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文學家在一顆恒星表面發現神秘的巨型顆粒狀結構

天鶴座π1表面細節。 ESO

恒星是別的太陽, 理應和太陽一樣有體積, 是太空中的一個個等離子氣體球。 但一直以來, 囿於距離遙遠, 我們即便用最強大的望遠鏡,

也只能看到一個亮點。

但現在不一樣了。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的視野在宇宙中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最近,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 首次直接拍到了太陽系以外的一顆恒星的表面細節。

這是一顆老去的紅巨星, 名為天鶴座π1。 在這張令人瞠目結舌的照片中,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它表面的顆粒狀結構。 它們就像是放大版的太陽米粒, 是一種對流單元。

這顆恒星十分巨大, 直徑是太陽的350倍。 而這些對流單元中的每一個直徑都在1.2億公里左右, 幾乎佔據恒星直徑的四分之一。

紅巨星天鶴座π1距離地球大約530光年, 品質和太陽在同一級別上, 但體積卻膨脹到了太陽的350倍, 亮度增加到了太陽的數千倍,

表面溫度卻很低。 50億年後, 太陽也會是這副模樣。

天鶴座π1周邊天區。 ESO

天鶴座π1表面的這些顆粒每一個都足以填滿太陽和金星間的空隙, 實際上還綽綽有餘。

像天鶴座π1這樣的恒星, 當它們內核中的氫燃盡後, 就會發生收縮, 進而導致升溫。 其內核溫度可以超過一億攝氏度。

升溫會導致它進入第二個核聚變階段, 開始把氦聚變成更重的元素, 比如碳和氧。 內核溫度的升高同時導致其外殼膨脹, 它的體積因此達到了原來的數百倍。 天鶴座π1還是一顆變星。 人類是第一次看到這類恒星的表面細節。

太陽表面的米粒結構。

黑色的是黑子。 維琪百科

太陽表面雖然也有對流單元, 但這些米粒狀結構的直徑只有1500公里, 而且數量非常多, 大約有200萬個左右。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表面重力不一樣。 天鶴座π1的品質是太陽的1.5倍, 但體積非常大, 表面重力非常小。 所以它的顆粒極為巨大, 數量也極少。

天鶴座π1的宿命是變成行星狀星雲。 天文學家之前已經在距其0.9光年遠的地方發現過一個物質殼, 這個物質殼是天鶴座π1在距今大約2萬年前拋出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