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貨|智慧監管 “智”在何處?8位食藥監管人為你解密!

12月14日~15日, 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的“新時代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及治理模式創新研討會”在廣西北海召開。 會上, 多名來自食品藥品監管隊伍的優秀代表圍繞“智慧監管”話題, 交流經驗, 探討難題, 碰撞創新思維的火花。

智慧監管 “智”在何處?

想知道與會嘉賓有哪些精彩觀點嗎?

敲黑板!

小編已經幫大家畫好重點了,

特與君分享!

01、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法制司稽查專員 陳諝

在全球網路食品治理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網路食品的迅速發展, 帶來所謂的“檸檬市場”問題, 即市場失靈,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 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假冒偽劣, 以次充好, 線上維權難度大;二是虛假資訊多, 線上因為交易的虛擬性使得監管較難;三是證照缺失, 線上上更具隱蔽性;四是網路食品交易的虛擬性、隱蔽性, 使得監管難度增加, 給監管部門帶來挑戰。

中國是全球首個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網路食品交易協力廠商平臺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的國家, 也是第一個專門制定網路食品監管具體辦法的國家。 網路食品屬於新業態, 網路食品監管在國際上也缺乏相應的實踐和經驗。 因此, 中國的探索一方面缺少參照物;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在這個領域所做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在為全球網路食品治理發出中國的聲音。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及網路食品和網路餐飲等兩個規章的實施, 是中國網路食品治理邁出積極的一步。

目前, 相應的規章還處在剛剛施行階段, 從立法到執法和司法實踐或許還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看出效果, 不可避免有不足之處, 在實踐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 不斷完善。

02、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政務資訊處副調研員 崔野宋

“智慧監管”升級勢在必行

總局高度重視“智慧監管”工作, 成立了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建設領導小組, 制定印發了《“十三五”時期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要求以實現“智慧監管”為總方向, 緊密圍繞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大局, 推進“互聯網+”行動和促進大資料發展, 創新監管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建設與管理模式, 採用雲計算與大資料等技術, 梳理和優化業務、應用、資料及技術架構,

提升應用層次, 強化資料融合, 構建食品藥品監管資訊化建設工作新格局。 食品藥品監管由“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03、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資訊中心副主任 安撫東

充分認識資訊技術的創新引領作用

“智慧監管”是食品藥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新要求, 更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

監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新一代資訊技術對食品藥品監管事業的全面改革和長遠發展的創新引領作用。食品藥品監管系統資訊化“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局部到系統、從搭建網路到業務應用、從自動化辦公到資訊化監管”的建設與發展過程,為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慧監管借力“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通過資訊化平臺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推進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系統建設,強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流程監管,構建大資料監管模型,建立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社會共治監管體系,從而實現食品安全管控的全程化和精細化,開創食品產業安全管控新模式。 當前,“智慧監管”的重點任務是樹立智慧思維方式,建立智慧運行機制,以及推進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04、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黨組成員、食品藥品安全總監 姚春

資訊化助力食品藥品安全水準

近年來,廣西區局全面貫徹實施“十三五”資訊化建設指導意見,強化互聯網思維,全面推進食品藥品監管資訊化建設,創新開展“互聯網+”“智慧監管”,不斷提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水準,取得顯著的成效。

在做法上,一是加強統籌協調,編制科學的資訊化發展規劃,加強了資訊化建設頂層設計;二是推進專案建設,健全完善資訊化監管網路,建設了一個全區食藥監系統網路平臺和兩個食品藥品安全資料中心;三是大力推進大資料管理與應用,初步建立起食品藥品安全資訊資源大資料平臺,實現全區跨平臺、跨系統、跨應用、跨地區的資料交換。

與此同時,廣西區局深化“放管服”,增強改革創新活力,積極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新體系。廣西已實現了行政許可項目網上審批,實現了業務流程和需求的標準化、資訊化的監管,實現了稽查執法業務全程監管資訊化,並基本實現“四品一械”日常監管工作網上錄入、查詢和業務辦理。在全國率先推行“執業藥師再次註冊”事項網上智能化審批,首推“24小時不打烊”網上政府服務,審批工作實現了“秒批”和辦事“零跑腿”。

