很有可能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為主題與數百位元來自全國的文化財經CEO們進行了線上分享互動。

以下是大師兄在創新聯盟-孤獨者社群總群的直播採訪的內容(根據錄音整理, 有刪節和編輯整理)。

“與最簡單的聲音對話”

《執行官》:2013年你創辦了悟空網路, 做校園社交平臺, 後來在推廣的過程中創辦了校園音樂節, 然後你就註冊了悟空音樂, 在你看來, 是否社交平臺不如娛樂那麼有錢途?

何湘林:我當時創辦的悟空網路並非單純的社交產品, 裡面有學校社區、bbs、社團服務、餐飲服務功能等, 我們當時認為每個學校都是一個小社會。 這個設想沒有錯, 但是問題在於當一個產品過“重”時, 它在任何一個方面都難以做透, 社交軟體又是粘性很強的, 當一個強勢產品出現時, 其它產品基本沒有生存空間。

13年的時候微信已經攻城掠地, 餓了麼等軟體搶佔了校園商圈市場, 這些軟體都瞄準了某一領域, 我們與其競爭時壓力很大。 除此之外, 我們依託於校園擴建的方式儘管讓我們在一年內覆蓋了370多所高校、400萬用戶, 然而高校的特點在於人群流動性大, 每年都會有學生畢業, 需要重新培養使用者群體, 困難很大。 為此我們在不停的思考轉型, 為了推廣悟空網路, 我們舉辦了校園音樂節, 沒想到引起了轟動, 300多場海選、6個分站賽、兩個大的總決賽, 一共吸引了150多萬名學生關注, 參賽選手3000多名。 有一次有個小女孩兒比賽結束後在台下哭泣, 她說大師兄我不知道自己以後還能不能再站在這樣的舞臺上唱歌。 那一刻我的情懷被點亮了,
我決心創造一個屬於他們的音樂舞臺, 所以當時創辦悟空音樂並沒有過多考慮商業的問題。 悟空網路在後期錯過了直播的風口、錯過了自媒體的風口, 於是在16年6月份, 我選擇關停悟空網路, 把心血投入悟空音樂中。 因此, 並非因為我覺得娛樂比社交更好做, 而是階段性的選擇結果。

《執行官》:你有在省廣、迅雷等企業的行銷高管經歷,因此,悟空音樂節難免開始以商業行銷為重點,但進軍音樂圈畢竟還是要以音樂本身為商業重心,2015年你決意進軍悟空音樂緣於什麼?

何湘林:我在最初進入音樂領域時的就一句話,“與最簡單的聲音對話”。我們這一代人受校園民謠影響很大,但是校園民謠在那段時間之後,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銷聲匿跡了,因此,我當時就想既然校園音樂的潛在市場一直存在,我們能不能把它重新拾起來?

大學生是很大的音樂消費群體,依託於此悟空音樂才能有土壤。基於這些思考,我們重新打出校園音樂的大旗,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局面,打造出中國最大的校園音樂平臺。然而,開始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因為中國音樂市場的變現比較困難,而校園音樂市場就更加難變現。但是隨著未來中國對版權問題的重視,音樂作為IP另外一個強大埠,也一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一部影片的生存週期很短,一部新片在三個月後的商業價值已經很小,但是音樂作品可以流傳幾十年,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都能給音樂版權所有者帶來數十年的商業價值開發,這也是我決意進入音樂市場另外一個原因。另外情懷還是有一點的,我上大學時做了多年樂隊,自己也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我相信再結合自己的行銷思維,能找到一條較好的商業變現之路,讓音樂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可以說,我的創業是基於自己的從業經歷、專業經歷和各方面累計推導出來的結果,這也是我自己更想做的事情,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要專注於自己更想做的事,從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裡尋找方向,可能會事半功倍!

《執行官》:發掘校園音樂人才固然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但真正實踐起來困難重重。據說,你曾面對大部分訓練生因職業規劃而退出的情形,是否這些大學生原本不應該去的培養?或者你的方向選擇錯了?

何湘林:我們第一批入圍練習生接近30人,最終出道、發行專輯、目前還留在公司的有5人,淘汰率很高。我認為藝人異于常人,能夠成為藝人的人,信心、決心、天賦都必不可少,運氣也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許多藝人的成名看起來都是很偶然的,比如TFBOYS組合,在時代峰峻推出他們之前,還有很多男孩子的形象、氣質都遠遠超過現在的三位,但是他們也沒辦法打造第二個TFBOYS;還有像德雲社這麼強大的資源,到目前為止真正捧紅只有一個嶽雲鵬。因此,觀眾喜歡誰是比較偶然的現象,並不是大學生不值得去培養,而是由於這個行業的特質,不能把培養明星看作是一個必然會成功的事情。悟空娛樂目前也沒有把培養藝人作為公司的核心方向,而是把內容、藝人結合的模式作為公司的核心方向。

目前悟空娛樂也簽約了一些成熟藝人,多是各個電視臺的主持人等,他們有非常好的閱歷和素養,我們只需要在主持這個“賽道”之外再開闢一個演員、歌手的賽道,幫助他們全面發展。這種模式的成材率很高,因為他們素質高、資源好,而且具備良好的心態。

當然我們也沒有關閉培養年輕藝人的通道,目前和太平洋影音合作了廣電總局的國家專案——中國青年原創孵化計畫,主要目的是孵化青年原創音樂和人才,推出年輕音樂創作人。這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行了推出6張專輯、7名新人,市場反應也都很不錯。

《執行官》:社會的歌手人才濟濟,但真正成名成腕者廖廖少數,你選擇培訓年青學生作為包裝重點對象,信心來自何處?推進過程中遭遇了怎樣的困難?

