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好學習」新華社系列評論讀懂十九大報告(四)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四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

是科學判明發展形勢、正確制定大政方針的重要前提, 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 深刻揭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為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實踐遵循。

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 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 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是我們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重要經驗。

革命時期, 我們黨正確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據此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 黨的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党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實踐深刻昭示, 只有立足實際、實事求是, 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 才能制定正確政策, 採取正確行動, 推動黨和國家事業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快速發展,

我國總體上實現小康, 正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同時,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 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事物的運動發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 必須清醒看到,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要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 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繼續奮鬥。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矛盾推動生活前進”。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 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世異則事異, 事異則備變。 ”要認識新矛盾、順應新形勢、展現新作為, 緊緊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貫徹新發展理念,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現更有品質和效益的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推動法治建設,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打贏脫貧攻堅戰, 多謀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建設生態文明,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順應人民新期待, 更好滿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我們必將書寫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答卷。

我們必將書寫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答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