當前,廣西區局已建設八大業務應用,包括:食品藥品綜合監管平臺、依法行政法律綜合資訊平臺、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投訴舉報中心業務處理平臺、應急指揮協同處置系統、移動執法辦公管理系統、輿情監測系統、食用農產品快檢監測系統。

05、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宣傳處處長 李開銀

推動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轉型

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必須要充分發揮資訊化在食品藥品監管事業創新發展中的引領驅動作用,加快“數位食藥監”建設,實現以資料治理為核心的“智慧監管”。

對於監管部門,一是要主動適應新時代資訊革命發展大勢,把握機遇,加強統籌謀劃,著力補齊短板,主動順應新一輪資訊革命浪潮,加快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轉型,務求在未來三到五年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樹立正確的資訊化發展思路和理念,加快監管業務與新興資訊技術融合速度;三是要全力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轉型,儘快構建線上線下一體治理、實體空間與網路空間同步監管、現實世界與數位世界全面覆蓋的新時代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新局面。

06、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 阮勇軍

以“互聯網+”為載體構建共治新格局

北海市局堅持現代資訊管理理念,探索資訊化建設專案試點,積極推動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服務於北部灣經濟圈食品藥品監管同城化一體化,扎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監管共治新格局。

一是以“互聯網+行政審批”構建便民高效的政務體系。北海在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全面推行網上審批工作,食品生產許可審批時限從32個工作日提升到15個工作日,藥品零售經營許可審批時限從45個工作日提升到15個工作日。

二是以“互聯網+監管執法”構建科學快捷的監管體系。打造移動執法平臺,監管人員可利用各種設備,即時觀看監控場所的現場視頻,實現全過程的遠端視頻監管,增強企業責任感,倒逼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及時性、高效性。

三是以“互聯網+產品溯源”構建品質安全的追溯體系。積極探索食用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將食品種養殖、生產、經營、餐飲各個環節主體責任資訊串聯整合構成溯源網路,生長蝶變形成一個有升級活力的食品安全責任追溯體系。

四是以“互聯網+風險預警”構建處置有效的應急體系。依託“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通過各種傳感裝置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機器換人”。

五是以“互聯網+資料共用”構建良性互動的共治體系。打造食品藥品具有社會共治特徵的“智慧共治”監管平臺,建立了“放心市場”“安心食堂”“透明生產”“笑臉餐廳”“陽光藥房”“智慧監管”等六大系統。

07、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張志國

建設大智慧平臺實現大協同監管

湖北省宜昌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為抓手,全面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走出了一條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的“智慧食安”新路。2016年,宜昌市“智慧食安”監管平臺被中國電子年鑒評為“互聯網+政務服務”優秀案例。

在“智慧食安”監管資訊化建設過程中,宜昌建立起食品安全資料“一個中心”,電子監管、行政執法、應急管理、決策支撐、內部管理、公共服務“六個平臺”於一體的“智慧食安”資訊系統,應用大資料、雲計算,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資訊支撐,形成了“機器換人、全民參與、市場倒逼”的事半功倍監管新機制。主要做法有三點:

一是高點定位、建設“大智慧”平臺,形成上下統一、責任明晰、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無縫銜接、全程監管,符合實情,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工作體系;

二是技術支撐,形成大協同監管,大力推進政務資訊共用、業務協同和流程再造,創新食安會商、決策、指揮工作模式,全面推進市、縣、鄉三級協同監管;

三是資訊惠民,構建大共用格局,建設食安惠民服務平臺,推進食品安全資訊系統和相關系統全面整合、資訊共用和智慧化利用,全流程網路化協同管理,實現食品安全資訊即時公開共用。