何湘林: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藝人,成功的核心在於作品,其它的傳播都是圍繞作品展開的,因為作品得到認可,藝人才能真正稱之為藝人。

我們選擇培養年輕歌手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三點來考慮的,首先,我們本身具備很強大的音樂製作能力,我們的團隊成員都是非常專業的音樂人,能夠很好的控制音樂成品的成本和品質;其次,我做行銷出身,有一些媒體、電視臺等資源去對接,能夠快速推出藝人和作品;第三,源於我們對整個娛樂市場的判斷,在我看來,市場上缺少青年類型的偶像,無論是唱歌還是演戲的藝人年齡都偏大,25歲以內非常成功的歌手不多。然而中國藝術院校培養出來歌唱領域的學生每年十萬計,具備很高的淘金價值。

我們現在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於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接受到的信息量太大,人們很難被一樣東西吸引目光,即使一件很優秀的作品創作出來,很快就會被海量資訊所淹沒,而且大家對音樂作品的需求也不像20年前那樣純粹,無論是創作端還是傳播端,都太雜太亂了。

“打造娛樂的工業流水線”

《執行官》:IP的打造知易行難,悟空音樂在塑造明星方面有什麼過人之處?你的行銷經歷對此有多在幫助?後來又為什麼轉型?

何湘林:我們首先會很快的幫助一名歌手找到身份定位;其次我們擁有發佈管道,通過青年原創孵化計畫推廣該歌手的作品;第三,我們和全國幾十家衛視擁有很好的合作關係,也能夠説明藝人傳播自己的作品;第四,我們自己很強的音樂製作能力,能夠保證有很好的音樂作品。

目前悟空娛樂也不是在轉型,而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娛樂也應該是工業化的流水線,藝人只是工業化流水線中的一個埠,包裝一名藝人時,從音樂製作、影視內容宣發、節目輸送、粉絲管理等都是非常系統化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只是把重心放在藝人身上,會走的非常困難。因此我們現在在打造娛樂化的產業鏈,當我們把製作、發行、行銷等環節串起來時,就能形成非常穩定的娛樂生態,這個生態就能保證我們源源不斷的生產好的娛樂內容,以及依附於內容上的藝人。

《執行官》:2015年,悟空音樂推出青春原創三部曲,其中的《放肆青春》與華南同名人文社群有什麼關係?在你看來,社群運作對於創業有著怎樣的啟示和借鑒?

何湘林:青春三部曲是有情懷在裡面的,在校園民謠時代我們聽的是青春,所以當我決定回歸校園音樂時,自然會想到青春的主題。青春三部曲第一張叫《放肆青春》,第二張叫《純真青春》,第三張叫《飛young青春》,代表了青春的三種狀態,也是我們的成長過程。

我和“放肆青春”社群發起人熊曉傑是很好的朋友,在創辦悟空娛樂的過程中,向“放肆青春”社群許多群友請教,如方輝大哥、放哥、王厚明老師等,從他們身上吸取了很多他們對於這個行業的看法,他們也給我提供了很多機會,我們也成為長隆的的音樂供應商,為長隆打造了很多經典的音樂。今年我們為長隆拍了第一部定制劇——水上歌舞飛揚,是一部集合音樂、歌舞的青春音樂歌舞片,在網上有幾千萬的播放量,也代表了我們的一種態度。

我認為社群對創業的啟示主要集中在人的方面,因為社群是人彙聚的地方,裡面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想,在不同的分享、交流過程中能吸取很多正面的營養,同時也能實現資源上的交流。

《執行官》:2016年,悟空音樂開始迎來文娛創業大熱的市場,IP劇、電影市場 節節爬高,你為什麼開始涉足網路綜藝節目、並成立悟空影視?

何湘林:我先糾正一個小問題,悟空影視的成立不是晚於悟空音樂的,它倆差不多同時成立起來的。我在成立悟空音樂時就意識到,娛樂的內容一定要有視覺化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創立悟空音樂時自然而然做了許多音樂節目的嘗試,因此成立了悟空影視。

在2016年我們開始了轉型,我發現純文藝類的音樂節目很難找到商業贊助,基於此我們研發了一檔全新兩性類的綜藝節目《啪啪說》。這個節目第一季的播放總量已經突破2.7個億,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體量,在很短的時間獲得了巨大的社會關注。但就在我們準備開始進行商業化運作時,卻被廣電總局封殺,因為我們的話題尺度實在太大了。之後我們又進行過很多綜藝節目嘗試,但是16年下半年的時候整個市場的風向發生了變化,網路綜藝開始大製作,用大明星、大投入來打造話題,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了,因此我們把兩家公司合併成一個大的娛樂品牌,悟空娛樂。

