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導彈列車”加東風31為何多年沒消息?缺點太多俄羅斯已放棄

【閱讀需要5分鐘, 文章較長感謝評論、關注】

蘇聯時期研製的“末日列車”

在30多年前, 世界還處於被美、蘇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主導之下, 而這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 卻都是擁有上萬枚核武器的國家。 而世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相互瞄準的核武器的“看護”, 戰戰兢兢的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直到今天。

而在那個最瘋狂歲月當中, 美、蘇兩國研製了多種多樣用以確保“先發制人”打擊和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的武器系統。 這當中尤其要數蘇聯的“青年”鐵路導彈列車系統最為可怖了。 而該套系統之所以令西方情報部門頭疼, 就是在於其發射平臺不是當時美、蘇大量採用的固定式“發射井”、也不是以重型卡車攜帶的輪式移動發射平臺, 而是依託蘇聯不僅蜿蜒曲折、而且綿延數萬公里的鐵路線。 在這些鐵路線上眾多行駛的列車中, 竟掩藏著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列車!

當時這套“青年”系統的列車上裝載的是代號SS-24的鐵路導彈作戰系統, 北約代號“手術刀”。 這套系統可以隨時接到命令後立即停車, 在空曠地帶展開車廂後向美國發射3枚洲際彈道導彈。 而自從1987年蘇聯首量此類型的“死亡列車”開始在戰略火箭軍操作下投入戰鬥值勤後,

蘇聯一共部署了36枚SS-24型洲際彈道導彈在12輛火車上, 接連不斷的在蘇聯廣袤的大地上賓士著。 這些導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據說達到了360枚, 總爆炸當量超過1.26億噸TNT。

而這套依託鐵路運行的核武器機動發射平臺,

之所以令當時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膽寒的原因, 在於其無法被有效監測和跟蹤, 這也就難以在必要時刻將之摧毀、以拔取蘇聯的“核牙齒”。 當時美國情報部門就對這套系統有過判斷:一旦出現核危機, 整個西方情報部門都無法迅速在每天數千輛普通貨運列車中, 準確判斷出那些列車上裝載有能直接打擊西方國家的“巴爾古津”系統攜帶的SS-24洲際彈道導彈。 一般來說, 這種導彈列車正常一晝夜可以行使1000公里, 而必要時可以攜帶單枚超過150噸的彈道導彈跑出每小時120公里的極速!在當時以美國的衛星技術, 即便事先知道是那輛列車, 但要對其保持持續有效的跟蹤以提供準確打擊資料的話, 也是需要近300顆偵察衛星,
而在上世紀80年代, 美國全部軍事衛星也恐怕沒有這個數字。

俄羅斯研製新一代“導彈列車”

美國對於這樣一套難以捉摸的“核武器發射平臺”一直十分忌憚, 後來美國雖然通過不計成本的抽調偵察衛星摸清了幾個導彈列車的發車和修理基地、車站, 但是一旦這些列車離開網站進入鐵路網, 就會立刻被眾多鐵路列車淹沒, 從而導致偵察衛星無能為力。 這也是美國在葉利欽上臺後急忙在1993年與俄羅斯簽訂《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時堅決要求俄羅斯銷毀所有導彈列車。

美國這個要求後來雖然經過眾多曲折, 但是在俄羅斯剛剛成立時經濟崩潰、軍費不足, 而生產導彈列車所運載的彈道導彈的烏克蘭獨立後迅速投入西方懷抱, 主動銷毀了所有核武器和核武器生產設備。而導彈列車的設計單位“南方設計局”也面臨大量人才流失。這樣一來,俄羅斯即便不主動銷毀導彈列車“青年”系統,也無法得到常規保養,終於在21世紀初,所有導彈列車全部被廢棄,只有一列近年被進行外觀修復對公眾開放參觀。

