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雲都要下鄉,未來當農民最賺錢?

核心提示: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馬雲立馬表示全力以赴投入“鄉村振興計畫”, 十年前農民紛紛進城當民工, 十年後富豪都要紛紛下鄉, 未來最賺錢的職業之一就是當一個農民?

幹什麼才賺錢, 永遠都是熱門話題。 比如相親市場上最搶手的程式師, 再比如學人工智慧專業的一畢業年薪就是好幾十萬。

除了這些賺錢的職業, 現如今有一種職業好像也很賺錢的樣子, 而且動不動就是年薪百萬, 就像下面這些新聞頻頻登上各種媒體報導:

大學生回鄉當農民, 年收入60萬!

他在嘉魚老家種田,

一年收入近百萬!

大學生辭職種葡萄年入百萬, 市場需求依舊大!

90後美女大學生回鄉種地, 做了一件事年入百萬!

四川90後大學生夫妻辭職回鄉養蜂,年收入過百萬!

一名農村大學生的逆襲:不滿工資低, 回鄉年入百萬!

厲害了!90後放棄國企工作, 靠賣“肉肉”年入千萬!

小夥種水稻狂賺100萬, 如今出門打工不如回家種地了?

看到這些新聞, 讓人有一種時代變遷的感覺:10年前農民紛紛進城務工, 10年後大學生紛紛回村務農。

不過, 雖然新聞是這麼說,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麼大學生當農民致富的故事會越來越多呢?

- 01 -

大佬都要下鄉

不僅大學生都去當農民, 而且商界大佬們都要紛紛下鄉。

前段時間, 劉強東當上了河北省阜平縣平石頭村的村長, 誓言要三年內幫助貧困戶脫貧, 五年內讓全體村民年均收入翻十倍。

最近, 馬雲也振臂高呼, 未來5年投入100億幫助農村脫貧, 讓綠水青山能夠變成金山銀山。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更是語出驚人:“這次我們去北大清華, 這些學校的高材生甚至EMBA也願意去養豬。

聽聽, 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都搶著要去養豬呢!

這些大佬的話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過這些大佬為什麼都開始關心“農民”呢?

前幾天, 農業部副部長表示, 中國初步計畫明年要培養100萬以上新型職業農民。

最近的政治局會議忽然不提城鎮化工作了, 反倒是重點提到脫貧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

還有更早之前的十九大會議, 也把脫貧攻堅作為未來5年的工作重點。

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聞到了熟悉的味道和不變的套路。

先是媒體吹吹風, 然後領導出來喊喊話, 最後就有各種大佬立馬跟上節奏。

想在中國混得好就要跟著政策走, 果然混得好的商界大佬們覺悟不是一般的高。

話說回來, 搞鄉村振興當然值得肯定,

要是當農民真的可以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 誰會不願意呢?

但是, 簡簡單單做個農民就真的能發家致富嗎?那為什麼年輕人還是更願意待在大城市呢?

如果你想到這些問題就會明白, 鄉村振興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02 -

我們農業很脆弱

一直以來, 在大家的印象中,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業怎麼會很脆弱呢?

問題就在這裡, 我們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 但並不是農業強國。

比方說, 我們耕地面積很大,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佈的資料, 2016年中國耕地面積是20.24億畝, 世界排名前幾。

但是我們人口也多, 按照5.8973億鄉村常住人口來算, 人均耕地面積也只有3.4畝。

再比如說, 我們的糧食產量看起來很高, 但一樣要負擔巨大的人口壓力。

很多人可能以為我們作為農業大國, 肯定是糧食出口大國, 但實際上我們是糧食進口大國。

資料顯示, 我們國家對進口糧食的依存度年年都在上漲。

2015年我們糧食進口量是1.25億噸, 比2014年又增加了24%;2016年大豆和大米進口分別達到了8000多萬噸和353萬噸, 又再創中國的歷史新高。

這都不算什麼,關鍵是我們的農業技術還很落後,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

國內大部分農業的種子都是進口的,或者是跨國種子公司在國內生產的,比如說先鋒和孟山都等。

不僅是農業,養殖業也是這種情況,國內的種豬大部分都是國外的種豬,比如說丹麥、加拿大、法國和美國等。

可以說,我們的糧食安全其實是掌握別人的手中。

別看現在大家都有飯吃,但其實我們吃飽飯的日子也不過才三十幾年。

這些年,國家一直在推進城市化,而且還不斷侵佔農村耕地,農村的欠債實在太多了。

隨著糧食安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提出振興農村的計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 03 -

城市裝不下你

除了振興農村的本身需求外,鼓勵大學生當農民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城市已經裝不下更多人了。

這10年來,大家都在往城市裡面跑,都想待在大城市,造成大城市越來越擁擠。

客觀上來說,一個城市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容納新進來的人口,這一點在如今的北上廣深已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北京。

前段時間,北京大興一場大火,導致無數在北京務工的外地人返鄉,相信大家都知道。

還有今年3月雄安新區的建立,也是為了疏解北京的部分人口。不管你是進城務工人員,還是普通大學生,未來想留在大城市會越來越難。

既然城市容不下,那這些人總要有去處。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

2017年中央一號呼籲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時隔半個世紀,“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又成為了新時代的主旋律。

