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州區:秧田溝村裡喜看變化

四川新聞網12月18日訊(杜淵 熊圓)近日, 記者從巴中市巴州區曾口場鎮向西北方向行駛, 不到十分鐘, 便來到曾口鎮秧田溝村。 遠遠望去, 村裡整潔的公路四通八達, 美麗的新居錯落有致, 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產業基地裡勞作, 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變化一:新居美道路寬 水電氣網通到家

“咚、咚、咚……”12月3日上午, 記者一走進秧田溝中心村聚居點, 就聽到聚居點傳來的裝修聲。 走進貧困戶張道顯的新居, 70多歲的他正和裝修工人一起給廚房貼牆磚。 張道顯說, 他家以前住的是土牆房, 外面下大雨, 屋裡下小雨,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在有生之年住上樓房, 感謝黨的好政策啊。 ”

說起村裡這幾年的變化, 張道顯滔滔不絕:村道路變寬了, 社道路聯網了, 貧困戶住上好房子, 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 電視能收看的頻道也變多了……

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 在市委組織部、市委老幹部局等相關部門的幫扶指導下, 秧田溝村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 新建、拓寬、硬化道路超過18公里;整治堰塘4口、渠堰5.3公里, 新建微水池4口、提灌站1處、觀光橋1座;按照“幸福美麗新村”要求, 建設3個聚居點, 集中安置108戶348人, 改造危舊房135戶, 全村水、電、氣、網全通。

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 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也在跟進。 三年來, 全村配套建設了衛生室、幼稚園、殘疾人康復站、日間照料中心、農民夜校、電商平臺、籃球場等。

村民在吃穿住行、醫療教育方面都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變化二:興產業促增收 致富有奔頭

“除了種莊稼, 我和妻子還在梨園務工, 兩個人保底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 一家人的生活不愁了, 我還在聚居點買了新房子呢。 ”說起村裡的變化, 村民劉勇第一個點贊村裡引進的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

劉勇的母親常年多病, 子女尚小, 不能長期外出務工的他, 只能在家裡種田養豬, 一年忙到頭, 也僅夠溫飽。 村裡引進專合社後, 劉勇和妻子就在專合社內打工, 收入增加了不少。

“做強產業支撐, 才能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自2015年任秧田溝村第一書記以來, 王興全便把謀劃產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

在深入瞭解秧田溝村的地理位置、村民種植習慣後, 王興全和村“兩委”幹部多次前往市、區農林部門請教, 並邀請專家現場規劃。 最終, 村“兩委”決定發展果蔬產業、水產養殖業, 並套種蔬菜、藥材。

經過長期努力, 秧田溝村共引進業主6個, 發展果蔬種植、花卉苗木、水產養殖等產業, 其中秧田溝村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勵志種養專業合作社等已建成投產, 幫助37戶貧困戶就地增收脫貧。

“當初選擇在秧田溝村發展水產養殖, 就是因為有優質的水源和優越的區位條件。 ”站在即將投產的養殖基地前, 巴中市綠安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柱才信心滿滿。 下一步, 楊柱才將繼續擴大規模, 將養殖基地打造成為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參與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區,

屆時可幫助40餘人實現就地就業。

大力發展脫貧產業, 帶來的不僅僅是村貌上的變化, 更改變了秧田溝村村民的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 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的73%, 勞動力轉移就業已超過65%。

變化三:你加油我使勁 脫貧路上共奮進

12月3日早上, 天剛亮, 2組村民李中生就來到田間挖地種菜。 72歲的李中生精神抖擻、身板硬朗, 幹起活來絲毫不遜于年輕人。 李中生說, 現在的幫扶政策很好, 他已經得到了許多實惠, 但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自己身體還結實, 能種莊稼, 還可以到村裡的梨園務工掙錢, 如期脫貧肯定沒問題。

在秧田溝村, 像李中生一樣靠自力更生積極脫貧致富的村民還有很多。

有了好的政策, 在駐村幹部、村“兩委”的幫扶下, 他們你追我趕加油幹, 你家發展種植養殖業, 我家發展短途運輸業, 他家自辦家庭農場, 個個起早摸黑幹農活, 披星戴月忙增收。

近年來, 秧田溝村還以“提升村民綜合素質”為目標, 依託農民夜校, 以專題講座、文藝匯演、展板宣傳等方式, 著力加強農民新知識、新技能培訓。 同時, 通過開展“感恩奮進”“我脫貧、我光榮”等主題教育活動和“五好家庭”“最美兒媳婦”“最美婆婆”等評選活動, 選樹身邊先進典型, 淳化鄉風民風, 村民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