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法釀酒:綿長酒香中,原汁原味的鄉村滋味

天水土法釀酒:綿長酒香中原汁原味的鄉村滋味

新酒出爐

王貫兒展示篦子簾

酒甑子上架盆甑子

收集酒液的酒盤子

沽一杯陳酒

隴南裕河鄉土法釀酒

發酵中的玉米原料

陳年酒麴

中國是酒的故鄉,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 酒和酒文化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如今, 工業酒企雄霸酒品市場, 但身處農村的一些手藝人仍熱衷自己動手釀造美酒。 在甘肅天水隴南一帶, 仍然有一些土法釀酒的民間手工藝在綿綿歲月中流轉, 向外界展示著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

它的滋味在記者看來, 完全不如去歲文友送的那瓶“明光仙”, 更加清冽動人

天氣漸暖, 南方的春花開得正盛, 朋友從南方快遞給記者兩瓶新鮮的“花釀”, 說嘗嘗鮮.。

這兩瓶鮮花發酵的“花釀”有著花朵一樣玫紅的顏色,看著薄若透明的淡粉色花瓣點綴在酒液中,起伏有姿。

杯中這新奇的“花釀”,甜絲絲的,酒精度數比啤酒都還要低一些,更像是鮮花糖水,記者笑了,這或許又是深諳炒作之道的商家玩的概念吧,它的滋味在記者看來,完全不如天水文友送的那瓶“明光仙”,更加清冽動人。

聯想開來,花開引蝶,花落結果。果子成熟落地自然發酵,便是地球上最早的酒。所以,人們都普遍認為,酒的出現,與其說是人類的發明,倒不如是大自然的產物來得更為貼切。可是,聰慧的先民,總是能從大自然中汲取,然後借助工具,創造發明,才有了人工釀酒。

那麼人工釀酒最早究竟出現於何時?確切的記錄無從考證,但是按照央視的新聞報導,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禦酒,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專家在發掘清理一座西漢早期墓葬時,出土了17件青銅器,其中兩件青銅鐘裡裝有51斤西漢美酒。專家現場證實,鐘裡的酒系糧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飲!甚至在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也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

那麼記者桌上純屬土法釀造的這瓶“明光仙”,它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至今在隴原的定西、天水、隴南以至甘南的一些鄉村,我們偶然還能見到這種近乎原始卻非常正宗的土法蒸餾酒的釀酒工藝,這些手藝人用心對待每一道工序,祖輩之風絲毫不變,我們決定以娘娘壩的南峪村為樣本,體味一下鄉村中的酒香滋味。

以前每每記者來到天水,說起娘娘壩土法釀酒,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這一戶人家的男主人王貫兒,就是天水土法釀酒的第七代傳人,也是天水市土法釀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明光仙”就是他的傑作。

3月29日上午記者從蘭州出發,趕往天水市秦州區的娘娘壩,去會一會王貫兒。

南方花正豔,北方麥返青。綠茸茸的冬麥在北方的早春顯得格外鮮綠,在大山向陽處,幾株桃花難耐春風撩撥,率先綻放。春天的氣息在這裡,已經漸濃。

多少年來,王貫兒都一直完整地沿用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最原始的方法釀酒,守著這一項老傳統

正午的時候,記者到達了娘娘壩鎮的南峪村。在娘娘壩河邊,見到了天水土法釀酒的傳承人王貫兒。今年53歲的王貫兒,是當地遠近有名的釀酒匠人。

跟隨著王貫兒,沿著河堤走到了遠離馬路的一處小院。院前一條小路,小路邊是兩處翻了一半的農田。王貫兒說,這兩塊地是他平時勞作的地方,種點農作物自己一家人吃。遠處的大山草木皆綠,這一天陰天,山頭上雲霧低壓,有點冷。

娘娘壩鎮位於秦州區南部,距秦城區43公里。境內屬於西秦嶺南麓,小隴山林區,長江流域,地勢起伏較大,地域廣闊,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屬寒冷陰濕地區。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169米,最低海拔687米,平均海拔1850米。國道316線貫穿全鎮,並有娘李、樊羅、董甘、劉大四條公路穿越全鎮,交通方便。有娘娘壩和錢家壩兩條河流,娘娘壩河發源于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水嶺的齊壽山,是嘉陵江的源頭。

