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5歲老人的“愛心商攤”感動冰城

在省台舉行的“12·12接力愛公益晚會”上, 65歲的陳岩讓人印象深刻。 這個來自安徽宿州農村的老人, 2001年“北漂”到哈爾濱, 與老伴兒一起靠小貨攤維生,

卻要資助留守的孩子們。 本週三, 本報記者來到了陳大爺的“愛心商攤”, 聽他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主屋塌了, 小倉買倒了, 他來哈爾濱“投奔”大娘

厚厚的雷鋒帽, 敞懷的軍大衣, 站在自己的小攤旁, 一邊吆喝一邊和客人聊天……陳大爺, 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哈爾濱人。 陳大爺說, 他在老家開過一個小雜貨店, 後來被人賒黃了。 可是“屋漏偏逢連天雨”, 2001年第一場連綿大雨, 又將陳家有年頭的草房給沖倒了。

一家五口, 只能擠在偏房裡。 沒有積蓄, 沒法兒修房, 陳岩決定外出打工去。 那時候, 村裡的人一窩蜂往南方跑, 只有陳岩另闢蹊徑, 選擇來到北方的哈爾濱。 “來這兒是奔我那今年92歲的大娘。 當年我家窮, 大爺一個月50元錢養活8口人,

還要給我郵寄10元。 大爺去世了, 我來哈爾濱, 大娘有事兒, 我還能就近照顧照顧。 ”

就這樣, 陳大爺在冰城落地, 他的第一份工作, 是去工地幹零活兒。 白天搬磚、攪沙子、運水泥, 晚上墊幾件衣服當床, 住在正裝修的樓房裡。 沒多久, 老伴兒也追著他到了北方, 還在念書的三個兒子, 就這樣成了留守兒童。

月租200元的地下室, 是他的“海陸空”一體房

白菜、土豆、燒餅、饅頭……靠著一個“省”一個“勤”, 夫妻倆攢下了一點錢, 準備開個小貨攤。 那時候, 生意還沒開始, 陳大爺滿腦都是“小算盤”。 “大兒子的學費、二兒子的生活費, 還有每個月最少得賺多少錢?”夫妻倆抓破了腦袋, 掙錢為了兩個字:孩子。 那是他們的愧疚, 也是他們的奔頭。

為了賣貨方便, 二人在幸福路租了一間地下室,

剛開始每個月200元的房租都拿不出來, 只能和一個老鄉合租。 地下室沒有一扇窗戶, 地方小得轉不開身。 每當孩子們來看父母, 二人只能開動腦筋, 床上打吊鋪, 床下鋪被褥。 陳大爺開玩笑說:“那時咱家是‘海陸空’一體房啊!”

小攤剛開張, 陳大爺賣最便宜的瓜子和花生。 他的小攤上貼了一個口號, 那是陳大爺親手寫的:以人為本, 誠信為先。 “我們沒別的本事, 就是要摸著良心做人, 瓜子潮了, 一定要扔, 清白掙錢, 不能坑人。 ”

時間一長, 周圍的住戶都認識了陳大爺夫婦, 他們兩個特別“招人”。 供應商看兩個人實在, 答應他們先拿貨後付款;附近的老頭老太太, 就愛和兩個人聊家常。 知道了陳大爺家的情況, 住戶們鎖定了他家的小攤子,

逢年過節購年貨, 就上“誠信小攤”來。

賣了一陣瓜子花生, 陳大爺家的小攤慢慢“升級”。 平時賣糕點、餅乾, 中秋節賣月餅, 端午節賣粽葉, 客流量越來越多, 兩人的溫飽也基本解決了。 陳大爺告訴記者:“來哈爾濱十幾年, 我沒給自己添過一件衣服, 都是附近的商戶、周圍的居民看不下去, 給我送來家裡的舊衣服。 ”

人緣為啥這麼好?陳大爺說他心眼實, “肚子裡不藏貨。 人在天地之間, 就是要結天緣, 接地氣, 聚人氣。 ”

零下30℃在外擺攤, 想起白居易的《賣炭翁》

幾年前, 在地攤“鄰居”的推薦下, 陳大爺的小攤再次升級, 開始專賣鞋墊、手套、圍脖等小百貨, 他將攤位轉移到樂園街90號。 夏天, 每天早上4點鐘, 老兩口推著沉重的三輪車去擺攤、上貨,

直到晚上9點半回家, 在室外一坐就是一天。 冬天, 實在是冷大勁兒了, 陳大爺就給自己來“加溫”, 在心中高唱《紅岩》裡面的《紅梅贊》, 唱著唱著, 好像人也暖和了!

