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里湘江第一橋,這是湘潭人自己建起來的大橋!

小編每每去湘潭工作的時候都會經過湘潭的一大橋, 一大橋氣勢宏偉的橫跨在湘江兩岸。 橋上車來人往, 川流不息, 一片繁榮的景象。

可是問起一大橋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這個恐怕現在很少有年輕人知道吧!又為什麼修建恐怕更少人知道了!修建的時候又面臨了多少艱難險阻呢?

當時的湘潭雖然沒有昔日‘小南京’之繁榮, 但卻也是湖湘名城, 更是開國元首毛主席的家鄉, 可沒想到連個橋都沒有。 那時湘潭被湘江分隔為東、西兩部分, 因為沒有橋, 人們一直靠渡船來回江畔。

時任湘潭市市長的張耀民和另外十多名代表一起提交了建設湘潭一大橋的議案。

1959年11月2日, 湘潭大橋(湘潭一大橋)正式破土動工。

缺技術、少物資

老市長回憶, 當時有三個橋址供選擇, 一個在十八總附近、一個在九總附近, 還有一個就是現在一大橋的位置。 在各級專家的考察下,

最後決定在現在一橋所在位置建橋。

專家們也拿出了三種橋型方案, 最後確定採用協力廠商案, 即9墩8孔、淨跨60米上承式肋型鋼筋混凝土拱橋。

橋址選好了, 橋型方案商定了, 這只是萬里長征跨出的第一步, 擺在眼前的仍是困難重重。

最棘手的問題當屬鑿碎河底鬆動的岩石。 如果不鑿碎這些岩石, 橋墩就會立不穩。 老市長介紹, “一開始採用電鑽, 讓潛水夫下水打岩石, 一次要四五個人合作, 而一天下來, 只能打掉半立方米岩石。 ”

後來, 湘潭本地一位老工人發明了“火箭式衝鋒鑽”, 把鋼樑和鑽錘利用起來, 製造出了一個“土武器”, 只要兩個人操作, 把鑿岩速度提高了五百倍以上。 “有了這個法寶, 在汛期到來前, 橋墩露出了水面。

拱肋的搭建也是個難題。 由於當時只有承重幾千斤的土吊車, 而每個拱肋重達數百噸, 因此無法在岸上造好, 再吊到河中安裝, 只能在江中搭建腳手架, 像螞蟻搬家一般, 一點一點的將拱肋在湘江上空連接。

技術難題擺在眼前, 物資匱乏也是一大攔路虎。

整個大橋耗鋼材3871噸、木材1600立方米, 這些數字在當時來說堪稱天文數字, “鋼材緊缺, 我們就用木材做腳手架, 結果在水泥澆灌時, 承受不了重量, 斷掉了。 後來這些都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 本地的工廠, 像湘鋼、電機廠、馬家河水泥廠也支援不少。 ”

人海戰術建起來的橋

張老回憶, 作為指揮長的他, 長達8個月住在大橋指揮部, 所謂的指揮部其實就是設在江面的一座浮橋上。

“機械化尚未普及, 我們主要採用的是人海戰術。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 不計報酬, 而且吃不飽, 但是大家幹勁就是這麼足。 ”張老的說法得到了《湘潭市志》的印證, 上面記載, 3000多名建橋工人一心撲在大橋工程上, 夜以繼日地辛勤勞動。 駐潭部隊指戰員、學生、工人、幹部都以極大的熱情參加義務勞動, 共達40萬人次。

“可以說, 湘潭大橋是湘潭人挑擔拉抬, 自己建起來的一座橋。 ”

先進設計, 還超前預留了煤氣管

1961年10月1日, 在新中國成立12周年的這天, 歷時一年零十一個月, 湘潭大橋正式通車。 全大橋長605.22米, 由9墩8孔、淨跨60米上承式肋型鋼筋混凝土拱橋與18.5米實腹板拱的東西引橋組成, 包括東西引橋在內,總長1515米。橋面寬21米,車行道16米,兩側人行道各2.5米,車行道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車道可以並行5輛載重汽車和通行80噸的史達林級重型坦克。同時預見性的設計,在橋拱之間預留了煤氣管通道,給後來的城市煤氣管道過江,提供了最佳最省的技術方案。整座大橋投資1400余萬元。

“通車場面真是激動人心,放眼望去,全是人。”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

遙望那夜色中的一橋,橋身色彩斑斕的霓虹和燈盞,讓整座大橋散發出異彩的光芒,仿若一道橫跨在湘江上方的彩虹。一橋的白天很美,美得壯麗;一橋的夜晚也美,美得幽雅;一橋下雨的時候,就更美,美得瀟瀟灑灑,美到家家戶戶。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刪)

包括東西引橋在內,總長1515米。橋面寬21米,車行道16米,兩側人行道各2.5米,車行道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車道可以並行5輛載重汽車和通行80噸的史達林級重型坦克。同時預見性的設計,在橋拱之間預留了煤氣管通道,給後來的城市煤氣管道過江,提供了最佳最省的技術方案。整座大橋投資1400余萬元。

“通車場面真是激動人心,放眼望去,全是人。”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

遙望那夜色中的一橋,橋身色彩斑斕的霓虹和燈盞,讓整座大橋散發出異彩的光芒,仿若一道橫跨在湘江上方的彩虹。一橋的白天很美,美得壯麗;一橋的夜晚也美,美得幽雅;一橋下雨的時候,就更美,美得瀟瀟灑灑,美到家家戶戶。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