傳說明朝曾派花聖母娘娘鎮守過境內牡丹山,故起名“娘娘榨”,後傳音為娘娘壩。

我們沿著小路緩步向前,它的盡頭直通王貫兒的家中,他的釀酒作坊也在這座小院裡。屋後養著雞,王貫兒的小孫子在院子裡蹣跚學步,普普通通的一座農家小院,充滿靜謐。

進屋坐定,王貫兒就打開了話匣:土法釀酒,有兩種。一種是純靠發酵,另一種則是蒸餾。他的釀酒工藝就是蒸餾取酒。多少年來,他都一直完整沿用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最原始的方法,沒有跟風做過多的改變,只為守住這一項老傳統。

范仲淹的《漁家傲》中曾有“濁酒一杯家萬里”這樣的詞句,從釀酒工藝上詮釋是說古時釀酒技術不發達,酒不如現今所見到的白酒清透,比較渾濁。那麼,王貫兒的土法釀酒,釀出來的酒是不是也是“濁酒一杯”?聽到記者如此發問,王貫兒哈哈一笑,擺手否定了。“我的酒,透亮度也非常好!”

細問究竟,原來這就是最早的發酵取酒和蒸餾取酒的不同。早先,發酵取酒由於釀造工藝和器具的精細度不夠,酒漿和酒糟是混合在一起飲用的,所以才有了濁酒的說法。

傳說釀酒的祖師爺杜康,將秫(高粱)造酒,並且將酒糟和酒漿分離,瀝出清透的酒漿,極大地提升了釀酒工藝,從而流傳至今,這也是杜康釀酒最大的成就。

古代釀制的酒是酒與糟混在一起的,到了周代,才有了所謂的“清酒”(《周禮》)。這種白酒,最早是與祭祀有關,人們在祭祀時,曾束一把白茅草塞在一種酒容器口上,將酒醪傾倒在茅草上,讓酒汁滲下去,以象徵被神飲用。這大概就是最早使酒汁與糟分離所用的方法。

千說萬說,不如實地一看。

跟著王貫兒來到作坊的門前。剛剛開春,天氣還不太熱。往常,都是在春夏時節準備好秋冬釀酒所需的原料和酒麴子,今年王貫兒的首釀還在準備階段,等過了清明就正式開爐。

輕推木門開,一股濃郁的酒糟味撲面而來,不嗆鼻,反而是一種類似於甜醅的香甜味,讓人聞了還想聞,欲罷不能。乾淨整潔的酒坊裡,分為左右兩區,左手邊靠近院牆的是兩座蒸餾取酒的大鍋,右手邊是六個一米見方的池子,上面蓋著棉絮。

蒸餾酒的大鍋在第一時間奪取了記者的關注,像是兩座一人多高的小塔拔地而起。站在鍋邊向內望去,底部又深又黑,造型獨特。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行話與術語,面對著眼前似塔的鍋抑或是似鍋的塔,記者向王貫兒投去了求解答的目光。

王貫兒笑著說,剛好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做酒,要是開始了,怕是就看不到這些蒸餾的家當內部設置了。

民國初期,王貫兒的爺爺以一手釀酒的絕活,在娘娘壩方圓幾十裡享有盛名

土法釀酒,“土”在釀造的工藝和釀酒用到的家當。蒸餾取酒,也可以叫煮料,可以說是土法釀酒的倒數第二個環節,這是和發酵擁有同樣分量的環節,都是考驗做酒人的判斷力和經驗的。

首先,眼前蒸餾用的鍋實際上是由五件不同的器物組成。下嵌在地底的有一口直徑近半米的大鐵鍋,這個叫做底鍋;地面之上的是王貫兒砌的桶狀的泥圈,有五六十釐米高,這個叫做酒甑子;酒甑子上面是用木板箍成的盆甑子,盆甑子上有一個孔,穿孔而過的是酒盤子,在盆甑子的內部;還有一口同樣大小的鐵鍋立在盆甑子的正上方,這個叫做天鍋,鍋上面有蓋。除了底鍋和酒甑子已經固定好以外,其他的雖可以拆卸,但是都緊密相扣。多年在此釀酒,每一件器物上,整個作坊裡都早已浸在酒香味中。