賣了十幾年的貨, 如今陳大爺也開發出了一點策略。 “我現在主要賣北京布鞋, 買一雙布鞋, 搭一副鞋墊。 ”他還發現, “賣貨也和氣候有關, 一般冷的日子, 沒人買手套、圍脖, 只有嘎嘎冷的大冷天, 這些東西才賣得快!”每當這時候, 他說自己就像白居易寫的《賣炭翁》,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既希望天冷多賣點, 又害怕天寒將我凍成人形冰棒。 ”

別看小攤搬家了, 沒想到老鄰居們也跟著他的貨攤轉移了。 社區裡的老人家, 沒事兒就過來和他們聊天, 從春天聊到了秋天。 他擔心一個老太太冬天不下樓缺少運動,陳大爺還跟她開玩笑:“冬天堅持來,你來一天我給100元!”老太太樂壞了:那我天天來,專門找你來取錢!

不僅跟老鄰居親,市場上的年輕人也喜歡陳大爺。老伴兒有時候也好奇:你跟20多歲的小夥子有啥好聊的?陳大爺的回答出乎意料:領導不都說了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要少來沉著老來飄,到老了不給自己找樂兒,沒意思!其實我就是逗逗年輕人,我是老小孩兒,逗逗小小孩兒。

在十平米的出租房“蝸居”,默默做了十年好事

2007年,地下室不出租了,陳大爺夫婦在香坊區幸福路租了一個新“家”。房主姓雷,對二人很照顧,這讓陳大爺特別滿足。新家是俄式老房子,四戶人家合用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老兩口自己的屋子很小,除了一張小床,兩個吊鋪,剩下的空間堆滿了貨物。用大爺的話說,就是一個能睡人的倉庫。

二人一個月收入3000元,怎麼就難成了這樣?陳大爺說,錢沒給孩子,三個兒子18歲後,告訴我他們成人了,不用爸媽養活。原來,陳大爺默默做了好事兒。他第一次捐款是在2008年,看到汶川地震的報導,陳大爺表示再窮也要捐。隨後,他就成為捐款處的常客,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包括尼泊爾地震……只要超過7.3級,陳大爺都捐。

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新聞中報導的重大疾病、重傷,陳大爺看得不忍心,也都伸出了援手。去年,陳大爺在電視上看到了救助留守兒童的報導,他心裡一下就酸了。“當年我倆兒離家,最大的孩子才18歲,老三只有12歲,幾個孩子每天自己生火做飯。鄰居告訴我,兒子們有時候半夜醒來一邊看星星一邊哭。”

別看陳大爺沒怎麼上過學,生活中的他喜歡讀詩。跟親家一起爬山,他邊爬邊背“天生一個神仙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看到社會上的新聞事件,他念歐陽修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空閒時候想起老家,他隨口說出“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花甲之年,每天還為生計忙碌,但陳大爺說他“忙碌著快樂著”。“我從來沒想過當一個大人物,資助幾個孩子,能為社會獻一份力量,我們小人物也有小快樂。”(李熙爽)

他擔心一個老太太冬天不下樓缺少運動,陳大爺還跟她開玩笑:“冬天堅持來,你來一天我給100元!”老太太樂壞了:那我天天來,專門找你來取錢!

不僅跟老鄰居親,市場上的年輕人也喜歡陳大爺。老伴兒有時候也好奇:你跟20多歲的小夥子有啥好聊的?陳大爺的回答出乎意料:領導不都說了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要少來沉著老來飄,到老了不給自己找樂兒,沒意思!其實我就是逗逗年輕人,我是老小孩兒,逗逗小小孩兒。

在十平米的出租房“蝸居”,默默做了十年好事

2007年,地下室不出租了,陳大爺夫婦在香坊區幸福路租了一個新“家”。房主姓雷,對二人很照顧,這讓陳大爺特別滿足。新家是俄式老房子,四戶人家合用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老兩口自己的屋子很小,除了一張小床,兩個吊鋪,剩下的空間堆滿了貨物。用大爺的話說,就是一個能睡人的倉庫。

二人一個月收入3000元,怎麼就難成了這樣?陳大爺說,錢沒給孩子,三個兒子18歲後,告訴我他們成人了,不用爸媽養活。原來,陳大爺默默做了好事兒。他第一次捐款是在2008年,看到汶川地震的報導,陳大爺表示再窮也要捐。隨後,他就成為捐款處的常客,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包括尼泊爾地震……只要超過7.3級,陳大爺都捐。

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新聞中報導的重大疾病、重傷,陳大爺看得不忍心,也都伸出了援手。去年,陳大爺在電視上看到了救助留守兒童的報導,他心裡一下就酸了。“當年我倆兒離家,最大的孩子才18歲,老三只有12歲,幾個孩子每天自己生火做飯。鄰居告訴我,兒子們有時候半夜醒來一邊看星星一邊哭。”

別看陳大爺沒怎麼上過學,生活中的他喜歡讀詩。跟親家一起爬山,他邊爬邊背“天生一個神仙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看到社會上的新聞事件,他念歐陽修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空閒時候想起老家,他隨口說出“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花甲之年,每天還為生計忙碌,但陳大爺說他“忙碌著快樂著”。“我從來沒想過當一個大人物,資助幾個孩子,能為社會獻一份力量,我們小人物也有小快樂。”(李熙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