《執行官》:悟空音樂後來不斷進行轉型,從校園轉向大娛樂。通過不斷的原創音樂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在你看來,這是否與國家大力推進音樂版權的背景密不可分?是否意味著音樂人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何湘林:我不認為音樂人的春天真的到來了,在任何一個市場都會有一小波人因為機緣巧合或是其它原因,享受到行業紅利,但這小部分人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狀況。我們曾經經歷過音樂人的春天,在90年代,如果音樂作品足夠好,在市場上是能賣動的。然而現在想要在音樂平臺上銷售作品很難,這些平臺首先考慮的是作者有沒有流量、有沒有粉絲,而不是作品好壞。新的樂人和作品沒有流量,對平臺來說就沒有價值,對音樂人而言,也就沒有激發他們創作的動力了。

我覺得國家對音樂版權的重視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讓新人、好歌能有管道發光發亮。現在的市場太多嘩眾取寵的音樂,以前我買到一張專輯會因為裡面的好歌而哭泣,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了。

品牌、娛樂、IP的深度融合會成為趨勢

《執行官》:在您看來,娛樂大熱的背後,是趨勢使然,還是“娛樂工業化 ”的產物?你認為娛樂外衣的背後就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這怎麼解釋?

何湘林:國內娛樂市場在我看來是“虛火”大於“真火”,娛樂工業化的前提是整個娛樂市場的透明,即它是一個可以被量化、流程化的分工明確的市場。我覺得國內娛樂市場還沒有實現工業化,因為整個運作環節都不成熟。歐美市場基本實現了娛樂大工業,但是中國離娛樂大工業的概念還比較遠。

所謂娛樂外衣背後是工業化產品,指的是任何一個娛樂產品,無論是一首歌、一部電影或是連續劇,拆開來看都是一個工業化的流程體系。中國娛樂產品的成功有個詞叫“現象級”,但現象級就代表了它是不可預測的,是偶然而不可複製的,比如我們很難再複製一部《戰狼2》,而迪士尼、漫威每一部影片都能收穫穩定的票房,這就是娛樂工業化帶來的效果。

悟空娛樂在未來不會追逐現象級產品,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去建構娛樂工業化的環節。目前我們有自己的藝人、有自己的音樂製作團隊、編劇、導演團隊等等。過去三年我們只在做一件事情——建廠,把我們製造娛樂產品的“工廠”建起來後,未來就能生產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找到最熱門的市場、發揮價格優勢、提供行銷支援,這就是娛樂工業化。

《執行官》:隨著網路自製劇、自製綜藝火熱,互聯網的快節奏似乎又在催生大批粗製濫造的“工業品”,你對此怎麼看

何湘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資本看好市場時會瘋狂湧入,就像池塘裡的魚要想辦法撈出來一樣。很多劇或者綜藝節目,都是以資金為導向的,什麼熱門做什麼、什麼項目短平快、回報高就做什麼。這中間也有許多人虧的一塌糊塗,以為又一個大IP就能做很好,其實大IP撲街的情況也有很多。

想要做出好的娛樂產品,要把內部體系做好,具備把控成本和出品品質的能力,同時要能整合行銷管道,如此一來,即便製作成本有限,也可以做出小而精的產品。

《執行官》:在流量日益稀缺的現在,娛樂成為企業行銷大戰的重要戰場。對企業而言,要如何選擇合適的文娛項目?如何挖掘娛樂節目背後的粉絲群體?

何湘林:流量日益稀缺是行業現實,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企業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攻佔消費者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文娛項目一定要和品牌有非常深入的結合。許多產品都有特定的消費場景,用廣告和消費者進行溝通很有距離感,但是通過影視劇或是娛樂行銷的方式進行溝通,能夠刺激消費者在某些場景下對產品產生認可。

比如,今年年初我們和品立男裝合作推出《時尚之王1》,我們做了四件事情來推廣,第一是場景植入,把店鋪、辦公室場景融入到劇情裡;第二是產品植入,劇裡的男性角色的服裝都由品立提供;第三是創始人明星化,我們讓品立男裝創始人在劇中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第四是品牌理念的植入,劇情中的男裝品牌就叫“品立”,有了這些合作,品立男裝今年的銷售額是去年的2.5倍。除此之外,品立還把劇照、花絮拿來做深度融合,都有很強的化學反應。

《執行官》:眾多企業在選擇代言或明星合作時,往往”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只對一線明星感興趣,而對三四線明星不太感冒,作為曾經從事行銷工作現進入娛樂產業的你對此怎麼看?如果你來建議中國智造企業與你們的明星們結合,你有什麼建議?

何湘林:我舉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從《魔女的羽衣》開始,我們和品牌之間的合作就不再是品牌贊助這種簡單的合作,而是開始了娛樂產業化的探索,和品牌共同開發產品。目前我們的產品覆蓋洗髮水、護髮素、口紅等十幾個品類的產品。我們的合作主要是授權產品聯動,與我們合作的品牌可以借助整個劇碼來為品牌做行銷,提升品牌溢價,從前期拍攝、宣傳到上線, 整個過程中都可以進行聯動、合作,實現共贏。在聯動中我們有三種合作模式,第一種是投資劇碼,第二種是IP授權費,第三種是我們從產品的銷售額中拿10%-15%作為回報。未來我們從品牌授權上獲取的利益可能會比發行收入要高很多,這樣就能請更大的明星去推動更多的資源對接。我認為品牌、娛樂、IP的深度融合會成為未來企業與明星開展合作的主要方式,這就是我們正在設計的方向。

基於此,我們接下來《王子的面具》第三部應該會建立一個娛樂產業行銷聯盟,目前已經有接近20個品牌加入進來,我們計畫研發超過100款產品,形成集群效應,這樣就會獲得更大的價值。

關掉悟空網路是壯士斷臂

段傳敏:小時候的夢想過了也就過了,但作為曾經的校園校隊的貝斯手為什麼重回音樂行業?熱愛的事情一定要成為一種職業嗎?