蒸餾取酒時,底鍋裡裝滿水,鍋沿上平鋪用竹竿做成的篦子簾,篦子簾上面再搭幾根木條,放好盆甑子,與底部的底鍋和酒甑子形成一體,然後將原料玉米發酵好以後,與酒麴子混合,倒入酒甑子和盆甑子中,在其上方插好酒盤子,最後天鍋裡面盛滿冷水,底鍋下面燒火加熱。

底鍋加熱,水蒸氣上升與玉米充分接觸融合,然後帶著玉米的精華繼續上升與冰涼的天鍋相遇,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不斷地冷凝在天鍋的鍋底,在鍋底的正下端彙聚,滴在早已等待多時的酒盤子中,順著空心的酒盤子慢慢流出,流進了端放在外側的酒罈裡。火苗燒啊燒,一直燃燒到將玉米的精華全部吸收成酒以後,才慢慢熄火。此時,算是一遍蒸餾取酒完成。

好酒不怕巷子深。

王貫兒的土法釀酒正應了這句話。世代相傳的釀酒技藝,到王貫兒這一代已經是七代單傳了。從十七八歲開始,王貫兒就跟著爺爺學習釀酒,當時同時跟著爺爺學習釀酒的,除了他這一輩的兄弟夥,還有他的叔伯,一共7人。可是到最後,堅持下來並且闖出名聲的卻只有王貫兒一人。技藝精湛、肯吃苦肯學習,是王貫兒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重要原因,最關鍵的其實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酒麴子。

說到酒麴子,這可是釀酒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酒好不好,一看曲子,二看原料,三看水。

上世紀民國初期,秦州區李子園等地,民間釀酒技藝之風日盛,王貫兒的爺爺以一手釀酒的絕活,在娘娘壩方圓幾十裡享有盛名。王貫兒繼承了爺爺的衣缽,這種王家祖傳的酒,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明光仙”。至於酒名緣何叫“明光仙”,至今無法考證。但據有人考察,這種酒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因為朱元璋是安徽明光人,而明光的地名,也是他做了皇帝後才為家鄉欽賜的。近百年來,在安徽明光,就產有“明光酒”,只不過缺少了一個“仙”字。

王貫兒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釀造白酒,保留著釀造匠人雙手的溫度

從祖上到現在,物美價廉喝完不上頭的土酒,備受周圍百姓的追捧。每年王貫兒也只能做出八九百斤酒,留下三分之一與親朋好友分享,其餘的都賣了。

這種純手工釀造的土酒,夏日飲來冰涼解暑,冬日裡倒入小陶罐,可以放在火爐之上,真真兒是“晚來天欲雪,更飲一杯無?”

“明光仙”酒製作選料考究,一般都是精選自家種的顆粒飽滿的玉米。采曲是制酒工藝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做酒麴必須要在夏天三伏天培制,使用的曲子原料是大米磨成的米粉。制曲時,首先要把米粉和藥粉加水攪拌後揉成團,用篩子搖篩成如核桃大小的圓球,再將這些曲子放在麥草中燜上三天,當白色的酒麴變成微黃色時,就成了理想的酒麴,酒麴曬乾以備秋冬做酒使用。

采曲中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加藥,這是決定釀酒品質“傳家寶”的絕技。對於外人,絕對是秘而不傳的。一般來說,按照王貫兒祖傳秘方,要加五十多味藥材,其中就有甘草、柴胡、黨參、陳皮、桃葉等祛風敗火的中草藥。而這些秘密都藏在爺爺留給王貫兒的秘方之中。

