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漢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盛大開展

視頻載入中...

12月17日, “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雕塑藝術館及戶外空間(石門峰紀念公園內)盛大開展, 武漢城市歷史上首個雕塑雙年展制度就此開啟。 本次雕塑由武漢市委宣傳部,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 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有限公司,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藝術集團承辦, 本次活動總策劃為宜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漢石門峰紀念公園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次活動藝術總監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孫振華,

本次活動藝術總監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主任、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傅中望, 本次活動學術主持為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 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 及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理事長金志宏, 湖北日報楚天藝術集團董事長、藝術派雜誌出品人周潔組成, 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組委會, 百餘位國內外著名雕塑藝術家及石門峰全體成員參加了此次開幕式。

本次活動總策化尚雲華發表講話

本次活動策展人孫振華發表講話

本次活動藝術總監傅中望發表講話

首屆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將持續至2018年4月17日, 為期4個月。 這是武漢城市歷史上首次按照國際慣例舉辦雕塑雙年展, 從2017年開始, 將每兩年舉辦一次。 此次“雙年展”活動旨在通過舉辦一個面向國內外的公益性、學術性、前沿性、參與性的藝術展覽,

全面展現當代人關於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城市、藝術與人的生活、藝術與人的生存環境的最新思考, 探索藝術與人以及環境的最佳關係。 同時弘揚具有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大武漢精神。

2017年首屆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的主題是“27度角”。 這是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提出的一個專業概念。 他認為, 以建築物為背景, 確立雕塑的高度應該由人站在最理想的觀賞位置, 與建築處於27度觀看角度, 這個高度是最為合適的。 “27度角”作為本屆雙年展的主題, 只是一個借用的說法, 它借此來表達雙年展的價值觀, 這就是:以人的角度和視線去選擇藝術作品, 選擇藝術與環境之間的最佳尺度, 營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的景觀環境,

協調好人與藝術、人與自然、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 服務好最廣大的公眾。

此外, 027是武漢城市的區號。 用27度角作為首屆東湖生態雕塑雙年展的主題, 也暗含了雙年展與武漢城市的關係。 它既是一個城市的視角, 是一個城市的態度和表達;又是一種城市性格和精神城市狀態的呈現。 27度角, 是一種融合了本土與全球文化視野, 一個關切城市生態的空間載體, 一場公共藝術的節日盛典, 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武漢亮點。

本次雕塑雙年展吸引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投稿, 徵集到藝術作品897件, 創下華中地區雕塑實物稿件徵集數量之最。 經過國內外9位藝委會評審們評選, 最終選出92位雕塑藝術家的精品力作參展, 既有國內外頂級雕塑藝術家, 也有青年新銳藝術家。國際著名雕塑家喬瑪·帕蘭薩作品《永無止境》,國際著名藝術家朱銘作品《太極起勢》,國際著名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岳敏君作品《彎曲的弧度》、方力鈞作品《動態裝置》,國際著名雕塑家傅中望作品《長壽椅》等大師之作,也在這次雙年展中與觀眾見面,雙年展組委會,將以高達90萬元的獎金,鼓勵與支持當代雕塑創作精神。

“生態雕塑”是本雙年展特地推出的一個學術概念,它是雙年展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生態雕塑”,一方面指它的問題意識包括社會、自然和藝術的諸多方面;強調綠色、環保、再生、低碳、迴圈的價值觀和媒介方式;另一方面,它在呈現方式上,採用一切生態的藝術形式,如“雕塑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纖維藝術”、“動態藝術”、“新媒體藝術”、以及運用聲、光、電和感應技術的各種新藝術……從其社會屬性上看,生態雕塑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公共藝術或參與式藝術。

