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啥?遵化竟然有個鑄幣局?還出土了珍貴文物?!

中國使用錢幣的歷史悠久。 早在戰國後期, 周、秦、晉、宋以至燕、趙等國, 已經鑄有銅質“圓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 始鑄方孔圓錢, 發行於全國, 直至清朝末年改制銅元, 延續了兩千多年。 你知道嗎?在漫長的中國鑄幣史中, 遵化也有著一段故事, 想知道怎麼回事嗎, 一起來看看!

直隸鑄錢局

河北在清代稱直隸, 戶部在此設三個鑄錢局, 一個叫寶直局, “直”指直隸, 由直隸總督管轄, 每年定額鑄錢一百萬吊(一吊等於一文標準製錢一千枚)全國通用;一個叫寶德局, “德”指承德, 由承德都統管轄, 鑄錢負責當地行政開支;一個叫寶薊局, “薊”指薊縣, 原設在薊縣, 後因軍事需要, 在馬蘭鎮重立, 歸馬蘭鎮總兵管轄。

重開寶薊局

順治二年(1645年)於薊州開始設寶薊局開鑄“順治通寶”, 康熙十年停鑄, 期間數開數停。 相隔183年以後, 咸豐四年(1854年)仲夏因南方太平天國戰亂, 駐清東陵辦事機構和駐軍的開支與軍餉無法保障, 於薊州馬蘭鎮重開寶薊局, 鑄造咸豐大錢。 當時錢局設局長一名為三品官兼任, 每爐設爐頭一人, 其餘人為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雜工匠、滾邊匠、磨邊匠、洗眼匠等。

寶薊局鑄錢特點

寶薊局咸豐錢雖鑄工略遜于同省其它錢局, 而稀罕程度在全部鑄錢局中名列前茅。 據《大清會典》記載:“(咸豐)四年(1854年)奏准, 直隸省馬蘭鎮鼓鑄當百、當五十、當十大錢,

當百枚重一兩五錢, 當五十枚重一兩, 當十枚重五錢, 正面照部頒式樣, 背鑄清文‘寶薊’二字。 又添爐試鑄當十鐵錢。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奏文提到錢文參照部頒式樣鼓鑄大錢, 可是重量卻不按版別標準自行其是。 戶部寶泉局當百枚大錢重一兩四錢, 寶薊局當百重一兩五錢,超重一錢;寶泉局當五十重一兩二錢,寶薊局當五十重一兩,減重二錢;寶泉局當十重四錢四分,寶薊局當十重五錢,超重六分。變動了重量標準,也能通過皇帝和戶部的審核,不知是何緣故。

以馬蘭鎮的能力,開辦鑄錢局,其規模和技術十分有限。開工不久又提出減重要求,從寶薊局大錢實物看,當五十、當百大錢重量輕重沒有明顯的差異,當十大錢有大樣和小樣有完全不同的兩種版別,大樣當十重約四錢,小樣當十不足三錢。只有當十大錢減重最為明顯。

推行阻力

鑄量不大的寶薊局大錢,推行中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民間拒用,外來商民罷市,兵丁不願用,寶薊局咸豐大錢推行進入惡性循環。十二月二十一日,馬蘭鎮新任總兵柏葰下令寶薊局停鑄,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初二日停寶德局,十二月又停寶薊局,鑄錢原料難找,推行難度又大,已無繼續存在的價值了。咸豐四年(1854年)閏七月開工鼓鑄,十二月停鑄,寶薊局實際鑄造咸豐錢不足半年,此後寶薊局再也沒有鑄造任何年號錢幣。

鑄錢爐重現天日

1980年,馬蘭關三四家在衙門山的山腳前經批准蓋新房,有一天,很多建築工人幹活,場面熱火朝天,一撥人用兩根碾棍拴在一個石滾子上,四人抬著在挖好的房基槽裡打夯,喊著很好聽的夯歌:“高搭起呀!穩穩撂呀!不要馬蹄夯呀!不要眼睛夯呀!夯夯要砸實呀!一夯接一夯呀!”

夯歌正唱的起勁兒,有一家的房基依山腳而建,突然一人驚叫起來,一鎬刨空,露出一個爐塘,家庭鍋灶大小,四壁是燒結很硬的黑紅色土塊和碎磚,大家也未在意,可再一清理,居然接二連三,排成一排出來五個,這就奇怪了,引來很多人圍觀,一波又一波,七嘴八舌,紛紛猜測,莫衷一是。年長的本村韓鳳林三爺兒說了句:“這好像是清朝衙門總兵大人的鑄錢爐”!