好說歹說,王貫兒才最終將祖傳的釀酒秘方翻找出來,但是由於時間長遠,宣紙已經泛黃變脆,還是沒有打開,只能看到極個別的字,這就更加帶有神秘色彩。

每釀一次酒,都要用到250斤左右的玉米原料,需要用到一斤七兩左右的酒麴子,蒸煮出來的酒要把頭曲和二曲按一定比例勾兌後方可飲用,最後這些可飲用的成品酒,也只有30斤左右。這些數字看似普通,但卻是王貫兒和祖上慢慢摸索出來的最佳配比。

水好酒才香。時至今日,王貫兒還是堅持用山中的泉水釀造土酒。

說話間,王貫兒倒了一小杯去年釀的土酒給記者。初入口酒味很濃,口感稍辣,後再品幾口,辣味沒有了,清淡味香,流傳百年的酒麴,後味帶著一絲絲的苦,若不是之前告知,不仔細的話也嘗不出來。用王貫兒自己的話說,現在的瓶子酒滿口辣,不純,他的酒,因為是純糧食釀造所以不會滿口辣。

王貫兒說,現在釀酒,不圖出名發財,就為了滿足周圍朋友鄉親們還好兩口他的酒,也為了不讓這一項技藝在他的手裡失傳了。現在大兒子王登輝也慢慢開始跟著學習,等他學出模樣了,再考慮要不要把秘方傳給他。

在甘肅省內,在天水隴南一帶還留存有一小部分的土法釀酒。去年的六月,記者曾在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鄉,也同樣見到了釀造土酒的匠人,實地考察了釀酒的過程。

人類開始釀酒,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人們有充足的食物剩餘;其二:具備釀酒的器具。作為土酒的原料,南方多採用大米,釀造出米酒;東北多為高粱,釀造出的高粱酒在莫言先生的筆下有過身影。而在大西北,玉米是土酒釀造的主要原料。根據區域地理的不同,同樣是釀造土酒,工藝也差不多,但是原材料的不同造成土酒的口感也不盡相同。

中國玉米種植的區域非常廣,全國各地都有種植。隴南天水一帶,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資源較為豐富,是中國春玉米的主產區之一,這為釀酒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再加上天水隴南地處秦嶺、小隴山林區,原始森林覆蓋,河流眾多,氣候多陰濕,人們為了驅寒暖身,多喜飲酒,也是這一片區域盛行釀酒的原因之一。

當結束了一天勞作,咂一杯新沽土酒,敬的是歲月,喝的是情懷。綿香醇厚的白酒裡,是對莊稼人最好的慰藉有著工匠精神的王貫兒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釀造白酒,保留著釀造匠人雙手的溫度。,極致的態度,也保存了鄉村裡一種專注的生活圖景。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周言 文劉小雷

這兩瓶鮮花發酵的“花釀”有著花朵一樣玫紅的顏色,看著薄若透明的淡粉色花瓣點綴在酒液中,起伏有姿。

杯中這新奇的“花釀”,甜絲絲的,酒精度數比啤酒都還要低一些,更像是鮮花糖水,記者笑了,這或許又是深諳炒作之道的商家玩的概念吧,它的滋味在記者看來,完全不如天水文友送的那瓶“明光仙”,更加清冽動人。

聯想開來,花開引蝶,花落結果。果子成熟落地自然發酵,便是地球上最早的酒。所以,人們都普遍認為,酒的出現,與其說是人類的發明,倒不如是大自然的產物來得更為貼切。可是,聰慧的先民,總是能從大自然中汲取,然後借助工具,創造發明,才有了人工釀酒。

那麼人工釀酒最早究竟出現於何時?確切的記錄無從考證,但是按照央視的新聞報導,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禦酒,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專家在發掘清理一座西漢早期墓葬時,出土了17件青銅器,其中兩件青銅鐘裡裝有51斤西漢美酒。專家現場證實,鐘裡的酒系糧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飲!甚至在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也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

那麼記者桌上純屬土法釀造的這瓶“明光仙”,它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至今在隴原的定西、天水、隴南以至甘南的一些鄉村,我們偶然還能見到這種近乎原始卻非常正宗的土法蒸餾酒的釀酒工藝,這些手藝人用心對待每一道工序,祖輩之風絲毫不變,我們決定以娘娘壩的南峪村為樣本,體味一下鄉村中的酒香滋味。

