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麼多年,我一度懷疑我叫的是假爸爸!

01

父親節時看了一個提問帖:

哪個瞬間, 你發現爸爸原來很愛你?

下面很多留言讓人流淚:

“結婚那天, 看到我爸紅了眼圈送我上車。 ”

“地震時我爸把我撲在身下。 ”

“生病時我爸一夜沒睡。 ”

……

我是哪個瞬間, 發現爸爸很愛我的呢?

很晚……交學費的時候。

我是藝考生, 學費很貴, 報導前一天, 爸爸取出錢來, 那麼厚的一大摞, 重重的壓在我心頭。 我又自責又內疚、恨自己無能:為什麼非要藝考, 多花這麼多錢。

我爸說:“我掙錢, 就是給你的。 ”

現在想想鼻子都酸酸的。

但在此之前, 爸爸的存在感很低。

印象裡, 我只有一個親媽, 而爸是後爸。

爸爸成天忙, 很少有平等交流。

他總和大領導一樣, 指示我媽“執行”:

“你把雞殺了給老大燉湯。 ”

“你問問她, 生活費還夠嗎?用不用再打點?”

看過評論, 我想:

天底下的爸, 都一個版本呀, 都恨不能“攤上事”, 才大展父愛。 平時真沒有存在感……以至於很多人甚至不確定:爸爸是不是愛我?

為什麼老爸的愛, 要“危難才現真情”, 讓孩子們這麼後知後覺呢?

02

不是不愛, 是不會表達。

陳小春親身示範了什麼叫“不會表達”。

兒子小小春出生時, 山雞哥展現了鐵漢柔情。

照片裡他捧著剛出生的兒子, 深情凝望。 這大約就是“愛不釋手”吧。

然後呢?

在具體事務中, 山雞哥是怎麼做的呢?

《爸爸去哪兒》有個情節, 山雞哥和兒子小小春去找房子。 他明明是心疼孩子, 想趕緊找到目的地, 安頓下來。 可是話從嘴裡出來就變了味兒——他總是各種催, 滿臉急, 態度還很“粗暴”。

終於“逼”得小小春爆發了, 拿著大喇叭喊:

“現在你能不生氣了嗎?”

為啥內心那麼愛, 表現出來就成了這熊樣?

到底怎樣才能調成“暖爸”模式?

03

其實爸爸臉黑心熱, 不只是“中國國情”, 哪個國家的文化裡, 爸爸都偏“含蓄”、“克制”……

美劇裡的爸爸也會一臉失落:

“你們從來不跟我說點什麼, 卻總是跟你媽媽通電話。 ”

除掉社會文化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

爸爸們並不知道自己不會表達愛, 也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

●)父親的愛,

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爸爸陪伴少, 不善於表達愛, 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

之前做青少年心理疏導時, 有一個孩子, 儼然是學校裡的混世魔王, 老師隔三差五“請家長”。

孩子後來說了心裡話:

爸爸整天不見人, 只有自己闖了禍, 他才會“出現”。 每次被領走後, 爸爸總有幾天對他很“上心”, 和媽媽也“同仇敵愾”擰到一起……他才能確認爸爸愛自己, 爸媽不會分開。

摸到規律後, 每次爸爸“消失”久了, 他就惹點事, 讓老師“召喚”神龍。

這個父親又慚愧又自責, 回歸家庭後, “問題少年”也好了。 但“症狀沒了”, 孩子內心缺失的安全感, 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填補的。

●)父親的愛, 讓男孩學會當“男人”

心理學家李孟潮說:

父親有5種功能——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勝利。

孩子的規則感、秩序感,

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能力, 爸爸傳遞的更多。

管孩子吃住、花錢, 只是最基礎的“供養”功能, 而父子間連接, 要通過大量陪伴和互動建立。

如果沒打好愛的基礎, 父親直接“規訓”, 就成了恃強淩弱的“管教”——心理學家稱之為“father Wound”(爸爸給予的創傷)反而起到負面作用。

●)父親的偏愛, 讓女孩學會愛

從小和父“不親”的女孩, 會一直不確定:

“爸爸愛我嗎?”

長大後, 和男性相處, 也容易無所適從。

在戀愛關係中同樣心存疑慮, 需要不斷確認:

“你愛我嗎?”“你真的不會離開我吧?”

甚至影響擇偶觀:

很多女孩找大叔, 以“補償”童年缺失的“父愛”。

04

爸爸們該怎麼“暖”起來呢?