何湘林:年輕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想法,喜歡音樂就是單純的喜歡,也沒有思考以後要不要以此為職業,大學畢業後也沒有選擇音樂行業,而是進入了媒體、進入了廣告行銷行業。最初創業時也是因為小事觸動了內心的情懷,在創業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最終找到我們的優勢和最適合的方向。在這個過程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第一是代價要小、第二是嘗試速度要快、第三是轉變要堅決,當一條路走不下去時不要猶豫,迅速轉變方向。我當時關掉悟空網路時就是抱著一種斷臂的態度,雖然傷筋動骨,但是決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堅決。

觀察員胡夏:作為公司創始人,您在商業上最關心的三件事是什麼?

何湘林:關心還是我前面提到的工業化思維,第一點是有沒有自己的生產能力,以此打造優秀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第二點是成本,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才有競爭優勢;第三點是多元,即銷售管道、變現途徑等是否多元化,在多元化的過程中娛樂工業化就很重要。

觀察員胡夏:娛樂行銷會成為新的行銷主流嗎?您是怎麼認為的?

何湘林:娛樂行銷一定會成為新的行銷主流,但不一定會是最主要的方式,因為這個時代資訊接收方式太多元了,這樣使得分眾媒體成為目前效果最好的媒體形式。娛樂行銷的產品太多了,因此受眾選擇的精准性很重要,要有非常精確的用戶畫像,做好投放管道的分析。

段傳敏:您創辦了悟空影視、悟空音樂,為何對孫悟空這個形象如此癡迷?他是否象徵了你的某種精神特質?

何湘林:選擇悟空做名字,是因為做悟空網路時,設計師為我設計了孫悟空形象的logo,他說孫悟空代表了樂觀、無畏、充滿鬥志的形象,很符合創業公司的精神氣質,我說這個非常好,於是公司名字也就叫悟空了。

我在學校裡做創業導師和行銷導師,很多學生都說聽我講課就像在聽師兄講課一樣,慢慢就開始叫我大師兄了。我覺得這個名字也很好,後來就變成了我個人的一個代稱。

段傳敏:什麼時候是你最孤獨的時候,你會想什麼做什麼?

何湘林:我覺得年輕的時候孤獨特別多,因為那時會對未來有很多思考,也不知道自已要做什麼,很容易就待在一個情境裡出不來,就會很孤獨。當我真正成為一個經營者、成為家庭裡的家長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孤獨,因為每天都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樂觀的去面對才能跨過這個問題,所以我現在很少有孤獨的時候。

觀察員胡夏:按照您的方式,是不是行銷的節奏太慢,會不會影響產品推廣的節點?

何湘林:一個成熟的產品都是有週期的,從研發到上市的週期同時也是行銷的週期,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並不慢,不會影響產品推廣的節點。我做了十年的市場行銷,會給我們的合作夥伴建議他們適合哪種合作方式。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快時尚品牌還是少數,我們的劇碼中植入的產品都不是時效性特別強的產品,我們在提升他們銷量的同時提升產品的生存週期,就能減少研發成本、保持持久的銷售能力,這對於品牌來說都是有利的,並不會影響產品的推廣節點。

《執行官》:我們認為中國智造主要體現在技術、工業設計、行銷品牌和模式創 新上,這樣利用更多知識的企業可以代表未來的中國智造。您認同嗎 ?在您看來,哪些企業可以稱為中國智造的代表?

何湘林:一個企業如果只知道最快速的賺錢方法,同時又是一個行業的絕對壟斷者,如果不停下來想想,而是持續的慣性往前跑、越滾越大,這個是很危險的。智造的核心一定的更成熟的商業化和技術驅動力,缺一不可,中國企業的智造過程不要變成自以為是或者純粹趕上風口和造概念的企業,那樣也同樣危險。

(鳴謝慕思寢具獨家冠名《CEO說》; 鳴謝禮品合作夥伴美容&健康電器專家品牌SKG; 彙聚全球23國營養的湯臣倍健。特別鳴謝:特邀嘉賓主持、原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蔚觀文化總裁、lilali能動衣品牌創始人 胡夏先生)

《CEO說》更多精彩文章閱讀:

1、張春蔚:超級IP的互聯網溫度從哪裡來

2、大隱:尋找藝術與商業的對接點

3、田品:我的Y7餐廳是多元文化混搭基地,是餐飲業的“新生物”

4、音樂怪咖老田:我其實沒有什麼“商道”,就是純粹玩音樂而已

5、傅博:十年轉型,步步下沉

6、邱小鋒:社群是移互時代的創業孵化器——我的社群商業旅程感悟

7、閆軍:服裝行業的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該怎麼做?

8、喻曉馬:網紅直播:品牌的IP化之路

9、張華:意象表現主義華人畫家的東西方文化之旅

10、內部人士葉明獨家分享:江小白品牌崛起的秘訣是什麼?