馬蘭鎮總兵可能為了便於管理和監督,把鑄錢爐安排在大衙門後院的東北角,是否如此尚待探究。據傳是就地取材,土打土鬧,還是試鑄。正因如此,鑄出的錢老大笨粗,字跡模糊,周邊也不規則,最大、最重、最厚,使用很不方便,是不受歡迎的大銅錢,後來導致商民罷市,綠營兵丁拒領,推行十分困難,總兵大人慶鍚在奏摺中反復提到“兵丁不願用,不願承領”云云。

一現曇花

所以,設在馬蘭關的鑄錢爐只是一現曇花,轉瞬即逝。史料記載是半年,實際真正運作只有三個月。大衙門後院東北角叫衙門山,往東隔一小道,對面是山神廟,是否在這裡鑄錢?筆者不敢定論。一是未挖掘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二是僅憑長者一句話,是否可信? 三是衙署內東北角確有一所建築,經與清史專家徐廣源探討,又確認不是,遺址未探明迷蹤尚待細勘查。

馬蘭鎮鑄錢遺址究竟在何處還需繼續挖掘探討,歷史的面紗等待揭曉。

作者:左巷、王連忠、王亭貫

總編:洪櫻方

投稿郵箱:zhkhdd@126.com

寶薊局當百重一兩五錢,超重一錢;寶泉局當五十重一兩二錢,寶薊局當五十重一兩,減重二錢;寶泉局當十重四錢四分,寶薊局當十重五錢,超重六分。變動了重量標準,也能通過皇帝和戶部的審核,不知是何緣故。

以馬蘭鎮的能力,開辦鑄錢局,其規模和技術十分有限。開工不久又提出減重要求,從寶薊局大錢實物看,當五十、當百大錢重量輕重沒有明顯的差異,當十大錢有大樣和小樣有完全不同的兩種版別,大樣當十重約四錢,小樣當十不足三錢。只有當十大錢減重最為明顯。

推行阻力

鑄量不大的寶薊局大錢,推行中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民間拒用,外來商民罷市,兵丁不願用,寶薊局咸豐大錢推行進入惡性循環。十二月二十一日,馬蘭鎮新任總兵柏葰下令寶薊局停鑄,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初二日停寶德局,十二月又停寶薊局,鑄錢原料難找,推行難度又大,已無繼續存在的價值了。咸豐四年(1854年)閏七月開工鼓鑄,十二月停鑄,寶薊局實際鑄造咸豐錢不足半年,此後寶薊局再也沒有鑄造任何年號錢幣。

鑄錢爐重現天日

1980年,馬蘭關三四家在衙門山的山腳前經批准蓋新房,有一天,很多建築工人幹活,場面熱火朝天,一撥人用兩根碾棍拴在一個石滾子上,四人抬著在挖好的房基槽裡打夯,喊著很好聽的夯歌:“高搭起呀!穩穩撂呀!不要馬蹄夯呀!不要眼睛夯呀!夯夯要砸實呀!一夯接一夯呀!”

夯歌正唱的起勁兒,有一家的房基依山腳而建,突然一人驚叫起來,一鎬刨空,露出一個爐塘,家庭鍋灶大小,四壁是燒結很硬的黑紅色土塊和碎磚,大家也未在意,可再一清理,居然接二連三,排成一排出來五個,這就奇怪了,引來很多人圍觀,一波又一波,七嘴八舌,紛紛猜測,莫衷一是。年長的本村韓鳳林三爺兒說了句:“這好像是清朝衙門總兵大人的鑄錢爐”!

馬蘭鎮總兵可能為了便於管理和監督,把鑄錢爐安排在大衙門後院的東北角,是否如此尚待探究。據傳是就地取材,土打土鬧,還是試鑄。正因如此,鑄出的錢老大笨粗,字跡模糊,周邊也不規則,最大、最重、最厚,使用很不方便,是不受歡迎的大銅錢,後來導致商民罷市,綠營兵丁拒領,推行十分困難,總兵大人慶鍚在奏摺中反復提到“兵丁不願用,不願承領”云云。

一現曇花

所以,設在馬蘭關的鑄錢爐只是一現曇花,轉瞬即逝。史料記載是半年,實際真正運作只有三個月。大衙門後院東北角叫衙門山,往東隔一小道,對面是山神廟,是否在這裡鑄錢?筆者不敢定論。一是未挖掘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二是僅憑長者一句話,是否可信? 三是衙署內東北角確有一所建築,經與清史專家徐廣源探討,又確認不是,遺址未探明迷蹤尚待細勘查。

馬蘭鎮鑄錢遺址究竟在何處還需繼續挖掘探討,歷史的面紗等待揭曉。

作者:左巷、王連忠、王亭貫

總編:洪櫻方

投稿郵箱:zhkhdd@126.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