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五臺山旅遊旺季來了,二十座寺廟你需要轉轉!

春末夏初, 草長鶯飛, 中國佛教聖地之首五臺山也即將迎來旅遊旺季。 作為佛教聖地風景區, 五臺山自然成為了中外許多遊客嚮往的朝聖之地。 五臺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東北部, 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 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最早在五臺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 于西元前710年親自赴五臺山傳播佛教。 《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 高出雲表,

山頂無林木, 有如壘土之台, 故曰五台。 ”

五臺山由於景點分散, 加之路途遙遠, 只有真正瞭解才能深入感受佛教文化的內涵。 根據雲網小編資料統計, 每年5月以後, 五臺山旅遊人數開始增加, 當地酒店、旅行社便開始備戰旅遊服務等方面的接待工作。

1.顯通寺:青廟領袖, 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

圖:顯通寺無量殿

圖:顯通寺銅殿

顯通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 青廟領袖)。 顯通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坐落在山西省五臺山台懷鎮。 它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 該寺歷史悠久, 珍貴文物很多,

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 河南洛陽白馬寺, 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 被人們稱為“釋源”。 而五臺山顯通寺的初建時間, 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顯通寺位於五臺山內台懷鎮北側。 寺內的七處九會殿, 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西元1606)時, 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 寺宇規模宏大, 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 寺之歷史甚古。 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始建, 原名大孚靈鷲寺, 後魏孝文帝再建, 名花園寺。 唐太宗時重修, 名華嚴寺。 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 後來歷經擴建修葺, 形成今日規模。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 各種建築400餘間, 中軸線殿宇7座, 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 文殊殿, 大佛殿,
無量殿, 千缽殿, 銅殿和藏經殿。 這些殿宇皆造型略異, 各具特色, 保存完好。

2.塔院寺:五臺山大白塔標誌性建築

圖:五臺山塔院寺

圖:大白塔下的轉經筒

塔院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 這裡, 原是五臺山顯通寺的塔院。 明代時, 重修舍利塔, 獨成一寺, 因院內有大白塔, 起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 是寺內的主要標誌, 寺廟也因塔得名, 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 從產便簡稱其為舍利塔, 或者習慣地稱這為五臺山白塔。 這座塔拔地而起, 淩空高聳, 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 人們把它當做五臺山的標誌。

3.菩薩頂:五臺山黃廟領袖,等級最高的寺院

圖:五臺山菩薩頂

圖:康熙題名“五台聖境”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 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全寺占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佈局嚴謹。寺前有石階108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禦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禦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4.殊像寺:最大的文殊殿

圖:五臺山殊像寺

圖: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普陀宗乘之廟西面,獅子溝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近,所以西藏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任說其說。回到京師,太后就令人按五臺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寶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曆特命內務府仿五臺山殊像寺規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殊像寺落成時,乾隆參加瞻禮,並作詩道:“殊像全規台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金經蒙古猶常有,寶帙皇朝可獨無?譯以國書宣白業,習之修士翊浮圖。雖然名實期相稱,師利應嗤謂是乎。”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廟,東西l15米,南北約200米,占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佈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5.碧山寺:十大青廟之一

圖:五臺山碧山寺

碧山寺位於台懷鎮東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間,是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裡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裡作為必朝之地。寺院四周環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細緻,姿態端莊。

6.金閣寺:五臺山最高的佛像千手觀音所在寺院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臺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懷鎮約15公里。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

7.南山寺:五臺山最有魅力的寺院,石雕藝術大寶庫

圖:五臺山南山寺

圖:南山寺石雕藝術

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臺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8.龍泉寺:名聞天下的龍泉水和石雕

圖:五臺山龍泉寺

圖: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台級,牌坊和三座院落。影壁中間鑲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級臺階即達山門,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聳於兩側,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斗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佈殿內,玲瓏剔透,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風格。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圍枝廂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繪房和獻亭,曲廊環繞,雙塔高聳,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尤為精緻。距龍泉寺西北裡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六角,、三級,高約10米,。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9.黛螺頂: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

圖:五臺山黛螺頂

圖:黛螺頂

黛螺頂位於台懷鎮東面清水河旁,距台懷鎮不遠。黛螺頂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時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曆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禦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 據說,乾隆來五臺山,屢次欲凳台頂進香拜佛,皆被風雨所阻,乾隆對黛螺頂的青和尚說:“五年後我再來時,既要登臺頂,還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丈文殊,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稱五文殊殿),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台頂,進正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乾隆於五十一年(1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五方文殊並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此後,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台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台頂朝拜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稱五文殊),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台頂,進正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乾隆於五十一年(1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了五方文殊並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此後,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台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台;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台價。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內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面寬3間,單簷硬山頂,內塑四大天王。旃檁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邊長為10米,上部為六角重簷攢尖頂,內供釋迦牟尼,即旃檁佛。五文殊殿,面寬5間,單簷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內供五方文殊。大雄寶殿,面寬5間,19.2米,進深9.6米,單簷硬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