以前每每記者來到天水,說起娘娘壩土法釀酒,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這一戶人家的男主人王貫兒,就是天水土法釀酒的第七代傳人,也是天水市土法釀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明光仙”就是他的傑作。

3月29日上午記者從蘭州出發,趕往天水市秦州區的娘娘壩,去會一會王貫兒。

南方花正豔,北方麥返青。綠茸茸的冬麥在北方的早春顯得格外鮮綠,在大山向陽處,幾株桃花難耐春風撩撥,率先綻放。春天的氣息在這裡,已經漸濃。

多少年來,王貫兒都一直完整地沿用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最原始的方法釀酒,守著這一項老傳統

正午的時候,記者到達了娘娘壩鎮的南峪村。在娘娘壩河邊,見到了天水土法釀酒的傳承人王貫兒。今年53歲的王貫兒,是當地遠近有名的釀酒匠人。

跟隨著王貫兒,沿著河堤走到了遠離馬路的一處小院。院前一條小路,小路邊是兩處翻了一半的農田。王貫兒說,這兩塊地是他平時勞作的地方,種點農作物自己一家人吃。遠處的大山草木皆綠,這一天陰天,山頭上雲霧低壓,有點冷。

娘娘壩鎮位於秦州區南部,距秦城區43公里。境內屬於西秦嶺南麓,小隴山林區,長江流域,地勢起伏較大,地域廣闊,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屬寒冷陰濕地區。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169米,最低海拔687米,平均海拔1850米。國道316線貫穿全鎮,並有娘李、樊羅、董甘、劉大四條公路穿越全鎮,交通方便。有娘娘壩和錢家壩兩條河流,娘娘壩河發源于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水嶺的齊壽山,是嘉陵江的源頭。

傳說明朝曾派花聖母娘娘鎮守過境內牡丹山,故起名“娘娘榨”,後傳音為娘娘壩。

我們沿著小路緩步向前,它的盡頭直通王貫兒的家中,他的釀酒作坊也在這座小院裡。屋後養著雞,王貫兒的小孫子在院子裡蹣跚學步,普普通通的一座農家小院,充滿靜謐。

進屋坐定,王貫兒就打開了話匣:土法釀酒,有兩種。一種是純靠發酵,另一種則是蒸餾。他的釀酒工藝就是蒸餾取酒。多少年來,他都一直完整沿用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最原始的方法,沒有跟風做過多的改變,只為守住這一項老傳統。

范仲淹的《漁家傲》中曾有“濁酒一杯家萬里”這樣的詞句,從釀酒工藝上詮釋是說古時釀酒技術不發達,酒不如現今所見到的白酒清透,比較渾濁。那麼,王貫兒的土法釀酒,釀出來的酒是不是也是“濁酒一杯”?聽到記者如此發問,王貫兒哈哈一笑,擺手否定了。“我的酒,透亮度也非常好!”

細問究竟,原來這就是最早的發酵取酒和蒸餾取酒的不同。早先,發酵取酒由於釀造工藝和器具的精細度不夠,酒漿和酒糟是混合在一起飲用的,所以才有了濁酒的說法。

傳說釀酒的祖師爺杜康,將秫(高粱)造酒,並且將酒糟和酒漿分離,瀝出清透的酒漿,極大地提升了釀酒工藝,從而流傳至今,這也是杜康釀酒最大的成就。

古代釀制的酒是酒與糟混在一起的,到了周代,才有了所謂的“清酒”(《周禮》)。這種白酒,最早是與祭祀有關,人們在祭祀時,曾束一把白茅草塞在一種酒容器口上,將酒醪傾倒在茅草上,讓酒汁滲下去,以象徵被神飲用。這大概就是最早使酒汁與糟分離所用的方法。

千說萬說,不如實地一看。

跟著王貫兒來到作坊的門前。剛剛開春,天氣還不太熱。往常,都是在春夏時節準備好秋冬釀酒所需的原料和酒麴子,今年王貫兒的首釀還在準備階段,等過了清明就正式開爐。

輕推木門開,一股濃郁的酒糟味撲面而來,不嗆鼻,反而是一種類似於甜醅的香甜味,讓人聞了還想聞,欲罷不能。乾淨整潔的酒坊裡,分為左右兩區,左手邊靠近院牆的是兩座蒸餾取酒的大鍋,右手邊是六個一米見方的池子,上面蓋著棉絮。