但是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俄羅斯因為被美國一步步緊逼到家門口、北約東擴幾乎直抵莫斯科的情況下,這種具備高機動能力、快速反應、生存能力強的核武器系統自然得到了青睞。於是在2012年俄羅斯正式開始了新一代“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的研發。這套系統通過現代技術重新“複刻”了蘇聯時代經典的導彈列車,可以令數千萬噸級可全天候發射的核武器隨時處於待命狀態,對美國和北約進行有效威懾。

這套新一代“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採用了擁有更先進導航系統的全新RS-24導彈,不用再提前設定目標座標,一切可以隨時調整,做到了“指哪打哪”和“打哪指哪”能力,而且其突破反導系統的能力也有了指數級別的提升。RS-24每枚可以攜帶4枚核彈頭,單顆當量為25萬噸。得益於俄羅斯在核武器上的多年研發,新的RS-24導彈只有原先SS-24導彈三分之一約50噸重,長度和體積也有所削減。

可是俄羅斯媒體最近確報導,原來被寄予厚望的“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未來可能將面臨“下馬”的命運。因為俄羅斯近年軍費緊張,有限的精力和資金將被用在“薩爾馬特”液體洲際導彈和一些固體洲際導彈上,這些導彈也可以使用公路和野外機動部署,靈活性和生存能力甚至高過原來的鐵路列車系統,所以“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已經被排除在俄羅斯2018-2027年《國家裝備計畫》之外。

傳言中國也有自己的“導彈列車”計畫

中國的導彈列車是在2006年,也就是俄羅斯廢掉自己的導彈列車系統後的第二年,在央視新聞聯播曝光的,當年央視公開曝光的彈道導彈列車包括發射控制車廂、指揮車廂、運載車廂,指揮車車廂安置了一部大型動態顯示幕幕和會議室。發射車廂顯示控制按鈕由多人操作。根據當時的央視報導,至少當時曝光的中國導彈列車使用的是東風31導彈。

可是對於我國火箭軍已經擁有大量“東風”家族的彈道導彈的情況下,還需要這種幾十年前的核武器發射平臺嗎?有人說這種方法隱蔽性和生存能力高,而且2014年9月之後中國鐵路增開了上百列編組十餘輛的“零散貨物快運班列”,導彈列車可以隱藏在這些短編組貨運班列中。可是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因為這些貨運班列都是按照客車化開行的,其運行路線和時間都是固定不變的,且資訊從一開始就向全社會公開。因此對手很容易根據公開的列車運行圖將混在其中的導彈列車找出來。

而且當前美國對於俄羅斯重啟“死亡列車”項目並未感到嚴重威脅的原因,除了俄羅斯技術老化、資金缺乏等因素,也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列車運行圖美方已經基本掌握、甄別俄羅斯導彈列車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的因素。事實上當初俄羅斯將導彈列車退出現役,也未嘗沒有其隱蔽性已經大不如前導致實用性嚴重下降的因素。而且現在甄別導彈列車也不像以前那麼困難了:導彈列車與普通列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編組方式不同。普通貨運列車一般都會編組幾十輛甚至幾百輛,且都是清一色的貨車車廂。

而在導彈列車中多編入一些貨車來迷惑偵察系統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編入普通貨運列車,貨車到達目的地後必須調入編組場解編。解編過程中,車輛與車輛之間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這極有可能損壞彈道導彈和發射控制車廂內安裝的精密儀器。如此劇烈的衝擊,是不可能通過減震和加固措施避免其影響的。另一方面,在車輛解編的過程中,鐵路工作人員不可避免的要近距離接觸導彈列車,這些行內工作人員很容易察覺到列車的特殊性,由此洩密的風險也增加了。所以中國在10多年前公佈一次後就沒有後續消息了,這也是意識到了導彈列車在現代偵察手段下生存能力不高的弊端,而且隨著“東風”彈道導彈家族日益完善,導彈列車這種具有強烈時代特點的武器系統被淘汰也是大勢所趨。

主動銷毀了所有核武器和核武器生產設備。而導彈列車的設計單位“南方設計局”也面臨大量人才流失。這樣一來,俄羅斯即便不主動銷毀導彈列車“青年”系統,也無法得到常規保養,終於在21世紀初,所有導彈列車全部被廢棄,只有一列近年被進行外觀修復對公眾開放參觀。