12、鄭煥良:90後大學畢業賣啤酒,父母竟然砸鍋賣鐵支持他

13、熊浩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報價70萬的明星最後20萬成交

14、曾經沉迷遊戲的90後CEO說:改變一個人的不是他沉迷於什麼,而是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15、郭佳媛:青春必須炫舞,熱愛做成事業

16、侯定文:一家諮詢公司如何做出令人尖叫的口碑

17、SKG劉傑:“成為一家用戶尊重、夥伴 感動的平臺型企業”

18、杜建君:管道的戰略、文化和變革賦能,廠商一體化協同如何實現?

19、太合音樂司新穎:如何最大化挖掘明星行銷的價值

20、維意定制CEO 歐陽熙:以顧客為中心的模式反覆運算

21、趙輝:碎片化時代的戰略行銷還有用嗎?

22、左湘淩:基於智慧+的戰略連結,共創共用中國智造

23、李春田:共用經濟的價值、泡沫和未來

《執行官》:你有在省廣、迅雷等企業的行銷高管經歷,因此,悟空音樂節難免開始以商業行銷為重點,但進軍音樂圈畢竟還是要以音樂本身為商業重心,2015年你決意進軍悟空音樂緣於什麼?

何湘林:我在最初進入音樂領域時的就一句話,“與最簡單的聲音對話”。我們這一代人受校園民謠影響很大,但是校園民謠在那段時間之後,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銷聲匿跡了,因此,我當時就想既然校園音樂的潛在市場一直存在,我們能不能把它重新拾起來?

大學生是很大的音樂消費群體,依託於此悟空音樂才能有土壤。基於這些思考,我們重新打出校園音樂的大旗,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局面,打造出中國最大的校園音樂平臺。然而,開始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因為中國音樂市場的變現比較困難,而校園音樂市場就更加難變現。但是隨著未來中國對版權問題的重視,音樂作為IP另外一個強大埠,也一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一部影片的生存週期很短,一部新片在三個月後的商業價值已經很小,但是音樂作品可以流傳幾十年,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都能給音樂版權所有者帶來數十年的商業價值開發,這也是我決意進入音樂市場另外一個原因。另外情懷還是有一點的,我上大學時做了多年樂隊,自己也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我相信再結合自己的行銷思維,能找到一條較好的商業變現之路,讓音樂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可以說,我的創業是基於自己的從業經歷、專業經歷和各方面累計推導出來的結果,這也是我自己更想做的事情,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要專注於自己更想做的事,從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裡尋找方向,可能會事半功倍!

《執行官》:發掘校園音樂人才固然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但真正實踐起來困難重重。據說,你曾面對大部分訓練生因職業規劃而退出的情形,是否這些大學生原本不應該去的培養?或者你的方向選擇錯了?

何湘林:我們第一批入圍練習生接近30人,最終出道、發行專輯、目前還留在公司的有5人,淘汰率很高。我認為藝人異于常人,能夠成為藝人的人,信心、決心、天賦都必不可少,運氣也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許多藝人的成名看起來都是很偶然的,比如TFBOYS組合,在時代峰峻推出他們之前,還有很多男孩子的形象、氣質都遠遠超過現在的三位,但是他們也沒辦法打造第二個TFBOYS;還有像德雲社這麼強大的資源,到目前為止真正捧紅只有一個嶽雲鵬。因此,觀眾喜歡誰是比較偶然的現象,並不是大學生不值得去培養,而是由於這個行業的特質,不能把培養明星看作是一個必然會成功的事情。悟空娛樂目前也沒有把培養藝人作為公司的核心方向,而是把內容、藝人結合的模式作為公司的核心方向。

目前悟空娛樂也簽約了一些成熟藝人,多是各個電視臺的主持人等,他們有非常好的閱歷和素養,我們只需要在主持這個“賽道”之外再開闢一個演員、歌手的賽道,幫助他們全面發展。這種模式的成材率很高,因為他們素質高、資源好,而且具備良好的心態。

當然我們也沒有關閉培養年輕藝人的通道,目前和太平洋影音合作了廣電總局的國家專案——中國青年原創孵化計畫,主要目的是孵化青年原創音樂和人才,推出年輕音樂創作人。這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行了推出6張專輯、7名新人,市場反應也都很不錯。

《執行官》:社會的歌手人才濟濟,但真正成名成腕者廖廖少數,你選擇培訓年青學生作為包裝重點對象,信心來自何處?推進過程中遭遇了怎樣的困難?

何湘林: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藝人,成功的核心在於作品,其它的傳播都是圍繞作品展開的,因為作品得到認可,藝人才能真正稱之為藝人。

我們選擇培養年輕歌手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三點來考慮的,首先,我們本身具備很強大的音樂製作能力,我們的團隊成員都是非常專業的音樂人,能夠很好的控制音樂成品的成本和品質;其次,我做行銷出身,有一些媒體、電視臺等資源去對接,能夠快速推出藝人和作品;第三,源於我們對整個娛樂市場的判斷,在我看來,市場上缺少青年類型的偶像,無論是唱歌還是演戲的藝人年齡都偏大,25歲以內非常成功的歌手不多。然而中國藝術院校培養出來歌唱領域的學生每年十萬計,具備很高的淘金價值。

我們現在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於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接受到的信息量太大,人們很難被一樣東西吸引目光,即使一件很優秀的作品創作出來,很快就會被海量資訊所淹沒,而且大家對音樂作品的需求也不像20年前那樣純粹,無論是創作端還是傳播端,都太雜太亂了。

“打造娛樂的工業流水線”

《執行官》:IP的打造知易行難,悟空音樂在塑造明星方面有什麼過人之處?你的行銷經歷對此有多在幫助?後來又為什麼轉型?

