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7歲少女體內沉睡了120個人格,每天都上演八點檔大戲!

每個人格都差很多。 大家好我是雲編~ 多重性人格疾患, 又叫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於各種作品中的心理疾病,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24個比利》、《第五個莎莉》, 近年也有《分裂》這部電影, 可能是多重人格充滿了神秘色彩, 才會讓這麼多創作者進行相關創作。 根據dailymail報導, 一名住在英國的17歲少女凱特(Kate Dranfield)內心什至多達120個人格!可是她罹患的卻非多重人格, 詭異的病症也讓家人感到苦惱。 凱特說她有高達120個人格, 有些個性跟人生經歷甚至相差非常遠。

17歲的凱特常常會因為一些觸發點而陷入恍惚狀態, 有時候一天就高達3次, 特別是在她壓力大的時候這種狀況就更容易發生。 在恍惚狀態時, 她會體驗她其他人格的人生, 她腦中的人格從年輕到老、從男到女都有, 有異性戀也有易性者, 古怪的是雖然她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 但大多人格都有美國口音。 在經歷他們的人生時,

凱特臉上的表情也會隨之改變。 她可能隨時大哭或大笑, 旁人卻會搞不清楚她在幹嘛。 凱特的不同人格。

凱特認為她的病症叫做「maladaptive daydreaming」, 這種症狀會讓患者無法克制地陷入白日夢狀態, 但這種病尚未獲得醫學界的認可, 所以凱特目前無法得到任何醫療上的協助。

凱特說她在作白日夢的時候就像掉入另一個世界, 會看到另一個人的人生, 她會很難分辨現在思考的是她還是夢中的人, 也無法控制白日夢進行, 這讓她非常苦惱。 嚴格來說這些夢中人物不該稱為「人格」, 可是他們也確實影響了凱特的人生。 對凱特來說, 他們是她的一部份, 而非陌生人。 通常這樣的患者都會跟白日夢夢到的人有異常緊密的連結, 凱特也不例外。 她因為她最喜歡的人格Jess染了紅發而同樣去染髮, 因為Cathryn而去穿鼻環、還有因為其他人而去上演戲課程、珠寶製作課程等等。 更多的人格。

凱特在6歲時第一次作白日夢。 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是, 她一直都能持續記住白日夢中出現的人, 她也會因為夢中人物的悲慘遭遇而感同身受, 甚至大哭。 因為在白日夢狀態時她幾乎無法行動, 也無法跟人互動, 所以她時常上課遲到, 也交不到朋友。 很多人都以為她情緒不穩, 其實她只是陷入白日夢狀態。 這樣的狀況讓凱特更加孤獨, 結果反而加重了她的症狀。

凱特為自己訂作的T恤, 背後是她白日夢狀態中一部份的出場人物。

凱特的媽媽本身是個護士, 她也表示凱特從小就有這個症狀, 她會跟著音樂舞動身體, 以前她以為凱特是在跳舞, 後來才知道她是在做白日夢。 正在研究這種病症的專家Jayne Bigelsen表示學界對於這種症狀還在早期研究階段, 目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引發病症,因為就連患者的人生遭遇都相當不同,有小時候遭遇暴力虐待的人,但也有從小平安長大、活潑外向的人。凱特跟媽媽。

有網友覺得凱特根本誇大症狀,白日夢怎麼可能那麼嚴重。不過編編覺得畢竟我們沒辦法真正瞭解她經歷了什麼,所以也不好評斷。不過既然還是有在嚴重這種疾病的醫生,希望凱特可以找到那些醫生進行正式的診斷,不然這樣影響生活真的是很不方便!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1]

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1:9)可以作為佐證,這或許是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的緣故。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如近親相奸)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多重人格[2]

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一部分行為和經驗被單獨保持,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後繼的人格通常能意識到主體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為客體(“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我”),當分離尚未全面時,主體人格還有可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他”、“她”或“它”。可是,當分離全面進行時,主體人格便會忘卻自己的身份,並由後繼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學家P。費登所說,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的經驗類似紀覺,從中產生的'思想'被體驗為好像它是一種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覺'"。

下面例舉了一些比較著名的具有多重人格的人。

1、瑪麗·雷諾爾茲(1793-1854)

多重人格1815年由安德魯·埃利科考提出的有關瑪麗·雷諾爾茲身上出現的兩種人格的發現,據信是歷史上有關多重人格的首次文獻報導。瑪麗生於英國,4歲隨父母遷至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定居。長大後她成了一個虔奉宗教、性格孤獨和心情抑鬱的女子。18歲開始她常常受到一種莫名奇妙的疾病的襲擊,其中一次使得她接連幾個星平視力和聽力全部喪失,後來又有一次發作使她一度完全喪失了記憶,人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成了一個性情開朗、喜愛交際和常在戶外活動的女子。可5個星期後,她突然陷入沉睡之中,醒來時,她又重新恢復到過去的狀態,而且竟然對自己身上曾發生過的巨大變化一無所知。就這樣這兩種人格在她身上不定平地交替出現,直到36歲,她的第二種人格才佔據絕對優勢,並一直伴隨到她生命的結束。

2、安娜·溫莎

十九世紀60年代初平安娜·溫莎由於心神錯亂和右手癱瘓,前往艾拉·巴羅醫生處求醫。巴羅發現溫莎女士在使用右手時會表現出另一種人格。巴羅把它稱之為"舊樹樁",它同第一種人格完全不同,當溫莎處於這種人格狀態時,她能寫詩,能繪畫。當她想用左手自殺時,也是這第二種人格保護了她自己。巴羅醫生注意到,處於第二種人格狀態時,溫莎從不睡覺,在夜晚這右手會做手勢同巴羅先生進行交談,還會寫信或敲打床架呼喊護士。

3、安塞爾·伯恩(1826-?)

