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足協發佈U23政策,媒體卻獻計獻策找漏洞,球迷:這風氣國足能好?

在2017年最後的半個月, 也是距離2018年轉會視窗開放前半個月的日子裡, 中國足協公佈了新賽季的U23政策。 新賽季的U23政策與上賽季未實行的的新政和媒體的猜測基本相符, 沒有太大出入, 唯一的不同就是不再限制U23球員的上場時間, 不必有至少一名U23球員始終在場, 主要的要求就是U23上場人次和外援上場人次相符, 而外援最多是3人次上場限制。

雖然本賽季U23政策已經被多支球隊運用開場換人的方式規避, 但也有的球隊使用多名U23球員作為球員雷打不動的主力, 並且效果非常不錯, 所以說U23政策並不像外界謠傳的如此雞肋。 同時, 在先前結束的東亞杯上, 雖然國足的成績是史上最差, 但是收穫了韋世豪、楊立瑜等多名未來國足的希望, 證明了U23政策在人才發掘方面的作用, 新賽季的政策, 如果俱樂部加以利用, 不僅可以幫助球隊進球人員儲備, 進行球隊換血,

也可以為國足提供更多的青年才俊。

但是,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 此條例發佈以後, 媒體關心的除了各俱樂部的U23人員儲備, 以及轉會市場上的U23年輕小將以外, 最多的再一次落到了這個政策在今後實施過程中的漏洞上。 許多媒體開始獻計獻策,

比如先上場3名U23球員, 再用3名外援將他們全部換下。 雖然各支球隊都有成績的壓力, 而且球迷也希望看到精彩的比賽, 但這些並不是全部都歸結在U23球員的身上, 同時如果有臨場受傷的情況, 球隊難道要10打11了嗎?

誠然, 中超各隊背後站的是資本方, 而資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利潤,

既然在中超市場上不能靠體育收入盈利, 自然就要靠更好的成績獲得更多的關注, 從而反哺品牌本身。 在這時候, 鑽一些漏洞, 規避一些條款就在所難免了。 真正搞青訓、搞梯隊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利用漏洞, 不在乎年輕球員的培養, 這樣最終傷害的只有中國足球本身, 傷害的是真正熱愛中國足球的球迷。

此次足協的新政發佈, 不只是U23新政, 還包括3年內實現中立俱樂部名稱, 打造百年俱樂部, 以及中超球隊必須完成4級梯隊建設等政策, 這些政策的出發點全部都是有利於中國足球未來的。 在這時候, 媒體的作用應該是宣傳正能量, 讓足球回歸體育本身, 讓球隊能夠臥薪嚐膽, 讓球迷能夠有所期盼, 而不是被功利困擾, 被資本綁架, 被成績脅迫, 到頭來把足球圈弄成一個資本的投機圈, 這是任何一個人不想見到的, 也希望這種風氣能夠及時被遏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