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中市2016年度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排名全省第三

四川新聞網巴中12月18日訊(劉敏)12月8日, 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和四川省金融工作局聯合下發《關於關於2016年四川省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結果的通報》(成銀髮〔2017〕161號), 在市級金融生態環境整體綜合評價上, 巴中市排名全省第3, 僅次於成都、瀘州2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三縣兩區整體靠前, 在區縣級GDP50億元至150億元檔次62個縣(區、市)中, 平昌縣、巴州區、恩陽區、南江縣、通江縣分別排名第2、4、11、12、19名, 我市金融生態環境持續穩中向好, 評價名次居於高位。

近年來, 尤其是2016年以來, 人行巴中中支以農村及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主線,

以庫網平臺建設和聯合激勵懲戒為抓手, 大力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和金融穩定、改革與發展, 取得明顯成效。

發揮雙支柱調控框架作用, 引導金融資源彙聚。 一是布點恩陽區、平昌縣率先在全省開展金融精准扶貧示範區(縣)創建, 重點推動精准扶貧貸款發放、金融生態環境優化以及金融精准扶貧示範戶、鄉村旅遊示範村、示範基地創建工作, 綜合運用央行扶貧再貸款、支小再貸款、PSL等貨幣政策工具, 對金融機構“投向、利率”實行雙重引導, 全面推廣“央行扶貧再貸款+個人精准扶貧貸款”“央行扶貧再貸款+產業貸款”“央行扶貧再貸款+銀行(政府)+企業(專案)+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商業貸款”等金融精准扶貧模式, 持續推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

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 促進金融資源和信貸資金向巴中彙聚、向實體經濟和貧困戶配置。 二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分析與識別預警, 督促金融機構做好不良貸款化解工作。 認真開展存款保險風險評級工作, 並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優惠政策, 促進提升地方法人機構風險防控能力。 積極推動完成巴中農商行改制工作, 落實農行“三農事業部”改革政策, 三個縣級農行“三農事業部”考核全部達標。 截至11月末, 全市廣義信貸766.54億元,較年初淨增88.57億元;貸款餘額達630.05億元,較年初淨增87.55億元, 同比增長18.5%;發放扶貧再貸款21.02億元, 累計為10.78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授信37.31億元, 其中累計向4.3萬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7.38億元,
位列全省各市州第三, 占全市貧困戶家庭數的32%, 扶貧小額信貸加權平均利率為4.56%, 低於全市平均水準2.15個百分點;累計支持1460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帶動1.95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 “兩權抵押”累計發放188筆, 金額17688萬元。

深化信用體系建設, 打造金融生態基石。 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農村及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兩庫兩網一平臺”建設。 一是大力構建巴中市信用體系建設制度框架。 會同市發改委積極履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雙牽頭”職責, 推動市政府出臺《巴中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及《巴中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起草《巴中市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實施方案》等綱領性檔,

為全市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加大中小企業信用資訊採集力度, 開展“金融守信企業紅名單”評選活動, 建立巴中市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名錄庫, 制定中小企業信貸市場服務基本信用標準。 截至目前, 依託中小企業二代信用資訊資料庫入庫企業戶數10167戶, 入庫企業高管資訊779條, 銀行資訊29488條, 非銀行資訊51條;評選出133戶企業納入“金融守信企業紅名單”, 篩選出142家企業納入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名錄庫, 開展融資培育及重點監測。 三是縱深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開發PC端、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及微信小程式, 實現庫網平臺多途徑、多管道訪問和資料交互, 進一步增強庫網平臺使用的便利性和友好性。
巴中被人行成都分行表彰為2014—2016年度金融資訊技術推動業務管理創新優秀軟體發展專案, 並在全省範圍予以推廣。 “巴中市兩庫兩網一平臺”被省總工會評為四川省“創新創效金點子”項目。 依託庫網平臺全面開展農戶、信用村、信用鎮(鄉)及新型農業經濟主體信用評定工作, 引導金融機構開展信用評定成果運用, 創新基於信用價值的信貸產品, 篩選守信客戶開展信用培育和融資對接。 目前, 農村信用資訊管理資料庫已入庫農戶信用資訊44.19萬戶, 評定信用農戶10.33萬戶、611個信用村、49個信用鎮(鄉), 評定信用貧困戶5.94萬戶。 巴中市網上融資對接平臺累計註冊企業402家, 個人註冊2623人, 發佈融資需求381筆, 金融機構對接2329筆,成功融資累計62.31億元。