1857年安塞爾·伯恩開始患有劇烈的頭痛病,該病後來導致他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並成了啞巴。可沒過多久後,他竟然完全恢復了過來。他把這歸功於上帝的恩惠,並決定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傳播上帝的教誨。在以後的30年時間裡,他把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來佈道,另一部分花在他在羅德島的農場上。1887年1月17日他突然失蹤。當同年3月4日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正在澳洲一個小鎮居住,並經營一家雜貨店。自己的名字也變成了阿諾德·布朗。1890年在精神恍惚之中,屬於布朗的人格再次出現,他還詳細地講述了1887年他的那段經歷。雖然布朗說他似乎聽說過伯恩這個人,但他卻沒意識到自己曾經就是伯恩。作為布朗的人格以後再也沒有自動地出現過,只是在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中才會重現。幾年後這種人格開始逐漸消失。

目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引發病症,因為就連患者的人生遭遇都相當不同,有小時候遭遇暴力虐待的人,但也有從小平安長大、活潑外向的人。凱特跟媽媽。

有網友覺得凱特根本誇大症狀,白日夢怎麼可能那麼嚴重。不過編編覺得畢竟我們沒辦法真正瞭解她經歷了什麼,所以也不好評斷。不過既然還是有在嚴重這種疾病的醫生,希望凱特可以找到那些醫生進行正式的診斷,不然這樣影響生活真的是很不方便!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1]

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1:9)可以作為佐證,這或許是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的緣故。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如近親相奸)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多重人格[2]

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一部分行為和經驗被單獨保持,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後繼的人格通常能意識到主體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為客體(“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我”),當分離尚未全面時,主體人格還有可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他”、“她”或“它”。可是,當分離全面進行時,主體人格便會忘卻自己的身份,並由後繼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學家P。費登所說,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的經驗類似紀覺,從中產生的'思想'被體驗為好像它是一種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覺'"。

下面例舉了一些比較著名的具有多重人格的人。

1、瑪麗·雷諾爾茲(1793-1854)

多重人格1815年由安德魯·埃利科考提出的有關瑪麗·雷諾爾茲身上出現的兩種人格的發現,據信是歷史上有關多重人格的首次文獻報導。瑪麗生於英國,4歲隨父母遷至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定居。長大後她成了一個虔奉宗教、性格孤獨和心情抑鬱的女子。18歲開始她常常受到一種莫名奇妙的疾病的襲擊,其中一次使得她接連幾個星平視力和聽力全部喪失,後來又有一次發作使她一度完全喪失了記憶,人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成了一個性情開朗、喜愛交際和常在戶外活動的女子。可5個星期後,她突然陷入沉睡之中,醒來時,她又重新恢復到過去的狀態,而且竟然對自己身上曾發生過的巨大變化一無所知。就這樣這兩種人格在她身上不定平地交替出現,直到36歲,她的第二種人格才佔據絕對優勢,並一直伴隨到她生命的結束。

2、安娜·溫莎

十九世紀60年代初平安娜·溫莎由於心神錯亂和右手癱瘓,前往艾拉·巴羅醫生處求醫。巴羅發現溫莎女士在使用右手時會表現出另一種人格。巴羅把它稱之為"舊樹樁",它同第一種人格完全不同,當溫莎處於這種人格狀態時,她能寫詩,能繪畫。當她想用左手自殺時,也是這第二種人格保護了她自己。巴羅醫生注意到,處於第二種人格狀態時,溫莎從不睡覺,在夜晚這右手會做手勢同巴羅先生進行交談,還會寫信或敲打床架呼喊護士。

3、安塞爾·伯恩(1826-?)

1857年安塞爾·伯恩開始患有劇烈的頭痛病,該病後來導致他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並成了啞巴。可沒過多久後,他竟然完全恢復了過來。他把這歸功於上帝的恩惠,並決定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傳播上帝的教誨。在以後的30年時間裡,他把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來佈道,另一部分花在他在羅德島的農場上。1887年1月17日他突然失蹤。當同年3月4日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正在澳洲一個小鎮居住,並經營一家雜貨店。自己的名字也變成了阿諾德·布朗。1890年在精神恍惚之中,屬於布朗的人格再次出現,他還詳細地講述了1887年他的那段經歷。雖然布朗說他似乎聽說過伯恩這個人,但他卻沒意識到自己曾經就是伯恩。作為布朗的人格以後再也沒有自動地出現過,只是在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中才會重現。幾年後這種人格開始逐漸消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