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穩匯率”到“穩外儲”?

中國外匯儲備重歸3萬億美元, 讓很多擔心中國資本流出的人松了一口氣, 但需要指出的是, 外匯儲備是央行手中的“儲蓄”, 如果其決定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那麼外匯儲備是不會下降的。 除卻變動較小的估值以及投資收益等因素外, 外匯儲備的穩定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央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沒有對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干預, 這與中國是否存在資本流出(即資本帳戶逆差)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當然, 資本帳戶逆差也並不是壞事。 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來說, 資本帳戶逆差只是順差資金走出國門尋找投資機會的一種反映。

如果沒有私人部門在海外尋找投資機會, 而私人部門選擇將這些外匯資金結為本幣, 那麼這些資金就會成為外匯儲備, 由“代理人”即央行(或者外管局)來幫助私人部門進行海外投資。

所以, 從過去一段時間外匯儲備的變動來看, 中國的私人部門更願意進行主動投資, 而非委託官方機構, 這樣的需求突然放大, 導致了私人部門的大量購匯, 這造成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 而央行從穩定市場的角度, 動用外匯儲備對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 一開始, 央行甚至是願意進行外匯干預的, 因為長期以來累積的大量外儲, 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負擔”, 而當中國喪失了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後,

央行突然變得謹慎起來。

而現在的3萬億的拉鋸戰, 其實表明了一種政策思路的變化——即中國官方不願意再進行大規模的外匯干預, 而非很多人理解的, 私人部門的資本流出意願放緩了。

我們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 是央行如何處理其手中的外匯衍生品頭寸, 這些美元遠期空頭頭寸從2016年2月開始持有, 其中的大約六成已經在今年的2月份到期, 由於2月底的衍生品頭寸資料尚未公佈, 因此我們很難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 但從市場的表現來看, 我們可以做一些分析。 首先, 遠期頭寸到期後, 一般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第一是交割, 即央行將手中的外匯儲備直接交割給對手方, 但由於2月份的外匯儲備並未出現明顯減少,

到期交割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則是在即期市場反向平倉, 由於央行持有的美元空頭, 在反向平倉的操作中, 央行需要從市場中買入美元, 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貶人民幣。 換句話說, 在這樣的操作中, 人民幣本應該在去年2月份貶值, 但通過這樣的操作, 央行事實上將人民幣貶值推遲了一段時間。

第三則是展期, 一般展期操作是通過外匯掉期來進行。 從央行此前的操作來看, 其操作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或者6個月, 如果按照這樣的操作風格, 市場上的美元兌人民幣的長端外匯掉期點數會收窄, 但從實際狀況來看, 在岸市場上的外匯掉期點數事實上在過去兩個月中出現了大幅上升, 而離岸市場上的外匯掉期點數下降較為明顯。

從市場的表徵來看, 我們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從在岸市場的表現來看, 我的猜測是, 央行至少沒有在境內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展期操作。

圖:境內市場的外匯掉期在過去數月出現明顯上升

這樣的猜測在央行公佈其外匯衍生品頭寸後,

應該會有更加明確的答案。 如果央行持有的美元遠期空頭頭寸下降, 這可能能夠更加明確地看到央行是否改變了其操作策略——即央行從“穩匯率”轉向了“穩外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