推進金融普惠工程,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一是開展支付惠農示範工程創建。鞏固迅通工程“四有”建設成果推動助農取款服務提質增效,在全市建成助農取款優質服務示範點118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示範站49個,支付惠農示範行社3家,刷卡無障礙示範區7條;二是強化支付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各銀行機構在轄區布放ATM機具1529台、POS機具9432台,全部實現聯網通用。在農村地區發放“農民工銀行卡”“工銀福農卡”“農信親情卡”等特色銀行卡產品29.4萬張,實現客戶支付手續費減免年均400余萬元;三是積極推動支付方式向數位化轉變。緊跟現代支付發展形勢,推動網上支付、手機支付、掃碼支付等新興數位支付工具廣泛運用。截至2017年10月末,轄內銀行機構手機銀行用戶達115.9萬戶、網上銀行116.4萬戶。將農村非現金支付示範場景建設作為推廣運用現代數位支付方式的重要載體,在各縣特色農業產業園、農村學校、鄉村旅遊景區等特色區域建設生產生活非現金支付示範場景3個;四是推動國庫直發業務種類不斷增加,已開通8大類17項品種,涉及農村糧食和農機補貼、教育專項補貼等民生領域;五是大力開展金融知識和誠信理念宣教活動。與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打造駟馬全國金融暨誠信文化教育基地,與北京市鴻基金會儒聯合啟動為期3年的通江縣晏陽初校園誠信文化教育專案,按照“金融機構捐贈+政府財政匹配”的模式創建首期規模330余萬元的巴州區晏陽初校園信用文化基金,創建“晏陽初金融志願服務”活動品牌,傳承平民教育思想,以“五大行動”計畫為指南,組織1000余名註冊金融志願者廣泛開展金融知識和誠信理念“五進”及金融扶貧幫扶活動,探索出在全省具有示範效應的“基地+基金+機制”校園信用文化建設、“螢火蟲工程·農民金融夜校”“小手牽大手·誠信帶回家”等特色宣教模式,有效提升社會公眾誠信意識、金融知識知曉度和金融工具運用能力。

金融機構對接2329筆,成功融資累計62.31億元。

推進金融普惠工程,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一是開展支付惠農示範工程創建。鞏固迅通工程“四有”建設成果推動助農取款服務提質增效,在全市建成助農取款優質服務示範點118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示範站49個,支付惠農示範行社3家,刷卡無障礙示範區7條;二是強化支付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各銀行機構在轄區布放ATM機具1529台、POS機具9432台,全部實現聯網通用。在農村地區發放“農民工銀行卡”“工銀福農卡”“農信親情卡”等特色銀行卡產品29.4萬張,實現客戶支付手續費減免年均400余萬元;三是積極推動支付方式向數位化轉變。緊跟現代支付發展形勢,推動網上支付、手機支付、掃碼支付等新興數位支付工具廣泛運用。截至2017年10月末,轄內銀行機構手機銀行用戶達115.9萬戶、網上銀行116.4萬戶。將農村非現金支付示範場景建設作為推廣運用現代數位支付方式的重要載體,在各縣特色農業產業園、農村學校、鄉村旅遊景區等特色區域建設生產生活非現金支付示範場景3個;四是推動國庫直發業務種類不斷增加,已開通8大類17項品種,涉及農村糧食和農機補貼、教育專項補貼等民生領域;五是大力開展金融知識和誠信理念宣教活動。與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打造駟馬全國金融暨誠信文化教育基地,與北京市鴻基金會儒聯合啟動為期3年的通江縣晏陽初校園誠信文化教育專案,按照“金融機構捐贈+政府財政匹配”的模式創建首期規模330余萬元的巴州區晏陽初校園信用文化基金,創建“晏陽初金融志願服務”活動品牌,傳承平民教育思想,以“五大行動”計畫為指南,組織1000余名註冊金融志願者廣泛開展金融知識和誠信理念“五進”及金融扶貧幫扶活動,探索出在全省具有示範效應的“基地+基金+機制”校園信用文化建設、“螢火蟲工程·農民金融夜校”“小手牽大手·誠信帶回家”等特色宣教模式,有效提升社會公眾誠信意識、金融知識知曉度和金融工具運用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