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信訪知識」信訪改革五問

群眾以信訪方式反映的信訪問題, 大多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 儘管如此, 信訪工作在不少人看來還是帶著一些神秘的色彩。 信訪制度改革自啟動以來, 群眾關心的那些問題現在怎麼樣了?

一問:如何提高處理問題透明度?

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 依託互聯網搭建起集投訴、辦理、查詢、跟蹤、監督、評價等於一體的全國網上信訪平臺, 實現了信訪事項辦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 網上信訪全面推行了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信訪”新模式。

與傳統信訪形式不同, 網上信訪不受時間、空間、人數限制,

群眾足不出戶即可隨時隨地提交訴求, 並對辦理過程和處理結果進行查詢和評價, 實現了讓資料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有利於拓寬信訪管道, 降低信訪成本, 最大限度地方便信訪群眾。  

任何人都可以登錄信訪局的官方網站進行網上信訪, 實名註冊並反映問題之後, 就可以得到一個唯一的編號, 信訪人可以據此隨時隨地查詢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和處理結果, 從而實現了信訪資訊全錄入、業務全流轉、資料全生成、辦理全公開。

二問:如何解決“踢皮球”問題?

進一步加大交辦力度, 對於群眾初次反映的信訪事項, 只要是訴求合理且有實質訴求的, 都會交辦。 網上信訪工作要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 解決問題是關鍵,

因此功夫還是在網下。

“網訪”帶來便捷、透明與高效的同時, 也會增強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期待, 如果升級換代後的信訪工作僅僅滿足於或停留在“網來網去”的形式和程式上, 反而更容易引發社會上的批評和群眾的不滿。 期待之後是要求, 要求之後是壓力, 這也成了倒逼信訪部門改進工作、提高效能的一個契機。 網上信訪的生命力在於及時高效地回應群眾訴求, 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讓群眾普遍感到網上信訪好用、管用, 樹立起正確的工作導向, 以此引導群眾更多地變走訪為網訪。

通過信訪工作制度改革, 進一步加強了初信初訪辦理工作。 “明確責任清單, 對不作為、慢作為等責任不落實、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實行問責,

確保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著落。 同時, 通過對群眾評價不滿意、受理辦理工作有瑕疵等信訪事項的網上督辦、實地督查、約談會辦等, 切實把問題解決在當地, 化解在萌芽, 避免矛盾上交、信訪上行。

三問:信訪是不是“稻草人”?

如果缺乏嚴密的責任體系, 出現信訪問題可以不擔責, 辦理信訪問題可以不負責, 造成嚴重後果可以不問責, 那麼再好的信訪制度也是“紙老虎”、“稻草人”, 對規章制度的“習慣性漠視”、“隨意性變通”等問題自然會大行其道。

問責終歸需要一個“抓手”, 而實地督查督辦近年來吸引了不少目光。

亂作為、濫作為產生問題, 不作為、慢作為積累矛盾。 要加大實地督查力度, 重點督查地方和部門因濫作為或者不作為、慢作為導致侵害群眾權益的問題,

對信訪事項辦理程式不規範問題也要督促糾正。

實地督查不僅可以直接推動個案的解決, 還能督促地方舉一反三, 通過督查一個典型事項來推動當地共性問題的成批解決。

四問:涉訴信訪找上門管不管?

要走出"信訪是個筐, 什麼都往裡裝"的誤區。 實施訴訪分離以來, 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事項, 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 這是順應法治化的改革舉措, 在堅持來訪必登的基礎上, 向群眾認真解釋訴訪分離的政策和界線, 引導群眾到司法機關反映訴求。

訴求表達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 傳統上群眾通過信訪管道反映問題的意願強烈,

也造成了現實中出現“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等現象。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 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因而對群眾通過信訪的方式表達訴求, 也要逐漸引導到法治的軌道上、法制的框架內、法定的管道中進行。

五問:群眾意見領導能聽到嗎?

信訪工作是保持黨和政府同群眾密切聯繫的重要體現, 也能服務科學民主決策, 各級黨委政府歷來十分重視。 送上門來的資訊來源面廣、真實性強, 不僅說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還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各地各部門政策落實和具體工作情況, 是十分寶貴的資訊‘富礦’。

感知群眾疾苦、瞭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發揮好信訪的‘晴雨錶’作用。對於如何梳理分析群眾意見,為黨委政府決策參考提供有效依據。一方面是從大量分散的群眾信訪中,捕捉和發現帶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全面把握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矛盾糾紛的現狀和走勢;另一方面,也要從群眾的意見中發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出完善和落實政策以及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推動從政策層面成批解決。

感知群眾疾苦、瞭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發揮好信訪的‘晴雨錶’作用。對於如何梳理分析群眾意見,為黨委政府決策參考提供有效依據。一方面是從大量分散的群眾信訪中,捕捉和發現帶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全面把握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矛盾糾紛的現狀和走勢;另一方面,也要從群眾的意見中發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出完善和落實政策以及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推動從政策層面成批解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