08、江蘇省淮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田衛東

“透明共治”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江蘇淮安研發應用的食藥安全資訊化系統,探索一條具有時代特點、行業特徵、地方特色的透明共治路徑,獲得國家總局肯定和70餘地市借鑒。當前,淮安透明共治系統配套初見成效,大平臺與小系統建設並軌推進,完成了食品系統集成互通,透明共治成效獲得了老百姓的好評。

與此同時,“透明共治”過程中遇到的五個問題還要在改革創新中攻堅解決:

一是資訊化綜合大平臺與應用小系統、全國全省資訊化大平臺與地方應用小平臺的相容、共用和發展問題;

二是公共與隱私資訊公開、資訊資料公有保護和私企利用的擔心與爭議問題;

三是資訊化推進和責任追究的現實困惑;

四是資料錄入難和資料共用難問題;

五是縱向的產業鏈的管理封閉,與橫向的部門地域點面銜接共用問題,兩個層面部門聯動、區域聯防、上下銜接的統籌協調和共建共用亟待加強。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資訊化建設資源,推進互聯互通和共建共用,才能加快推進資訊化整體建設,從而把握科學監管主動權,不辱食品藥品安全保障使命。

END

更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

監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新一代資訊技術對食品藥品監管事業的全面改革和長遠發展的創新引領作用。食品藥品監管系統資訊化“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局部到系統、從搭建網路到業務應用、從自動化辦公到資訊化監管”的建設與發展過程,為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慧監管借力“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通過資訊化平臺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推進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系統建設,強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流程監管,構建大資料監管模型,建立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社會共治監管體系,從而實現食品安全管控的全程化和精細化,開創食品產業安全管控新模式。 當前,“智慧監管”的重點任務是樹立智慧思維方式,建立智慧運行機制,以及推進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04、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黨組成員、食品藥品安全總監 姚春

資訊化助力食品藥品安全水準

近年來,廣西區局全面貫徹實施“十三五”資訊化建設指導意見,強化互聯網思維,全面推進食品藥品監管資訊化建設,創新開展“互聯網+”“智慧監管”,不斷提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水準,取得顯著的成效。

在做法上,一是加強統籌協調,編制科學的資訊化發展規劃,加強了資訊化建設頂層設計;二是推進專案建設,健全完善資訊化監管網路,建設了一個全區食藥監系統網路平臺和兩個食品藥品安全資料中心;三是大力推進大資料管理與應用,初步建立起食品藥品安全資訊資源大資料平臺,實現全區跨平臺、跨系統、跨應用、跨地區的資料交換。

與此同時,廣西區局深化“放管服”,增強改革創新活力,積極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新體系。廣西已實現了行政許可項目網上審批,實現了業務流程和需求的標準化、資訊化的監管,實現了稽查執法業務全程監管資訊化,並基本實現“四品一械”日常監管工作網上錄入、查詢和業務辦理。在全國率先推行“執業藥師再次註冊”事項網上智能化審批,首推“24小時不打烊”網上政府服務,審批工作實現了“秒批”和辦事“零跑腿”。

當前,廣西區局已建設八大業務應用,包括:食品藥品綜合監管平臺、依法行政法律綜合資訊平臺、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投訴舉報中心業務處理平臺、應急指揮協同處置系統、移動執法辦公管理系統、輿情監測系統、食用農產品快檢監測系統。

05、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宣傳處處長 李開銀

推動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轉型

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必須要充分發揮資訊化在食品藥品監管事業創新發展中的引領驅動作用,加快“數位食藥監”建設,實現以資料治理為核心的“智慧監管”。

對於監管部門,一是要主動適應新時代資訊革命發展大勢,把握機遇,加強統籌謀劃,著力補齊短板,主動順應新一輪資訊革命浪潮,加快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轉型,務求在未來三到五年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樹立正確的資訊化發展思路和理念,加快監管業務與新興資訊技術融合速度;三是要全力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數位化轉型,儘快構建線上線下一體治理、實體空間與網路空間同步監管、現實世界與數位世界全面覆蓋的新時代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新局面。