何湘林:我們首先會很快的幫助一名歌手找到身份定位;其次我們擁有發佈管道,通過青年原創孵化計畫推廣該歌手的作品;第三,我們和全國幾十家衛視擁有很好的合作關係,也能夠説明藝人傳播自己的作品;第四,我們自己很強的音樂製作能力,能夠保證有很好的音樂作品。

目前悟空娛樂也不是在轉型,而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娛樂也應該是工業化的流水線,藝人只是工業化流水線中的一個埠,包裝一名藝人時,從音樂製作、影視內容宣發、節目輸送、粉絲管理等都是非常系統化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只是把重心放在藝人身上,會走的非常困難。因此我們現在在打造娛樂化的產業鏈,當我們把製作、發行、行銷等環節串起來時,就能形成非常穩定的娛樂生態,這個生態就能保證我們源源不斷的生產好的娛樂內容,以及依附於內容上的藝人。

《執行官》:2015年,悟空音樂推出青春原創三部曲,其中的《放肆青春》與華南同名人文社群有什麼關係?在你看來,社群運作對於創業有著怎樣的啟示和借鑒?

何湘林:青春三部曲是有情懷在裡面的,在校園民謠時代我們聽的是青春,所以當我決定回歸校園音樂時,自然會想到青春的主題。青春三部曲第一張叫《放肆青春》,第二張叫《純真青春》,第三張叫《飛young青春》,代表了青春的三種狀態,也是我們的成長過程。

我和“放肆青春”社群發起人熊曉傑是很好的朋友,在創辦悟空娛樂的過程中,向“放肆青春”社群許多群友請教,如方輝大哥、放哥、王厚明老師等,從他們身上吸取了很多他們對於這個行業的看法,他們也給我提供了很多機會,我們也成為長隆的的音樂供應商,為長隆打造了很多經典的音樂。今年我們為長隆拍了第一部定制劇——水上歌舞飛揚,是一部集合音樂、歌舞的青春音樂歌舞片,在網上有幾千萬的播放量,也代表了我們的一種態度。

我認為社群對創業的啟示主要集中在人的方面,因為社群是人彙聚的地方,裡面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想,在不同的分享、交流過程中能吸取很多正面的營養,同時也能實現資源上的交流。

《執行官》:2016年,悟空音樂開始迎來文娛創業大熱的市場,IP劇、電影市場 節節爬高,你為什麼開始涉足網路綜藝節目、並成立悟空影視?

何湘林:我先糾正一個小問題,悟空影視的成立不是晚於悟空音樂的,它倆差不多同時成立起來的。我在成立悟空音樂時就意識到,娛樂的內容一定要有視覺化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創立悟空音樂時自然而然做了許多音樂節目的嘗試,因此成立了悟空影視。

在2016年我們開始了轉型,我發現純文藝類的音樂節目很難找到商業贊助,基於此我們研發了一檔全新兩性類的綜藝節目《啪啪說》。這個節目第一季的播放總量已經突破2.7個億,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體量,在很短的時間獲得了巨大的社會關注。但就在我們準備開始進行商業化運作時,卻被廣電總局封殺,因為我們的話題尺度實在太大了。之後我們又進行過很多綜藝節目嘗試,但是16年下半年的時候整個市場的風向發生了變化,網路綜藝開始大製作,用大明星、大投入來打造話題,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了,因此我們把兩家公司合併成一個大的娛樂品牌,悟空娛樂。

《執行官》:悟空音樂後來不斷進行轉型,從校園轉向大娛樂。通過不斷的原創音樂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在你看來,這是否與國家大力推進音樂版權的背景密不可分?是否意味著音樂人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何湘林:我不認為音樂人的春天真的到來了,在任何一個市場都會有一小波人因為機緣巧合或是其它原因,享受到行業紅利,但這小部分人並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狀況。我們曾經經歷過音樂人的春天,在90年代,如果音樂作品足夠好,在市場上是能賣動的。然而現在想要在音樂平臺上銷售作品很難,這些平臺首先考慮的是作者有沒有流量、有沒有粉絲,而不是作品好壞。新的樂人和作品沒有流量,對平臺來說就沒有價值,對音樂人而言,也就沒有激發他們創作的動力了。

我覺得國家對音樂版權的重視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讓新人、好歌能有管道發光發亮。現在的市場太多嘩眾取寵的音樂,以前我買到一張專輯會因為裡面的好歌而哭泣,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能打動人心的作品了。

品牌、娛樂、IP的深度融合會成為趨勢

《執行官》:在您看來,娛樂大熱的背後,是趨勢使然,還是“娛樂工業化 ”的產物?你認為娛樂外衣的背後就是一件工業化的產品,這怎麼解釋?