但是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俄羅斯因為被美國一步步緊逼到家門口、北約東擴幾乎直抵莫斯科的情況下,這種具備高機動能力、快速反應、生存能力強的核武器系統自然得到了青睞。於是在2012年俄羅斯正式開始了新一代“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的研發。這套系統通過現代技術重新“複刻”了蘇聯時代經典的導彈列車,可以令數千萬噸級可全天候發射的核武器隨時處於待命狀態,對美國和北約進行有效威懾。

這套新一代“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採用了擁有更先進導航系統的全新RS-24導彈,不用再提前設定目標座標,一切可以隨時調整,做到了“指哪打哪”和“打哪指哪”能力,而且其突破反導系統的能力也有了指數級別的提升。RS-24每枚可以攜帶4枚核彈頭,單顆當量為25萬噸。得益於俄羅斯在核武器上的多年研發,新的RS-24導彈只有原先SS-24導彈三分之一約50噸重,長度和體積也有所削減。

可是俄羅斯媒體最近確報導,原來被寄予厚望的“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未來可能將面臨“下馬”的命運。因為俄羅斯近年軍費緊張,有限的精力和資金將被用在“薩爾馬特”液體洲際導彈和一些固體洲際導彈上,這些導彈也可以使用公路和野外機動部署,靈活性和生存能力甚至高過原來的鐵路列車系統,所以“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已經被排除在俄羅斯2018-2027年《國家裝備計畫》之外。

傳言中國也有自己的“導彈列車”計畫

中國的導彈列車是在2006年,也就是俄羅斯廢掉自己的導彈列車系統後的第二年,在央視新聞聯播曝光的,當年央視公開曝光的彈道導彈列車包括發射控制車廂、指揮車廂、運載車廂,指揮車車廂安置了一部大型動態顯示幕幕和會議室。發射車廂顯示控制按鈕由多人操作。根據當時的央視報導,至少當時曝光的中國導彈列車使用的是東風31導彈。

可是對於我國火箭軍已經擁有大量“東風”家族的彈道導彈的情況下,還需要這種幾十年前的核武器發射平臺嗎?有人說這種方法隱蔽性和生存能力高,而且2014年9月之後中國鐵路增開了上百列編組十餘輛的“零散貨物快運班列”,導彈列車可以隱藏在這些短編組貨運班列中。可是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因為這些貨運班列都是按照客車化開行的,其運行路線和時間都是固定不變的,且資訊從一開始就向全社會公開。因此對手很容易根據公開的列車運行圖將混在其中的導彈列車找出來。

而且當前美國對於俄羅斯重啟“死亡列車”項目並未感到嚴重威脅的原因,除了俄羅斯技術老化、資金缺乏等因素,也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列車運行圖美方已經基本掌握、甄別俄羅斯導彈列車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的因素。事實上當初俄羅斯將導彈列車退出現役,也未嘗沒有其隱蔽性已經大不如前導致實用性嚴重下降的因素。而且現在甄別導彈列車也不像以前那麼困難了:導彈列車與普通列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編組方式不同。普通貨運列車一般都會編組幾十輛甚至幾百輛,且都是清一色的貨車車廂。

而在導彈列車中多編入一些貨車來迷惑偵察系統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編入普通貨運列車,貨車到達目的地後必須調入編組場解編。解編過程中,車輛與車輛之間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這極有可能損壞彈道導彈和發射控制車廂內安裝的精密儀器。如此劇烈的衝擊,是不可能通過減震和加固措施避免其影響的。另一方面,在車輛解編的過程中,鐵路工作人員不可避免的要近距離接觸導彈列車,這些行內工作人員很容易察覺到列車的特殊性,由此洩密的風險也增加了。所以中國在10多年前公佈一次後就沒有後續消息了,這也是意識到了導彈列車在現代偵察手段下生存能力不高的弊端,而且隨著“東風”彈道導彈家族日益完善,導彈列車這種具有強烈時代特點的武器系統被淘汰也是大勢所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