06、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 阮勇軍

以“互聯網+”為載體構建共治新格局

北海市局堅持現代資訊管理理念,探索資訊化建設專案試點,積極推動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服務於北部灣經濟圈食品藥品監管同城化一體化,扎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監管共治新格局。

一是以“互聯網+行政審批”構建便民高效的政務體系。北海在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全面推行網上審批工作,食品生產許可審批時限從32個工作日提升到15個工作日,藥品零售經營許可審批時限從45個工作日提升到15個工作日。

二是以“互聯網+監管執法”構建科學快捷的監管體系。打造移動執法平臺,監管人員可利用各種設備,即時觀看監控場所的現場視頻,實現全過程的遠端視頻監管,增強企業責任感,倒逼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及時性、高效性。

三是以“互聯網+產品溯源”構建品質安全的追溯體系。積極探索食用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將食品種養殖、生產、經營、餐飲各個環節主體責任資訊串聯整合構成溯源網路,生長蝶變形成一個有升級活力的食品安全責任追溯體系。

四是以“互聯網+風險預警”構建處置有效的應急體系。依託“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通過各種傳感裝置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機器換人”。

五是以“互聯網+資料共用”構建良性互動的共治體系。打造食品藥品具有社會共治特徵的“智慧共治”監管平臺,建立了“放心市場”“安心食堂”“透明生產”“笑臉餐廳”“陽光藥房”“智慧監管”等六大系統。

07、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張志國

建設大智慧平臺實現大協同監管

湖北省宜昌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為抓手,全面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走出了一條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的“智慧食安”新路。2016年,宜昌市“智慧食安”監管平臺被中國電子年鑒評為“互聯網+政務服務”優秀案例。

在“智慧食安”監管資訊化建設過程中,宜昌建立起食品安全資料“一個中心”,電子監管、行政執法、應急管理、決策支撐、內部管理、公共服務“六個平臺”於一體的“智慧食安”資訊系統,應用大資料、雲計算,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資訊支撐,形成了“機器換人、全民參與、市場倒逼”的事半功倍監管新機制。主要做法有三點:

一是高點定位、建設“大智慧”平臺,形成上下統一、責任明晰、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無縫銜接、全程監管,符合實情,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工作體系;

二是技術支撐,形成大協同監管,大力推進政務資訊共用、業務協同和流程再造,創新食安會商、決策、指揮工作模式,全面推進市、縣、鄉三級協同監管;

三是資訊惠民,構建大共用格局,建設食安惠民服務平臺,推進食品安全資訊系統和相關系統全面整合、資訊共用和智慧化利用,全流程網路化協同管理,實現食品安全資訊即時公開共用。

08、江蘇省淮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田衛東

“透明共治”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江蘇淮安研發應用的食藥安全資訊化系統,探索一條具有時代特點、行業特徵、地方特色的透明共治路徑,獲得國家總局肯定和70餘地市借鑒。當前,淮安透明共治系統配套初見成效,大平臺與小系統建設並軌推進,完成了食品系統集成互通,透明共治成效獲得了老百姓的好評。

與此同時,“透明共治”過程中遇到的五個問題還要在改革創新中攻堅解決:

一是資訊化綜合大平臺與應用小系統、全國全省資訊化大平臺與地方應用小平臺的相容、共用和發展問題;

二是公共與隱私資訊公開、資訊資料公有保護和私企利用的擔心與爭議問題;

三是資訊化推進和責任追究的現實困惑;

四是資料錄入難和資料共用難問題;

五是縱向的產業鏈的管理封閉,與橫向的部門地域點面銜接共用問題,兩個層面部門聯動、區域聯防、上下銜接的統籌協調和共建共用亟待加強。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資訊化建設資源,推進互聯互通和共建共用,才能加快推進資訊化整體建設,從而把握科學監管主動權,不辱食品藥品安全保障使命。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