10.望海寺:東台觀日出與“佛光攝身”

圖:東台望海寺日出

圖:東台望海寺山門

相傳宋宣和八年,代州牧超康弼在真容院慈化大師的陪同下,遊了此洞。他們從洞中出來後,見口有一個奇異的僧人,便戲謔地說:“我們己經從洞中出來了,大師為何不進去呢?”那們僧人聽了說: “我能夠 進入一塵遍遊世界,何況這個洞呢?”遂大步入洞,再沒有出來,只 留了一頂斗笠在洞口。後來,人們以為是神僧顯聖, 便在台頂建塔和, 將斗笠藏於塔中。叫笠子塔,高5米,為通身青石砌就的覆缽式喇嘛塔。是東台的一大靈跡。

3.菩薩頂:五臺山黃廟領袖,等級最高的寺院

圖:五臺山菩薩頂

圖:康熙題名“五台聖境”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 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全寺占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佈局嚴謹。寺前有石階108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禦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禦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4.殊像寺:最大的文殊殿

圖:五臺山殊像寺

圖: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普陀宗乘之廟西面,獅子溝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近,所以西藏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任說其說。回到京師,太后就令人按五臺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寶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曆特命內務府仿五臺山殊像寺規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殊像寺落成時,乾隆參加瞻禮,並作詩道:“殊像全規台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金經蒙古猶常有,寶帙皇朝可獨無?譯以國書宣白業,習之修士翊浮圖。雖然名實期相稱,師利應嗤謂是乎。”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廟,東西l15米,南北約200米,占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佈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5.碧山寺:十大青廟之一

圖:五臺山碧山寺

碧山寺位於台懷鎮東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間,是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裡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裡作為必朝之地。寺院四周環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細緻,姿態端莊。

6.金閣寺:五臺山最高的佛像千手觀音所在寺院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臺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懷鎮約15公里。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

7.南山寺:五臺山最有魅力的寺院,石雕藝術大寶庫

圖:五臺山南山寺

圖:南山寺石雕藝術

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臺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8.龍泉寺:名聞天下的龍泉水和石雕

圖:五臺山龍泉寺

圖: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台級,牌坊和三座院落。影壁中間鑲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級臺階即達山門,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聳於兩側,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斗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佈殿內,玲瓏剔透,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風格。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圍枝廂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繪房和獻亭,曲廊環繞,雙塔高聳,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尤為精緻。距龍泉寺西北裡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六角,、三級,高約10米,。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9.黛螺頂: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

圖:五臺山黛螺頂

圖:黛螺頂

黛螺頂位於台懷鎮東面清水河旁,距台懷鎮不遠。黛螺頂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時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曆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禦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 據說,乾隆來五臺山,屢次欲凳台頂進香拜佛,皆被風雨所阻,乾隆對黛螺頂的青和尚說:“五年後我再來時,既要登臺頂,還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丈文殊,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稱五文殊殿),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台頂,進正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乾隆於五十一年(1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五方文殊並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此後,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台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台頂朝拜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稱五文殊),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台頂,進正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乾隆於五十一年(1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了五方文殊並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此後,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台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台;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台價。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內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面寬3間,單簷硬山頂,內塑四大天王。旃檁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邊長為10米,上部為六角重簷攢尖頂,內供釋迦牟尼,即旃檁佛。五文殊殿,面寬5間,單簷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內供五方文殊。大雄寶殿,面寬5間,19.2米,進深9.6米,單簷硬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

10.望海寺:東台觀日出與“佛光攝身”

圖:東台望海寺日出

圖:東台望海寺山門

相傳宋宣和八年,代州牧超康弼在真容院慈化大師的陪同下,遊了此洞。他們從洞中出來後,見口有一個奇異的僧人,便戲謔地說:“我們己經從洞中出來了,大師為何不進去呢?”那們僧人聽了說: “我能夠 進入一塵遍遊世界,何況這個洞呢?”遂大步入洞,再沒有出來,只 留了一頂斗笠在洞口。後來,人們以為是神僧顯聖, 便在台頂建塔和, 將斗笠藏於塔中。叫笠子塔,高5米,為通身青石砌就的覆缽式喇嘛塔。是東台的一大靈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