何湘林:國內娛樂市場在我看來是“虛火”大於“真火”,娛樂工業化的前提是整個娛樂市場的透明,即它是一個可以被量化、流程化的分工明確的市場。我覺得國內娛樂市場還沒有實現工業化,因為整個運作環節都不成熟。歐美市場基本實現了娛樂大工業,但是中國離娛樂大工業的概念還比較遠。

所謂娛樂外衣背後是工業化產品,指的是任何一個娛樂產品,無論是一首歌、一部電影或是連續劇,拆開來看都是一個工業化的流程體系。中國娛樂產品的成功有個詞叫“現象級”,但現象級就代表了它是不可預測的,是偶然而不可複製的,比如我們很難再複製一部《戰狼2》,而迪士尼、漫威每一部影片都能收穫穩定的票房,這就是娛樂工業化帶來的效果。

悟空娛樂在未來不會追逐現象級產品,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去建構娛樂工業化的環節。目前我們有自己的藝人、有自己的音樂製作團隊、編劇、導演團隊等等。過去三年我們只在做一件事情——建廠,把我們製造娛樂產品的“工廠”建起來後,未來就能生產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找到最熱門的市場、發揮價格優勢、提供行銷支援,這就是娛樂工業化。

《執行官》:隨著網路自製劇、自製綜藝火熱,互聯網的快節奏似乎又在催生大批粗製濫造的“工業品”,你對此怎麼看

何湘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資本看好市場時會瘋狂湧入,就像池塘裡的魚要想辦法撈出來一樣。很多劇或者綜藝節目,都是以資金為導向的,什麼熱門做什麼、什麼項目短平快、回報高就做什麼。這中間也有許多人虧的一塌糊塗,以為又一個大IP就能做很好,其實大IP撲街的情況也有很多。

想要做出好的娛樂產品,要把內部體系做好,具備把控成本和出品品質的能力,同時要能整合行銷管道,如此一來,即便製作成本有限,也可以做出小而精的產品。

《執行官》:在流量日益稀缺的現在,娛樂成為企業行銷大戰的重要戰場。對企業而言,要如何選擇合適的文娛項目?如何挖掘娛樂節目背後的粉絲群體?

何湘林:流量日益稀缺是行業現實,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企業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攻佔消費者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文娛項目一定要和品牌有非常深入的結合。許多產品都有特定的消費場景,用廣告和消費者進行溝通很有距離感,但是通過影視劇或是娛樂行銷的方式進行溝通,能夠刺激消費者在某些場景下對產品產生認可。

比如,今年年初我們和品立男裝合作推出《時尚之王1》,我們做了四件事情來推廣,第一是場景植入,把店鋪、辦公室場景融入到劇情裡;第二是產品植入,劇裡的男性角色的服裝都由品立提供;第三是創始人明星化,我們讓品立男裝創始人在劇中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第四是品牌理念的植入,劇情中的男裝品牌就叫“品立”,有了這些合作,品立男裝今年的銷售額是去年的2.5倍。除此之外,品立還把劇照、花絮拿來做深度融合,都有很強的化學反應。

《執行官》:眾多企業在選擇代言或明星合作時,往往”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只對一線明星感興趣,而對三四線明星不太感冒,作為曾經從事行銷工作現進入娛樂產業的你對此怎麼看?如果你來建議中國智造企業與你們的明星們結合,你有什麼建議?

何湘林:我舉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從《魔女的羽衣》開始,我們和品牌之間的合作就不再是品牌贊助這種簡單的合作,而是開始了娛樂產業化的探索,和品牌共同開發產品。目前我們的產品覆蓋洗髮水、護髮素、口紅等十幾個品類的產品。我們的合作主要是授權產品聯動,與我們合作的品牌可以借助整個劇碼來為品牌做行銷,提升品牌溢價,從前期拍攝、宣傳到上線, 整個過程中都可以進行聯動、合作,實現共贏。在聯動中我們有三種合作模式,第一種是投資劇碼,第二種是IP授權費,第三種是我們從產品的銷售額中拿10%-15%作為回報。未來我們從品牌授權上獲取的利益可能會比發行收入要高很多,這樣就能請更大的明星去推動更多的資源對接。我認為品牌、娛樂、IP的深度融合會成為未來企業與明星開展合作的主要方式,這就是我們正在設計的方向。

基於此,我們接下來《王子的面具》第三部應該會建立一個娛樂產業行銷聯盟,目前已經有接近20個品牌加入進來,我們計畫研發超過100款產品,形成集群效應,這樣就會獲得更大的價值。

關掉悟空網路是壯士斷臂

段傳敏:小時候的夢想過了也就過了,但作為曾經的校園校隊的貝斯手為什麼重回音樂行業?熱愛的事情一定要成為一種職業嗎?

何湘林:年輕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想法,喜歡音樂就是單純的喜歡,也沒有思考以後要不要以此為職業,大學畢業後也沒有選擇音樂行業,而是進入了媒體、進入了廣告行銷行業。最初創業時也是因為小事觸動了內心的情懷,在創業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最終找到我們的優勢和最適合的方向。在這個過程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第一是代價要小、第二是嘗試速度要快、第三是轉變要堅決,當一條路走不下去時不要猶豫,迅速轉變方向。我當時關掉悟空網路時就是抱著一種斷臂的態度,雖然傷筋動骨,但是決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堅決。

觀察員胡夏:作為公司創始人,您在商業上最關心的三件事是什麼?

