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靠精英集訓就想躋身豪強?換帥之後,女足要做的還有很多!

特約記者藍青述評

自媒體的氾濫炒作, 使得中國女足偶爾靈光一現的表現總是被冠以誇張的標題, 製造出中國女足人才輩出、橫掃千軍的假像;而一線採訪女足的記者的極度匱乏,

以及球隊對隊員接受採訪的過度管控, 都讓中國女足缺少了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新帥西格·埃約爾松如今如坐針氈的上任, 就是中國女足資訊極為不透明所人為釀造的後果。

前任主帥布魯諾·比尼儘管在帶隊上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但法國人把中國女足帶入了奧運八強,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如果是對其奧運會後的執教表現不滿, 中國足協大可大方與其解約, 給予賠償金, 也給外界一個公示, 而不是把包括球員在內的所有人蒙在鼓裡。

同樣的例子恐怕也會發生在國青女足主帥海斯特琳娜的身上。 荷蘭人儘管率隊取得了世青賽的資格, 但其執教能力飽受質疑。 中國足協想為此前的錯誤選帥買單, 到處物色合適的人選;但海斯特琳娜依然堅持在足協坐班, 做著國青女足下一年的計畫。

布魯諾和海斯特琳娜都是在國際女子足壇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人物。 中國足協若不能處理好兩者的合約關係,

必將會有損自己的信譽。

選擇發起冰島足球教練改革的少壯派教頭埃約爾松, 中國足協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決心。 但他們同樣需要明白的是, 以目前中國女足世界第16的排名, 想要逾越前任布魯諾和郝偉所創下的世界大賽八強的戰績, 絕非易事。

雄心勃勃的埃約爾松想改進中國女足的進攻, 突破世界大賽八強的“天花板”。 其先進的技戰術理念和訓練方式讓隊員和團隊成員都耳目一新, 但未能在執教後的前四場比賽中把這些內容展現到比賽中, 也將原本上任就不夠理直氣壯的冰島人推上了風口浪尖。

競技體育終究講究成王敗寇。 在屢戰屢敗面前, 即便是最為支持女足的球迷, 也沒有耐心去等待球隊的成長——哪怕他們的偶像再三呼籲, 希望給予球隊時間和空間。 球迷尚且如此, 有何況是做出“換帥”決定的管理層?

在整個東亞杯期間, 中國女足所承受的輿論高壓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壓力, 不僅讓球員在比賽中的戰術執行有所搖擺, 同樣也動搖了埃約爾松的戰術佈置——讓球隊從更有侵略性的442, 換回中場防守厚度更強、球員也更為熟悉的4231, 便是這種高壓下的“妥協”。

對於埃約爾松而言, 執教中國女足的難度和壓力, 恐怕也是其從未有過的挑戰。 由於接手倉促, 埃約爾松直到明年4月的亞洲杯前, 都沒有時間以一名國家隊主帥的身份, 去各地方隊考察和挑選球員。而冰島人戰術打法的變化,恰恰需要球員有極高的戰術素養,也需要球隊有不同特點的人員作為補充。

郝偉時期的中國女足或許可以做一個樣板。當時中國女足的國家隊、國青隊和國少隊教練組每個月都會開會溝通。中國女足創造2015年世界盃的陣容,正是在2014年亞洲杯季軍的基礎上,補充了2014年世青賽上驚豔一時的幾名國青的潛力新星:譚茹殷、王霜、唐佳麗和雷佳慧。

在埃約爾松選材有局限的情況下,同樣也需要熟知國內女足球員的教練組獻計獻策,把目前國家隊的一些“遺珠”給補充到位。女足各級國字型大小需要的,是朝著一個目標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自為營。

中國足球的決策者更需要明白的是,中國女足想要真正有質的提升,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國家隊二十多名“精英”的長期集訓,以及與強隊的不斷對抗就能輕易實現。

聯賽水準的提升,後備力量的儲備,教練水準的提高,賽程規劃的合理……在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國女足至今依然沉溺在二十年前“鏗鏘玫瑰”的輝煌中,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

以聯賽為例,中國的女足聯賽好不容易靠著資本的投入,吸引了一些世界級的名帥和外援。但國家隊的長期集訓(如今甚至有二隊),也讓漸有起色的聯賽前景打上了問號。而在女足教練方面,一些曾經在女足領域被證明“失敗”的老派教練在闊別女足領域、甚至離開一線執教多年後,依然能莫名成為女足國字型大小的教練,也令人疑惑和擔憂。

在賽程安排上,中國女足在2017年這個“小年”都打了19場國際A級賽事,是全世界最多的。今年狀態最火爆的澳大利亞女足全年不過打了11場比賽,世界排名第五的加拿大打了12場。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女足,也只打了16場比賽。

而要知道,相比於其他國家女足只在FIFA比賽日前集訓,中國女足通常為了一場熱身賽都會提前半個月就集中——而今年還是全運會年,國腳們甚至都還參加了全運會預賽的比賽。

連年無休的狀態也過度損耗了中國女足球員的身體,像韓鵬、譚茹殷等世界盃上表現出眾的國腳狀態的大幅下滑,與這種過度疲勞不無關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國女足想要更進一步,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強隊,要做的實在太多了。

去各地方隊考察和挑選球員。而冰島人戰術打法的變化,恰恰需要球員有極高的戰術素養,也需要球隊有不同特點的人員作為補充。

郝偉時期的中國女足或許可以做一個樣板。當時中國女足的國家隊、國青隊和國少隊教練組每個月都會開會溝通。中國女足創造2015年世界盃的陣容,正是在2014年亞洲杯季軍的基礎上,補充了2014年世青賽上驚豔一時的幾名國青的潛力新星:譚茹殷、王霜、唐佳麗和雷佳慧。

在埃約爾松選材有局限的情況下,同樣也需要熟知國內女足球員的教練組獻計獻策,把目前國家隊的一些“遺珠”給補充到位。女足各級國字型大小需要的,是朝著一個目標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自為營。

中國足球的決策者更需要明白的是,中國女足想要真正有質的提升,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國家隊二十多名“精英”的長期集訓,以及與強隊的不斷對抗就能輕易實現。

聯賽水準的提升,後備力量的儲備,教練水準的提高,賽程規劃的合理……在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國女足至今依然沉溺在二十年前“鏗鏘玫瑰”的輝煌中,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

以聯賽為例,中國的女足聯賽好不容易靠著資本的投入,吸引了一些世界級的名帥和外援。但國家隊的長期集訓(如今甚至有二隊),也讓漸有起色的聯賽前景打上了問號。而在女足教練方面,一些曾經在女足領域被證明“失敗”的老派教練在闊別女足領域、甚至離開一線執教多年後,依然能莫名成為女足國字型大小的教練,也令人疑惑和擔憂。

在賽程安排上,中國女足在2017年這個“小年”都打了19場國際A級賽事,是全世界最多的。今年狀態最火爆的澳大利亞女足全年不過打了11場比賽,世界排名第五的加拿大打了12場。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女足,也只打了16場比賽。

而要知道,相比於其他國家女足只在FIFA比賽日前集訓,中國女足通常為了一場熱身賽都會提前半個月就集中——而今年還是全運會年,國腳們甚至都還參加了全運會預賽的比賽。

連年無休的狀態也過度損耗了中國女足球員的身體,像韓鵬、譚茹殷等世界盃上表現出眾的國腳狀態的大幅下滑,與這種過度疲勞不無關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國女足想要更進一步,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強隊,要做的實在太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