正如策展人孫振華先生所言“這個展覽或許會顛覆過去關於雕塑的某些觀展經驗,例如,展覽的材料可以是自然本身,例如樹木、植物、竹子、草地、水、泥土;或者是廢棄的金屬、瓶子、衣物、報紙、傢俱、塑膠瓶等等;還有用於展陳作品的集裝箱展室……就材料而言,它們都是常見的,許多是廉價的,卑微的,不起眼的。這是因為,就生態雕塑看來,藝術品不應過多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和生態;當藝術和自然發生衝突的時候,藝術應該順應自然,為自然讓路。”

事實上,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滋養。在基礎設施和硬體配備日益趨同的今天,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一種“救贖”,是使一個城市不同於其他城市的一張特有名片。而首屆“雙年展”的舉辦也必將賦予它非凡的意義。

一、鑄就武漢城市人文特色

作為武漢這座魅力古城的重要文化載體,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基於對武漢建城以來歷史的研究和解讀,通過對重點事件、城市風貌以及城風民俗等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的展示,來收藏豐富獨特的“漢味”和“長江時代”文化記憶,承載這座城市輝煌燦爛的歷史。

二、推動城市創意和創新發展

武漢入選世界“設計之都”後,通過舉辦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整合各類設計創意資源。推動武漢的工程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動漫設計、美術設計等多門類融合發展,加強大學生、青少年設計教育培養。

通過舉辦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加強同政府、大學、企業、非政府組織的合作。

特等獎頒獎合照

一等獎頒獎合照

二等獎頒獎合照

三等獎頒獎合照

也有青年新銳藝術家。國際著名雕塑家喬瑪·帕蘭薩作品《永無止境》,國際著名藝術家朱銘作品《太極起勢》,國際著名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岳敏君作品《彎曲的弧度》、方力鈞作品《動態裝置》,國際著名雕塑家傅中望作品《長壽椅》等大師之作,也在這次雙年展中與觀眾見面,雙年展組委會,將以高達90萬元的獎金,鼓勵與支持當代雕塑創作精神。

“生態雕塑”是本雙年展特地推出的一個學術概念,它是雙年展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生態雕塑”,一方面指它的問題意識包括社會、自然和藝術的諸多方面;強調綠色、環保、再生、低碳、迴圈的價值觀和媒介方式;另一方面,它在呈現方式上,採用一切生態的藝術形式,如“雕塑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纖維藝術”、“動態藝術”、“新媒體藝術”、以及運用聲、光、電和感應技術的各種新藝術……從其社會屬性上看,生態雕塑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公共藝術或參與式藝術。

正如策展人孫振華先生所言“這個展覽或許會顛覆過去關於雕塑的某些觀展經驗,例如,展覽的材料可以是自然本身,例如樹木、植物、竹子、草地、水、泥土;或者是廢棄的金屬、瓶子、衣物、報紙、傢俱、塑膠瓶等等;還有用於展陳作品的集裝箱展室……就材料而言,它們都是常見的,許多是廉價的,卑微的,不起眼的。這是因為,就生態雕塑看來,藝術品不應過多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和生態;當藝術和自然發生衝突的時候,藝術應該順應自然,為自然讓路。”

事實上,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滋養。在基礎設施和硬體配備日益趨同的今天,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一種“救贖”,是使一個城市不同於其他城市的一張特有名片。而首屆“雙年展”的舉辦也必將賦予它非凡的意義。

一、鑄就武漢城市人文特色

作為武漢這座魅力古城的重要文化載體,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基於對武漢建城以來歷史的研究和解讀,通過對重點事件、城市風貌以及城風民俗等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的展示,來收藏豐富獨特的“漢味”和“長江時代”文化記憶,承載這座城市輝煌燦爛的歷史。

二、推動城市創意和創新發展

武漢入選世界“設計之都”後,通過舉辦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整合各類設計創意資源。推動武漢的工程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動漫設計、美術設計等多門類融合發展,加強大學生、青少年設計教育培養。

通過舉辦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加強同政府、大學、企業、非政府組織的合作。

特等獎頒獎合照

一等獎頒獎合照

二等獎頒獎合照

三等獎頒獎合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