我們建議“道”, 具體的“術”, 請結合各自情況, 自我探索實踐。

(1)儀式感:一次次確認你的愛

新一季《爸爸去哪兒》,吳尊一人帶兩孩,他樹了很好的“典型”。

他很注重儀式感:

給孩子辦生日party,打造小小歡樂主場,鄭重其事地送出親手做的禮物,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

儀式感並不是“大張旗鼓”,也不是“矯情肉麻。”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這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見面時的一個擁抱,晚安前的一個吻,電話裡一聲“愛你寶貝”,都是一遍遍確認著愛,表達著愛的儀式。

孩子被包裹在這些濃烈的愛中,感受到了滿滿的安全感。潛移默化下,他也會學會了這種積極的情感表達方式。

比如,吳尊妻子探班時,孩子迎面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陽光溫暖的爸爸,肩膀上總坐著一個樂觀的孩子。

含蓄嚴肅的爸爸,身後總跟著一個拘謹老實的孩子。

有些爸爸覺得……自己做不出來。

其實每個爸爸內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別給自己那麼多的限制:“大男人”該怎樣怎樣,“當爸的”該怎樣怎樣。

多年父子成兄弟,也可以是“從小父子如玩伴”。

(2)情緒管理:這個爸爸不太“冷”

24K純爺們有時不那麼“溫柔”。

像陳小春,頭天晚上剛道完歉,一早起來又火雲邪神附體——嫌孩子穿衣服慢,翻臉比翻書都快……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別小看這一點情緒,在孩子那裡,可能非常嚴重。

像小小春滿腹委屈:

“今天是非常生氣的一天。”

孩子如果大一些,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就會有代溝。有些事的認知無法統一,但,情緒是可以管控的。

爸爸管理自己情緒的過程,對孩子也是一種言傳身教。能管好情緒的爸爸,勝過將軍(拿破崙說)。

(3)愛孩子的媽媽:最好的愛是傳遞

每個“中國式爸爸”身邊,都有一個“犧牲式的媽媽”,操勞著全家的吃喝拉撒,由著爸爸們當甩手掌櫃。

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愛他們的媽媽。

像黃磊、吳尊,這些新時代星爸,哪個不是寵妻狂魔?

媽媽要能放手,敢放手——讓爸爸帶娃,可以讓“大小孩”和小小孩,一起成長。

小男孩玩的節目,就讓爸爸上場。

像吳尊帶兒子踢球,又帥又萌,超級組合;

像鄧超帶孩子畫畫,畫著畫著用上腳了,臉上身上全是油彩和……笑。

在這種和睦親善的家裡,夫妻舉案齊眉,父慈母愛,各自承擔角色定位,功能互補,是孩子最安穩明亮的童年底色。

希望每個爸爸在未來,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兒子驕傲地說:我長大後,就成了你。

女兒自豪地說:“我的另一半,就要像爸爸”

- END -

綠林好菡 |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溫柔未遂女菡子。廣告人,設計師,夢裡有片海。

內容圖片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臺所有。

新一季《爸爸去哪兒》,吳尊一人帶兩孩,他樹了很好的“典型”。

他很注重儀式感:

給孩子辦生日party,打造小小歡樂主場,鄭重其事地送出親手做的禮物,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

儀式感並不是“大張旗鼓”,也不是“矯情肉麻。”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這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見面時的一個擁抱,晚安前的一個吻,電話裡一聲“愛你寶貝”,都是一遍遍確認著愛,表達著愛的儀式。

孩子被包裹在這些濃烈的愛中,感受到了滿滿的安全感。潛移默化下,他也會學會了這種積極的情感表達方式。

比如,吳尊妻子探班時,孩子迎面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陽光溫暖的爸爸,肩膀上總坐著一個樂觀的孩子。

含蓄嚴肅的爸爸,身後總跟著一個拘謹老實的孩子。

有些爸爸覺得……自己做不出來。

其實每個爸爸內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別給自己那麼多的限制:“大男人”該怎樣怎樣,“當爸的”該怎樣怎樣。

多年父子成兄弟,也可以是“從小父子如玩伴”。

(2)情緒管理:這個爸爸不太“冷”

24K純爺們有時不那麼“溫柔”。

像陳小春,頭天晚上剛道完歉,一早起來又火雲邪神附體——嫌孩子穿衣服慢,翻臉比翻書都快……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別小看這一點情緒,在孩子那裡,可能非常嚴重。

像小小春滿腹委屈:

“今天是非常生氣的一天。”

孩子如果大一些,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就會有代溝。有些事的認知無法統一,但,情緒是可以管控的。

爸爸管理自己情緒的過程,對孩子也是一種言傳身教。能管好情緒的爸爸,勝過將軍(拿破崙說)。

(3)愛孩子的媽媽:最好的愛是傳遞

每個“中國式爸爸”身邊,都有一個“犧牲式的媽媽”,操勞著全家的吃喝拉撒,由著爸爸們當甩手掌櫃。

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愛他們的媽媽。

像黃磊、吳尊,這些新時代星爸,哪個不是寵妻狂魔?

媽媽要能放手,敢放手——讓爸爸帶娃,可以讓“大小孩”和小小孩,一起成長。

小男孩玩的節目,就讓爸爸上場。

像吳尊帶兒子踢球,又帥又萌,超級組合;

像鄧超帶孩子畫畫,畫著畫著用上腳了,臉上身上全是油彩和……笑。

在這種和睦親善的家裡,夫妻舉案齊眉,父慈母愛,各自承擔角色定位,功能互補,是孩子最安穩明亮的童年底色。

希望每個爸爸在未來,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兒子驕傲地說:我長大後,就成了你。

女兒自豪地說:“我的另一半,就要像爸爸”

- END -

綠林好菡 |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溫柔未遂女菡子。廣告人,設計師,夢裡有片海。

內容圖片版權歸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臺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