蒸餾酒的大鍋在第一時間奪取了記者的關注,像是兩座一人多高的小塔拔地而起。站在鍋邊向內望去,底部又深又黑,造型獨特。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行話與術語,面對著眼前似塔的鍋抑或是似鍋的塔,記者向王貫兒投去了求解答的目光。

王貫兒笑著說,剛好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做酒,要是開始了,怕是就看不到這些蒸餾的家當內部設置了。

民國初期,王貫兒的爺爺以一手釀酒的絕活,在娘娘壩方圓幾十裡享有盛名

土法釀酒,“土”在釀造的工藝和釀酒用到的家當。蒸餾取酒,也可以叫煮料,可以說是土法釀酒的倒數第二個環節,這是和發酵擁有同樣分量的環節,都是考驗做酒人的判斷力和經驗的。

首先,眼前蒸餾用的鍋實際上是由五件不同的器物組成。下嵌在地底的有一口直徑近半米的大鐵鍋,這個叫做底鍋;地面之上的是王貫兒砌的桶狀的泥圈,有五六十釐米高,這個叫做酒甑子;酒甑子上面是用木板箍成的盆甑子,盆甑子上有一個孔,穿孔而過的是酒盤子,在盆甑子的內部;還有一口同樣大小的鐵鍋立在盆甑子的正上方,這個叫做天鍋,鍋上面有蓋。除了底鍋和酒甑子已經固定好以外,其他的雖可以拆卸,但是都緊密相扣。多年在此釀酒,每一件器物上,整個作坊裡都早已浸在酒香味中。

蒸餾取酒時,底鍋裡裝滿水,鍋沿上平鋪用竹竿做成的篦子簾,篦子簾上面再搭幾根木條,放好盆甑子,與底部的底鍋和酒甑子形成一體,然後將原料玉米發酵好以後,與酒麴子混合,倒入酒甑子和盆甑子中,在其上方插好酒盤子,最後天鍋裡面盛滿冷水,底鍋下面燒火加熱。

底鍋加熱,水蒸氣上升與玉米充分接觸融合,然後帶著玉米的精華繼續上升與冰涼的天鍋相遇,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不斷地冷凝在天鍋的鍋底,在鍋底的正下端彙聚,滴在早已等待多時的酒盤子中,順著空心的酒盤子慢慢流出,流進了端放在外側的酒罈裡。火苗燒啊燒,一直燃燒到將玉米的精華全部吸收成酒以後,才慢慢熄火。此時,算是一遍蒸餾取酒完成。

好酒不怕巷子深。

王貫兒的土法釀酒正應了這句話。世代相傳的釀酒技藝,到王貫兒這一代已經是七代單傳了。從十七八歲開始,王貫兒就跟著爺爺學習釀酒,當時同時跟著爺爺學習釀酒的,除了他這一輩的兄弟夥,還有他的叔伯,一共7人。可是到最後,堅持下來並且闖出名聲的卻只有王貫兒一人。技藝精湛、肯吃苦肯學習,是王貫兒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重要原因,最關鍵的其實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酒麴子。

說到酒麴子,這可是釀酒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酒好不好,一看曲子,二看原料,三看水。

上世紀民國初期,秦州區李子園等地,民間釀酒技藝之風日盛,王貫兒的爺爺以一手釀酒的絕活,在娘娘壩方圓幾十裡享有盛名。王貫兒繼承了爺爺的衣缽,這種王家祖傳的酒,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明光仙”。至於酒名緣何叫“明光仙”,至今無法考證。但據有人考察,這種酒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因為朱元璋是安徽明光人,而明光的地名,也是他做了皇帝後才為家鄉欽賜的。近百年來,在安徽明光,就產有“明光酒”,只不過缺少了一個“仙”字。

王貫兒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釀造白酒,保留著釀造匠人雙手的溫度

從祖上到現在,物美價廉喝完不上頭的土酒,備受周圍百姓的追捧。每年王貫兒也只能做出八九百斤酒,留下三分之一與親朋好友分享,其餘的都賣了。

這種純手工釀造的土酒,夏日飲來冰涼解暑,冬日裡倒入小陶罐,可以放在火爐之上,真真兒是“晚來天欲雪,更飲一杯無?”