- 04 -

未來農民不好當

當然,就算真的回村當農民,想要“大有可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想成為年入百萬的農民,你首先得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傳統的農民是不可能賺大錢的。

為什麼中國農業會出現“蒜你狠”、“薑你軍”等現象,無非就是農業閉塞,資訊化和技術化跟不上。

比如說資訊化的問題,假如今年聽說大蒜價格翻幾倍,立馬一堆人湧上去種,等到收成的時候,就會發現大家都種的是大蒜,根本賣不出去。

於是,又都跑去種其他的,結果大蒜又變稀缺了。

很多小農不會獲取有效資訊,甚至連資訊獲取都不會。

那什麼叫新型職業農民呢?按照新華社的說法,有頭腦、有遠見、有闖勁。

有頭腦可以理解為要懂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的新技術;有遠見就是不能再靠天吃飯,要有洞察市場變化的經營能力;有闖勁意味著還要有創新能力,比如學會利用金融來發展產業。

而且如果要靠單純種地就能賺錢,也是異想天開。除非中國農業走出種子進口的怪圈,否則糧食價格很難做到與進口糧食相抗爭。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馬雲和劉強東在內,他們想做的不是鼓勵農民蠻幹農業,而是探索一條特色的產業鏈。

正如馬雲的鄉村振興計畫裡面提到的新型農民,依靠的是農業現代化,讓鄉村變成“淘寶村”。

再比如開頭提到的那些年入百萬的大學生農民,靠的就是規模化發展特色化產業,而不是靠單純的種地。

所以,不要輕易以為回鄉當個農民就能賺大錢,如果沒有知識和想法,可能你連農民都當不了。

城市套路深,俺想回農村,這句玩笑話已經在變成現實,很多人在這個冬天已經回到了農村。

時代的潮流我們無法阻擋,但是我們是否擁有足以安身立命的能力呢?

又再創中國的歷史新高。

這都不算什麼,關鍵是我們的農業技術還很落後,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

國內大部分農業的種子都是進口的,或者是跨國種子公司在國內生產的,比如說先鋒和孟山都等。

不僅是農業,養殖業也是這種情況,國內的種豬大部分都是國外的種豬,比如說丹麥、加拿大、法國和美國等。

可以說,我們的糧食安全其實是掌握別人的手中。

別看現在大家都有飯吃,但其實我們吃飽飯的日子也不過才三十幾年。

這些年,國家一直在推進城市化,而且還不斷侵佔農村耕地,農村的欠債實在太多了。

隨著糧食安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提出振興農村的計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 03 -

城市裝不下你

除了振興農村的本身需求外,鼓勵大學生當農民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城市已經裝不下更多人了。

這10年來,大家都在往城市裡面跑,都想待在大城市,造成大城市越來越擁擠。

客觀上來說,一個城市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容納新進來的人口,這一點在如今的北上廣深已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北京。

前段時間,北京大興一場大火,導致無數在北京務工的外地人返鄉,相信大家都知道。

還有今年3月雄安新區的建立,也是為了疏解北京的部分人口。不管你是進城務工人員,還是普通大學生,未來想留在大城市會越來越難。

既然城市容不下,那這些人總要有去處。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

2017年中央一號呼籲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時隔半個世紀,“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又成為了新時代的主旋律。

- 04 -

未來農民不好當

當然,就算真的回村當農民,想要“大有可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想成為年入百萬的農民,你首先得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傳統的農民是不可能賺大錢的。

為什麼中國農業會出現“蒜你狠”、“薑你軍”等現象,無非就是農業閉塞,資訊化和技術化跟不上。

比如說資訊化的問題,假如今年聽說大蒜價格翻幾倍,立馬一堆人湧上去種,等到收成的時候,就會發現大家都種的是大蒜,根本賣不出去。

於是,又都跑去種其他的,結果大蒜又變稀缺了。

很多小農不會獲取有效資訊,甚至連資訊獲取都不會。

那什麼叫新型職業農民呢?按照新華社的說法,有頭腦、有遠見、有闖勁。

有頭腦可以理解為要懂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的新技術;有遠見就是不能再靠天吃飯,要有洞察市場變化的經營能力;有闖勁意味著還要有創新能力,比如學會利用金融來發展產業。

而且如果要靠單純種地就能賺錢,也是異想天開。除非中國農業走出種子進口的怪圈,否則糧食價格很難做到與進口糧食相抗爭。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馬雲和劉強東在內,他們想做的不是鼓勵農民蠻幹農業,而是探索一條特色的產業鏈。

正如馬雲的鄉村振興計畫裡面提到的新型農民,依靠的是農業現代化,讓鄉村變成“淘寶村”。

再比如開頭提到的那些年入百萬的大學生農民,靠的就是規模化發展特色化產業,而不是靠單純的種地。

所以,不要輕易以為回鄉當個農民就能賺大錢,如果沒有知識和想法,可能你連農民都當不了。

城市套路深,俺想回農村,這句玩笑話已經在變成現實,很多人在這個冬天已經回到了農村。

時代的潮流我們無法阻擋,但是我們是否擁有足以安身立命的能力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