何湘林:關心還是我前面提到的工業化思維,第一點是有沒有自己的生產能力,以此打造優秀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第二點是成本,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才有競爭優勢;第三點是多元,即銷售管道、變現途徑等是否多元化,在多元化的過程中娛樂工業化就很重要。

觀察員胡夏:娛樂行銷會成為新的行銷主流嗎?您是怎麼認為的?

何湘林:娛樂行銷一定會成為新的行銷主流,但不一定會是最主要的方式,因為這個時代資訊接收方式太多元了,這樣使得分眾媒體成為目前效果最好的媒體形式。娛樂行銷的產品太多了,因此受眾選擇的精准性很重要,要有非常精確的用戶畫像,做好投放管道的分析。

段傳敏:您創辦了悟空影視、悟空音樂,為何對孫悟空這個形象如此癡迷?他是否象徵了你的某種精神特質?

何湘林:選擇悟空做名字,是因為做悟空網路時,設計師為我設計了孫悟空形象的logo,他說孫悟空代表了樂觀、無畏、充滿鬥志的形象,很符合創業公司的精神氣質,我說這個非常好,於是公司名字也就叫悟空了。

我在學校裡做創業導師和行銷導師,很多學生都說聽我講課就像在聽師兄講課一樣,慢慢就開始叫我大師兄了。我覺得這個名字也很好,後來就變成了我個人的一個代稱。

段傳敏:什麼時候是你最孤獨的時候,你會想什麼做什麼?

何湘林:我覺得年輕的時候孤獨特別多,因為那時會對未來有很多思考,也不知道自已要做什麼,很容易就待在一個情境裡出不來,就會很孤獨。當我真正成為一個經營者、成為家庭裡的家長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孤獨,因為每天都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樂觀的去面對才能跨過這個問題,所以我現在很少有孤獨的時候。

觀察員胡夏:按照您的方式,是不是行銷的節奏太慢,會不會影響產品推廣的節點?

何湘林:一個成熟的產品都是有週期的,從研發到上市的週期同時也是行銷的週期,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並不慢,不會影響產品推廣的節點。我做了十年的市場行銷,會給我們的合作夥伴建議他們適合哪種合作方式。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快時尚品牌還是少數,我們的劇碼中植入的產品都不是時效性特別強的產品,我們在提升他們銷量的同時提升產品的生存週期,就能減少研發成本、保持持久的銷售能力,這對於品牌來說都是有利的,並不會影響產品的推廣節點。

《執行官》:我們認為中國智造主要體現在技術、工業設計、行銷品牌和模式創 新上,這樣利用更多知識的企業可以代表未來的中國智造。您認同嗎 ?在您看來,哪些企業可以稱為中國智造的代表?

何湘林:一個企業如果只知道最快速的賺錢方法,同時又是一個行業的絕對壟斷者,如果不停下來想想,而是持續的慣性往前跑、越滾越大,這個是很危險的。智造的核心一定的更成熟的商業化和技術驅動力,缺一不可,中國企業的智造過程不要變成自以為是或者純粹趕上風口和造概念的企業,那樣也同樣危險。

(鳴謝慕思寢具獨家冠名《CEO說》; 鳴謝禮品合作夥伴美容&健康電器專家品牌SKG; 彙聚全球23國營養的湯臣倍健。特別鳴謝:特邀嘉賓主持、原央視紀錄頻道創意編導、蔚觀文化總裁、lilali能動衣品牌創始人 胡夏先生)

《CEO說》更多精彩文章閱讀:

1、張春蔚:超級IP的互聯網溫度從哪裡來

2、大隱:尋找藝術與商業的對接點

3、田品:我的Y7餐廳是多元文化混搭基地,是餐飲業的“新生物”

4、音樂怪咖老田:我其實沒有什麼“商道”,就是純粹玩音樂而已

5、傅博:十年轉型,步步下沉

6、邱小鋒:社群是移互時代的創業孵化器——我的社群商業旅程感悟

7、閆軍:服裝行業的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該怎麼做?

8、喻曉馬:網紅直播:品牌的IP化之路

9、張華:意象表現主義華人畫家的東西方文化之旅

10、內部人士葉明獨家分享:江小白品牌崛起的秘訣是什麼?

12、鄭煥良:90後大學畢業賣啤酒,父母竟然砸鍋賣鐵支持他

13、熊浩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報價70萬的明星最後20萬成交

14、曾經沉迷遊戲的90後CEO說:改變一個人的不是他沉迷於什麼,而是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15、郭佳媛:青春必須炫舞,熱愛做成事業

16、侯定文:一家諮詢公司如何做出令人尖叫的口碑

17、SKG劉傑:“成為一家用戶尊重、夥伴 感動的平臺型企業”

18、杜建君:管道的戰略、文化和變革賦能,廠商一體化協同如何實現?

19、太合音樂司新穎:如何最大化挖掘明星行銷的價值

20、維意定制CEO 歐陽熙:以顧客為中心的模式反覆運算

21、趙輝:碎片化時代的戰略行銷還有用嗎?

22、左湘淩:基於智慧+的戰略連結,共創共用中國智造

23、李春田:共用經濟的價值、泡沫和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