“明光仙”酒製作選料考究,一般都是精選自家種的顆粒飽滿的玉米。采曲是制酒工藝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做酒麴必須要在夏天三伏天培制,使用的曲子原料是大米磨成的米粉。制曲時,首先要把米粉和藥粉加水攪拌後揉成團,用篩子搖篩成如核桃大小的圓球,再將這些曲子放在麥草中燜上三天,當白色的酒麴變成微黃色時,就成了理想的酒麴,酒麴曬乾以備秋冬做酒使用。

采曲中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加藥,這是決定釀酒品質“傳家寶”的絕技。對於外人,絕對是秘而不傳的。一般來說,按照王貫兒祖傳秘方,要加五十多味藥材,其中就有甘草、柴胡、黨參、陳皮、桃葉等祛風敗火的中草藥。而這些秘密都藏在爺爺留給王貫兒的秘方之中。

好說歹說,王貫兒才最終將祖傳的釀酒秘方翻找出來,但是由於時間長遠,宣紙已經泛黃變脆,還是沒有打開,只能看到極個別的字,這就更加帶有神秘色彩。

每釀一次酒,都要用到250斤左右的玉米原料,需要用到一斤七兩左右的酒麴子,蒸煮出來的酒要把頭曲和二曲按一定比例勾兌後方可飲用,最後這些可飲用的成品酒,也只有30斤左右。這些數字看似普通,但卻是王貫兒和祖上慢慢摸索出來的最佳配比。

水好酒才香。時至今日,王貫兒還是堅持用山中的泉水釀造土酒。

說話間,王貫兒倒了一小杯去年釀的土酒給記者。初入口酒味很濃,口感稍辣,後再品幾口,辣味沒有了,清淡味香,流傳百年的酒麴,後味帶著一絲絲的苦,若不是之前告知,不仔細的話也嘗不出來。用王貫兒自己的話說,現在的瓶子酒滿口辣,不純,他的酒,因為是純糧食釀造所以不會滿口辣。

王貫兒說,現在釀酒,不圖出名發財,就為了滿足周圍朋友鄉親們還好兩口他的酒,也為了不讓這一項技藝在他的手裡失傳了。現在大兒子王登輝也慢慢開始跟著學習,等他學出模樣了,再考慮要不要把秘方傳給他。

在甘肅省內,在天水隴南一帶還留存有一小部分的土法釀酒。去年的六月,記者曾在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鄉,也同樣見到了釀造土酒的匠人,實地考察了釀酒的過程。

人類開始釀酒,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人們有充足的食物剩餘;其二:具備釀酒的器具。作為土酒的原料,南方多採用大米,釀造出米酒;東北多為高粱,釀造出的高粱酒在莫言先生的筆下有過身影。而在大西北,玉米是土酒釀造的主要原料。根據區域地理的不同,同樣是釀造土酒,工藝也差不多,但是原材料的不同造成土酒的口感也不盡相同。

中國玉米種植的區域非常廣,全國各地都有種植。隴南天水一帶,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資源較為豐富,是中國春玉米的主產區之一,這為釀酒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再加上天水隴南地處秦嶺、小隴山林區,原始森林覆蓋,河流眾多,氣候多陰濕,人們為了驅寒暖身,多喜飲酒,也是這一片區域盛行釀酒的原因之一。

當結束了一天勞作,咂一杯新沽土酒,敬的是歲月,喝的是情懷。綿香醇厚的白酒裡,是對莊稼人最好的慰藉有著工匠精神的王貫兒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釀造白酒,保留著釀造匠人雙手的溫度。,極致的態度,也保存了鄉村裡一種專注的生活圖景。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周言 文劉小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